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文化思想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
時間:2022-04-06 11:22:00
導語:的文化思想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863(1999)04—0001—04
文化思想是思想體系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分之一,其發軔于新文化運動和時期,初步確立在四十年代初期,至五十年代中后期則臻于成熟與定型。這一系統而又富有特色的思想,不僅在指導中國新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顯現其獨到的價值,而且毫無疑義,對于當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
的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對于文化的本質及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整體考察之上的。關于“文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都未作過具體的界說。極富開拓精神的在深入探討的基礎上精辟地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注:《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頁。)至于新文化,“則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是替新政治新經濟服務的”(注:《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5頁。)。文化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包括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或觀念形態,狹義的文化則專指精神形態或觀念形態。在此處指所謂狹義上的文化,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而經濟和政治,則主要指社會生產關系和階級關系、集團、國家等實體上層建筑的總和,隸屬社會存在的范疇。通過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以及社會意識具有能動作用的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創造性運用,揭示了文化的本質,準確地闡述了文化、經濟、政治之間的關系。這一論述昭示人們: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一旦發生變化,其文化形態也應隨之轉型,也就必須建構和發展適合于該種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并為之服務的新文化。因而,這就為我國現階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支撐。
誠然,社會的存在是一種系統的存在,社會的發展也應是一種全面的發展。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任何重大的社會經濟、政治變革,必將震蕩著某一特定的文化體系,并要求它作出與之相應的調整,進而達到三者的協調互動。中國也不例外。當代中國社會在經歷幾十年封閉型的計劃體制之后,正逐步向以市場為核心的社會經濟結構嬗變,致力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之相適應,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按照民主化與法制化緊密結合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了政治體制改革。隨著經濟與政治體制的深化變革,舊有文化與新的經濟、政治不相協調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文化發展滯后所造成的種種障礙,使市場經濟在深層次運作中無法展現其內在的價值。因此,我們必須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結合文化自身的特點和規律,積極推進文化體制的變革,構建反映逐步建立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與政治的新文化;必須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總體目標,提出思想文化建設的具體任務,切實地進行思想文化的建設工作,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建設的順利進行和整個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黨的十三大提出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富強、民主、文明即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三位一體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以及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明確的由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有機構成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無疑正是基于對關于文化的本質及文化與政治、經濟關系的精辟論述的深刻領悟和對客觀現實的深切體會之上的。
二
“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注:《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2頁。),這是觀察和解決文化問題的一個基本觀點。此觀點是關于文化本質論述的邏輯發展。直接承載于其上的,是的人民文化思想。其核心內容是人民大眾的文化“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注:《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頁。)。在看來,“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注:《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7頁。),顯而易見,這與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文化具有階級性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著眼于文化的大眾方向,反對割裂普及和提高的形而上學的觀點,強調要“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起來”(注:《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頁。)。提高必須是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而普及則應是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只有辨證地對待普及與提高,才能落實好文化的服務功能。圍繞文化服務功能的實現,還必需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密切聯系群眾、熱衷于群眾事業的文化隊伍。因而,指出:“文化工作者必須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度的熱忱,必須聯系群眾,而不要脫離群眾。”(注:《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2頁。)有關人民文化的思想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觀,無疑對新時期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首的黨中央,通過對歷史的深刻反思與對現實的科學考察,正確地闡述了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提出以“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作為文藝工作的總方針。1991年,黨中央把“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定為整個文化工作的總方針之一。為人民服務與為社會主義服務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是提出的“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的方向在新時期的繼承與發展,是人民文化思想的集中體現。在當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中,我們應該切實貫徹這一方針,健全文化工作隊伍,激勵人們解放思想,拋棄與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落后理論與觀念;同時,應該按照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努力造就各級各類適應社會各個層面需求的“四有”新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與科學文化素質。
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總方針中,與“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并重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該方針是根據國家發展經濟和文化的迫切需要、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而提出的。他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注:《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3頁。)依照的闡釋,其基本要點為:“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藝術和科學中的是非問題,應當通過藝術界科學界的自由討論去解決,通過藝術和科學的實踐去解決,而不應采取簡單的方法去解決”(注:《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3—784頁。)。“雙百”方針是在黨和國家要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大環境下提出的。提出此方針,無疑是試圖擺脫舊有蘇聯模式,探尋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與科學事業的新道路。就“雙百”方針本身而言,它體現了對藝術與科學的基本性質和特殊性質的充分認識和完整把握,以及對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各種矛盾這一客觀現實的承認,符合藝術發展和科學發展的規律,符合文化工作的規律。但是在具體的論述中,陷入了“二者必居其一”的思維框架之中,其思維總是聚焦于階級斗爭、意識形態的斗爭上,偏重通過斗爭克服和消除資產階級思想以發展馬克思主義,以此闡明實施“雙百”方針的必要性與正確性,從而失去了“雙百”方針本應能夠發揮的重大作用。在新時期,黨中央從根本上將“雙百”方針恢復正確的軌道。鄧小平一再從社會主義應當滿足人民的文化需要這一角度重申要堅持“雙百”方針,堅持學術上不同意見的自由爭鳴,爭鳴中堅持實行“不抓辮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義”(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3頁。)。從而有利于“雙百”方針真正科學的理論內涵和民主、開放的基本精神的凸現,有利于使人們從兩極對峙的狹隘思維模式中解脫出來,充分發揮全方位、立體性思維的優勢,不斷拓展了解、認識事物的新層次和新角度,在不同觀點的相互論爭中達到認識的深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構建,唯有真正地貫徹“雙百”方針的本質思想,文化的繁榮方可企望。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三
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與革新,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匯,是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中國的新文化建設亦莫能外。
不可置疑,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歷史的文化合乎規律的發展。因為歷史的發展是各個時代依次承遞的結果,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作為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總是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資金、材料和科學技術等基礎上而得以前行的。經濟形態的連續性和繼承性,必然決定文化發展的連續性和繼承性。恩格斯在闡述思想文化發展時指出,任何一種新學說,雖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經濟的事實中”,但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頁。)。在論及哲學時,他說:“每個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它的先驅者傳給它而便由此出發的特定的思想資料作為前提。”(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5頁。)在蘇聯早期,列寧為了批判對歷史傳統的虛無主義態度,明確指出:“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的合乎規律的發展。”“只有正確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進行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注:《列寧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頁。)這些論述,深刻揭示了文化發展中的繼承性這一共同規律。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他從唯物主義歷史觀和無產階級事業的現實需要出發,科學地探討了中國新文化與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關系問題。他指出:“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的,因此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注:《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頁。)“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予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注:《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顯然,尊重歷史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觀的立足點。但尊重不等于盲從。強調采取理性的批判手段,運用辯證法來揚棄中國的傳統文化。他說,對待傳統遺產,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注:《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708頁。)總而言之,理性的批判是一種取舍,更是一種升華,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唯如此,文化才會進步。
中國新文化的建設要以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為基點,同時也必須與世界其他民族異質文化進行交流,通過吸收與借鑒外國的進步文化,以促進自身文化的發展。世界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表明,文化在與其他不同民族、地區、國家文化的沖撞、交流、滲透中得到發展,是文化發展自身所固有的規律,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與互相借鑒必將日趨重要。就中國文化與世界另一大文化系統——西方文化來說,二者各有短長。中國文化過于注重價值理性而工具理性缺乏基本的發展,西方文化在高揚工具理性的同時卻壓抑了價值理性的合理伸展。因此,從理念的層面而論,中西文化之間就應當存在一種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雙向互動。換一角度而言,較之于現代西方文化,現代中國文化顯然是一個尚處于傳統向現代轉化過程中的后起的文化系統,并且這一系統在發生學的意義上主要不是自發的,而是被迫的。因而,在促使中國文化走向現代的進程中,必須引進與吸納以西方為代表的現代文化。深諳此理。他告誡人們:“對于外國文化,排外主義的方針是錯誤的,應當盡量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注:《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5頁。)他要求中國新文化建設面向世界,實行對外開放,在對外交流中吸納、融會世界各民族的進步文化。他說:“中國應當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糧食的原料。”(注:《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頁。)但是,文化發展的歷史同時也證明,對外來文化的吸納必須昂揚中國文化的主體性,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根據中國文化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內在要求來選揀、吸納外來文化,要將外國先進文化“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構建起適合“社會主義內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注:《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07頁。)
概而言之,對待古今中外文化問題,主張在堅持辯證觀的基礎上,采取“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方針。這一重要的文化思想,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構建提供了理論指南。在新時期,黨的領導集體秉承這一思想,鄭重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必須繼承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而又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不允許搞民族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我們文化的發展,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國文化之長。”(注::《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人們的實踐如有科學理論的指導,必將事半功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若能切實貫徹的十二字方針,亦將前途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