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對二十世紀初中國的影響
時間:2022-01-19 09:00:20
導語:馬克思主義對二十世紀初中國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早期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主要有四種渠道,分別是日本、蘇俄、歐洲和美國,但是在二十世紀初日本一直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主要渠道。由于日本的地理位置、文化淵源、政策等一系列重要內外語境因素,日本成為主要路徑。馬克思主義思想受到不同渠道的特定語境影響,語境存在差異使各國社會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文本傳入和解讀產生了雙向度影響。日本人將歐洲的馬克思主義文本帶回日本,根據日本特定的語境進行選擇性翻譯和解讀,形成日本語境的馬克思主義。二十世紀初留學日本的知識分子群體數量高漲,在日本接受和學習馬克思主義,將帶有“日本色彩”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拓寬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渠道,對日本語境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產生了雙向度的影響。
關鍵詞:日本語境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留日知識分子;影響
一、何以需要:早期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主要渠道是日本
雖然馬克思主義的原產地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策源地不是日本,但是日本是中國革命黨的大本營,二十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主要路徑是日本。在二十世紀初,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傳入的主要渠道是日本,這并不是偶然。其原因在于:(一)中國與日本的地理位置較近,兩國文化背景相似。千百年來,日本將中國看作“先生”,不斷學習中國的漢字、文化、制度以及日常習俗等。日本自古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較大,文化背景相似,使用的漢字又是從中國傳入日本,因此中國和日本在語境上具有一定的同一性。梁啟超在《論學日本文之益》一文中寫到,中國和日本有一定的漢字基礎,日本人從中國學來漢字,根據日本的語境形成自己民族的“大和言觱”(日本語言)。[1]當留日知識分子開始翻譯日語的時候,發現日語中除了一些表示語法的助詞用假名,動詞、形容詞、名詞等在句子中幾乎全部使用漢字。只要了解助詞在原文中的用法,調整日文的句子結構就可以理解日文的大意。留日知識分子利用這種“方便”創造了所謂的學習日語的速成方法,將日本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文獻翻譯成中文版傳入中國。(二)中國面臨深重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中國想通過日本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十九世紀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迅猛發展的同時需要積極尋求對外殖民掠奪與擴張。古老的中國未能幸免,鴉片戰爭的炮聲轟開了清王朝塵封已久的大門,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帝國主義列強通過發動一次次的侵華戰爭,掠奪土地、勒索“賠款”、設立租界、駐扎軍隊、劃分勢力范圍,意圖獲取在華最大利益。“四萬萬人齊淚下,天涯何處是神州”是當時人們面對民族危亡的真實寫照。一些有識之士質疑清政府統治,尋求怎樣的發展道路才能振興中華?在不斷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先進的中國人包括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留日知識分子認為西方資本主義可以救中國。二十世紀初留學日本的知識分子人數激增,一些愛國人士懷著雄心壯志,想要擺脫國家的悲慘命運,將希望寄托到西學的浪潮中。[2]日本是東亞地區學習西方文明比較成功的國家,中國想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東瀛風土文字,皆中國相近,華人僑富者亦多,翻譯易得,便于瀏覽詢問,受益較速,回華較早。”[3]這是張之洞描述當時學習日本的原因。帶著強烈愛國主義情懷的留日知識分子背負著振興中華的使命,辭別親友來到日本學習西方文明。然而,這些躊躇滿志的留日知識分子,面對清政府的腐敗和軟弱,逐漸對封建的政府喪失了信心,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留日知識分子將希望寄托到辛亥革命中,然而歷史的諷刺是無情的,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中國并沒有實現國富民強。但留日知識分子并沒有停止對救國真理的苦苦追尋,陳獨秀、、李達、李漢俊、陳望道等先進的留日知識分子懷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多次前往日本學習,希望能擺脫殖民地半殖民的命運。[4]然而革命的道路光明而又曲折,在“資本主義道路不通”的情況下,他們認識到馬克思主義道路通暢。(三)二十世紀初社會主義思潮在日本廣泛傳播、接受、并指導日本社會革命的實踐。1868年,日本推行一些政策使經濟迅速發展,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在甲午海戰以后,日本工人運動迅速發展,社會主義思潮在日本迅速得到了廣泛傳播。面對工人受到壓迫,生活艱難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日本的有識之士開始關注社會問題,一些組織次第結成。東京鐵工工會、社會學會等學會組織紛紛建立。1898年,日本社會主義者組織了社會主義研究會,片山潛等人在這個研究會的基礎上建立了政黨。雖然這個政黨僅僅成立一天,但是這意味著逐漸走向了馬克思主義。一些日本的社會問題在《近世社會主義》著作書籍等和《社會雜志》等期刊雜志論述。[5]在這一思潮的推動下,1904年,在荷蘭召開的第二國際代表大會,日本著名的社會主義者片山潛和俄國代表進行了友好握手,以此反對日俄帝國主義戰爭。同時期,日本社會主義者翻譯了《共產黨宣言》《恩格斯傳》《馬克思傳》《資本論》等一些馬克思主義的相關書籍,這些著作向日本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日本社會主義思潮如春風一般吹遍日本各個角落,這也說明了留日學生的高潮與社會主義思潮在日本日益擴大有一定關聯。(四)日本政府開始重視留日中國學生的教育。二十世紀初,隨著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在日本日益擴大,中國留學生到日本留學的人數不斷遞增。1898年,上田萬年發表《關于中國留學生》文章,希望日本政府重視留日中國學生的教育。張之洞在《勸學篇》寫到希望中國學生能夠到日本留學。1898年,日本向清政府提出留學日本的建議和支持,清政府開始派遣留學生到日本學習,留學日本逐漸成為一種國策。日本政府開始在各地相繼開設日華學堂(1898年)、成城學校(1900年)、東亞商業學校(1901年)等大學預科教育和中等程度教育的學校,重視中國學生在日本的培養。自日本四十屆國會以來,其后的四十三屆、四十四屆、四十五屆國會都曾討論留日學生問題,在國會上議員提出《有關中國人教育的建議案》,強調中國學生的教育,向留日學生提供幫助,促進中日和平。1918年,關和知等人提出《關于日中文化設施之建議案》,希望日本政府能夠為中國留日學生提供支持和便利。1921年日本國會上提出《關于中華民國留日學生教育之建議案》,這個建議案要求日本為中國留日學生提供經濟援助,并且開放各種學校大門等支持和幫助。近代一些有識之士在中國的改革和革命失敗后逃往日本作為革命根據地,日本朝野對梁啟超、孫中山等中國的流亡政客采取扶持的態度并提供幫助。
二、何以解讀:日本語境的馬克思主義
“語境”一詞最早由英國人在《意義的意義》一書中提出。目前,學術界對語境含義的理解包括三個方面:文本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背景語境。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提到“語境”的相似范疇的概念“歷史環境”,“歷史環境”可以理解為包括內外環境的總和。在考察歷史進程時我們需要考慮個人和歷史環境。[6]明治維新,社會主義思潮首次傳入日本,由于日本的語境不同,日本語境的馬克思主義帶有日式特點。因此,在怎樣的語境下解讀馬克思主義?在這樣的語境下如何解讀馬克思主義?(一)在怎樣的語境下進行解讀。歷史環境可以理解內外環境的總和,國際環境和日本的國內環境是日本語境的馬克思主義的基礎。從國際環境看:十九世紀中葉,在歐洲上空徘徊無政府社會主義和國家社會主義。歐洲當時兩種社會主義產生強烈分歧,兩種社會主義沒有清楚界限,日本學者將這兩種社會主義思想帶回日本。由于語境存在差異,馬克思主義術語與日語詞匯轉換存在空白,需要日本馬克思主義學者根據自身理解和日本構詞法構造出日本馬克思主義術語。從日本的國內環境看:1868年以后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日本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工人階級由1888年13.6萬人到1909年增至244萬人。[7]由于資本主義的弊端暴露,日本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產生矛盾,工人運動高漲。日本政治環境的寬松使社會主義思潮在日本影響廣泛,其中,《日本工人運動》《日本共產黨的六十年》都宣傳社會主義思潮,社會主義運動在日本出現兩次高潮。早期的日本社會主義者有以幸德秋水為代表的“硬派”和以片山潛為代表的“軟派”。硬派代表幸德秋水主張將社會主義與人道主義精神等同起來,宣傳無政府主義。軟派的村井知至宣揚宗教信仰,在《社會主義》中寫到基督教的真善美是人們所追求的,認為社會主義應與宗教思想等同起來。(二)在這樣的語境下如何解讀馬克思主義。早期的日本社會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解讀帶有日本色彩,主要分為三個方面進行解讀。1.對資本主義的解讀。片山潛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規律,認為資本家做垂死掙扎需要社會主義革命,全社會應該消滅資本家。村井知至在《社會主義》中認為資本集中少數人手中,資本主義是導致貧富差距的原因,資本主義壓迫著工人階級,阻礙社會的發展。村井知至指出了社會主義的目的,提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日本。幸德秋水在《社會主義神髓》中指出資本主義私有制使社會發生兩極分化,生產資料的公有化能夠解決資本主義的弊端。幸德秋水提出“唯有移地主資本家之一切生產機關,為社會人民所公有而己”,指出社會主義是解決資本主義弊端的唯一途徑。[8]日本社會主義者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批判,指出了資本主義的弊端,認為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盡管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不全面和不徹底的。2.對社會主義的解讀。幸德秋水認為社會主義是“物質的生產機關即土地資本之公有”,并強調“公有”不是將所有的生產資料為國家所有,實現的形式可以有很多途徑。“必公之社會,個人之不能擅奪,固無論矣”,強調社會收入分配要公平。早期社會主義者由于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只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對剩余價值理論的介紹不夠全面。[9]一些早期社會主義者認為通過仁義道德來實現社會主義,例如幸德秋水主張愛好和平的仁人志士用和平的方式一起致力于社會主義,不主張階級斗爭和革命。但幸德秋水認為實現社會主義的主力軍是仁人志士,而不是無產階級。幸德秋水認為實現馬克思主義需要仁愛去感化而不是革命,依靠仁人志士。片山潛認為推翻資本主義需要無產階級革命,主張工人團結一致進行罷工。[10]十月革命后,日本社會主義者多數意識到階級斗爭的重要性,無產階級必須奪取政權。3.對未來社會主義的解讀。由于早期社會主義者對真偽社會主義的界限沒有明確,導致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設想也模糊不清。幸德秋水在《社會主義神髓》中指出,將生產資料從地主、資本家手里奪來交給社會,消滅地主、資本家。但這種未來社會主義的設想帶有空想社會主義色彩。《我的社會主義》一文中,片山潛強調社會主義是生產資料公有,對于未來社會主義的認識僅從經濟學方面著手。武者小路實篤認為未來理想的社會是平等互助和諧的社會,帶有空想社會主義色彩。日本對未來社會主義大多帶有空想社會主義色彩,沒有具體理論實現基礎,但在一定程度上為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思想的源泉。以上對日本語境的馬克思主義解讀是早期日本社會主義對馬克思主義進行選擇性解讀,據日語詞匯構成的特點對馬克思主義文本進行翻譯和解讀,這種解讀會對中國的早期傳播產生影響。
三、何以影響:為中國早期傳播提供了難得機遇
日本與歐洲社會歷史環境不同,這使得日本語境的馬克思主義存在語境差異,形成了具有日本風格的馬克思主義。早期的日本社會主義者對真偽社會主義的界限模糊不清,將歐洲的社會主義一并傳入日本,根據日本實際和主觀偏好輸入馬克思主義文本,形成的日本語境的馬克思主義被留日知識分子傳入中國,這對中國產生了雙向度的影響。(一)從積極方面上看。1.為當時的中國思想界增添了活力。近代以來,中國經歷戰爭和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中國與西方文明的巨大差距。日本明治維新以后一躍而起,由昔日的學生變為“先生”(老師)。中國一度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心態發生了改變,中國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巨大打擊。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學習日本可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2]、辛亥革命雖然以失敗告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仍然沒有改變,但留日知識群體在思想上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改變。當中國人對西方文明產生質疑,又期待新思想出現,思想上陷入迷惘和彷徨,日本語境下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思想帶來了一縷曙光。[11]幸德秋水是日本著名的社會主義運動家,秋水的思想對留日知識分子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同時,留日知識群體受到日本社會主義思潮和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面對中國的實際情況,形成了自己的獨到見解。[12]日本著名思想家北一輝認為中國革命思想并非是偶然的,對岸的日本的思想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影響。[13]日本語境的馬克思主義開拓了當時愛國留日知識分子的視野,增加了中國革命奮斗的熱情。2.大量馬克思主義術語輸入中國,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萌芽期。1898年以后出現了留日學生的翻譯書籍,隨著翻譯書籍的出現,《近世政治史》等中文譯本相繼出版如中國馬克思主義文本。著名作家郭沫若認為中國民眾通過日語書籍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漢語書面語言》中寫道,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書籍多半是從日語轉譯過來的。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已經從中國學來了漢字,因此中國和日本有一定的漢字基礎。日本人在構詞的時候,會將原有的漢字重新組合構成新的詞匯,將其注入新的意義進行使用。留日知識分子群體在翻譯日語版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同時,從日語中直接引用了一些馬克思主義術語。《漢語中的馬克思主義術語的起源與作用》一書中介紹了40多個馬克思主義術語來自日語,說明日本語境的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提供了重要借鑒。[14]1896年,“社會’一詞在《時務報》上多次出現。1902年,梁啟超也多次使用“社會”這個詞。1905年,孫中山也在日語中吸收了“社會”這一術語。《近世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等書籍被一些先進的愛國留日中國學生翻譯成中文版,這些書籍為馬克思主義術語的中國化提供了參考。留日知識分子通過翻譯日文著作輸入馬克思主義術語,“社會主義”“社會黨”等概念成為政治術語,為解讀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奠定基礎。留日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思潮盛行的日本學習日本馬克思主義著作,思想上得到了啟蒙,并向中國譯介馬克思主義文本,為中國輸入一整套馬克思主義術語,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前提條件。翻譯的本身就是吸收借鑒兩國的優秀文化的交流過程,留日知識分子通過對日本語境下馬克思主義文本的翻譯,將日本語境下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歷史環境相結合,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參考,為中國革命道路迎來了曙光。(二)從消極方面上看。1.日本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文本翻譯影響了中國的早期傳播。由于早期中國學習西方文明采取學日本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態度,因此,中國學習馬克思主義文本也是通過日本的“二傳手”來向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由于日本翻譯的原生態著作需要一段時間,再通過中國留日知識分子翻譯同樣耗費精力,翻譯文本的時間差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時效性。《共產黨宣言》在日本出版時間是1904年,而中國留日知識分子群體在1908年為東京雜志《天義報》翻譯日文版的《共產黨宣言》第一章,而《共產黨宣言》完整的中文版譯本是1920年4月,中日翻譯文本的時間差相差4年,也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翻譯是一種文化的移植,日文版著作進行了文本移植,翻譯了大量的日文書籍,在翻譯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中日語境差異的制約與影響。二十世紀初留日知識分子群體都受到兩種文化的影響和制約,這既影響又制約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此外,留日知識分子群體由于當時的認知水平和主觀需要,一方面,在翻譯西方思想的同時會與中國傳統文化聯系起來,翻譯馬克思主義文本,如留日知識分子將日語中“社會主義”術語名詞會理解成中國傳統文化“大同社會”的思想進行翻譯;另一方面,留日知識分子群體的能力水平有限,不是將所有的馬克思主義文本的日譯本都能翻譯成中文本,《資本論》第一卷難以短時間譯成中文,留日知識分子會將日本學者解讀過的《資本論》成果進行翻譯,從而節省了翻譯時間,降低了翻譯難度,因此,留日知識分子對經濟學的了解是從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翻譯出來。留日知識分子群體接受的不是原生態馬克思主義著作,間接通過日本的渠道獲得的馬克思主義術語存在差異,影響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接受程度。2.日本社會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解讀影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由于二十世紀初日本社會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解讀存在語境偏差,導致中國早期留日知識分子群體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存在偏差。在目的上,最初馬克思主義傳入日本是因為日本政府害怕“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日本上空徘徊,采取否定的態度介紹和批判馬克思主義。最初在《真政大意》一書中,加藤弘之提到社會主義,其目的為了批判社會主義鞏固日本政府的統治。日本社會主義者并不是單純翻譯馬克思主義文本,而是希望通過日本的實際情況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有選擇性解讀從中獲得發展思路更加有利于日本發展。政治環境的寬松影響著馬克思主義的解讀,1905年前后是日本社會主義運動活躍時期,日本國內階級矛盾加深。日本經濟發展帶來了階級矛盾,日本社會主義者從馬克思主義文本尋求解決思路,對馬克思主義解讀具有主觀選擇性,因此,日本社會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解讀僅僅限于經濟學方面。在內容上,“社會主義”一詞在十九世紀中葉的歐洲廣泛傳播,日本在沒有弄清真偽社會主義的情況下,導致帶有巴枯寧主義,拉薩爾主義的色彩的社會主義傳入本國,日本社會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帶有不全面有一定偏差的解讀。日本最早宣傳社會主義具有基督教思想的色彩,這種真善美感化的社會主義思想引發留日知識分子學生的共鳴。日本社會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解讀主要將公有制進行解讀,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平等自由博愛的帶有儒家傳統倫理道德色彩的社會。幸德秋水指出資本主義是金錢社會,社會的病源在于分配不公,認為社會主義是社會的資本歸人民公有,分配公平。日本社會主義者將經濟史觀等同于唯物史觀,認為只有經濟才能決定命運。在途徑上,日本社會主義者的片面性翻譯影響早期留日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文本的理解。日本社會主義者認為通過物質精神改造能夠推動社會主義的實現。這一思想影響著留日知識分子群體。十月革命后,一些中國留日知識分子群體仍然沒有意識到階級斗爭的重要性。1919年以后,陳獨秀、等先進的留日知識分子群體才真正認識到階級斗爭這個問題。
四、結語
二十世紀初馬克思主義通過日本“二傳手”傳入中國,由于日本語境解讀馬克思主義的局限性、留日知識分子自身的主觀性,導致日本語境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沒有系統地在中國傳播,但“先入為主”思想必然會影響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中國的效果。但留日知識分子將日本語境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中國,輸入大量的馬克思主義術語,給近代思想注入新鮮血液,對、陳獨秀、李達等先進留日知識分子群體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上世界觀發生了轉變。
作者:許婕 郭書哲 單位: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詩詞影視審美特征
- 下一篇:青年馬克思精神特質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