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生態哲學思想意義

時間:2022-07-20 02:11:17

導語:馬克思生態哲學思想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生態哲學思想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為科學發展觀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為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作一下細致的梳理,同時對它的現實價值作具體的分析。

一、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的生態哲學思想最早體現在《1844年經濟學手稿》中,在此,馬克思深入研究了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以及自然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強調了人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人道主義的辯證統一,并提出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是實現人類解放的必然前提。恩格斯最早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對當時英國環境污染的產生過程、類型、危害、根源等進行了深入分析,表達了對人類生存環境問題的深切關注。這可以看做是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歷史起點。但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卻不僅限于此,他們的生態哲學思想體現在各個時期的不同著作當中,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資本論》、《晚年筆記》、《自然辯證法》等。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哲學思想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尊重自然規律"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自然界的運動是不自覺的、盲目的,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也是通過這些不自覺的、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表現出來的,所以他們認為應該科學地認識和理解自然規律,并且尊重自然規律。早在19世紀,恩格斯就警告人類:"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次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結果,常常又把第一個結果重新消除了。"[1]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19世紀出現的生態問題的分析,認為人們單純的追求勞動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效利益,卻忽視了長此以往下去而產生的巨大的經濟代價和環境代價所造成的結果。因此,人類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按照事物自身運動的規律來進行實踐活動。

2、"雙重屬性"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雙重屬性,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而不是自然屬性,人的本質屬性表現在各種社會關系中。這就要求人們在進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時,要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也要注重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首先,人在自然界中具有自然屬性。馬克思恩格指出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求我們把自然界當作自己的"無機身體",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保證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物質舉出不受破壞。其次,與其他自然存在物不同,人是一種社會存在物,具有社會屬性。"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得實現了的人道主義。"[2]

3、"主體性原則"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而兩者主客體關系的產生,是由社會實踐勞動來確定的,在社會關系中形成的。因此,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必須堅持"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的馬克思主義觀點。主體性原則是認識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指導性原則,也是我們認識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由于人是主體,那么人類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就應當自覺地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肩負起維持人與自然和諧的重任。

4、"人化自然"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產生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規定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類學的自然界。"[3]"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共同構成了我們常常所說的"自然環境",我們在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中要充分認識自然規律、遵循自然規律,從而在開發和改造自然中自覺地積極保護生態環境,并使其向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方向發展。

5、"自然生產力"的思想。在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中,十分重視自然生產力,充分肯定自然環境與自然條件在生產力系統中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撇開社會生產的不同發展程度來說,勞動生產力是同自然條件相聯系的。這些自然條件都可以歸結為人本身的自然和人的周圍的自然。"[4]人類在社會發展中能夠"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那么,自然生產力就能夠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注入動力,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能夠為自然生產力的開發創造良好的條件,從而更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

二、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當代意義

(一)為緩解生態危機指明了方向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只顧發展經濟卻忽略了生態環境,出現了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的多樣性逐漸消失,大片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資源短缺,江河湖海被嚴重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哲學思想為我們提供了解決這一"危機"的理論依據。恩格斯主張人類應與自然界采取"和解"的態度,與自然和諧統一,改變那種把自然界當作敵人,只知索取不知保護,憑借手中的知識、技術和生產工具毫無節制地開發自然、浪費自然資源,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曾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系像動物同它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利。"[5]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要求人們遵循生態規律,在開發和改造中自覺地積極保護自然環境。

(二)為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了哲學依據

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提出標志著人類對人和自然關系的認識發生了質的飛躍,它所追求的是自然、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其最終價值取向是人與自然的和解、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萬物是相互聯系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自然界和人類就是包括在世界這個整體的兩大部分,如果這兩個相互聯系的部分不能和諧共生,那么整個世界也就不會持續發展。"沒有任何一個物種能夠單獨生存和發展,它們只能在大的合作背景下,互相競爭和互相利用,在共同維護生命,維系系統存在,促進生物圈穩定的前提下來實現自己的生存進化。"[6]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哲學思想給我們昭示了一幅人與自然關系的辯證圖景: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不斷處理、調控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人類的生產活動只有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才有意義。

(三)為樹立生態意識,踐行環保行動提供了理論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從人類生存發展的角度論述了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用發展的眼光為人類的"將來"提供了科學的生存方式,從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改變了人們以往的意識,它強調了人們要想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關注自然,正確運用自然界固有的規律。樹立生態意識,踐行環保行動是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環境系統相互關系的理念和態度,是對人類自身文化價值的反思和對發展戰略的重新選擇,同時也是對人類自身的生產行為進行的調整,在這一思想和行動中,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無疑是其理論源泉,為其指明了方向,同時也體現了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在當今社會的自覺運用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