媒介輿論反腐倡廉建設研究

時間:2022-04-24 04:16:48

導語:媒介輿論反腐倡廉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媒介輿論反腐倡廉建設研究

近年來,作為黨的“五大建設”任務之一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廉政、廉潔文化建設是以崇尚廉潔鄙棄貪腐的道德修養、價值取向、政治準則、行為規范為追求,以實現大眾化、社會化建構來彰顯意義和效能的社會文化活動。①如今大眾媒介在創造和傳播文化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輿論影響顯著增強。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年工作規劃》中明確要求加強反腐倡廉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宣傳教育工作納入黨的宣傳教育工作總體部署和年度安排,積極宣傳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方針政策、決策部署和工作成效”。②近些年來我國反腐倡廉宣傳教育和輿論監督產生了很大的效力,輿論生態與傳播現狀發生了重要轉變。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網等主流媒體和中央紀委監察部、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反腐機構網站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社會媒體、學術期刊協調配合,從俗理、法理、學理等各層面參與傳播,綜合傳播效力十分明顯。問題官員相繼落馬,問題決策得以糾正,社會熱點事件依法合理解決。媒介輿論堅實地推進著廉政、廉潔文化建設工作的進程,推動著國家新語境、國民新思維的形成和社會生態的變革。但在反腐倡廉建設活動中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媒介輿論在廉政、廉潔文化建設中具有明顯的雙重效應。

媒介輿論對廉政文化建設的適應與促進

1.媒介輿論順應了大眾民主監督、民主政治的潛在需要。信息互動技術日新月異,大眾媒介所承載的信息流向所有民眾,公眾擁有平等的信息和話語機會。特別是“移動互聯”的新媒體,成為公眾信息的集散地、社會輿論的發源地,成為現代公民參與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快捷途徑和方式。它既監督著政府行為、貪瀆思想,也自下而上地疏導著民情、表達著民意。就反腐倡廉而言,廣大民眾利用現代傳媒工具對掌握一定社會權力者行使權力的行為進行監督,看他們是否“權為民所用”,是否在制度的籠子里踐行“三嚴三實”,是否被問責追責。民眾在即時互動的媒介中、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由地表達意志,這體現和保障了公民的民主監督、知情和話語權利的需要,推進了我國政治文化生活民主化和法制化進程,增強了公民的主人翁意識、責任感和優越感。2.媒介輿論的廣泛監督性與公開透明性體現了廉政文化本質。廉政文化的核心是崇尚廉潔、鄙棄貪腐,要做到廉政就必須將行政行為置于陽光之下,置于制度、法律和明規則之下;讓那些陰暗、腐朽、消極的信息和思想文化在大眾媒介這一公開透明的世界里自慚形穢、無地自容。新媒介生態下的輿論監督功能更是超越時空限制,監督對象涵蓋整個社會的各個部門、各個系統、各種人員,監督者也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紀檢監察部門和反腐機構利用網絡平臺及時公開反腐案件進度和調查結果等信息以實現政務透明,便于社會監督和廉政垂范。通過全民參與的大眾媒介而形成的輿論及構建的廉政文化思想體系,更充分地體現了廉政文化包含的公民性和普適性;網絡活動中傳受雙方的“不面對”和用戶身份的隱匿性,使得監督力度更大。3.新媒體的生動快捷特性與集合效應極大地促進了廉政文化構建進程。大眾媒體尤其是互聯網利用自身龐大的通信網絡和極具輻射力、速傳力的技術平臺,通過語言、聲音、文字、圖像等把事件如實生動地再現和展示出來,使輿論監督極富感染力和影響力,引起共同關注并在持續傳播中不斷對事件進行深化傳播。這樣,降低了人為因素的干擾,對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媒介輿論的強大力量主要是依賴于足夠多的主體的積極參與,通過關注、討論、轉載、分享,擴大事件的影響范圍,形成強大的社會監督力量;同時,由于參與者的深度卷入,對形成關于“廉政、廉潔”穩定的心智和社會認知,都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4.大眾傳媒推動廉政文化建設走向社會化、制度化。如今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和客戶端成了政務、事務和社會行為的標配,既用作宣傳政策法規和企事業文化,也用作政務公開、反腐倡廉教育和與社會溝通聯系。比如中央紀委監察部利用網站堅持每月公開通報制度,在“紀律審查”“四風曝光臺”欄目執紀審查信息,利用微信公眾號文章;最高人民檢察院也在官網上開設“權威”“檢察業務”欄目,并利用“兩微一端”檢察信息,加強職務犯罪偵查與預防宣傳。③另外,各級各類機構和單位也建立了線上線下舉報和受理平臺,有一套信息收集和處理機制,并制定了網絡反腐的相關規定和行為規范;同時也在積極利用大眾媒體引導民眾心理和社會輿論氛圍,在與民眾互動協商中為反腐倡廉建設走向社會化、制度化架起了必要的橋梁。

媒介輿論對廉政建設的消解與沖突

1.對文化規范的反抗與對監督的抵觸。人們天生就具有對“規范”和“控制”的反抗意識,廉政文化規范同樣也逃脫不了這樣的命運,受眾對廉政文化的不同解讀影響著規范和建設的步伐。就在媒介監督方興未艾之時,有一部分人對此缺乏正確認識,認為是在“添亂”;有的則消極對待,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或你說你的我做我的;有的更是由于觸及自身利益進而抵觸,或堵截,或打壓,或報復等。這些思想意識和行為手段通過大眾傳媒形成了與現代社會廉政文化建設要求相脫節的“噪音”“雜音”,消極影響客觀存在。2.信息不對稱使輿論監督深度有限。輿論監督雖然具有廣泛性,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但監督不一定夠深入,不一定能持續,力度還是有限的。因為一般記者和普通民眾所能接觸到的范圍和層級畢竟有限,那些身居要職、高位者不是普通民眾所能輕易接觸到的,被監督、曝光的往往是一些“蒼蠅”“蚊子”,而不是“老虎”。另外,腐敗分子的貪污受賄、權錢交易、權力尋租等行為多是在隱蔽的幕后深藏不露的,不是一般人能發現的,沒有豐富的經驗和智慧不太可能把這些腐敗分子查出來。3.媒介自身屬性及商業化趨勢使得廉政文化傳播效果有限。目前,主流媒介和權威信息仍然呈現“垂直流動”態勢,廉政文化建設存在理想與現實脫節,推廣和傳播重形式輕效果等問題。加之媒介的公益性與商業性失衡,新生代媒介人素養參差不齊,把關和監管缺位,見利忘義、夸大其辭、制造噱頭或者對敏感問題大肆炒作的情況時有發生。特別是新媒體時代,信息生產與分發機制變了,受與傳的生態及心態也變化了,速度超過了理性,媒介的公信力在下降,廉政文化的構建和傳播效力也因此遭到消解。目前看來,媒介輿論并不是萬能的,大眾傳播通常不是效果產生的必要和充分條件,民眾身心條件、社會心態、媒介自身品格及輿論環境等都是影響廉政文化建構的重要因素。4.輿論綁架和網絡暴力與廉政文化建設背道而馳。在媒介世界里造謠誣陷、打擊報復、混淆視聽的人和事經常出現,他們捏造“事實”引起民眾的“義憤填膺”,進而實現輿論綁架的目的;有人不顧媒介倫理,罔顧真相或斷章取義來為自己“添粉”;也有動輒“人肉搜索”,侵犯當事人的隱私權和其他權利的,包括無關人員被卷入。這與“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廉潔自律”的廉政文化是背道而馳的。虛假信息和謠言出現在網絡公共空間后,在“先入為主”心理的影響下,產生的是惡性的網絡輿論,并將在更廣的范圍導致信息誤傳,甚至遷移到現實生活中,產生惡劣的社會影響。

關于廉政文化媒介建構的思考

1.增強媒介在文化建構中的主體責任意識,恪守公序良知。全面提高傳播者素質,樹立客觀公正、健康向上的媒介形象,端正傳播內容的目的性,為受眾和社會良性文化負責,要通過立法和信息過濾技術,控制腐朽和消極的思想、信息、文化的傳播,盡量減少貪腐思想和貪瀆文化對人們的影響,營造良好的廉政文化社會氛圍。2.明確監督原則,保障并有效指導民眾參與、知情和表達。文化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關鍵在民眾的積極參與,廉政文化同樣如此?,F代媒介新技術為民眾參與提供了可能,也重新分配了文化和話語權利,這種態勢不是洪水猛獸,因為在人們心中早已固有道德的天平。只要明確了輿論監督應當遵循的原則,有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監管不缺位,就可以給予新聞媒體更多的監督和調查權利,可以積極鼓勵并有效指導民眾參與。民眾舉報腐敗、鞭撻丑惡、監督政務和法務,會在社會中形成一張無形的輿論網。3.鞏固傳統文化陣地,加強新媒介滲透,營建“潔己、愛民、任賢”④的廉政文化景觀。用正能量構建公共文化,用反面教材常敲警鐘。用文學藝術作品啟迪和培育善的力量、美的力量、正義的力量,用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廉潔自律以及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作為我們的精神財富,讓人們的社會情感多一些感動,少一些憤懣和怨恨。只要充分地促進公民道德和政治意識的覺醒,就會形成一股巨大的道德力量,會使很多丑惡現象得到遏制,使很多不正確的東西得到糾正。4.革新傳播方式,增強廉政文化在傳播對象中的親和力。充分利用好新媒體技術平臺,在網絡社區、手機運用平臺、“多微多端”中尋求更能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更能為大眾所接受的方式來傳播和構建廉政文化,增強廉政文化在傳播對象中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要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美好生活向往、崇高道德修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順應人們習慣的和流行的媒介視聽方式,寓教育于有益的文化活動之中,做到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作者:杜仕勇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