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經驗實踐論文

時間:2022-03-17 02:59:00

導語:馬克思主義經驗實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經驗實踐論文

[摘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長達80多年的歷史中,我們黨在不同時期會面對不同的實踐和理論問題,但有一條根本原則是不變的,也是不能變的,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且必須中國化。本文主要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從實踐的視角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經驗中幾個重大問題進行分析。[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經驗;唯物主義觀點一、當代中國最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課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長達80多年的歷史中,我們黨在不同時期會面對不同的實踐和理論問題。但有一條根本原則是不變的,也是不能變的,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且必須中國化。這可以說是我們黨在任何時期一切事業興衰成敗的生命線。由于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理論路線,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民主革命勝利、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尤其是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時期,我們取得了全球矚目世人震驚的偉大成績。當前,我們應該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排除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新保守主義以及“左”的干擾,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旗幟,沿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堅持科學發展觀,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這是關系到中國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從世界范圍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關系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世界的前途和命運問題。歷史經驗證明,馬克思主義在世界的影響的擴大與縮小,往往與社會主義運動的勝利與挫折、高潮與低潮緊密相聯。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給馬克思主義帶來了重大損害,而中國革命和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的成就重新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明燈。從這個角度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既具有中國意義又具有世界意義的課題。可以說,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建設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最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問題,值得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傾注全力進行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是個大題目,也是個最有理論深度、難度和高度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從多學科、多角度進行研究。本文主要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從實踐的視角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經驗中幾個重大問題進行分析。二、立足實際,立足變化著的實際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來說,也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化”中國。這里“化”是動詞,是改變。它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是用馬克思主義來“化”中國,也就是說用馬克思主義來改變中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可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又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即用中國的實踐經驗以及被升華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新理論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成果,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化”中國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產物。離開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就不可能也不需要用馬克思主義來“化”中國,而不用馬克思主義來“化”中國,就不可能有對中國革命、對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實踐的經驗的理論總結。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統一的產物,因此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誰處于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共產黨的領袖地位,誰就最有可能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處于最重要地位。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大成果的主要創造者,黨的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一系列具有創造性的重大決策,就是最具說服力的證明。這并不是像一些人說的,只有領袖才擁有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特權”。馬克思主義本來是革命的學說,是實踐的學說,革命領導人所處的總攬全局、指導實踐第一線的地位,中國革命戰爭、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豐富實踐經驗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并要求他們不斷在總結經驗基礎上構建適合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如果處于最高領導地位,卻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一事關革命和建設成敗的根本問題上無所作為,不知道在中國應該如何做,甚至由于教條主義或經驗主義以及其他錯誤理論的影響背離馬克思主義,導至革命的失敗或社會主義事業的挫折,就會被革命實踐的浪潮所吞沒。在中國共產黨內,曾經有多人擔任過黨的總書記職位,包括王明在內,他們對中國革命事業所造成的損失證明,并不是處于領袖地位就擁有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特權”,就必然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成果的創造者。事實上可以倒過來說,如果不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道路,不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引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走上勝利的道路,就會在使革命遭到失敗的同時失去自己的領袖地位。歷史可以選擇領袖,歷史也可以拋棄領袖。中國革命戰爭和建設的歷史,同時就是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大成就的人確立為領袖或核心人物的過程。而由于這種站在實踐第一線并處于總攬全局的地位,又為他們提供了各種有利條件和可能性,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取得重大成果。這可以說是雙向選擇和雙向互動的過程。所以對領袖人物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的締造者的分析,應該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脫離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全部歷史進程,單純用權力來解釋他們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成果的創造者的“權力決定”的看法是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我們強調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學說,不是在書齋里進行純學術研究的產物,這決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需要研究理論,因為馬克思主義既是革命的學說又是科學的學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偉大的學者,恩格斯稱馬克思是科學家。實際上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在進行科學研究工作。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研究特點是立足現實,面對時代問題,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尋找理論支撐。早在1845年1月20日,恩格斯在致馬克思的信中就非常明確他們進行科學研究的目的,他說:“目前首先需要我們做的,就是寫出幾本較大的著作,以便給許許多多非常愿意干但自己又干不好的一知半解的人以一個必要的支點。你的政治經濟學著作,還是盡快把它寫完吧,即使你自己還有許多不滿意的地方。”他在談到自己時也說“我的關于英國的著作當然也不會不起作用”。他批評德國的理論界,“我們這些德國理論家還根本不能發揮我們的理論,我們甚至還沒有發表批判荒謬言論的文章——這是可笑的,但這是時代的標志,是德國的民族污泥分解的標志。而現在正是時候了。因此你一定要在4月以前寫完你的書,要像我那樣做”[1]。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科學研究與革命活動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可以說在世界上沒人能達到如此高度。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指導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的工作,改組德國正義者同盟,而且共同寫作了資本主義舊世界為之震驚的《共產黨宣言》。馬克思在歐洲1848革命失敗以后“退入書房”,在倫敦大英博物館以四十年時間從事《資本論》著作,數易其稿,光手稿數量之多就足以驚人。即使如此,馬克思仍然首先是革命家。他在大英博物館埋頭著述的同時,密切關注革命形勢,參與工人國際組織的建立,關注法國巴黎公社革命,幫助流亡者,即使晚年仍關注俄國革命,寫了著名的《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論述了俄國革命的道路。至于對中國,馬克思也極其關注。在《紐約每日論壇報》發表的一系列關于中國的評論中,對侵略中國的西方列強尤其是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猛烈抨擊,對既反對封建又反對“洋人”的太平天國的革命給予同情和支持。恩格斯也是一樣。恩格斯與馬克思一道領導建立工人革命的組織,但同時從事科學研究,不僅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也有很高的造詣。他曾用八年時間從事自然科學研究,他的自然科學水平尤其是科學哲學的水平是同時代的自然科學家所無法企及的。恩格斯的許多著作都是經典性的著作。盡管《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費爾巴哈論》具有論戰性,但絲毫沒有降低它的科學品位,都是極高水平的學術著作。至于《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可以稱之為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學的奠基之作。立足實踐,決不是輕視理論,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留下的寶貴傳統。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情況也是一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是要用馬克思主義“化”中國,沒有高水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是根本不可能的。既要立足中國國情又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兩者缺一都“化”不成。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卓有建樹。他寫的《實踐論》、《矛盾論》、《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論十大關系》以及《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等,都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和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說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偉大成果的創立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有著精湛研究。這是他們能夠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條件。我們不能無限夸大領袖個人的作用,但領袖人物個人的理論才能和對馬克思主義著作和原理的精通,以及應用的嫻熟,肯定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們應該看到,立足實踐這個原則既是唯物主義的又是辯證法的原則。實踐始終是處于變化中的。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總是立足于變化著的實踐,面對不同時期的問題,總結新的經驗,提出新的論斷。立足變化著的實際非常重要。如果不是立足變化著的實際,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會半途而廢。所以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始終存在一個解放思想的問題。解放思想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我們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一大法寶。我們之所以強調十六大以來的創新理論,強調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以及一系列相關理論的意義,原因就在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立足變化著的實際,而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它必須立足實際、在解放思想中不斷向前推進。我們的理論的旗幟沒有變,仍然是馬克思主義,這是從馬克思和恩格斯開始就一脈相承的。當然中國有自身國家的特點,為了突出這個特點,我們稱之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從開始就是這樣。從鄧小平開始有著新的特點,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步伐,我們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個特色理論至今未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旗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當然要與時俱進,但這不是旗幟的變化,而是根據面對的不同的時代特征、國際環境和國內具有的階段性和全局性的問題,采取符合某一階段特點的具有創新價值的新的觀點、新的方針、政策。這種變化,是立足變化著的實際的結果,與領導人變化并無必然相關性。即使原人原位,只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情況變化,必然要提出新的理論和觀點,制定新的政策,否則就背離了馬克思主義。任何具有創新思維的馬克思主義領導人,面對當前中國的國情和新的社會矛盾以及人與自然的矛盾,同樣都要強調關注科學發展、關注社會公平、關注社會和諧。時勢使然,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原則,并不以領導者個人意志為轉移。區別是,英明的領導者能及時發現矛盾,調整政策;反之,則會使矛盾激化。三、實踐是確定是否屬于馬克思主義學派的標準有人問,馬克思主義是一還是多?馬克思主義可不可以有不同學派?馬克思主義當然不是只是列寧、一家一派一系,其他都是異類。可又不能抽象地說,馬克思主義是多,任何學派只要自稱馬克思主義都可歸屬于馬克思主義之中。現在有人就說,馬克思主義有西方馬克思主義、蘇俄馬克思主義即斯大林模式的馬克思主義、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南斯拉夫實踐派馬克思主義、西方民主社會主義,如此等等,它們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學派,任何人都無權把別的馬克思主義學派“革出教門”,否則就是縮小隊伍,是關門主義。我認為這種說法有點片面性。是不是馬克思主義應該有自己的標準。這個標準不是經典文本的引證,不是政治權力,不是誰得衣缽真傳。照我看,衡量是否屬于馬克思主義的派別標準仍然是實踐。凡是主張馬克思主義與各國實際相結合的,以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為最高使命的學派都屬于馬克思主義學派。即使它們之間存在某些觀點的分歧,如對革命的方式、道路的選擇,對社會主義建設與方式的不同選擇,或對某些觀點的解釋,各自存在不同的看法都是正常的。因為這種分歧是由各自所處的實際環境和面對的問題不同而產生的。關鍵是不是否定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這個總的方向和歷史使命,任何為資本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私有制永恒化和合理化辯護的理論,任何抽象贊揚自由平等博愛的理論,無論怎能搖晃馬克思主義的旗幟都是非馬克思主義的學派。所以馬克思主義學派不是純學術領域中的學派,而應該是總的目標一致而達到目標的道路和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學派。這是馬克思主義與各國實際相結合的正常狀態。任何國家的馬克思主義都無權反對別的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與自己本國實際相結合的道路,反對由此得出的不同于自己的結論。當年為日本共產黨的題詞就是馬克思主義必須與日本實際相結合。這應該是任何馬克思主義學派之所以屬于馬克思主義學派的共同原則。至于一些關在書齋里的學者脫離或拋棄馬克思和恩格斯畢生為之奮斗的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事業,以對馬克思主義著作不同解讀的分歧而形成的不同學派,這些可以稱之為馬克思學學派或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者的學派,而不能稱之為馬克思主義學派,因為它的根本研究宗旨是純學術的,而不是同時以行動實踐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使命和歷史任務。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是馬克思主義,就在于它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并努力實踐這種使命。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提綱的第十一條,不僅是馬克思哲學與以往一切哲學的分界線,也可以看成檢驗當代馬克思主義與自稱馬克思主義學派區別的試金石。我們區分馬克思主義學派、馬克思學學派、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學派決不是搞關門主義。我們應該關注西方馬克思學、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成果。尤其是在當代中國,熟悉西方馬克思學和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情況,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建設,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非常必要的。馬克思主義從來就不是宗派主義。過去不是,現在也不是。思想理論資源的借助可以是多渠道的,反面的東西可以促進正面的思考。思想資源可以多元,但理論不能混,陣營不能亂。四、堅持基本原理,重視文本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可理解不一樣。有一種說法,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要中國化,是因為它的原生形態并不適合中國。它是歐洲的東西,所以要中國化,否則它就沒有用。或者說,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只有中國化才能保存它的生命力。有的甚至說馬克思主義根本不可能中國化,一旦中國化就已經不是原來意義的馬克思主義,如此等等,立論各異。究竟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真理,因而可能中國化,還是因為它只有中國化它才具有真理性?其實,道理很清楚,當然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真理性所以才可能中國化,一種不具有真理性的學說不可能由于它在中國傳播就會成為真理性學說。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中國化,就是因為它具有真理性,而中國化又以中國的經驗和理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這是一種雙向作用。而它的根據是馬克思主義自身具有真理性,否則它不可能中國化。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就是強調它的真理的普遍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依據是什么?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還是它的基本原理?這是當代爭論的一個問題。現在一個很流行的問題是關于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問題,即馬克思主義在當代是否過時的問題?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已經失效,應該依靠對文獻的當代重新解讀才能恢復它的生命力。我不完全同意這種看法。[1][2][][]馬克思主義經典的文獻學研究、考證、校勘都非常重要。以往由于條件限制和文獻限制,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比西方落后,現在我們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工作,這肯定是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的一個新的拓展。它可能發現以往被視而不見的重要論斷,可能改正以往理解中的某些錯誤,這對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改正過去的錯誤理解或不適當的附加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不能以對經典的重新解讀為依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真理性決定性標準是實踐的檢驗和實踐運用的有效性。只強調重新解讀就會陷于無休止的爭論。因為解讀者的主體差異及其文化背景、政治背景和解讀的出發點和目的不同,或使用的方法不同,都會影響對同一句話的不同理解。何況,任何僅限于上下文的關聯的解讀都不可靠,特別是脫離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歷史發展和全部著作,僅就一本書,甚至某一本書的某一章、某一節、某一句話的推字敲句式的孤立解讀,往往容易一葉障目,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我們的馬克思主義的文獻研究一定要與基本理論的研究相配合,有助于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不是相反。因為自從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后,在革命狂風暴雨和風云變幻中,累經實踐考驗的不是單獨某一本書中的某一句話,而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問題應以原理的當代有效性和實踐標驗為依據,而不是以與經典文本中某字某句相對照為依據。如果再扯上翻譯的準確性問題更是越扯越成亂麻一團。鄧小平就特別強調基本原理的學習。他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說,“現在我想提出一個新的要求,這不僅是專對新干部,對老干部同樣適用,就是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還說,“我們現在要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代任務不同了,要學習的新知識確實很多,這就更要求我們努力針對新的實際,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我希望黨中央作出切實可行的決定,使全黨的各級干部,首先是領導者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時間學習,熟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從而加強我們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2]我們反對用注經的方法或用西方唯心主義解釋學的方法來對待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但我們重視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研究和學習,因為基本原理存在于經典文本之中,但它不是個別的詞句或個別論斷,或片言只字,而是文本中的根本思想。任何違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觀點,必然也同時會曲解文本中的基本思想,曲解文本中體現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有的學者抽象掉各種社會主義的區別,認為社會主義首先是一種價值,這無論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或從文本來說都是毫無根據的論斷。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階級分析方法對各種社會主義進行過分類,第一類是反動的社會主義,如封建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德國的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第二類是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第三類是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任何哲學工作者都懂得價值觀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說各種類型的社會主義學說都包含自己的價值觀,包含源于自己立場的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評價和要求。根本不存在一種什么價值社會主義,只存在具有不同時代特征和階級特征的社會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會主義是不同于以上各種類型的科學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不是價值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的溶合的產物。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例如《共產黨宣言》或者《反杜林論》中社會主義部分關于歷史與理論兩節,都講得很清楚,科學社會主義的事實依據是資本主義的現實矛盾,而理論依據則是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兩大發現。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當然也包含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不是以往所謂價值社會主義的移植,而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自身所固有的。在科學與價值的關系上,判斷價值觀的對錯的依據是事實,以對事實科學分析為依據的判斷才可能是有價值的“價值判斷”,而以抽象理性、人性為依據的價值觀是沒有價值的“價值判斷”。倒轉過來,讓事實服從價值,科學真理屈從階級的價值訴求肯定是一種錯誤的價值理論。科學社會主義自身所包含的價值,不是抽象的自由、平等、博愛,而是以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為最高價值目標,建立一個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界和諧、個人得到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這種價值訴求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它是以社會形態的更替的歷史發展規律為依據的。科學社會主義當然要講自由,這是任何個人的自由作為一切人自由條件的自由,而不是資產階級的貿易自由、雇傭自由之類的自由;要講平等,但平等最根本的意義是最終消滅剝削和階級對立,而不僅僅是在社會不平等前提下的法律意義上的平等;科學社會主義也講愛,但博愛在存在階級、存在兩極分化和貧富對立下是不可能的。在以往各種類型的社會主義中,空想社會主義是最具理論性和批判性的,具有歷史進步性,可它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與歷史進程成反比。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雖然這些體系的創始人在許多方面是革命的,但是他們的信徒總是組成一些反動的宗派”[3]。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它接過法國資產階級啟蒙主義者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把價值訴求建立在抽象的理性基礎上,無視資本主義社會的對抗矛盾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使事實屈從價值訴求,從而使社會主義成為永遠不可能實現的空想。我們并不否認,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犯過一些錯誤,其中包括法制不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沒有得到發揚,還沒有形成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途徑、方式和制度保證,以及建立與完善尊重人權的有關的制度和原則,這些我們都要在建立與社會主義經濟相適應的政治體制,在深化改革中逐步完善,但我們的錯誤和教訓決不是抽象宣揚價值社會主義的理由。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教訓不應忘記。在當代中國,把空想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把抽象的自由、民主、人道、博愛,奉為黃金律,實在離馬克思主義太遠,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離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根本方針太遠。社會主義需要民主,但民主更需要社會主義。沒有民主的社會主義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但沒有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保證的民主,只能是資產階級一人一票的所謂“民主”,而不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民主。民主社會主義不是民主加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是一種理論,一種制度構想,它本質上是改良的資本主義,或者說是資本主義的改良主義。而我們的旗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它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的結合。五、馬克思主義必須中國化既然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那有什么必要中國化呢?馬克思主義是普遍真理,可馬克思主義所面對的國家、面對的問題是具體的、變化的。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是普遍的,各國馬克思主義者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特殊的。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是在自己國家活動的,都是解決自己國家和民族面對的問題。既不能借米下鍋也不能越俎代庖。各國的問題永遠是具體的。立足實際就是立足問題,立足變化著的實際就是立足變化著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在于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藥方,而是觀察問題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中國的問題需要中國革命者自己解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解決問題的思想理論武器而不是提出供解決一切現成問題的結論。所謂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中國的問題中尋找適合中國的解決方法。離開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會成為批評的“無的放矢”。“矢”和“的”結合才能是一次完整的射擊活動。無的放矢,任何人都可以自稱為神箭手,正如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都可以自稱為理論家一樣。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具有當代性的根本之點,在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于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當代適用性。無論是對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的分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問題的分析,還是對當代科學技術發展中問題的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世界觀和思維方法都仍然是最有效的工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不是執著于馬恩文本中的一字一句的解讀。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要堅持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有效性,充分體現在它自身具有的與時俱進的創造性上。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決不是教條主義。我們應該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上下功夫,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上下功夫。不要在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一字一句上爭論不休,應該把馬克思恩格斯經典文本的研究作為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思想資源。文本是已經過去的歷史文獻,它具有明確的寫作年代。寫于某某年的意義就是它的時間限定。而原理是文本中已經規律化的思想精華,在實踐中不斷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不是文本中的一字一句。任何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后繼者都無權修改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但我們有權而且必須結合實際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指的是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而產生的原理的發展。文本永遠不可能中國化,翻譯必須尊重原著。我們一定要區分馬克思主義的文本觀與西方唯心主義解釋學家對待馬克思主義文本的不同觀點。改革開放以來,從鄧小平一些重要論斷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科學發展觀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哪一條具有創新的理論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運用而僅僅是依據馬克思或恩格斯文本中某句話作出的重大決策?一定要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本原理動搖了,基本的立場、觀點、方法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就會中斷。六、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歷史使命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偉大事業,只是領袖們的事,只是少數高層領導的事,其他人毫無貢獻,像馬克思形容的其他人都只是張開口等著吃烤雞的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集中的是全黨智慧,其中包括理論工作者的成果。在早期,像李達、艾思奇以及其他理論家都或多或少以其研究成果貢獻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事業。我們只要讀讀的《哲學批注》就知道。至于在社會主義改革時期,各個實際部門所提供的材料,各個研究室提供的理論和思想的建議,都是一種有形的或無形的有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資源。不難設想,既沒有任何實際材料,也沒有任何理論和思想資源,就是憑某一個人就能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是不可能的。集中全黨智慧決不是一句空話。解放以后,由于我們黨處于執政地位,我們培養了成千上萬甚至幾十萬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在高校、黨校、各級社會科學院以及各個黨政部門,這是一支重要力量。我們應該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偉大事業而工作,我們要明確我們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以為我們的工作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毫無關系,我們只是宣傳員、播音員的想法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做什么,能做什么?我們的理論工作者不要把精力花在構建馬克思主義當代新形態上,而應該放在關注和研究現實問題上,并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魄的學科體系和教科書體系上下功夫。現在有些年輕人熱衷于構建馬克思主義新形態。馬克思主義當代新形態是指什么?我不清楚。當年在延安有人提出主義,說,我們只有一種主義、一種學說,這就是馬克思主義。鄧小平也說過,我是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別的什么主義。如果馬克思主義新形態不同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那就不是馬克思主義。如果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那本質上仍然是馬克思主義,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同一種主義。如果由于與實際結合而得出新的結論,那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一種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的新的形態,而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形態。因為一種學說稱為新的形態,總是與舊的形態相對而言,我們不能說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新形態,而所謂傳統馬克思主義是舊形態,是具有兩種不同原則、不同基本原理的理論形態。如果不是這個意思,那離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抽象談論構建新形態,除了引起混亂外還有什么別的價值呢?我們理論工作者不著力于構建馬克思主義新形態,決不意味著我們就無事可做。第一,我們可以研究社會主義建設中面臨的諸多問題,這是個無限廣大的領域。至今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問題,得出新的結論、新的辦法,新的思路的文章并不多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我以為存在一種非意識形態化、哲學貴族化傾向,即哲學與生活脫離、與讀者脫離,只是少數哲學家圈子里的人看,我稱之為哲學獨白或哲學家的對話,人家看不懂不愿看。第二,在教學改革中,如何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魄的學科體系和教科書體系,是一個重要任務。這里可做的工作太多,任重而道遠。第三,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對黨的十六以來的理論創新進行認真研究和宣傳。在當代中國,我們所有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無論在哪一個部門,都能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我們并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局外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應該成為所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共同事業,這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注釋:[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18.[2]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