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系統反腐倡廉工作及啟示

時間:2022-08-23 09:43:23

導語:衛生系統反腐倡廉工作及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衛生系統反腐倡廉工作及啟示

摘要:中央蘇區衛生系統的腐敗根源主要表現為官僚政治和官僚思想以及監督制度的弱化。貪污公款、侵吞公物,玩弄權勢、生活腐化,不負責任、鋪張浪費,官僚主義、軍閥作風等是腐敗的主要表現形式。為了遏制腐敗,中央蘇區衛生系統通過建立健全法規制度,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強化輿論監督機制以及深入開展節省運動等方式對腐敗問題進行堅決的斗爭,并取得了積極成效。中央蘇區時期反腐倡廉工作為當前我國醫療衛生系統廉政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和做法,即必須建立起制度、教育、監督三者并重和懲防并舉的管理機制。

關鍵詞:中央蘇區;衛生系統;反腐倡廉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腐敗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物。中央蘇區政權建立后,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局部執政。由于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和權力監督不到位,腐敗現象時有發生。為了鞏固局部執政地位,黨在各領域開展了雷厲風行的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指出:“共產黨的旗幟就是要打倒一切貪官污吏!”“腐敗不清除,蘇維埃旗幟就打不下去,共產黨就會失去威望和民心!與貪污腐化作斗爭,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天職,誰也阻擋不了!”[1]作為中央蘇區社會建設重要部分的醫療衛生系統,由于生產力落后和缺醫少藥,一部分醫療技術人員和醫療衛生管理者掌握著醫藥衛生資源的分配權,而成為紅色政權內部容易孳生腐敗的重要領域。考察蘇區時期衛生系統反腐倡廉工作,探尋黨的反腐倡廉建設的歷史源頭,能夠為我國現階段的廉政建設提供寶貴的歷史經驗及借鑒,因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中央蘇區衛生系統腐敗現象產生的根源

蘇維埃政權建立初期,在國民黨反動派強大的軍事“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下,中央蘇區物質資源異常困難,同時,受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影響,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現象普遍存在,客觀上要求開展反腐倡廉,確保蘇維埃革命運動的勝利。1932年3月至193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開展了一場大規模反腐倡廉斗爭,這場斗爭是臨時中央政府建立后,在各級蘇維埃政府機關、國家企業及群眾團體內廣泛開展的。衛生系統出現種種腐化現象的原因與整個中央蘇區反腐敗斗爭的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官僚政治的余毒為腐敗提供了滋生土壤。英國學者拉斯基(Prof.Laski)認為,官僚政治是掌握政府權力的官僚者以國家利益為由,隨意侵奪普通公民的自由。更為甚者,把一切政治措施作為自己牟取利益的手段[2]。也有西方學者認為,政治官僚化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歷史趨勢[3]。在中國,官僚政治有幾千年歷史,“做官發財”的思想根深蒂固。蘇維埃政府公職人員大多出身農民,也不免受到官僚政治的影響,加上剛剛翻身作主,文化水平受限,政治經驗缺乏,對官僚政治的危害和蘇維埃公職人員的職責不能充分認識,把利用職權謀取實惠誤認為是革命帶來的正當利益。其次,政治體制的高度集權為腐敗提供了充分條件。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政治體制,是借鑒蘇聯政權建設的經驗和做法。蘇聯政治體制萌發于二十世紀20年代形成于30年代,受當時緊張的國際環境和傳統的封建專制主義影響,實施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如此政治體制必然產生黨政不分、行政命令、個人專權、個人迷信、以黨代政等現象。中國共產黨在建立蘇維埃政權的過程中,因缺乏執政的經驗,在政治體制建設上也以蘇聯為榜樣,照搬蘇聯的做法,采取高度集權、直接管理的形式,以迅速實現政權的壯大與鞏固,這是為當時面臨的形勢所逼。今天我們可以通過相關蘇維埃法律制度來了解當時的政治體制概貌。如1929年8月的《中華蘇維埃組織法》總綱明確規定,“各級蘇維埃議決并執行各該級地區一切事項,承受上級蘇維埃的命令掌管各該級的一切權力。”[4]可見當時中央的權限范圍極為廣泛且高度集中。在王明的“左”傾錯誤路線影響下,高度集中必然變成家長制,個人或少數人專斷,黨的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壞,直接管理變成了“黨包辦蘇維埃工作”。這種狀況無疑不利于工農群眾參加國家的管理,更不利于工農群眾監督政府機關。最后,監督制度的不健全使腐敗由可能變為事實。馬克思說過,國家公職人員必須在公眾監督之下進行工作,這樣才能有效地防止公職人員去追求升官發財和自己的特殊利益。權力需要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沒有健全的制度,權力沒有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腐敗現象就控制不住[5]。蘇維埃政權的建立,是一個破舊立新、新舊交替的過程,國家治理尚在探索之中,制度建設也需要經實踐檢驗之后得到完善,這過程就為腐敗者有了可乘之機。蘇維埃政權下的醫療衛生系統,是紅色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建設事業中承擔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各級管理者作為國家工作人員,手中掌握著醫療衛生資源的處置權,尤其在缺醫少藥的歷史條件下,這種權力極易在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中因制度的不完善等諸多因素影響而產生“尋租”現象,導致以權謀私等腐敗行為的出現。

2中央蘇區衛生系統腐敗行為的主要形式

由于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誕生于中國封建社會土壤,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舊思想、舊風俗、舊習慣的影響,鋪張浪費、貪污腐化、以權謀私、官僚主義等腐敗現象也不例外的在蘇維埃政府衛生系統中表現出來。從可查閱的史料上看,當時的腐敗現象主要表現為:第一,貪污公款、侵吞公物。1932年3月23日,《紅星》報報道,一些公職人員在沒有傷病的情況下,不管醫院病人的需要,竟先實行“抽稅”,把用于醫治傷員的西藥、補品等扣留下來,留著自用[6]。1933年12月9日,《紅星》報對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種種弄虛作假、貪污公款的惡劣行徑進行了披露,報道稱:第四預備醫院多報人數和客餐,又假造單據,用肥皂偽作商店的圖章;第一預備醫院政治委員陳遠炳,將打土豪的款子200余元不上繳,而是用于購買私人物品和填補因浪費而造成的財務“窟窿”;粵贛第一后方醫院管理科長陳友三,消極怠工,貪污腐化,私呑公款[7]。12月23日,該報稱,博生縣蘇區工作人員,每天平均一百四十人,就有十一個病人,食藥的大洋三元三角,成為大量吃藥的博生政府[8]。第二,玩弄權勢、生活腐化。1933年3月9日,《紅色中華》報道,二十二軍醫生彭耀庭和一軍團醫生彭國榮,既無學術又無工作能力,平日嫖賭吃喝,浪漫淫奢的丑態,簡直不可以言語形容,還故意違反蘇維埃法令,消極怠工,虐待傷病戰士[9]。10月29日,《紅星》報報道,后方醫院某所政委黃幽坤,吞沒死者遺物及大洋三元八角和捐助戰爭經費大洋五元七角七分四厘,拿辦公費去買私人用品;后方醫院管理排長羅德勝,在米賬及米價內多寫多報大洋二百余元,每天要煮私菜做點心吃;總衛生部事務員周陽,工作個把月,鞋子襪子毛巾都買新的,每天上街還要買零碎東西吃,在軍人會上多名群眾檢舉,最終無法隱瞞自己的貪污罪行,被判罰苦工兩個月[10]。1934年6月10日,該報又報道,某軍區醫院皮膚療養所的經濟委員陳志光,在省互濟會亦曾貪污過二十多元,任經濟委員期間,在工作中虛虧米一百余斤,米數收多報少,付少報多,生活一貫腐化,同時私自允許十二個病員回家,將他們十二人伙食十二元多吞沒[11]。第三,不負責任、鋪張浪費。1933年12月26日,《紅星》報報道,時任七軍團后方醫院院長張一卿以及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杰,為人一貫消極,對工作不負責任,以官僚紳士的態度對付工作員和傷病員,在醫務上誤發藥品,浪費材料;不講衛生,隨便大小便,造成糞屎遍地、污穢不堪[12]。總衛生部附屬醫院某院長,行路有馬騎,還要坐轎子,轎夫費是公家支付[13]。第四,官僚主義、軍閥作風。1933年9月24日,《紅星》報報道,原三后方醫院院長鐘碧楚一貫官僚作風,貪污腐化,經手公款不報賬;原三預備醫院院長周承會多次在樂安支取庫中大洋九十余元,經多方追究,才肯吐出;一后方醫院第一所所長張新,前四預備醫院一副所長王祖坤和管理排長張善林、事務員雷發和均存在吞沒公款、生活腐化情況;附屬醫院管理排長艾某工作消極,經濟不清,涂改賬簿,并經常以“不懂得工作”來掩飾自己的貪污[14]。中央蘇區主流媒體上述報道,說明在當時衛生系統里腐敗現象客觀存在,許多腐敗行為是由于制度尚不完善帶來的漏洞所致;同時也表明,中國共產黨在初次執政和開展社會治理過程中,清醒地認識到腐敗對新生政權的侵蝕危害,為執政所不容。所以,中國共產黨在自己掌管的媒體上予以揭露的同時,給予嚴厲處置,無情打擊。

3中央蘇區衛生系統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措施

針對蘇維埃政府工作人員的腐敗現象,中國共產黨高舉反腐大旗,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廉政建設,防微杜漸,將腐敗消除在萌芽狀態,鞏固蘇維埃政權,壯大革命力量。衛生系統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將抵御腐敗斗爭有聲有色的開展起來。首先,建立健全法規制度。加強制度建設,是推進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蘇維埃政府在反腐倡廉中,制定了諸多懲治腐敗行為的訓令、法規,對情節嚴重者給予最嚴厲的制裁,表明中國共產黨反腐敗斗爭的決心。一是凡為私利挪用公款者以貪污罪論,根據貪污數額多少給予相應處罰,重則處以極刑(貪污500元以上者),輕者處以年限不等的監禁或強迫勞動;二是同時沒收其本人家產的全部或一半,追回其貪沒的公款[15]。嚴厲的法律法規,既能將貪污分子繩之以法,又能警示廣大醫務工作人員自覺依法依規辦事,規范和約束自身行為。中央蘇區衛生系統通過一系列法規制度的頒布和執行,有力地打擊了中央蘇區衛生系統腐化墮落分子,教育了廣大群眾,對引領規范中央蘇區衛生系統工作人員的行為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有效扼制了系統內貪污腐敗等現象的滋生蔓延,從而鞏固蘇區時期黨的執政地位和領導地位,有效的維護了中央蘇區醫療衛生工作的正常秩序,保證了“一切為了傷病員”服務宗旨的貫徹實施。其次,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制勝法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政治保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廣大醫務人員的思想覺悟和拒腐意識提高明顯。一方面,推動了“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無私奉獻、救死扶傷”優良作風的逐漸形成。第三次反“圍剿”戰爭中俘虜過來的蔡汶軍醫剛到革命隊伍時存在著消極墮廢現象,后經教育,工作作風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不僅得到重用委以重任,而且積極購買公債,主動要求減少津貼(由60元減為25元),受到中革軍委總衛生部的嘉獎。另一方面,較好地抵御了黨內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侵蝕,增強了黨員干部的法紀意識,堅定理想信念,為奪取革命勝利和鞏固紅色政權勇于奉獻、敢于犧牲。再次,強化輿論監督機制。加強輿論監督,是鞏固黨執政地位的有力保障。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輿論監督,充分發揮宣傳主渠道作用,在《紅色中華》《紅星》《青年實話》等重要宣傳媒體上及時揭露腐敗行為和不良現象。如《紅色中華》的“紅板”專欄,介紹國家公職人員廉潔奉公、積極工作的先進事跡;“黑板”“鐵棍”和“反貪污浪費”等專欄,則報道各種不良現象及處理結果。其他報刊類似的“突擊隊”“警鐘”“自我批評”等欄目,更是直接抨擊各種腐敗現象。1933年3月9日,《紅色中華》(第59期)第三版的版頭處醒目地打出“無情的嚴厲打擊貪污腐化官僚主義分子”一行通欄標語,在“鐵棍”欄目中,整版刊登了9篇蘇維埃建設中出現的種種貪污腐敗、官僚主義等不良行為,其中總衛生部陳志方報道的“兩個腐化的醫生滾出去”一文,介紹了彭耀庭、彭國榮兩位軍醫的丑行及被開除軍籍,清除出革命隊伍的經過。當時正是有了這一系列強有力的輿論監督,使得蘇維埃政權得到廣大民眾的熱烈擁護,又使民眾涌躍監督公職人員的一言一行,開創了中央蘇區“自由光明的新天地”[16],鑄就了蘇區干部好作風和爭創“第一等工作”的曠世景象。最后,深入開展節省運動。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后,在蘇維埃中央機關持續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節省運動。到1934年10月,這場與反貪腐斗爭相結合的群眾性“反浪費風暴”直至中央紅軍長征時才終止。1934年1月,在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指出:“應該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員明白,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17]1934年1月16日,《紅色中華》響應中央政府的號召,率先倡議節省運動,提出“六項規約”,其中每天節省一個銅板、節省辦公費、反對一切浪費的“規約”,直接與反腐倡廉密切相關。節省運動得到衛生系統廣大醫務人員和醫院傷病員的積極響應,并迅速行動起來,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厲行節約,力戒浪費,支持革命戰爭。一是醫務干部帶頭捐獻,主動減少或取消津貼,退還蘇維埃政府發行的公債;二是開源節流、自力更生、發展生產,紅軍衛生學校訂立“一天不買菜的條約”,發動師生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栽種蔬菜,節省了大量的經費[18]。

4中央蘇區衛生系統反腐倡廉工作的現實啟示

中央蘇區衛生系統開展的反腐倡廉斗爭有效地扼制了醫療領域各種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促進了蘇區反腐倡廉斗爭深入開展,并取得了積極成效。因此,回顧總結蘇區醫療衛生系統反腐倡廉工作,對當前我國醫療衛生系統廉政建設依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當前,醫療衛生行業的腐敗問題雖然在反腐倡廉的高壓態勢下得到有效抑制,但由于醫院商業化運作帶來的弊端、醫務人員勞動價值未得到充分體現、醫生收入過低造成的“權力尋租”現象等問題的存在,還有行業工作作風、部分醫務人員的思想觀念、管理上漏洞等因素的影響,腐敗現象一時難以消除。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要解決好腐敗問題,蘇區時期反腐倡廉工作為我們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和做法,即必須建立起制度、教育、監督三者并重和懲防并舉的管理機制。一是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大背景下,著力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保障公民的基本醫療需求;二是加強制度建設,規范醫務人員的行為,發揮制度在預防腐敗的保障作用;三是加強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大力開展醫德醫風建設,營造廉潔行醫的氛圍;四是嚴厲打擊藥品“回扣”、收受“紅包”等違法亂紀行為,重樹“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

作者:劉 薇 歐陽靜 劉善玖 單位:贛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