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思想的認識
時間:2022-04-19 04:37:03
導語: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思想的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馬克思關于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在繼承和發展前人的基礎上形成的,他把人看成是現實的人、歷史的主體、目的和手段的統一,人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新時期,黨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思想,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全面而自由發展
一、以人為本思想的淵源
戰國時期管仲在講霸王之業時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這是中國古代首次提到“以人文本”的思想,雖帶有明顯的工具性,但表達了對人的善待和重視。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是和倫理思想融合在一起的,并未形成自己獨立的體系。與之相比,以哲學形態表述人本思想則起源于西歐。普羅泰戈拉把研究對象由自然轉向了人,把人至于萬物之首,指出“人是萬物的尺度”。[1]中世紀,神本主義代替了人本主義,神學控制人的思想,人從屬于神。15、16世紀以人文主義思潮為標志的文藝復興運動重新發現人,把矛頭指向宗教神學和封建等級制度,提倡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主張以理性把人從封建神學束縛中解放出來。以康德和費爾巴哈為代表形成了近代形態的人本主義思潮。他們強調人存在的價值,把人看作目的的、至高無上的存在。資本主義由于科技理性的發展人面臨高度異化,人本主義與理性主義沖突不斷加劇,兩者分道揚鑣。19世紀下半葉開始,叔本華和克爾凱郭爾等哲學家開啟了現代人本主義思潮,他們將關注點轉向了個體生命、本性和本能,強調人是軀體、活動、意識、情感的統一,必須使人的存在向全面性回歸。20世紀法蘭克福學派將理性與非理性結合,把人本主義思潮推向系統化和完整化,弘揚人的實踐活動具有的創造本能,強調實踐對人的存在的基礎性地位。[2]
二、馬克思對以人為本思想的突破
(一)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19世紀人本主義費爾巴哈首次將人本主義理論引到哲學中。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里,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離開了歷史發展的歷程,把人假設為一種抽象且孤立的個體。他雖然看到了人的存在,但并未將人看成是社會現實的存在和活動的個體,把人看作是抽象、靜態的,僅從愛和友誼這些人類的普遍性和共性上認識人。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認為德國的哲學是從天上到地上的哲學,而我們的與之相反,不是從假想的事物、假想的人出發,而是從進行社會活動的人出發,我們可以看到社會活動過程在意識形態上回聲的發展。在哲學方法上,馬克思采用觀察法,從現實的人出發。他所講的現實的人是存在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并從事一定社會實踐活動的人。人處于發展運動狀態,而非處于虛幻的和靜止的狀態。[3]他把人置于歷史和物質實踐中考察,使人從抽象回到具體,從虛幻回到現實,體現了人的豐富性和立體性。他曾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命題,旨在說明人是世界和社會關系的總和。
(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
馬克思哲學的本質不僅在于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而改造的主體是人。這里的人指的是人民群眾,而非少數英雄。以前的哲學家大都認為社會發展是少數英雄人物的作用,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的精神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社會發展的根本是滿足他們的需要與利益。而在社會中居于大多數的人民群眾則被認為是滿足少數英雄人物需求和意志的惰性因素,一種被動的物質,被看作“會說話的工具”,“生產剩余價值的機器”,沒有主動性、創造性,不可能成為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的觀點是:人民群眾是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進行變革的決定性因素。他曾在一次辯論中指出一些哲學家對整個人類產生質疑,將整個人類的本性刻畫成令人害怕的形象,卻把個別人當成圣賢,將其神圣化并要求人們遵從這些個別人物。[4]《共產黨宣言》中他說,以往所有的運動都是為少數人的利益服務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才是為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務的運動。[5]馬克思肯定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他們是社會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生產主體,同是利益、需求滿足的主體。(三)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統一人是歷史發展的主體,人在歷史中的活動體現著人的意圖和目的。“以人為本”應從其根本利益出發,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馬克思批判繼承了康德“人是目的”的觀點,他認為“人是目的和工具的統一”。他曾說一個個體為另一個個體服務目的是為自己服務;每一個個體都是把另一個個體當作實現目的的手段而加以利用。此種情況在每一個個體的意識中是這樣認識的:首先,每一個個體相對于他人而言,只有作為一種手段才能實現自身的目的;其次,每個個體只有成為自身的目的才能成為他人的手段;再次,每個個體只有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且只有將自身看成是手段的情況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將自身看成是目的的所在也才能成為手段。[6]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需求,個體在實踐活動中滿足了自我、他人和社會的需求,在滿足需要的同時也成為提供需求的手段。工具性是實現“以人為本”的手段,目的性是實現“以人為本”的取向。目的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才使人稱之為人。
三、馬克思以人為本思想的目標
《共產黨宣言》中,馬恩明確指出:“替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7]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以人為本”的價值目標。其內涵可以從三方面來理解。第一,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和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相互聯系,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它強調個性差異、自由個性,體現個體發展的自覺性。我們所講的前提條件是每個人的發展。這同那種“虛假的共同體”假借“集體”名義少數人剝奪多數人的自由區別開來,旨在表明這種自由發展是人人平等、沒有例外的。第二,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指人的勞動本能、社會關系以及個體的素養等諸多方面的發展,而非處于生存考慮,或受其他因素的強制。人自由而全面發展是有條件的,即每個人的才能和智能全部發揮出來,且這些能力的發揮不會危及社會的基本條件。[8]當人的智力和體力得到充分發揮時,人把自己作為其與社會相結合的主人,成為自然和自身的主人。[9]第三,每個人的發展在集體中體現。人是群體性生物,其發展不可能脫離群體,個體只有在群體中才能獲得全面發展的手段,并要受所在群體中各種因素的約束,在繼承和社會交往中不斷發展。脫離了社會這個群體,個體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更談不上自由而全面發展。
四、以人為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以人為本”,是處理問題時采取的態度、方法。“人”是最基本的要素,“本”是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點。[10]“以人為本”是黨拋棄了舊哲學和唯心主義的缺陷,借鑒全球發展的經驗與教訓,針對發展的實際提出的。1956年,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要關心群眾生活。他還提出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高標準的思想。1992年,將鄧小平提出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作工作得失的標準之一。他還指出,將“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判斷標準。十一屆四中全會后,提出“三個代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十六大報告明確講到要使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這是新形勢和新矛盾下提出的旨在圍繞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社會和諧發展基礎上的人的發展。科學發展觀為人的發展奠定基礎,落腳點和歸宿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共享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這是實現經濟發展的價值歸宿,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是在新時代下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發展。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體現在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其確認了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最終目標,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
作者:王貝貝 單位:商洛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43.
[2]魏金華.馬克思以人為本思想的人學解讀[J].學術交流,2009,(12):56-59.
[3][4][5][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11.1256.1791.2213.
[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9.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1.
[10]黃楠森.論“以人為本”的思想淵源和科學內涵[J].倫理學研究,2011,(3):11-14.
- 上一篇:黨的作風建設思想的話語轉換機制研究
- 下一篇:司法局脫貧攻堅工作自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