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大學生人格塑造的作用

時間:2022-03-17 10:21:55

導語: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大學生人格塑造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大學生人格塑造的作用

[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門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普遍適用性的科學,有助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正確認知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之間的辯證關系,及時化解動機沖突,引導大學生通過反思更加清晰地認識自我,不斷調整和完善自我體驗———培養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自我控制水平,在學習與生活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學生;人格;塑造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獨特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典型心理品質[1]495。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就是塑造健全的人格,也即一種理想化人格,是各種良好人格特征在個體身上的集中體現。這種人格的特點: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有自知之明,能悅納自己;正視并生活于現實;有目的性;富于創新和開拓精神等[2]。大學生正處于人格漸趨完善和穩定的時期,這一時期對成人人格的最后形成有著關鍵性的意義[3]。因此,把握這一關鍵時期,加強對大學生良好人格特征的培養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門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普遍適用性的科學,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一般原則[4]12,同時對大學生的人格塑造也起著無法比擬的指導作用。基于此,本文旨在探析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大學生人格塑造的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為高等院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并推進高校的哲學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

人格傾向性具有導向作用人格由人格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和自我調節系統三部分組成,其中人格傾向性是決定個體對客觀事物采取何種態度和行為的基本動力,也是一個人各種人格特征形成的動力,是人格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它包含世界觀、需要和動機等,主要是在后天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這些因素無疑具有正確的導向作用

(一)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世界觀是指人們對整個世界總的或根本的看法。世界觀一旦形成,就對人的活動產生支配作用,它與人生觀、價值觀密切相連,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也直接體現著一個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為準則[5]。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可以使大學生明辨是非。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并把它滲透到各種素質的培養中,不僅有助于大學生提高政治素養,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點、政治方向作為自覺的意識和行為,還可以提升其人文素養,錘煉其道德品質,并有助于專業素質、創新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為大學生的人格塑造指引正確的方向,也能引導大學生找到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個人定位。

(二)引導大學生正確認知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之間的辯證關系

需要是人格形成的原動力,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條件和道德、理想、文化、友誼、愛情等精神生活條件,一個人如何看待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體現。現實生活中無數的事例表明,只有物質需要的滿足,沒有精神需要上的滿足,是無真正的幸福可言的,反之亦然。由此可見,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構成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對此有理論上的清醒認知,在追求幸福和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應注意平衡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二者之間的關系,將合理健康的物質需要與科學高尚的精神需要有機結合,這既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

(三)引導大學生及時化解動機沖突

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并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動力。動機與需要有關,但它是直接推動行為的力量[6]32。大學生正值青春時期,多元化的需要往往伴隨著多種動機。當同時有幾個性質、強度相似的動機存在,作用方向卻不同,相互矛盾,使人難以取舍時,就產生了動機沖突[6]33。動機沖突好比矛盾,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引發嚴重的后果。據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矛盾分析法———這一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來對沖突進行化解,既要分清主次矛盾,也要分析矛盾的內因和外因[4]39。大學生在求學期間常常會遇到各種困擾與問題,因此,分清主次、考慮事情的輕重緩急是首要任務。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學會仔細區分主導動機和輔助動機[6]33,并把主要精力放在主導動機上,輔助動機可以暫時擱置一邊或適當兼顧,這正是矛盾分析法中“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結合[4]40。一如學業和愛情之間的沖突,學生應該認識到學習是主導動機,而對愛情的追求則是輔助動機,從而分清主次,正確指導和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有助于他們在人生的重大關頭做出正確的抉擇。此外,大學生還可以用內外因分析法對動機沖突進行分析。對立統一規律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4]37。因而,當我們在分析事物矛盾時,應把立足點放在內因(內部動機)上,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外因(外部動機)的作用,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個人的成長既有內在的又有外界的因素,內因第一位,所以要加強自身的學習和修養,提高綜合素質;同時也要善于抓住外部的有利條件和機遇促進自身的進步和發展。當然,事物總是不斷發展的。在發展過程中,主次矛盾、內因外因有時也會發生位置轉換。作為大學生也應清醒認識到:順境中莫要得意忘形,逆境時也切勿悲觀失望,要正視現實,化不利為有利,方能迎難而上,成為人生的贏家。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

自我調節系統具有理論指導意義自我調節系統即自我意識,是人格中的內控系統,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構成,這三個子系統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對人格的各種成分進行調控,保持個體人格的完整、統一與和諧[1]498,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這三個子系統同樣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一)指導大學生通過反思清晰地認識自我

自我認識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察覺;自我評價則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征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1]498。大學生正處于精力旺盛時期,多有蓬勃向上、勇往直前的感性沖動,而少有反思的理性穩重,這是由人生的階段性和一定的社會環境影響所致。馬克思主義哲學恰恰具有反思功能,通過對大學生的哲學教育,可以引導他們形成哲學理性的反思,通過反思更加清晰地認識自我,了解自身的不足,明白自身的優勢,具有自知之明,客觀準確地定位自我,而不是盲目的自卑或自負,從而為人生的發展方向提供可靠的參照。此外,在自我認識過程中,不能僅局限于意識思維的分析總結,還要踐行于具體的社會活動中,將知與行、理論與實踐有機統一起來,通過實踐再來修正自我認識,循環往復,不斷提高認識自己的能力[7]。

(二)指導大學生不斷調整和完善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是伴隨自我認識而產生的內心體驗,是自我意識在情感上的表現[1]499。青年大學生的自我體驗敏感而豐富,凡涉及“我”的事物都會引起他們的興趣,與“我”相關的事物也往往能誘發連鎖反應。因此,他們尤為關注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與地位,關心別人對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受大學校園環境的影響與青春期生理、心理特點使然,大學生的自我體驗波動性較大[7],因而迫切需要科學的理論去指導與調整。基于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許多基本原理可以為大學生的自我體驗與自我成長提供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指導。諸如,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內因與外因、量變與質變、矛盾的普遍性、認識與實踐、現象與本質等等。這些理論均可以幫助大學生去不斷地調整與完善自我體驗的過程,使其更好地自我成長。無論是一帆風順抑或遭遇挫折、無論來自外部的評價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但凡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與哲學思維的養成,面對問題,他們都會去進行理性清醒的分析,積極尋找產生問題的內外因素,從而客觀理智地看待問題,盡可能地避免情緒化。同時,作為自我體驗的兩個具體內容,自尊心與自信心的有無對于大學生的自我成長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因此,更需要他們從平時的點滴細節做起做好,從不斷的進步和收獲中鞏固與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更好地悅納自己,塑造良好的人格。

(三)促進大學生提高自我控制的水平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識在行為上的表現,屬于對自我的意志控制,它體現了自我意識的能動性,是實現自我調控的最終環節。在培養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否定之否定的規律,去積極引導大學生,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前進道路上的困難與風險。否定之否定,意即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誠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是在前進中發展,在曲折中前進[4]41。要發展就有阻礙、要進步就得付出,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加堅定成功的意志,不斷地超越自我,提高自我控制的水平,進而達到自我控制的自覺化或自動化,完善與豐富自我的人格。在諸多學科中,唯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借助其系統性、科學性、客觀性和易掌握性等獨特優勢,春風化雨般地滲透到大學生人格塑造的各個環節當中并發揮著重要作用。它不僅能科學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積極樂觀地生活,坦然面對競爭、失敗和各種壓力,及時化解形形色色的心理挫折和困擾,較好地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復雜問題;還能有效幫助他們較快適應周邊環境,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善于獨立思考問題,富于創新和開拓精神,從而在哲學教育的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人格的完善伴隨著人一生的歷程,而大學階段無疑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容易經歷曲折的階段,高校哲學教師和學生工作者應牢牢把握好這一關鍵的重要時期,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進”工作,將哲學中一些抽象深奧的理論化為淺顯易懂、易于操作的道理與原則,并將其滲透于我們日常的教學工作與學生的各項活動中,引導大學生努力塑造健康積極的人格,真正成長為國家與社會的棟梁之材,為實現美麗中國夢而演繹精彩青春,奉獻人生芳華!

作者:尹紅新 李 俊 王 萍 單位:山西中醫學院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4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吉家文.新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102.

[3]邱鴻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4.

[4]逄錦聚,陶德麟,王展飛,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修訂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羅國杰,夏偉東,唐凱麟,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修訂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5-69.

[6]姚樹橋,楊彥春.醫學心理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7]王新塘,駱新華,李殿靈,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