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科技發展歷程分析
時間:2022-02-18 11:25:06
導語: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科技發展歷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科技發展狀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們人類自身的發展。所以,本文重點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始社會時期、古代農業社會時期、近現代社會科技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重點分析了三次科技革命以來科技科技為人們所帶來的益處及與人類的關系。
【關鍵詞】科技發展;人類歷史;馬克思主義
科技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變化而變化,人類區別于其它動物主要標準就在于人類的活動稱之為勞動,勞動也是推動人類進化和發展的關鍵。勞動之所以稱之為勞動是因為由科技貫穿于勞動的全部過程,并一直推動人類、手、腦、思維、意識、實踐的進一步升華,從打造舊石器開始到鉆木取火、直到三次科技革命后的今天,人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充斥著科技的蹤影。人們不僅能造出如自行車、汽車、火車等路上交通工具,還能造出飛機作為空中交通工具,用馬克思的話來說:“自然界不能制造出任何機器,它們都是人類勞動的結果”,也就是說這些都是人類的獨創,也是人之所以是人和區別與其它動物的主要標志。科技在其運用過程中看似不是人的直接力量,卻是人類腦力和體力的體現及延續。科技不僅實現了人類的產生、進化、解放,還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類的文明和發展。為了對科技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必須從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來分析。
一、科技的萌芽時期
我們把原始社會稱作為科技產生的萌芽階段,因為這個時期人類還不能對自然規律作出科學的認識和解釋。此時的人類還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并且原始人在很大程度還保留著猿的生活習性,可以把原始時期的人類看作是從猿轉變到人的過渡期。這一時期的人類,也就是原始人對各種自然規律和自然現象根本不理解,更不能作出科學的認識和研究。原始人的生存完全依賴自然資源來生活,正如恩格斯所說“啟蒙時代是獲得天然產物的時期”,在整個原始時期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完全依賴于自然,這一時期的人類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像牲畜一樣屈服于自然,只有利用自然界現有的產物來維持生存。”正因為如此,對自然沒有上升到一定高度的認識,對自然的認識處于一個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階段。原始時期,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過著“采集———狩獵”的群居生活,以采集野果、圍捕獵物、樹葉果體、挖穴而居。對雷、電、風、雨等自然現象還處于幼稚認識之中,甚至對這些自然現象是一種害怕的狀態,更不可能加以利用。隨著活動經驗的積累和自身意識提高,逐步掌握了打造木質工具和石制工具,來提高捕捉食物的技能。后來又經過長期發展懂得了鉆木取火,用火來取暖、燒烤食物、驅趕野獸,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身的生活方式。因此,摩擦取火的現實意義不亞于人類發展史上的任何一種科技發明。對此恩格斯曾高度評價說:“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因為摩擦生火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把人與動物分開”,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人類自身的進化和發展。這一階段可謂是科技的新生階段,每一點進步都是一種艱難的跨越,不像現代科技進步那樣突飛猛進,每一步都會經歷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的時間。
二、科技的發展時期
在古代農業時期,隨人口數量的增多和人們思維意識的提高,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水平和能力也進一步提高。人們已經認識到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改變自然為自己創造新的生存條件”。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如何利用自然規律,如何制造技術工具來改進自身的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此階段人們在對生活和勞動的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并開始制造出各種簡單的技術工具及生產用品,如轅犁、水車、鐵锨、鐵鍬、鋤頭等。這些產品的制造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人們的勞動方式,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后來逐步掌握了冶煉、制陶、建筑、耕種等等相關技術的能力,隨著歷史的發展在農業、醫學、工藝學、天文學、地理學等領域都有所成就。如人們用畜力代替人力,不僅大大減輕了人們勞動過程中的體力付出,也能夠使土地深耕細作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紡織業的興起,使人們走向用布取代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不僅防寒保暖;很大程度上使人們邁向了文明。這時期人們對各種自然規律認識還不能上升到科學的認識,對像曲轅犁、水車、水渠等,只是結合生產過程中的經驗來實現,是對自然規律的自發認識,對其中的原理還不能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加以解釋,即便是這樣仍對整個人類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如中國的四大發明、釀造、冶金等,不僅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產效率;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類的文明程度,更為以后的科技進步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三、科技的飛躍時期
在人類社會的近代時期隨人口數量的增加,相應的人類各種需求也不斷增加,傳統的生產工具和勞動方式,很難滿足人類總體增長所帶來的各種需要,再加上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上升到科學階段。人們通過對自然科學的不斷研究來創造出各種科技產品,并運用到改造自然的實踐中,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類的各種需求問題。對此恩格斯也強調過:“一切科學產生的原因是人們的需要”。馬克思強調科技不僅解放了人類的勞動方式,還把人類推向更高層次的文明之中。18世紀,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便是人類史上的一大飛躍。不僅大大解放、還進一步促進了產業的發展。但是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技術革命,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在當時基本上并沒有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僅限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使主要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產業上都起到革命性的作用,為此被馬克思評價為:“資本主義國家在不到100年的統治之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的還要多,還要大”,也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新的文明。以電力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實際上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延續和發展。因為蒸汽機只能夠把熱能轉化為機械能,而第二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電力技術,能夠使能量之間的轉化更進一步提高,實現了熱能、機械能、電能等各種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這是人類對自然規律和自然科學認識進一步提高的結果,正如馬克思所說:“科學只有從自然界中出發才是現實的科學”,也體現了人類對自我認識和自然實踐的顯著進步。以電力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雖然產生在歐洲,卻能夠普及和推廣到全世界,使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能夠受益。不僅標志著人類進入了電力時代,也標志著人類進入新的和更高的文明。以計算機和核能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類進入新紀元,人類由此進入一個現代化和科技化的新時代。展現在人類生活和工作領域的科技產品琳瑯滿目、無所不有,小到衣服拉鏈、大到飛機上天、潛艇入海、甚至是人類登月。人們可以通過科技的作用,輕而易舉地把人從地球的這邊送到地球的另一邊,甚至還可以把人類送入太空和其它星球,不難看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都充斥著科技的蹤影。因此,這個時代被一些科學家評價為科技爆炸的時代。各種技術產品層出不窮,人們無論是生活、工作、交通、通訊、工業、農業、教育、軍事等,科學技術的影響可以說涉及到各行各業的每一個角落,科技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人的作用。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之后,每隔不到3年就會研制出一種新的科技產品,如1903年飛機的問世;1923年電視機和電冰箱的研制成功;1926年第一顆火箭和1957年第一顆衛星的研制成功。所有這些都是人類根據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創造出來的,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和進步,就像馬克思強調的那樣:“科技是一種革命的力量在推動人類歷史的發展”,不僅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類的自身。這一時期科技的作用迅速擴展到國家的經濟生產和國防等領域,被鄧小平定性為:“第一生產力”,也成為決定國家綜合實力和競爭實力的關鍵性因素。從人類發展的整個歷史來看,科技的發展已經經歷了三次變革,并且還會不斷地繼續變革著。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中,科技對我們人類來說的的確確起到了不小和無法替代的作用。但這個作用既包括了正面的積極作用,也包含了負面的不利作用,特別是到了近代以來表現的越發突出和明顯。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看科學技術也同樣具有二重性,也就是正反兩面的作用,科技的這種二重作用被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稱之為具有“雙刃劍性質”,在為人類的生活、工作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危害著人類和自然。如:臭氧層空洞、工業排放的三廢物所造成的污染、各種農藥污染及核污染等等各種因環境問題而導致人的死亡,都在表明是自然對人類的報負。雖然表面看是對環境的污染,實際上也在威脅著人類自己。馬克思就曾指出:“人們同自然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自然的關系一樣”,受制于自然和依賴于自然,因為我們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科技的發展必須有利于自然的發展,也就是必須朝著有利于人類自身發展。對此,愛因斯坦在研制核武器之后也曾擔憂地說:“只懂得應用技術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科技上奮斗的目標”。也就是說人類作為科技的主體,必須使科技的發展方向朝著有利于人類自身和自然的可持續方向發展。因為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任何時期,無論是之前、現在、還是將來人們都不可能離開科技而生存下去的,正像陳多聞教授所說:“離開了科技,人類就蕩然無存于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中去了”,從中不難看出科技是統一于人類發展的全部過程,也不難看出人類與科技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102,第31卷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24,329,第4卷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82,277,第1卷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55,456,467,第3卷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597,第25卷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87,第2卷
[7]陳昌曙.技術哲學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198
[8]許英良.愛因斯坦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第3卷
[9]陳多聞.技術使用的哲學探究[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1:94
作者:王若飛 姬迎喜 朱先乾 梁本達 單位: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安全護理體會
- 下一篇:兩段式階梯教學法在手術室護理教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