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馬克思精神特質及意義

時間:2022-01-19 09:02:49

導語:青年馬克思精神特質及意義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年馬克思精神特質及意義

摘要:馬克思在其青年時代就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了其與眾不同的精神特質。他年少立志,擁有遠大而崇高的目標;他精力充沛,興趣廣泛而且長于思考;他擇善而交,收獲了不朽的偉大友誼。這些精神特質對當代青年具有十分積極的引領作用,能夠引領當代青年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標;能夠引領當代青年確立有擔當?shù)膿駱I(yè)觀;能夠引領當代青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能夠引領當代青年正確認識友誼的價值。因此,要以適當?shù)姆绞嚼敶嗄昱c馬克思主義之間的“距離”;同時,要以提供扎實的學理支撐,防止各種“非馬”思想對當代青年思想的侵蝕,以引領當代青年更加深入地學習馬克思主義。

關鍵詞:青年馬克思;精神特質;當代青年

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和青年馬克思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十分重要且十分獨特的環(huán)節(jié)。馬克思青年時代的經(jīng)歷,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不太成熟”的馬克思,和一個“日臻完善”的世界觀體系。同時,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就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了與眾不同的精神特質,這些精神特質對今天,尤其是青年人,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

1馬克思青年時代的精神特質

縱觀馬克思的青年時代,他也擁有本屬于青年人的一般特質,甚至曾經(jīng)是一個叛逆青年。他曾經(jīng)流連于所謂“特里爾同鄉(xiāng)會”組織的各種聚會當中,也曾因為每個月的巨額花銷遭到父親的斥責。但是,這些只是一個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的一段插曲,而馬克思在青年時代所展現(xiàn)出的與眾不同的精神特質,注定意味著他將在自己的人生中譜寫出壯麗的樂章。首先,馬克思年少立志,擁有遠大而崇高的目標。早在馬克思中學畢業(yè)之時,在他的畢業(yè)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一文中,就立志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因為只有這樣“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將默默地但永恒發(fā)揮作用地存在下去”。盡管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時期的馬克思還沒有明確找到實現(xiàn)他人生目標的具體路徑,但毫無疑問的是,在這個強大精神動力的驅使下,他開始了求知若渴的探索歷程。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逐漸找到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自我價值與人類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其次,馬克思精力充沛,興趣廣泛而且長于思考。

馬克思一生完成了浩如煙海的理論著作,而要達成這一成就,須要開闊的視野和扎實的知識儲備。青年時期的馬克思為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涉獵如此廣泛的知識領域,對其中“任何一個領域都不是淺嘗輒止”。馬克思勤于思考,善于質疑和批判。例如:1843年,馬克思在思考和準備寫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書的過程中,就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每一部都堪稱博大精深。他不但從這些著作中汲取營養(yǎng),更重要的是對過往的理論和觀點進行批判、解構和重建,進而在他的世界觀、價值觀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第三,馬克思擇善而交,收獲了不朽的偉大友誼。除了馬克思的思想成就,他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與恩格斯之間的偉大友誼。實際上,青年時代的馬克思是一個十分擅長交際的人。但是,馬克思深知他需要的是真正的密友,擁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而這樣的朋友不必太多,一人足矣。馬克思與恩格斯,兩個人有相近的出身、相近的價值取向,使他們立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并開始了并肩戰(zhàn)斗的歷程。隨后,馬克思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生活,而兩人的友誼不單體現(xiàn)在恩格斯對馬克思的傾囊相助,更體現(xiàn)在兩人在精神上的相互支持。在馬克思一生之中最為灰暗的時刻,他寫道,“我之所以能夠忍受這一切可怕的痛苦,是因為時刻想念著你,想念著你的友誼”!兩人在精神上、事業(yè)上的相互支持和深厚情誼,都源自兩位革命導師在青年時代就奠定的擇友標準,共同信仰、共同目標、共同志趣是這份友誼歷久彌堅的基礎。

2青年馬克思的精神特質對當代青年的引領作用

青年時代馬克思的思想處在不斷構建和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為日后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奠定牢固基礎的時期;另一方面,正是因為有了青年馬克思的與眾不同的精神特質,才為日后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形成,為日后馬克思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勞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而這些獨特的精神特質對今天,尤其是對當代青年提供了重要的價值引領。第一,它能夠引領當代青年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標。對青年人來說,理想并不僅僅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應當成為使人不斷前行不斷奮進的不竭動力。馬克思樹立“為人類的幸福而勞動”的理想,是在他年僅17歲,中學剛剛畢業(yè)之際。他為了實現(xiàn)這個理想,付出了巨大的熱情和艱苦的努力,并未后人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思想理論財富,并幾乎以一己之力改變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軌跡。這無疑是當代青年樹立遠大理想和人生目標的經(jīng)典教材。不論在什么年代,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下,所謂理想,都是一個人之所以不斷努力,不斷奮進的初心與使命。因此對于青年而言,應當如同馬克思一樣,樹立具有使命感的理想,在人生道路上始終不忘初心,才能成為不斷前行的不竭動力。第二,它能夠引領當代青年確立有擔當?shù)膿駱I(yè)觀。對于當代青年來講,確立正確的擇業(yè)觀,選擇能夠實現(xiàn)自我人生價值的職業(yè),是實現(xiàn)理想的具體路徑之一。

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指出,選擇職業(yè)首先需要經(jīng)過冷靜的思考和認真的對待,“臻于完美”和“最高尊嚴”則是選擇職業(yè)的基本準則。基于這個準則,馬克思選擇了理論研究作為自己終生的職業(yè),從而實現(xiàn)了“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變得完美”的夙愿。因此,當代青年應當如同馬克思一樣,在選擇職業(yè)時,理性思考,勇于擔當,挑起時代的重擔;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人生理想,不斷接近自我的完美。第三,它能夠引領當代青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不斷學習各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是青年實現(xiàn)遠大理想的重要保障。馬克思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將人類以往幾乎全部的知識遺產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的頭腦始終保持著極其旺盛的求知欲望。曾有人評價說,“馬克思的頭腦就像是一艘生火待發(fā)的軍艦,隨時準備一接到命令就是向任何知識的海洋”。而這種求知的欲望,抑或是說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是當代青年所必須的基本素質之一。因為只有如此,才能不斷培養(yǎng)自己在各個方面的基本素質,保證在自己所選擇的職業(yè)方向上越走越遠。第四,它能夠引領當代青年正確認識友誼的價值。從“近朱者赤”到“物以類聚”,不但說明任何思想者都不是孤獨前行,而且也說明志同道合者的陪伴不失為青年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外部助力。馬克思與恩格斯之間的友誼為當代青年正確認識友誼的價值樹立了經(jīng)典的范例。無獨有偶,在青年時代也有非常明確的擇友標準,他曾宣稱朋友之間“唯有主義之爭,而無私人之爭”,話語不投者則敬而遠之。所以不難看出,真正有助于彼此的友誼,必定建立在相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上,而朋友之間的往來遠遠超過物質的,是精神上的相互支持和鼓勵。因此,玩伴固然可以成為朋友的一種,而真正的友誼才是受用一生的精神財富。

3引領當代青年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

青年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在青年中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實現(xiàn)理想信念的代代傳承,是關乎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興衰成敗的大事。因此,引導當代青年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發(fā)揮青年馬克思精神特質對當代青年的引領作用,有兩個方面的因素至關重要。一方面,要以適當?shù)姆绞嚼敶嗄昱c馬克思主義之間的“距離”。馬克思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經(jīng)接近兩個世紀,同時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也在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歷史的距離感會不斷的積累。與此同時,當代青年接觸馬克思主義的途徑卻略顯單一。單純憑借興趣或者職業(yè)的需要,系統(tǒng)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青年人并不在多數(shù),而更多的青年,尤其是青年學生也僅僅將其作為學生時代的一門必修課來對待。面對這樣的境況,如何消弭青年人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距離感,如何更加有效地使青年人接受、學習進而運用馬克思主義成為當務之急。而深入研究青年時代馬克思的成長經(jīng)歷和思想軌跡,以青年時代的馬克思所具有的精神特質來感染當代的年輕人,不失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要以提供扎實的學理支撐,防止各種“非馬”思想對當代青年思想的侵蝕。當今時代正處于媒體爆炸的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通過各種途徑,尤其是新興媒體大量的傳播。青年人更加熱衷于接觸新興媒體所傳遞的信息,青年人的閱讀習慣也越來越趨向于“碎片化”。因此,各種難辨真?zhèn)蔚男畔ⅲ苋菀捉o青年人的思想帶來認識上的混亂。因此,國內學界有義務以更加扎實的理論研究,來應對和澄清各種“非馬”的觀點和聲音,以更加扎實的學理支撐來正本清源。同時,充分利用各種新興媒體,為青年人提供更加科學的,更加容易接受的,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成果。令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在當代青年人的思想中牢牢扎下根基,使馬克思主義思想真正成為青年人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實現(xiàn)崇高人生價值的思想動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4]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回憶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陳晉.青年馬克思和青年的一點比較[J].黨的文獻,2009,(1).

作者:劉彥伯 單位: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