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領導干部腐敗問題的文化學分析

時間:2022-06-05 10:07:00

導語:黨員領導干部腐敗問題的文化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員領導干部腐敗問題的文化學分析

2004年初,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召開了一年一度的全體會議——三次全會。會議公報指出:“十六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有力的領導下,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在繼承中發展,取得了新的明顯成效。我們必須看到,黨員干部隊伍的主流是好的,腐敗分子只是極少數。同時也必須看到,腐敗現象易發多發的土壤和條件在一些領域依然存在,反腐敗斗爭的形勢還比較嚴峻。”面對如此嚴峻的反腐敗斗爭形勢,許多人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腐敗特別是高官腐敗多發頻發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怎樣才能有效地遏止腐敗蔓延的勢頭?本課題就嘗試從文化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一問題,力求能為我國的反腐敗工作提供一點有益的參考。

一、我國反腐敗斗爭的現狀

(一)社會的反腐敗預期

腐敗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首要問題。中新社南寧2000年12月30日報道:廣西城鎮居民二○○一年最希望實現的事是加大反腐敗力度,此外還有增加家庭收入、加快經濟發展、社會風氣好轉和搞好社會治安等。另據《工人日報》報道,一項由國內權威網站發起的“本次兩會,你最關注的熱點問題”網上調查活動,在業已統計的14520票有效投票中,“反腐敗”以12515和86.2%的得票率位居第一,而且在投票進程中,這一熱點始終保持領先勢頭穩居榜首[1]。

(二)反腐敗斗爭的發展現狀

反腐敗工作應該說是從我們黨成為執政黨之后,就受到黨的領導人的高度關注。同志在黨進入北京執政前,就提出“兩個務必”,告誡全黨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要經得起“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經得起執政的考驗。解放初期,同志就親自下令嚴厲處置了貪污腐化分子劉青山、張子善,給全黨敲響了反腐敗的警鐘。

隨著共產黨執政時間的推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發展,體制的變革,社會的變化,所擔心的“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在一部分黨的干部身上日益膨脹,并凸顯出來[2]。黨內腐敗現象日益突出。盡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全黨同志的共同努力,在改革不斷深化、開放不斷擴大、經濟持續發展、社會保持穩定的情況下,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始終保持了平穩健康、不斷向縱身發展的良好態勢,取得了明顯成效。

據監察部長何勇披露:1992年10月至2002年9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1634925件,結案1550408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555481人。平均每年立案16.35萬件,給予黨政紀處分的為每年15.55萬人[3]。而從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一年間,共立案17.26萬件,結案17.2571萬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7.46萬人。立案件數和處分人數分別比前十年的平均數有明顯增加。其中,縣(處)級干部6043人,廳(局)級干部411人,省(部)級干部21人[4]。

中紀委向黨的十五大、十六大提交的工作報告中,有這樣一組數據。1992年至2002年的兩個五年間,全國處分黨員數分別為669300名和846150名,后五年比前五年增加26.4%;開除黨籍數分別為121500名和137711名,增加13.3%;處分縣級領導干部數分別為20295名和28996名,增加42.9%;處分廳局級領導干部數分別為1673名和2422名,增加44.8%;處分省部級領導干部數分別為78名和98名,增加25.6%。僅2003年就有13名省部級高官被反腐利劍挑落。

上述數據表明了我們反腐敗斗爭取得的巨大成果,但是,反腐敗斗爭的形勢依然嚴峻。總書記在2003年2月中紀委二次全會發表講話時指出:“現在一些腐敗現象仍然比較突出,導致腐敗現象易發多發的土壤和條件還存在。反腐敗斗爭的形勢仍然是嚴峻的,反腐敗斗爭的任務仍然是繁重的”。這就是被稱為“三個仍然”的著名論斷,這就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反腐倡廉工作面臨的實際現狀,這也是必須推進制度反腐的依據。這“三個仍然”的論斷,是建立在科學的數據統計和客觀的研究分析基礎之上的。

(三)當前腐敗案件的新特征

分析查處的腐敗案件,我們會看出其中所暴露出的極為明顯的特點:

1、窩案串案多。沈陽“慕、馬大案”涉及16位一把手;安徽“阜陽腐敗群案”也是涉及市縣“一把手”人數眾多、涉案金額巨大的案件,繼王懷忠之后,初步查明涉案的市縣委書記就有前后兩任市長李和中、肖作新,市轄原潁東區委兩任書記韓希鵬和趙光席,原亳州市委書記李興民、原蒙城縣委三任書記王保民、孫克杰、孫孔文,原阜南縣委書記殷光立,原潁上縣委書記張華琪,原縣級阜陽市市委書記王漢卿,原副市長付紅杰等13人之多[5]。此外,湛江走私案,襄樊腐敗案,都是涉及當地領導班子大多數成員的窩案。

2、前腐后繼多。貴州省的腐敗案就是一例,原“貴州第一夫人”閻健宏因收受巨額賄賂被處決,書記被調離,后來繼任的省委書記劉方仁,以權謀私,收受賄賂,且縱容了原副省長劉長貴、原交通廳長盧萬里、原貴州省新聞出版局局長姚康樂和原貴州省地稅局局長羅發玉皆走上犯罪道路。河南省的三任交通廳長相繼落馬;廣西玉林市連續四任市委書記走上犯罪的道路。福建省漳平市林業系統從1995年至2000年,每年都發生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案件,幾年來共查辦41件43人,涉案金額達113萬元。涉案人員上有林委黨委書記、林委副主任、林業采育場場長,下至一般的執法檢查工作人員[6]。另一典型案例就是中國銀行廣東省開平支行的巨額貪污案:據《財經》雜志報道,1990年代初,許超凡、余振東、許國俊三人分別擔任了開平支行的行長、副行長和經理,并逐級遞進地擔任了中行開平支行行長。許超凡從1993年前后開始利用職務之便,直接竊取銀行資金。在1999年許超凡升任廣東省分行財會處處長后,余振東、許國俊次第接任支行行長,盜竊流水線一直在運行。直到2001年10月12日,中國銀行發現了高達4.83億美元的賬目虧空。最終核實的結果是:巨資被廣東開平支行的3任負責人——許國俊、余振東、許超凡盜用。10月15日,許超凡等人借道香港逃往境外,后隱匿于美國、加拿大。經過中美兩國警方的艱苦努力,2004年4月16日,余振東被引渡回國。

3、給國家造成的損失巨大。腐敗分子們大肆攫取不義之財,從幾十萬,幾百萬,到幾千萬,乃至數億元,然后大肆揮霍,并轉移國外。此外,由于腐敗分子大多是位高權重,在權錢交易中給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往往是他受賄額的幾倍乃至幾十倍,給社會造成的惡劣影響和一般百姓的福利損失則尤其巨大。按國情問題專家胡鞍鋼的估算,在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僅發生在稅收、財政、國有經濟單位和公共投資系統、壟斷行業等部門的腐敗案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和消費者福利損失,平均每年就有9875億元至12570億元,占全國GDP總量的13.2%--16.8%之間。而1999年,全國各級法院依法懲治腐敗挽回的經濟損失僅為15億元。

4、隨著時間的推移,腐敗現象也在不斷地呈現新情況、新趨勢。對此,中科院和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的《中國高官腐敗的特點和變化趨勢研究》,對1978——2002年20多年來查處的副部級以上高官的腐敗案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歸納預測了高官腐敗的十大趨勢:以1992年為分界,后期比前期的被判刑者增加4倍;腐敗高發期達7年以上;“部委”腐敗形式不同;一把手腐敗窩案串案多;一邊腐敗一邊升官;因案件牽連被揭露;受賄額大,行賄人少;配偶與子女摻和多;從生活作風上走向深淵;59歲現象不如想象嚴重[7]。

(四)反腐敗斗爭的嚴峻性

從以上我們對于反腐敗斗爭的現狀評價和腐敗的新特征的分析,充分表明了反腐敗形勢的嚴峻性。全球反腐敗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TransparencyInternational,簡稱TI)2003年的全球清廉指數排行榜(CPI)表明,中國的清廉指數為3.4。該排行榜按10分制比較,10分為最廉潔,0分為最腐敗,0~2.5為極端腐敗,2.5~5.0為腐敗比較嚴重,5.0~8.0為輕微腐敗,8.0~10為比較廉潔。中國屬于腐敗比較嚴重的國家[8]。

根據以上各種民意調查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認識到反腐敗的形勢不是“比較嚴峻”,而是“仍然嚴峻”;不僅要“反對腐敗”,而且要“反對和防止腐敗”[9]。這種判斷和對策是立足于中國反腐敗的現實而作出的,是恰如其分的,是準確而清醒的。

二、腐敗的危害

腐敗現象在中國的蔓延,給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全體中華民族成員以及中國社會的正常運行和發展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1、敗壞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使黨的先進性蒙受玷污。直接危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危及到黨的生死存亡,危及到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

2、延續了權錢交易的封建惡俗,惡化了社會文化環境,嚴重影響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的正常進程,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3、破壞了政府的管理秩序和行使權力的公正原則,激化社會矛盾,毒化社會風氣,導致公眾對政府的不信任,影響社會穩定。它還嚴重干擾政府的經濟政策,導致公共決策失誤,投資扭曲,生產成本非正常上升,經濟秩序紊亂,巨額資源浪費,經濟效益下降,人民負擔加重,從而極大地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腐敗產生和蔓延的文化原因

腐敗現象在中國的產生和蔓延,有著諸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我們認為,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或者說是帶有根本性的原因,則是與文化有關的。

文化是人類在生存繁衍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一種觀念,一種價值系統,一種生存方式。按照文化學者的觀點,人創造文化,文化創造人。人類個體通過自身的行為活動,追求和實踐著一種生存樣式,眾多的人所共同認可的生存樣式就成為文化;一種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反過來熏陶和影響該文化圈子內所有成員的意識、思想和觀念,制約和約束該文化圈子內成員的行為活動。因此,我們可以說,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都與他所接受和生活在其中的文化密切相關。而我國的反腐敗斗爭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20多年的不斷深入和加大力度,現狀卻是用“三個仍然”概括。其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我們認為,腐敗產生的原因與文化密切相關,腐敗得到了傳統和現實文化的有力和穩定的支持,反腐倡廉的社會文化資源嚴重短缺。

(一)內部原因

腐敗心理、腐敗意識乃至腐敗行為的產生,最重要的原因是來自腐敗分子自身。

1、忽視自身的思想文化建設,放棄世界觀改造。中國傳統的倫理觀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0]。修身是根本,是基礎。無論身份高低貴賤,任何人不能例外。而且要求每個人要每日“三省吾身”,自我反省。這種修身觀念對于官員而言,具有很強的自我約束力,是有進步意義的。而這里講的修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世界觀的改造,主觀世界的改造。考察腐敗官員的人生軌跡,許多官員都是窮苦出身,靠自己的拼搏奮斗,一步步走上領導崗位。但是,就在他們官運亨通、事業輝煌、位高權重的時候,他們飄飄然了,他們以為功成名就了,老子天下第一了,沉迷于鮮花掌聲、阿諛逢迎之聲色犬馬之中,不再注意學習和改造,聽不進不同意見,我行我素,最終走上腐敗的道路。絕大多數腐敗分子的懺悔書中都把“放松學習忽視世界觀改造”作為犯罪的第一條原因,決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官樣文章。

2、理想信念動搖,對社會主義喪失信心。中國傳統文化是講求崇高的理想追求的,作為個人追求的是一種崇高的理想人格——君子。這種理想人格是注重精神享受而忽視物質享受的。孔子盛贊弟子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11]他也明確表述自己的觀點:“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12]這種傾畢生精力追求一種理想的人格的觀念,對個人的思想改造和人生抱負的實現是有積極意義的。作為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代表和領導者的中國共產黨人,就是靠著實現共產主義宏偉目標的遠大理想而發展壯大,最終成為指政黨的。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應該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遺憾的是在社會進入轉型期時,一部分黨員干部忘記了自己的遠大理想,迷亂心性,對資本主義世界心醉神迷,將巨額贓款轉移到國外,把老婆(丈夫)子女送到外國,懷揣外國護照,隨時準備叛逃出國。這就充分反映出他們對社會主義、對中國共產黨已經完全喪失了信心。

3、封建思想遺存嚴重。中國是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歷史的國家,封建社會延續時間之長,世界第一。長期的封建延續,必然要依靠一種文化支撐,這種文化就是封建文化。封建文化影響深遠、根深蒂固。其中有很多觀念在今天仍然頑固地遺存在人們的頭腦中,特別是在一些官員身上,仍然頑強地發生著作用。最典型的是“家長制”和“官本位”思想。“家長制”思想表現在今天的官場里,就是老子天下第一,惟我獨尊,專橫跋扈,頤指氣使。只要我是一把手,不管對錯,我的話就是“金口玉言”。“官本位”的表現就是把“官位”當作第一追求,認為有了“官位”就有了一切,有了“官位”才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才可以光宗耀祖。在這種價值觀驅動下,為了謀取“官位”就可以不擇手段,跑官要官,甚至買官賣官。“家長制”和“官本位”思想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把做官作為人生第一目標,把“官位”當作私有財產,官場腐敗皆由此而生。

4、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占上風。在市場經濟制度逐步建立的社會轉型期,中西方文化觀念的碰撞結合,使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死灰復燃。西方社會崇尚超前消費和個人享樂,中國傳統官文化則信奉“千里去做官,為的吃和穿”、“升官發財”等觀念,這兩種觀念是一中一外,一傳統一當代,而改革開放后,社會上頗為流行的趨向(時尚)是崇外崇當代(現代)。這樣,外來的特別是西方的觀念潮流就成為中國社會的流行物。改革開放帶來了西方流行觀念的傳入和被崇尚,中國封建文化為這種觀念提供了滋生的溫床。這兩種觀念的融合,解構了中國共產黨反復提倡和告誡全黨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使得一部分官員向往西方那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進而為薪水的微薄而羞愧,尤其是看到體制轉型期少數人的暴富,心理越發不平衡。于是,就把手中的權力作為物質金錢交換的砝碼,以權謀私、權錢交易應時而生。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貪欲是一個無底深淵,永遠無法滿足。一旦把握不住思想的防線,就會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立案查處的腐敗分子的貪污受賄數額,開始是幾萬、幾十萬,接著是幾百萬、幾千萬,后來發展到幾個億。考察他們的貪污受賄的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一旦有了第一次,就一發不可收,胃口越來越大,膽子越來越大,根本沒有“金盆洗手”的可能。其根源就在于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滋生和蔓延,嚴重地毒害了我們黨的干部中的意志薄弱者。

(二)外部原因

從外部原因看,腐敗所呈現的普遍化、流行化、社會化趨勢,除了體制方面的原因外,還因為它獲得了一種“文化”特性,即腐敗已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和生活方式,滲透到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行為模式之中。從而成為一種文化——腐敗文化。

1、集團性腐敗。集團性腐敗或集體腐敗,是指掌握公共權力的特定群體在共同私利的驅動下,形成了利益聯盟,使得本應服務和服從于公眾利益的公共權力異化,蛻變成了謀取集團利益的工具,使權力逐步私有化、商品化。在集團性腐敗行為中,客觀上由于責任主體分散,形成了利益風險共同體,因而相對于個體腐敗行為,它的壓力和風險是有限的。在一些人看來,法不責眾,大家都腐敗,也就無所謂腐敗了。在這種思想支配下,集團內部輕則形成各行其是、心照不宣、互不拆臺的松散關系,重則形成互相關照、互相利用、互相掩護、分享腐敗所得的生存機制。由于集團性腐敗主要是領導層的腐敗,它的群體性特征,使它所造成的危害比個體腐敗更為巨大和嚴重,同時它還具有示范(以身作則)效應,從而導致腐敗的迅速蔓延,為社會的腐敗文化形成添加助長劑。

2、體制內腐敗。體制內腐敗就是在文件等官方形式下公開從事的腐敗行為。體制內腐敗比體制外腐敗具有更大的隱蔽性、欺騙性和破壞性。利用經濟體制轉換時期的法制制度不健全的漏洞,鉆體制的空子,化公為私,損公肥私;利用干部考察任用制度的漏洞,安插親信,排斥異己,拉幫結派,培植黨羽。但是,由于這種行為本身有政府部門的強制力保證實施,具有普遍性和公開性特征,往往不被視為腐敗行為,其危險性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和警醒。

3、羨腐心態。考察當今社會大多數人對腐敗的態度,大約都具有兩面性:既對腐敗行為切齒痛恨,又對腐敗獲利欣羨有加。對他人的腐敗行為教育加批評,對自己的腐敗行為則百般辯解。公開場合講反腐慷慨激昂,私人場合搞腐敗神色坦然。除了這些有利于腐敗的心態環境外,還有更為嚴重的社會現實:真心拒腐的領導干部被譏諷為“呆板”、“假正經”;托關系靠行賄辦事被人譽為“有能力”、“有門路”;那些貪官和不法商人被查處落入法網,則常常被人議論為“后臺不硬”、“運氣不佳”、“該他倒霉”。這種社會心態環境,導致許多清正廉潔的干部常遭孤立,“反腐斗士”難容于世。其原因就在于他們的所作所為與“腐敗氛圍”格格不入,他們觸犯了某些“權勢階層”的利益,破壞了腐敗文化的“游戲規則”。于是,腐敗者就會“集體無意識”地聯合起來,制造各種各樣的壓力,使這些“廉政者”、“反腐者”難以立足。在這種腐敗氛圍中,“廉政者”、“反腐者”的人數越來越少,力量越來越單薄和弱小。更為可怕的是,在這種腐敗氛圍中,少數“廉政者”、“反腐者”不僅受到孤立、排斥和打擊,而且有可能被毒化,在河邊濕鞋,處污泥而受染。

值得警惕的還有某些理論家為腐敗鳴鑼開道,某些社會工作者為腐敗分子鳴冤叫屈,說什么“水至清則無魚”、“小節無害”、“腐敗難免”、“反腐敗影響經濟發展”等,為腐敗行為創造理論氛圍,為社會腐敗文化推波助瀾。

4、不良文化環境的挑戰。在當前這個社會轉型期,腐敗問題的嚴重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不良文化環境的影響。①傳統文化中消極因素的挑戰。一是“官本位”的影響。這種歷史遺留下來的陳腐的社會意識,其價值追求和判斷標準就在于做官和官之大小,至今它還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們特別是一些官員的頭腦之中。如山東泰安原市委書記胡建學、安徽省副省長王懷忠就崇尚“官做得越大,權力就越大,就越能隨心所欲”的信條。二是“家長制”的影響。中國傳統社會以封建家長專制為核心的政治文化,給官僚主義的滋長和蔓延提供了觀念支持。一些領導干部專橫跋扈,頤指氣使,要求下屬唯命是從,形成人身依附關系。三是“人治”的影響。中國傳統人治文化的主要危害,就是按照個人意志去行使權力、解決問題。因此,領導者的私情、私欲、愛憎以及親疏關系,成為處理各項事務的決定性因素,導致“任人唯親”盛行,昏庸無恥、貪贓枉法之徒混跡官場,橫行一時。②中外文化碰撞中文化變異的挑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擺脫了極“左”思潮忽視人文關懷、忽視個人利益的陰影,注意引導個人利益的實現和對個性價值的保護,與此同時,西方追求個性解放、張揚個人利益的文化理念,也傳入中國而備受歡迎。在中外文化理念的沖突碰撞中,中國傳統小農經濟的褊狹自私意識與西方現代資產階級惟利是圖、瘋狂追求個人享樂的文化價值理念相混合,變異出當代的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在其影響下,一些黨員干部為一己私利而不惜放棄、破壞乃至侵害他人、集體和國家的利益,走上以權謀私、貪贓枉法的腐敗歧途。③市場經濟折射出的文化陰影的挑戰。市場經濟以競爭性、交換性、求利性為特點,實現由市場完成資源配置、保證經濟良性循環的目標。這些特點在經濟領域是積極的、合理的,但如果被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則難免發生變異而給社會良性發展帶來挑戰。在現實中,這種市場經濟理念向其他領域的滲透,導致重個體利益輕集體利益、重局部利益輕整體利益、重眼前利益輕長遠利益的價值訴求被不斷強化,權力尋租、權錢交易、權色交易在一些地方泛濫成災。

5、轉型期制度不健全的影響。反腐敗斗爭的實踐證明,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更為重要。而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的關鍵是制度建設,必須通過制度創新,形成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格、相互制約的源頭治腐制度網絡,以規范權力運行,強化權力監督。目前,我們的權力運行機制、干部選拔任用機制、對權力的監督制約機制等方面存在嚴重的缺陷。如注重治理主源頭的制度建設,忽視治理支源頭的制度建設;注重實體性的制度建設,忽視程序性的制度建設;注重單體性的制度建設,忽視系統性的制度建設;注重扼制腐敗的制度建設,忽視落實制度的制度建設。[13]可以說,權力運行無序,缺乏規范,制度無效,監督乏力,是國家管理制度方面的現狀,也是滋生腐敗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導致了官越大受到的監督越小這一非正常現象。過去3年中,省部級干部平均每年“落馬”16~17人左右,比例在1~2%之間。從這些落馬的高級干部的腐敗軌跡看,缺乏監督是一個共同的特征。國家行政學院杜鋼建教授認為,對省部級干部的監管是一個令決策層頭疼的問題,如何監管與現行體制不無關系,“很多對下級官員行之有效的監督體制到省一級就失效了,省內的人大、紀檢都無法對省部級干部形成有效的監督。”在我國現行的干部管理體制中形成一個很大的真空地帶。中紀委研究室李永忠認為,同體監督難以取得明顯效果,對于許多地方高級官員的腐敗現象,地方紀委和司法機關往往“不敢、不愿、不能插手”。各地黨委“議行合一”的領導體制,是制約黨內民主和影響黨內監督的根本問題。不改變這種體制,“黨內民主實難發展,黨內監督實難進行,黨內權力實難平衡”。[14]可以說,兩位學者的觀點都是切中要害,一針見血的。

四、治理腐敗的對策建議

要真正做到從源頭上治理腐敗,就必須堅持標本兼治,以教育為基礎,以制度做保障,健全監督是關鍵。把這幾點作為轉型期治理腐敗的根本指導思想。

1、加強對領導干部的思想教育的力度。特別要重視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教育,使全體干部從思想上筑起反腐防腐的防線。抓好黨風廉政專題教育。開展理想信念和宗旨觀念教育,努力解決“參加革命為什么?現在當官做什么?將來身后留什么?”的問題,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開展從政道德教育,增強廉潔勤政、愛崗敬業的自覺性;開展黨政紀律條規教育,增強法制觀念和紀律意識;開展示范教育,大力宣傳勤政廉政、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干事創業的先進典型;開展警示教育,深刻剖析典型的違紀違法腐敗案件,以案論紀,使領導干部從中吸取深刻教訓。還應制定“干部道德教育綱要”,列入黨校、行政學校對公務人員的培訓計劃。

2、健全和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切實有效地防止權力濫用。監督是防止權力腐敗的關鍵,健全和完善監督制約機制,目的在于提高發現腐敗行為的概率,提高腐敗的風險和成本,使領導干部憚于監督的力量而自守清廉。①必須強化黨內監督。一是上級監督。要根據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要求,強化上級對分管范圍內下級負責人的監督責任,明確“一把手”對下屬地區和部門“一把手”的監督責任,健全完善巡視制度,分級向各地各部門派出巡視組,及時發現并解決存在的問題。二是領導班子內部的監督。“一把手”對班子黨風廉政建設負總責,因“一把手”管理不嚴、監督不力導致班子成員出現違紀違法行為的,要追究“一把手”的責任;對“一把手”出現明顯的違紀違法行為而班子成員不抵制、不批評、不檢舉的,也要追究相應的責任。三是紀檢監察機關的監督。要嚴格按照《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的規定,明確紀檢監察機關的監督地位和職能,使紀委監督步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②加強民主監督。強化人大對“一府兩院”領導干部監督的力度,通過人民代表民主評議等形式,形成有效的約束機制。加強政協和派的民主監督,增強其參政議政的職能。積極穩妥地加大輿論監督力度,在堅持黨對新聞工作領導的同時,應允許新聞媒體對領導干部和權力部門的違紀違法行為進行批評和揭露。③加強群眾監督。不斷深化政務公開,促進政務公開的制度化和規范化,讓群眾知情;在法律上明確規定群眾對領導干部擁有批評建議權、檢舉控告權、責疑申訴權,對署名舉報應當實行限時答復責任制,應適當采取物質和精神獎勵的形式鼓勵群眾參與舉報,要切實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包括人身財產不受侵犯。要確定全國統一的紀檢檢查機關舉報電話,以方便群眾舉報。④加強“八小時”外的監督。要制定公務人員“八小時”外應遵守的行為規范,建立公務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八小時”外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加強與公務人員家屬、社區干部、鄰居的定期聯系,必要時聘請社區廉政監督員。

3、加快行政審批、財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政府管理體制。①推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范“事權”。凡妨礙市場機制基礎性作用發揮,不屬于政府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方面職權內的審批事項,應當一律取消;對保留的審批事項要進行有效分解,特別是將決策與執行權分開,加強相互監督。②要深化財政制度改革,規范“財權”。提高預算編制和執行的透明度,強化預算約束;改革財政資金撥付方式,增強財政收支透明度,減少資金申請和撥付中的腐敗問題;建立“收費統一管理、財務統一核算、會計統一派遣、分配統一標準”的管理機制和相應的會計核算中心,加強對預算內外資金的管理監督,徹底杜絕帳外帳、“小金庫”的問題。③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范“人權”。全面貫徹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理》,提高干部選拔任用方面的民主、公開、競爭的程度;加快推廣選拔任用或推薦責任制、干部考察責任制;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一票否決”制度。

4、建設先進文化,扭轉社會風氣,解構腐敗文化。反腐敗不僅要將一些腐敗分子挖出來示眾,并加以嚴厲懲處,更重要的是要建設一種先進文化,消解腐敗文化,扭轉社會風氣。要糾正那種“笑貧不笑貪”的扭曲現象,在全體公民中營造廉潔光榮、腐敗可恥的廉政文化氛圍。為此,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①要倡導和樹立先進的文化觀念。在目前這個社會轉型期,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層次性,文化觀念的多元性,已成為客觀事實。為警惕西方頹廢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念的腐蝕與影響,為防止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的影響,我們必須重視文化建設。要形成科學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費方式,要引導黨員干部加強文化修養,培育秉公執紀的黨性原則和嚴于律己的慎獨精神。②要增加反腐敗斗爭中的文化含量。沒有科學的文化觀念作指導,反腐敗斗爭是難以形成先進的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最根本的是要堅持不懈地用無產階級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黨員領導干部進行文化教育培養,防止在思想文化的多樣性面前失去自主性。③營造反腐敗斗爭的文化氛圍。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引發人們文化理念和文化消費方式的深刻變化。要通過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積極倡導多重社會文化心理層面中有進步意義的內容,引導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追求積極健康的文化時尚,以促進全社會的先進文化思潮形成。④注重文化規范建設。廉政文化,不單單靠思想道德教育,也不能單純依靠人的自覺性,它還需要有結構性的基礎,要建立文化規范和政治規范,形成一套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制約機制,才能養成一種廉政文化習慣。當前,要充分運用政治監督和文化監督的力量,培育提高領導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質,不斷健全和完善這樣一種文化規范。

反腐敗斗爭,是民心所向;反腐敗斗爭,任重道遠。反腐敗斗爭的正常進行,不能離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更不能離開全體中國人民的關注和參與,既要靠法律制度的約束和規范,更要靠文化的長期熏陶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