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與先進文化建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1 05:00:00

導語:馬克思主義與先進文化建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與先進文化建設研究論文

摘要: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就是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其內涵會隨時展而不斷豐富和日益深化,其形式會隨社會進步而不斷創新和日益多樣。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科學的選擇、歷史的選擇和時代的選擇。在新的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先進文化建設必須堅持既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的原則;必須堅持既繼承吸收,又積極創新的原則;必須堅持既引領時代,又服務大眾的原則;必須堅持既關照當代,又著眼未來的原則。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先進文化;建設

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期,正處于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繼續推向深入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我們不僅需要建設較為發達的社會主義物質條件,還需要建設先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先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的建設就是先進文化的建設。在先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只有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才能促進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的蓬勃發展,才能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進一步深入。

一、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的內涵傳承

在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就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體現了先進文化的時代性和開放性的統一。在當代中國,先進文化是指順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文化;是指既植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積極借鑒和吸收其他優秀文化成果的面向世界的文化;是指既批判繼承歷史文化傳統,又充分前瞻的面向未來的文化。

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體現了先進文化的科學性和價值性的統一。一方面,先進文化對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與客觀揭示,彰顯了先進文化的價值維度。通過對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與客觀揭示,先進文化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就能對自然觀、社會觀、歷史觀中一切非科學文化思潮形成無形的批判,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民主和科學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另一方面,先進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以及其民族性、人民性都彰顯了先進文化的價值維度。先進文化的存在和發展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存在和發展為基礎,不僅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軌跡,而且昭示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前景,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凸顯了鮮明的民族性。同時,先進文化以社會主義公有制和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為基礎,植根于億萬人民群眾的火熱實踐,從而決定了中國先進文化必然是人民大眾的文化,決定了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必然服務于人民大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國先進文化是一個歷史范疇,其內涵會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深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國化的最杰出成果,就是關于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思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認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1]708-709。可見,指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方向就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發展方向,這些觀點與論斷也使成為中國先進文化思想的奠基人。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鄧小平第一次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科學概念,并高度概括其基本內容,指出“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系,等等”[2]367,揭示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內涵的兩個基本層面,即科學技術、教育與思想道德,從而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先進文化的時代內涵,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總結和鄧小平先進文化思想的基礎上,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明確指出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也就是說中國先進文化就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在這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歷史進入嶄新的二十一世紀,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內涵,指出要樹立以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的文化發展觀。面對中國文化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著眼于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的進一步深入,指出:“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里,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須旗幟鮮明。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3]由此可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先進文化內涵的演變一脈相承,都堅持了科學性和價值性的統一,都是特指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形式與方式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與要求,日益多樣與不斷創新。

所以,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就是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其內涵會隨時展而日益豐富與日益深化,其形式會隨社會進步而不斷創新與日益多樣。

二、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科學的選擇、歷史的選擇和時代的要求。

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科學的選擇。馬克思主義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入手,揭示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客觀發展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規律,指出了未來社會發展的美好前景,是科學的先進的理論與學說。所以,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理應成為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行動指南。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只有經過實踐檢驗并中國化才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五四”運動,以、陳獨秀為首的馬克思主義者以馬克思主義為武器,分析中國文化建設的現實問題,批判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以及假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開創了中國文化建設的新路徑。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以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思想、鄧小平理論兩大理論成果。在思想的指導下,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成功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了改革開放的嶄新局面,實現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極大提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紀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新世紀新階段全黨全國人民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指針,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總結了以往的歷史成果,又吸收了鮮活的時代經驗,科學地揭示了社會發展的規律。由此可見,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才能實現先進文化建設健康、有序的發展,才能實現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歷史的選擇。在積極爭取自由、獨立和解放的征程中,中國人民實踐了各類學說和各種思想,但都遭到失敗。自從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并以此為指導,中國革命的面貌便煥然一新。在建設繁榮、富強國家的道路上,中國人民以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我們的改革和建設都取得舉世驚嘆的成就,社會主義中國也走上了繁榮富強的康莊大道。我們知道,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實踐已經證明并將再次證明,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就不可能建設好中國先進文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也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只能加強而不能削弱。

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時代的要求。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各類信息的傳遞更加快捷;我們所處的時代又是一個文化特色日益鮮明的時代,各個民族為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旗幟鮮明地維護各自民族的文化傳統;我們所處的時代更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各種文化現象、文化成果大量涌現和不斷創新,各個民族和國家都在主動吸收優秀的文化成果。所以,建設中國先進文化,必須具有世界眼光,必須繼承和發揚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必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和創新精神。馬克思主義擁有自我批判性和自我超越性的特點,具有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鮮活實踐能緊密結合的優勢,彰顯了與時俱進的品格,所以嶄新的時代和鮮明的時代特點,要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中必須占據指導地位。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淵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就具有了鮮明的時代特點。

三、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原則

在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先進文化建設應堅持既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的原則;應堅持既繼承吸收,又積極創新的原則;應堅持既引領時代,又服務大眾的原則;應堅持既關照當代,又著眼未來的原則。

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應堅持既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的原則。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要立足于中國,以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問題為中心,著眼于中國文化建設遇到的具體情況,為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服務,從而建設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新文化。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又要面向世界,博采各種外來文化之長,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從而擁有博大胸懷,塑造世界眼光。

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應堅持既繼承吸收,又積極創新的原則。一方面,正是由于文化的繼承吸收,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才擁有了深厚的傳統和底蘊,才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品格。這里要繼承吸收的文化成果,不僅有中國的,而且有世界的;不僅包括歷史的,而且包括現在的。另一方面,創新則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本質特征和獨有品格。在這樣一個嶄新的變革時代,我們進行先進文化建設更加需要培育創新品格,更加需要弘揚創新精神,更加需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文化繼承的基礎上,吸收民族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的精華,同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有機結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實踐基礎上不斷創新。通過先進文化的不斷創新,我們的民族就能不斷增強凝聚力,我們的國家就能越發煥發生機與活力。

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應堅持既引領時代,又服務大眾的原則。只有能夠引領時代潮流,中國先進文化才能在全國人民中產生吸引力和感召力,所以,處于時代前沿、能夠引領時展,是中國先進文化的應有之義。同時,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必須以人民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歸宿點,所以,中國先進文化應當也必須要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旋律。弘揚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導下,大力倡導一切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一切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通過主旋律的積極弘揚,中國先進文化就能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能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開展,就能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應堅持既關照當代,又著眼未來的原則。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一方面不能脫離當前的實際,不能忽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能無視當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必須為問題的解決提供思想和觀念的指導,必須為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提供優秀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又要著眼于未來,要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提供思想和觀念的指導,要為人民群眾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思想和觀念的引領。

綜上可見,在這樣一個新的世紀,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堅持既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的原則,堅持既繼承吸收又積極創新的原則,堅持既引領時代又服務大眾的原則,堅持既關照當代又著眼未來的原則。

參考文獻:

[1]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提出關于“八個為榮、八個為恥”的重要論述[J]北京:人民日報,2006-0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