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觀

時間:2022-04-17 12:59:00

導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觀

【正文】

隨著我國由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分配領域中的公平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從當前學術界有關公平問題的討論可以看出,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討論還只是初步的,還有很多深層的理論問題需要澄清。本文試圖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論述,對他們在這一問題上的看法作一較為全面的闡述。

公平是一個為人們在眾多領域中大量使用的概念,我們在這里所要闡述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分配領域中的公平的看法。對于分配領域中的公平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雖未作過專門、系統(tǒng)的闡發(fā),但在他們的論著中,涉及這一問題的論述卻很多。

一、公平是對現(xiàn)實分配關系與他們自身利益關系的一種評價。恩格斯在談到資本主義的分配關系時說:“按照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規(guī)律,產品的絕大部分不是屬于生產這些產品的工人。如果我們說:這是不公平的,不應該這樣,那末這句話同經濟學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09頁。)由此可見,公平只是一種價值判斷。分配關系是生產關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由現(xiàn)存生產力水平決定的、客觀存在的經濟關系。分配關系本身并不存在公平與否的問題。當人們說某種分配關系公平時,其所說的公平說到底是指這種關系滿足了他們的利益;反之,則是指這種關系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二、任何評價都要以某一尺度為依據,公平也是如此。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盡管公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在同一時期的不同社會集團那里往往具有不同的內容,但無論哪種公平都是以某種尺度為依據的。在談到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力的買賣時,馬克思說:“這種情況對買者是一種特別的幸運,對賣者也絕不是不公平的。”(《資本論》第1卷,第219頁。)因為資本家是“按照商品交換的各個永恒規(guī)律行事的”(同上)。這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交換中,公平的尺度是等價交換原則,符合這一原則的交換就是公平的,否則就是不公平的。在談到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分配時,馬克思說過這樣一段話:“生產者的權利是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勞動——來計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頁)這段話雖然講的是“平等”問題而不是“公平”問題,但這里所講的“平等”無疑也包括“公平”的含義。這表明,在馬克思看來,在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分配中的公平也是以某一尺度即以“勞動”為依據的。符合“按勞”這一尺度的分配就是公平的,否則就是不公平的。

三、不同社會集團對公平持有不同的看法。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自原始社會解體后出現(xiàn)了在分配關系中處于不同地位的社會集團,而同一分配關系又往往為不同的社會集團帶來不同的利益,因此,不同的社會集團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fā)提出各自的公平主張。由于每一社會集團都是以自己的公平尺度去衡量現(xiàn)存的分配關系,因而,對于同一分配關系,一些人認為是公平的,另一些人則認為是不公平的。在談到資本主義分配關系時馬克思說:“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呢?難道資產者不是斷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嗎?難道它事實上不是在現(xiàn)今的生產方式基礎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嗎?……難道各種社會主義宗派分子關于‘公平的’分配不是也有各種極不相同的觀念嗎?”(《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02頁)他還指出,即使實現(xiàn)了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以后,也不能說就實現(xiàn)了能為人人認可的公平。因為按勞分配是以“勞動”來計量的,“但是,一個人在體力或智力上勝過另一個人,因此在同一時間內提供較多的勞動,或者能夠勞動較長的時間……勞動者的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從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所以就它的內容來講,它像一切權利一樣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04—305頁)由于人們在公平問題上無法形成共識,公平與不公平總是互相依存,能為一切人認可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四、公平是法權觀念或道德觀念的最抽象的表現(xiàn)。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公平作為一種評價屬于觀念形態(tài),它歸根到底是對現(xiàn)實經濟關系與評價主體利益之間關系的反映,但公平的直接來源卻是法權觀念和道德觀念。在談到公平觀念的產生時,恩格斯指出:“人們往往忘記他們的法權起源于他們的經濟生活條件,正如他們忘記了他們自己起源于動物界一樣。隨著立法發(fā)展為復雜和廣泛的整體,出現(xiàn)了新的社會分工的必要性:一個職業(yè)法學者階層形成起來了,同時也就產生了法學。法學在其進一步發(fā)展中把各民族和各時代的法權體系互相加以比較,不是把它們視為相應經濟關系的反映,而是把它們視為本身包含有自己根據的體系。比較都是以具有某種共同點為前提的:這種共同點表現(xiàn)在法學家把這些法學體系中一切多少相同的東西統(tǒng)稱為自然法權。而衡量什么算自然法權和什么又不算自然法權的標準,則是法權本身最抽象的表現(xiàn),即公平。”(《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09—310頁)這表明,法權是現(xiàn)實經濟關系的反映,而公平不過是法學家衡量各種法律體系中相同的東西的一種尺度,是法權本身一種更為抽象的表現(xiàn)。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的小資產階級公平觀時也揭示了公平直接起源于法權觀念,他說:“蒲魯東先從與商品生產相適應的法權關系中提取他的公平的理想,永恒公平的理想。”(《資本論》第1卷,第102頁)公平不僅直接來源于法權觀念,而且也直接來源于道德觀念。恩格斯說,當工人對資本主義分配方式不滿而說這是不公平時,這不過是說,“這些經濟事實同我們的道德感有矛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09頁)道德也是現(xiàn)實經濟關系的反映,從道德意義上講的公平是道德本身一種更為抽象的表現(xiàn)。既然公平直接來源于法權觀念和道德觀念,因而可以認為,公平是評價主體從法權或道德的角度對現(xiàn)實分配關系作出的一種評價。

五、公平是對現(xiàn)存分配關系的保守方面或革命方面的神圣化。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公平對現(xiàn)實的經濟關系具有維護或破壞的作用。前面表明,不同社會集團所說的公平尺度總是各不相同的。然而,由于公平概念本身具有將同一尺度應用于每一個人的含義,因此,盡管一種分配關系實際上只是對某一社會集團有利,但它卻往往被這一集團說成對其他社會集團也是公平的。于是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情況,盡管各社會集團對公平的理解各不相同,但無論哪個集團都把公平作為爭取或維護自身利益的口號。如此說來,當一種分配關系已不再適合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時,仍說它是公平的,實際上是在將其保守方面加以神圣化;反之,當一種分配關系還適合生產力發(fā)展時說它是公平的,實際上是在將其革命方面加以神圣化。對此恩格斯有一段精辟的論述:“在法學家和盲目相信他們的人們眼中,法權的發(fā)展只在于力求使獲得法律表現(xiàn)的人類生活條件愈益接近于公平理想,即接近于永恒公平。而這個公平卻始終只是現(xiàn)存經濟關系在其保守方面或在其革命方面的觀念化、神圣化的表現(xiàn)。”(《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10頁)

六、所謂永恒的公平是不存在的。既然公平是不同社會集團對現(xiàn)實分配關系與自身利益關系的一種評價,那么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以及由此而導致的社會集團的變化,公平的內容也必然要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對此,恩格斯指出:“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公平認為奴隸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資產者的公平則要求廢除封建制度,因為據說它不公平。在普魯士的容克看來,甚至可憐的行政區(qū)域條例也是對永恒公平的破壞。所以,關于永恒公平的觀念不僅因時因地而變,甚至也因人而異,這種東西正如米爾柏格正確說過的那樣,‘一個人有一個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12頁)

七、資產階級的公平觀是建立在發(fā)達的商品經濟基礎上的,它把等價交換視為公平的尺度。恩格斯在談到資產階級平等觀產生的時候指出:“當社會日益成為資產階級社會的時候,國家制度仍然是封建的。大規(guī)模的貿易,特別是國際貿易,尤其是世界貿易,要求有自由的、在行動上不受限制的商品所有者,他們作為商品所有者是有平等權利的,他們根據對他們所有人來說都平等的(至少在當地是平等的)權利進行交換。”(同上書,第446頁)這表明,資產階級的平等觀實際上也就是商品所有者的平等觀,這種平等觀是與封建社會的平等觀相對立的,是在反對各種封建特權的斗爭中產生的。為什么資產階級的平等觀也就是商品所有者的平等觀呢?這是因為,“勞動產品的價值形式是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這就使資產階級生產方式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生產類型,因而同時具有歷史的特征”。(《資本論》第1卷,第98頁)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切人類勞動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類勞動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義,商品形式成為勞動產品的一般形式,從而人們彼此作為商品所有者的關系成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關系。對此,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平等!因為他們彼此只是作為商品所有者發(fā)生關系,用等價物交換等價物。”(同上書,第199頁)既然人們彼此作為商品所有者的關系成為資本主義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關系,那等價交換這一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自然也就成了資產階級公平觀的尺度。把等價交換原則視為資產階級的公平原則是馬克思的一貫思想。他甚至認為,在未來社會主義社會實行的按勞分配中,“平等的權利按照原則仍然是資產階級權利,雖然原則和實踐在這里已不再互相矛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04頁)因為“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價物的交換中通行的同一原則,即一種形式的一定量勞動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同上)。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八、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的公平觀又是什么呢?對此,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回答十分明確,這就是消滅階級。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自出現(xiàn)時起,就由它的影子即無產階級不可避免地一直伴隨著。同樣地,資產階級的平等要求也由無產階級的平等要求伴隨著。在資產階級提出消滅階級特權的平等要求的同時,無產階級就提出了消滅階級本身的平等要求。他分析道:“無產階級所提出的平等要求有雙重意義。或者它是對明顯的社會不平等,對富人和窮人之間、主人和奴隸之間、驕奢淫逸者和饑餓者之間的對立的自發(fā)反應——特別是在初期,例如在農民戰(zhàn)爭中,情況就是這樣;它作為這種自發(fā)反應,只是革命本能的表現(xiàn),它在這里,而且僅僅在這里找到自己被提出的理由。或者它是從對資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反應中產生的,它從這種平等要求中吸取了或多或少正當的、可以進一步發(fā)展的要求,成了用資本家本身的主張發(fā)動工人起來反對資本家的鼓動手段;在這種情況下,它是和資產階級平等本身共存亡的。在上述兩種情況下,無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都是消滅階級的要求。任何超出這個范圍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謬。”(同上書,第448頁)無產階級的平等要求或公平要求為什么只能限于消滅階級的范圍呢?這是因為,無產階級的平等觀是與資產階級的平等觀相對立而存在的。只要資產階級存在,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公平可言,一旦消滅了資產階級,那也就同時消滅了無產階級自身,因此,無產階級的公平要求決不應超出消滅階級。

九、馬克思和恩格斯堅決反對從公平出發(fā)、而主張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出發(fā)去說明和批判現(xiàn)存的資本主義制度。在他們看來,公平只是法權觀念和道德觀念的抽象表現(xiàn),而且不同的社會集團往往賦予它不同的內容,因此,從抽象的公平出發(fā)是無法說明和批判現(xiàn)存的資本主義制度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反復強調,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yè)不是基于某種公平觀的實現(xiàn),而是基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馬克思說:“你們認為公道和公平的東西,與問題毫無關系。問題就在于:一定的生產制度所必需的和不可避免的東西是什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76頁)他還說:“對現(xiàn)存經濟制度完全無知的人,當然更不能理解工人為什么要否定這種制度。他們當然不能理解,工人階級企圖實現(xiàn)的社會變革正是目前制度本身的必然的、歷史的、不可避免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13頁)

十、馬克思和恩格斯堅決反對把爭取分配上的公平作為無產階級斗爭的口號。他們認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只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是生產方式本身性質的表現(xiàn)。這也就是說,分配關系是由所有制關系決定的,而不是相反。因此,所有制關系不改變,分配關系也就改變不了。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工人階級而言,只有消滅生產資料的資本家所有制,實現(xiàn)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才能使自己在分配領域中擺脫資本家的剝削。為此,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堅決反對當時工人運動中各種要求公平報酬的改良主義,馬克思說:“他們應當屏棄‘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資!’這種保守的格言,要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革命的口號:‘消滅雇傭勞動制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97頁)

以上是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公平問題看法的一個較為全面的闡述。我認為,他們的看法至少對我們應有這樣幾點啟示:第一,既然公平問題對現(xiàn)存分配關系具有維護或破壞的作用,那我們對當前人們議論的公平問題就不能漠然處之,而應認真加以研究;第二,既然不同社會集團對公平問題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那我們在研究分配領域中的公平問題時,就應首先認真考慮一下我們所講的公平代表的是哪個社會集團的利益;第三,既然公平不能作為研究現(xiàn)存經濟關系的出發(fā)點,對公平問題的研究不能代替對現(xiàn)存經濟關系的研究,那我們在研究公平問題的同時,還應注重對我國現(xiàn)存經濟關系的研究,并把后者作為前者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