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論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先聲
時間:2022-04-17 12:43:00
導語:馬克思論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先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X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1432(2000)04-0005-06
馬克思的《資本論》被稱為是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巨著。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只把它作為一部政治經濟學著作來學習和研究,以致失卻了從中學習和研究政治經濟學以外的知識和理論的機會。當然,《資本論》中所包涵的其他各種學科的理論并不是同它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相割裂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揭露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和人關系的同時,也分析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這種物質變換理論是同可持續發展理論這一當今世界熱點問題密切相關的。可以說,馬克思的物質變換理論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早期探索。本文試圖對馬克思《資本論》中物質變換理論進行初步探討。
一物質變換理論的內涵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時,始終堅持辨證統一的分析方法。例如,他在解剖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細胞商品時,就提出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反映商品生產過程中人和自然的關系;價值則體現商品生產過程中人和人的關系。又如,馬克思在分析生產商品的勞動時,提出生產商品的勞動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統一。具體勞動反映人和自然的關系;抽象勞動則體現了人和人的關系。再如,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時,提出這種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勞動過程反映人和自然的關系;價值增值過程則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關系的體現。
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也可以說,在一切生產過程中,人和人的關系和人和自然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人和人倘若不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進行社會生產,孤立的個人是不可能改造、利用和保護大自然的;同樣,如果沒有人和自然的關系,即人不去改造自然界的物質,生產出適合人類需要的產品,人就沒有衣食之源,就沒有生存條件,人和人的關系就沒有物質基礎。所以,人和自然的關系以及人和人的關系,是同一生產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不管是原始生產還是現代生產,概莫能外。
馬克思為了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歷史暫時性,著重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人和人的關系,并經過一步步的科學論證,得出了“剝奪者被剝奪”的著名的不可辯駁的結論。但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忽視或者不重視對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的研究;相反,在《資本論》雄文三卷中,他隨處都在注意揭示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特別是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和自然之間物質交換關系的特殊表現,藉以強化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局限性的揭露。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勞動過程”時說:“勞動過程……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因此,它不以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為轉移,倒不如說,它是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的。因此,我們不必來敘述一個勞動者與其他勞動者的關系。一邊是人及其勞動,另一邊是自然及其物質,這就夠了。”[1](P208-209)
馬克思在分析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時,還說過人在改變自然的同時,也會改變人自身的自然,也就是使人自身的體力更強健、頭腦更靈活。他說:“勞動首先是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1](P201-202)
馬克思在分析“大工業和農業”的關系時指出:“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1](P552)這就是說,隨著工業化而實現的城市化,割斷了集中的城市里的人同土地的聯系,使他們原本來源于土地的以衣食形式被消費掉的東西,在成了糞便和生活垃圾以后不能再還原到土地中肥田,以致使土地肥力退減。
恩格斯在分析財富的源泉時,區分了價值源泉和財富源泉的不同,其中也涉及到人和自然的物質變換問題。他說:“政治經濟學家說: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其實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2](P508)
由上可以認識到,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應含有以下基本內容:
(一)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不涉及生產過程中人和人的關系,但是,在同一生產過程中,人和人的關系同人和自然的關系,必然相互聯系、相互制約。
(二)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是一個生產使用價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勞動和自然物質相交換、相結合,從而創造出適合人的需要的各種各樣的產品;
(三)在人和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中,人本身會得到鍛煉和發展;
(四)產品被生產出來以后,并不是物質交換過程的結束,在人制造產品過程中和消費產品以后,還會對自然物質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這種影響對自然最終對人有益還是有害,將成為人們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而這正是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關系的延續和深化。
二馬克思揭露了物質變換過程中存在著不可持續發展的嚴重性
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只有持續地發展下去,人類才能永恒地生存在地球上。但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無限追求剩余價值的利益軀動,使生產者只求賺錢,而不顧對自然的保護;加上時代的局限,人們在19世紀的歷史條件下,對自己的行為后果還不能作出科學的預測。所以在當時人和自然的物質變換具有嚴重的不可持續性。對此,馬克思在揭露資本主義雇擁勞動制度實質的同時,也深刻地揭露了這種不可持續性。
首先,揭露了在物質變換過程中對土地的濫用和破壞。
土地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因此,土地的減少或被破壞,都將使人類的生存難以為繼。馬克思在分析“大工業和農業”的關系時指出:“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一個國家,例如北美合眾國,越是以大工業作為自己發展的起點,這個破壞過程就越迅速。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了社會生產過程的技術和結合,只是由于它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1](P552-553)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農業資本家為了在租約有效期內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就只使用土地,而不養護土地,以致土地越來越貧脊,單位土地面積的產量隨之不斷減少,以致有的經濟學家竟“發現”了所謂“土地收益遞減規律。”可見,在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中,取之于土地的多,而還之于土地的少,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不可持續性。
馬克思在比較小、大兩種土地所有制同濫用和破壞土地自然力的關系時,更強調大土地所有制的破壞性。他說:“前者(指小土地所有制—引者)更直接地濫用和破壞土地的自然力,那末,在以后的發展進程中,二者會攜手并進,因為農村的產業制度也使勞動者精力衰竭,而工業和商業則為農業提供各種手段。使土地日益貧瘠。”[3](P917)馬克思之所以作出這種判斷,是因為大土地所有制有條件也更適合采用新的農業技術,從而也就獲得了掠奪性使用土地的條件。但是在以后,兩種土地所有制的結合,就既造成了對勞動力的濫用和破壞,又造成了對土地的濫用和破壞。這兩方面的濫用和破壞都是對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和威脅。
其次,揭露了在物質變換過程中對森林等自然資源的破壞。
森林是人類的朋友,在完全沒有森林的地方,也難以有人類生存。森林可以調節水分,從而影響氣候,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森林還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形成有機物質和放出氧氣,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所以保護和培育森林就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馬克思的研究中,從來沒有忽視森林這個重要問題。他認為:“文明和產業的整個發展,對森林的破壞從來就起很大的作用,對比之下,對森林的養護和生產,簡直不起作用。”[5](P272)這是因為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和工業產業的發展對木材的需求大量增加,而在當時還普遍缺乏生態平衡意識的條件下,就必然造成對森林的破壞,從而使生態環境惡化,特別是造成土地荒漠化。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曾經寫道:“耕作的最初影響是有益的,但是,由于砍伐樹木等等,最后會使土地荒蕪。”[5](P53)鑒于林業生產也可以說是樹木生長的特殊性,即生產周期特別長,所以,利潤率很低,資本家就只愿伐木而不愿造林。因此,馬克思提出:“漫長的生產時間(只包括比較短的勞動時間),從而漫長的資本周轉期間,使造林不適合私人經營,因而也不適合資本主義經營。”[4](P272)這是私有制局限性的一種表現。正因為這樣,所以18、19世紀,在資本主義還處于自由競爭階段時,世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曾經先后出現過無林化現象。對此,恩格斯曾經指出:“至于說到無林化,那么,它和農民的破產一樣,是資產階級社會存在的重要條件之一。歐洲沒有一個‘文明’國家沒有出現過無林化。美國,無疑俄國也一樣,目前正在發生無林化。因此,我看無林化既是社會因素,也是社會后果。”[6](P307)當然,當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到無林化已經威脅到生存和發展,并對其生產和經營產生不利影響時,它也會改變這種狀況的,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森林覆蓋率的普遍提高就說明了這一點。
人類的生存不僅依賴于土地和森林,而且還必須依賴于大量的礦產資源等。但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無限的,而礦產資源的藏量是有限的,所以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礦產資源的藏量將會日益減少,從而對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造成威脅。對此,馬克思曾給予高度的關注。他在分析由于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作用而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矛盾加劇時指出:“勞動生產率也是和自然條件聯系在一起的,這些自然條件所能提供的東西往往隨著由社會條件決定的生產率的提高而相應地減少。……我們只要想一想決定大部分原料數量的季節的影響,森林、煤礦、鐵礦的枯竭等等,就明白了。”[3](P289)在這里,馬克思用“枯竭”二字來表明資源利用的不可持續性。其實,對資源的濫掘亂采和使用中的浪費現象至今仍大量存在,馬克思的警示難道不值得重視嗎?
再次,揭露了物質變換過程中不“清潔生產”的嚴重性。
“清潔生產”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要求對生產過程與產品采取整體預防性的環境策略,以減少其對人類及環境的危害。簡單地說,“清潔生產”就是從源頭控制做起,把廢渣、廢水、廢氣消滅在生產過程中。“清潔生產”是直到1989年才由聯合國環境規則署首先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但是,馬克思早在1867年發表的《資本論》第1卷中,就大量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工廠中的不清潔的惡劣現象,并且指出這種現象直接損害著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他寫道:“在這里我們只提一下進行工廠勞動的物質條件。人為的高溫,棄滿原料碎屑的空氣,震耳欲聾的喧囂等等,都同樣地損害著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說在密集的機器中間所冒的生命危險了。這些機器象四季更迭那樣規則地自己的工業傷亡公報。……傅立葉稱工廠為‘溫和的監獄’難道不對嗎?[1](P466-468)今天,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工廠的清潔生產狀況已有了與馬克思那個時代不可同日而語的改善;但是,在發展中國家,像馬克思所揭露的那種工廠生產條件還是大量存在的。馬克思雖然沒有提出“清潔生產”這個概念,但他至少要求必須有一個有益于工人健康的安全的生產環境。難道這不就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產環境嗎?
最后,揭露了“人類住區”的不可持續性。
“人類住區”是人類直接居住的生活環境,它是生態環境中最活躍的部分,可持續的人類住區除了在選址和建造中要盡量不占和少占優質農田和破壞森林等外,要充分滿足在供水、住房、道路、綠化、環境和衛生以及城鄉布局等方面對人類生存與持續發展的需要。“人類住區”的理論萌發于20世紀的50年代,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出于對無產階級地位和命運的關心,早在19世紀中期,就調查和研究了廣大勞動者的住區問題,恩格斯還專門撰寫了與人類住區問題密切相關的先驅性著名著作《論住宅問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有許多相關的精辟論述。他曾引用一位醫生的話寫道:“毫無疑問,傷寒病持續和蔓延的原因,是人們住得過于擁擠和住房骯臟不堪。工人常住的房子都在偏街陋巷和大院里。從光線、空氣、空間、清潔各方面情況,簡直是不完善和不衛生的真正典型,是任何一個文明國家的恥辱。男人、婦女、兒童夜晚混睡在一起。男人們上日班和上夜班的你來我往,川流不息,以致床鋪難得有變冷的時候。這些住房供水不良,廁所更壞,骯臟,不通風,成了傳染病的發源地”。[1](P726)這里描述的是被稱為“住宅地獄”的19世紀中期英國太恩河畔新堡的情形。在當時,這樣的“住宅地獄”在英國還有許多許多。我們不是說,今天英國的人類住區還會象馬克思當年所描繪的那樣,而是說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經觀察到并提出了“人類住區”的不良已經威脅到了勞動者健康和持續發展這個嚴重的問題。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三馬克思從制度和觀念兩方面提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恩格斯曾經預言:“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不僅會消除生產和現存的人為障礙,而且還會消除生產力和產品的明顯的浪費和破壞,這種浪費和破壞在目前是生產的不可分離的伴侶,并且在危機時期達到頂點。”[7](P322)那么,生產資料為社會占有的公有制社會,為什么能夠避免資源和產品的浪費,從而有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呢?對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3](P926-927)這就是說,在公有制社會里,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控制之下,根據人的需要按最集約化的方式來組織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就可避免浪費,從而有利于持續發展。我們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就已接近具備這種可能性。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之下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它既可以收市場競爭之利,又能設法避免市場競爭的盲目性。當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過程中,經濟運行中的問題還很多,預計要經過長期探索才能實現“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物質變換。”
如果說,上述是從社會制度的變遷方面來說明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途徑,那么,馬克思還提出了具有生態倫理學意義的善待自然的主張。這是一種新的發展觀。它將從觀念轉變方面,即從單純“征服自然”觀念轉變為必須“善待自然”的觀念,以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地租”理論時提出:“從一個較高級的社會經濟形態的角度來看,個別人對土地的私有權,和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私有權一樣,是十分荒繆的。甚至整個社會,一個民族,以及一切同時存在的社會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們必須象好家長那樣,把土地改良后傳給后代。”[3](P875)這就是說,馬克思認為在公有制社會里,誰也不是土地的所有者,因而誰也無權隨意濫用和破壞土地;大家都只是土地的利用者,在一代人利用之后,經過改良再傳給子孫后代。并且象好家長那樣,以對子孫后代關心和負責的態度來保護和改良土地。千百年來,人們都只是掠奪性地濫用土地和不自覺地利用土地,馬克思卻提出要象好家長那樣善待土地,這完全是一種新的倫理觀念;而且善待土地是為了傳給后代,永續利用。我們認為,這是馬克思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最精彩的表述。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就是在資源利用方面對后代負責,為后代著想,給子子孫孫留下發展的空間和條件,而偉大的馬克思恰恰擁有并明確表述了這個核心理念。正因為這樣,我們有理由確認,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向人類呼喚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先聲。
最后,我們知道,實現可持續發展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要求,即對兩類社會公平的關注:這就是“雖然狹義的自然持續性意味著對各代人之間社會公正的關注,但必須合理地將其延伸到對每一代人內部的公平關注。”所謂對代際之間社會公平的關注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8]而對同代人之間社會公平的關注,就是對同代人中貧困人口的關注。如果說本文所述主要涉及馬克思對代際之間社會公平的關注,即要求保護土地、森林、資源和環境(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給后代人留下繼續發展的空間和條件;而對同代人社會公平的關注,本文雖然涉及不多,但可以說在馬克思的整部《資本論》和他的所有著作中,都是為全世界被壓迫被剝削的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尋找貧困的根源和徹底消除貧困的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是探討全人類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先驅。他的人生觀就是為人類服務,他的奮斗目標就是全人類的徹底解放。因此,在全世界都正在努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今天,通過對馬克思的物質變換理論的研究,進一步認真探討他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收稿日期:2000-06-19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馬克思.致恩格斯(1868年3月25日)[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恩格斯.致尼·費·丹尼爾遜(1892年3月15日)[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恩格斯.反杜林論[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