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探索
時間:2022-04-11 03:12:00
導語:對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工業化/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重工業/農業/輕工業之間的關系
【正文】
〔中圖分類號〕D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909(2000)05—0012—05
建國后,為使中國盡快走向國富民強,對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其整個探索過程開始于1952年,完成于1962年。在這10年間,立足于中國工業化實踐,專注于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的步驟、途徑和方法,對中國工業化道路的認識經過了一個不斷升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把發展重工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始終是建構中國工業化道路的主導觀念。但是,中國是一個典型的人口多、底子薄的農業大國,這就使得農業發展的狀況、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及其滿足程度成為制約新中國工業化的兩大關鍵因素。因此,重工業、農業與輕工業之間的矛盾關系成為新中國工業化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它構成了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核心內容。通過對新中國從1952年到1962年經濟建設的史實進行研究可以發現,對重工業、農業和輕工業之間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一個在工業化實踐基礎上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逐漸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基本上可分為五個階段:片面注重重工業時期;初步意識到農業、輕工業的重要性,開始整體考察重工業、農業、輕工業的關系時期;主張工業和農業發展同時并舉時期;主張以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時期;提出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思想的時期。
一
從1952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到1956年寫出《論十大關系》為片面注重重工業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之所以片面強調發展重工業,主要是由以下原因決定的。首先,建國后,經過三年的努力,我國國民經濟不僅得到恢復,還獲得初步發展,從而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農業和輕工業的一定發展,成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內部條件。其次,當時的國際形勢則是注重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外部條件。50年代初,美帝國主義正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的安全,國內被打倒的階級還企圖勾結帝國主義進行復辟。再次,戰爭年代的經驗,使等領導人認識到,沒有強大的重工業,經濟上就無法獨立,國防就不可能鞏固,國家就會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這就迫使等領導人形成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意志、決心和緊迫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蘇聯在經濟和技術上的支持和幫助,是提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強有力的外部條件。建國之初,關于中國工業化道路的理論可以說是空白,而唯一值得又被許可借鑒的經驗只能來自蘇聯。所以,在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委員會主持擬訂的我國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中,很自然地就把“集中力量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作為其基本任務,采取了對工業化和國計民生起重要作用的重工業優先發展、重點建設的方針。首先集中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和建設的56項骨干工程為中心、由限額以上的94個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這些骨干工程和中型建設項目都是清一色的重工業工程。而對蘇聯經驗的照搬,使蘇聯工業化道路的嚴重缺陷成為我國工業化道路的潛在問題,這在本人的思想中表現極為明顯。50年代前半期,他雖主張優先發展重工業,但卻無其后發展什么的明顯交代,這與“八大”時期的他顯然不同。按照有先必有后的矛盾辯證法原則,這顯然不符合辯證邏輯。因此,這種思維模式必然陷入單極思維,即有先無后。在現實上,這種思想必然導致單純而非優先注重重工業,即我們經常所言的片面發展重工業。在這種思維模式的支配下,對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關系形成如下看法也就順理成章了:重工業是農業、輕工業的基礎,它決定了農業和輕工業的存在和發展。當時思考農業、輕工業、重工業關系的出發點是重工業,只看到了重工業對農業和輕工業的作用,而沒有看到后兩者對重工業積極作用。因此,在關于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探索過程伊始,只給了重工業以較高的地位和重視度,而農業和輕工業應享有的地位和重視度卻在他的不經意中被淡化甚至是忽略了。
二
從1956年寫出《論十大關系》到1957年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之前,是初步意識到農業和輕工業的重要性,開始把重工業、農業和輕工業的關系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的時期。
“一五”計劃期間,重工業的片面發展,造成資金材料的緊張、日用商品的短缺,糧食出現危機。國內建設中的教訓以及蘇聯和東歐國家長期以來因片面發展重工業,致使糧食生產長年上不去,造成消費品短缺、通貨膨脹以及社會動亂的惡果,這一切都深深地教育了?,F實促使很快診斷出病根在于蘇聯工業化道路的片面性。于是,經過一番批判性的分析,在蘇共二十大召開后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內,于1956年4月寫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總結和指導性文獻《論十大關系》。在這篇文章中,首次把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關系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問題,列為當時十大關系之首,總結了蘇聯及一些東歐國家在這個問題上的失誤,指出了處理好這個關系的重要性,認為:“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這是已經定了的。但是決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養活工人,還談什么發展重工業?所以,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必須處理好?!盵1]“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還要適當地調整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更多地發展農業、輕工業。”[2]關于重工業、農業和輕工業關系的思想成為中共八大的指導思想。
在這一階段的探索中,對中國工業化道路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對我國所借鑒的蘇聯工業化模式作了初步的調整。其突出貢獻在于聯系農業、輕工業來考察重工業,首次把三者的關系作為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核心內容,提出要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更多地發展農業、輕工業,從而克服了前一階段片面注重重工業的偏頗,向確定一條正確的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但是,還應該看到,此時對農業和輕工業的作用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量的層次上,即認為只要增加對農業和輕工業的投資比例,多發展點農業和輕工業,重工業的發展便不再成為問題,而沒有從本質上對農業、輕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予以明確的認定。在重工業、農業、輕工業這三個要素構成的系統中,如果只給重工業的地位予以認定,等于說對這三要素之間的關系的認識是不明晰或模糊的。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這一階段上的只是認識到重工業、農業、輕工業三者之間有聯系,但沒有認清這一聯系的具體內容,沒有正確地解釋重工業與農業、輕工業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三
1957年2月,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以此為標志,對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探索進入了第三個時期,即主張工業和農業發展同時并舉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直接把中國工業化道路歸結為重工業、農業、輕工業的關系,主張我國經濟建設在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肯定了農業在工業化中的作用,并把這種作用與工業等量齊觀,提出發展工業與發展農業并舉的思想。這證明他對農業和工業的關系及對農業重要性的認識又前進了一大步。
所以能把農業的地位提高到如此高的地步,這是與當時的國情、國際形勢以及全黨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分不開的。
從國情方面看,1955年我國經濟戰線上出現急躁冒進的現象,嚴峻的現實觸動了國家領導人,黨中央和國務院對1956年經濟建設的形勢采取冷靜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及時地發現了急躁冒進傾向并積極地提出有效措施加以糾正,取得了較好效果。經濟戰線上反冒進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經濟的范圍,它在等領導人的思想上敲響了警鐘:發展經濟必須從國情出發。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報告中指出:“我國是一個大農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工業才有原料和市場,才有可能為建立強大的重工業積累較多的資金。”[3]“在第二個五年計劃和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如果我們的農業能夠有更大的發展,使輕工業相應地有更多的發展,這對于整個國民經濟會有好處。農業和輕工業發展了,重工業有了市場,有了資金,它就會更快地發展?!盵4]可見,工業和農業發展同時并舉的思想是從實踐出發認真研究、深入分析中國國情之后得出的結論。
從國際形勢看,在蘇聯,赫魯曉夫上臺后,雖不主張改變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方針,但要求對斯大林時期的農業政策進行大規模的調整。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具體措施在當時比較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積累。這一事實證明,在發展重工業的同時重視發展農業的必要性。與此同時,那些長期以來照搬蘇聯片面發展重工業而忽視農業生產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如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等國家相繼出現農民抗議政府、工人罷工游行的內部流血沖突事件,發泄對生活水平下降、生活用品供應不足狀況的不滿情緒。這從反面證明注重重工業的同時加強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對人民生活、社會穩定的重要性。
從中國共產黨自身的情況看,到1956年,關于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對發展重工業的重要性已在全黨范圍內形成共識,這從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導思想中即可看出。八大會議曾指出,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出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但重工業的建設,不能夠也不應該孤立地進行,它必須有各方面的配合,特別是農業的配合。農業是工業發展以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不可少的條件。延緩農業的發展,不僅直接影響輕工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而且也將極大地影響重工業以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影響工農聯盟的鞏固。因此,會議確定第二個五年計劃,是實行以重工業為中心、工業和農業發展同時并舉的方針。
可見,在1957年發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講話中關于中國工業化道路即工業和農業發展必須同時并舉的思想是在以上社會和思想條件下提出的,這表明他對重、輕、農三者關系的認識以及在對中國工業化道路探索中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四
1959年,在對“”運動“左”傾錯誤的糾正過程中,提出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的思想,主張重工業要為農業和輕工業服務。這是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過程中,對重工業、農業、輕工業三者關系認識的又一次飛躍,是對工業和農業發展同時并舉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新的認識是伴隨著新的實踐而來的。1957年,是新中國經濟發展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由于認真執行了黨的八大的正確方針,在這一年里我們取得了建國以來最好的經濟效果。但成就的取得往往也是滋生驕傲和由自信走向自負的前提。加上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狀況的普遍愿望的促使,原來比較切合實際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滑向脫離現實、忽視客觀經濟規律的二次急躁冒進,導致批判反冒進,發動“”和化運動,使主觀主義思想迅速轉化為全國人民的實踐行動,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起來。急躁冒進思想的再度抬頭,阻塞了他剛剛筑就的工業化道路——工農業發展同時并舉的方針的實施。在急欲求成思想的支配下,要求不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僅僅依靠發揮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業生產迅速增長,這種經濟方針和農村經濟關系上的“窮過渡”,產生了相反的效應,即農業生產始終徘徊不前。表現在實踐上,是重視工業,忽視農業,大量資金主要投向工業部門。因而,在這一時期,片面重視工業、輕視農業的思想又重新抬頭和滋長,工農業發展同時并舉的方針未能得到貫徹執行下去。然而,客觀的經濟規律是無情的,違背了它就要受懲罰?!啊边\動嚴重破壞了工農業的比例平衡關系,農業戰線受到極大削弱,生產大幅度下降。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不愧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認識到犯了錯誤,則立即改正錯誤。1959年下半年,他帶頭開始了糾“左”工作。正是在經過了這次嚴重挫折之后,對中國工業化的道路有了更深的了解,對處理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關系有了更新的認識。此后,他開始關注經濟發展中的平衡問題,并指出了經濟工作中應抓的三個平衡,即農業本身的農、林、牧、副、漁之間的平衡;工業內部的平衡;工業和農業之間的平衡。在此,他把工業與農業之間的平衡發展作為支撐整個國民經濟比例關系綜合平衡的支柱之一。不僅如此,他還對過去關于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關系的看法重新修正,提出新的觀點。他指出:過去安排國民經濟的次序是重、輕、農,沒有執行《論十大關系》確定的序列。應當反過來,以農、輕、重次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重工業要為輕工業和農業服務。這既是第一次明確提出重工業要為輕工業和農業服務的思想,也是我黨歷史上第一次以“農、輕、重”的順序表述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關系。
由此可見,在這一時期,對重工業、輕工業、農業三者關系的看法已發生了實質性改變。以前,不論是片面發展重工業時期,或是意識到發展重工業應與輕工業和農業相聯系的時期,或是一定程度上認識到農業的重要性進而強調工業和農業發展同時并舉的時期,都是把重工業放在首位,強調重工業對輕工業和農業的支配作用,以及輕工業和農業對重工業的從屬和服務作用。直到這時,才把重工業與輕工業、農業的地位對調,著重強調了農業、輕工業特別是農業的首要地位及重工業的服務作用。這種認識不僅切合了當時國家的經濟情況,也是對我國農業大國國情的正確反映,對我國工業化過程具有長期的指導意義。如果說關于工業和農業發展同時并舉的思想沒有對農業的地位作實質性的肯定的話,那么此時這一缺憾終于被彌補了。至此,要修筑的這條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終于找到了鋪路基石,于是,無論誰都不會為日后“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國民經濟建設總方針”的提出而感到意外了。
五
以“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思想的提出為標志,對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探索進入了第五個時期。
60年代初期,隨著農業問題的突出和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的到來,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提出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思想,把“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的思想進一步理論化、系統化。1962年,黨中央把這一完整思想概括為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
由于“”的錯誤,加上當時的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合同,我國國民經濟在1959年到1961年遭遇了嚴重困難,工農業生產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不僅工農業生產連年急劇下降,而且比例嚴重失調。在“以鋼為鋼”的方針指導下,片面追求重工業的高速發展,擠了農業和輕工業,擠了人民生活,溫飽所需的物質生活資料成為當時物質生產發展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嚴峻的現實迫使冷靜思考中國所走過的曲折的建設道路,認識到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和實事求是的必要性,主張調查研究,繼續探尋中國實現工業化的道路。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針對1960年夏收之后糧食供應仍然緊張的局面,中共中央于8月10日發出指示,要求全黨動手大辦農業,全力以赴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在該指示中明確指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加強農業工作是全黨的長期的首要任務。這是全黨也是對工農業生產關系認識又深入了一步。在工業生產方面,主張縮短基本建設戰線,壓縮重工業生產,精減職工人數,但要求努力增加日用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以穩定市場。在1962年1月召開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即“七千人會議”上,肯定了以農業為基礎來發展我國國民經濟,是我們的一個根本方針。自1961年九中全會到1962年八屆十中全會,由于全黨貫徹執行對國民經濟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加強農業生產戰線,取得了顯著成效。1962年夏季作物的實際收獲量比1961年略有增加。在工業方面,由于采取了有效的調整措施,也產生了積極效果。支援農業的生產資料,以工業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產品,不少的手工業產品及某些當時最急需的重工業產品,1962年1到8月的產量,都比1961年同期有較大的增長。許多企業的經營管理有了改進,產品的質量有所提高,品種有所增加,成本有所降低,勞動生產率有一定提高。因此,在1962年9月召開的八屆十中全會上,把繼續貫徹執行提出的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作為當時全國人民的迫切任務,把發展農業放在首要地位,正確處理工業和農業的關系。關于農業問題的決定,對如何鞏固集體經濟發展農業生產作了12項政策規定。主要有:規定發展農業是我國統一國民經濟計劃的出發點,各行各業都要把支援農業放在第一位,規定了工業發展的方向,適當提高農業投資比例,穩定農業征購任務等。
在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形勢稍有好轉,人民的基本生活資料稍能得以支持后,立即提醒人們不要忘記中國要完成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工業化。1964年5月中共中央北京工作會議召開之前,在聽取關于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匯報時指出:農業是一個拳頭,要使拳頭有勁,屁股就要坐穩,屁股就是基礎工業。其實,他的這一思想在1963年9月中央工作會議上就已經開始孕育。這次工作會議著重討論了工業發展方針問題,會議把“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和“按照解決吃、穿、用,加強基礎工業,兼顧國防,突破尖端的次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作為從第二個五年計劃到第三個五年計劃過渡階段的主要方針。要求工業和各個部門,認真作好提高質量、增加品種、填平補齊、成龍配套的工作。在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的指導下,從1961年到1965年我國基本完成了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使之得以迅速地恢復,并在許多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工農業生產已超過或接近歷史最高水平,農業、輕工業、重工業比例關系,在新的基礎上平衡發展。
縱上所述,對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探索經過了一個十分曲折的過程。這一過程始于以重工業為獨立先鋒為中國工業化打天下,經歷孤軍深入后備不足的挫折后,轉向以重工業為核心,把農業和輕工業逐漸拉近重工業并為其服務,直到農業為工業奠基,以便讓工業有充足的后勁踏踏實實地做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先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認識,經過了四次修正和提升,雖然每次修正和提升往往以挫折的代價為前提,但每次修正和提升都較大地促進了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進程。同時,對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探索歷程昭示人們,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的基礎作用,重視輕工業對人們生活的保障作用,否則,社會難以穩定,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也就是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1][2][3][4]《著作先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1、722、796、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