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勢下對鄧小平外交思想的繼承、發展和思考

時間:2022-05-16 10:23:00

導語:在新形勢下對鄧小平外交思想的繼承、發展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新形勢下對鄧小平外交思想的繼承、發展和思考

【內容提要】在我們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之時,不僅要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而且應當根據新的形勢,對鄧小平的外交思想采取三種不同的立場和方法:一是鄧小平外交思想中仍然對今天的中國外交實踐具有重大和基本指導意義的,我們必須堅持用它指導我們的實踐;二是鄧小平外交思想中未能對一些新的形勢進行分析和論述的,我們應當既堅持鄧小平外交思想的指導,又根據實踐的情況加以深化和發展;三是鄧小平外交思想中的某些論述的特定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應當根據變化的情況進行新的思考,得出新的結論。用鄧小平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待鄧小平的外交思想遺產本身,是今天我們對這位偉人一百周年誕辰的最好的紀念方式之一。

【關鍵詞】鄧小平;鄧小平外交思想;中國外交

鄧小平是對當代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偉大的改革者、政治家,也是偉大的外交戰略家,具有大智慧的外交家,他的外交思想與實踐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深刻地影響了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而且也將對今后的中國外交產生持續而深遠的影響。

一繼承和堅持鄧小平的外交思想是主要任務

對任何偉人的遺產都有一個繼承的問題,鄧小平外交思想中需要我們繼承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雖然今天的國際形勢和他所在的時代相比已經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但鄧小平對國際形勢的基本分析仍然適用于觀察今天的國際社會,尤其是他對國際形勢的深刻洞察力和對國際格局本質的理解,他分析和觀察國際形勢的基本方法,是需要我們繼續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的。這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

(一)帶有理想主義、樂觀主義色彩的現實主義外交哲學

鄧小平在繼承外交思想中的現實主義即實事求是地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和決定問題的同時,把中國外交的現實主義推向一個新的高峰。鄧小平曾說“我是實事求是派”,“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思想、哲學、理論、方法的概括。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實事求是”,“我們要把提倡的實事求是的精神貫徹到制定政策、實行政策的各個方面”。①這種現實主義的外交哲學表現為超越意識形態,以現實主義精神與各種類型的國家打交道。不僅在處理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關系時要超越意識形態的差異,而且在處理與第三世界國家關系時也同樣不能受到“我們都是第三世界國家”這種意識的影響。鄧小平的外交哲學是鄧小平留給中國最珍貴、影響最久遠的外交遺產。實事求是不僅是鄧小平關于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根本的指導思想,也是鄧小平外交哲學的鮮明特色。根據時代變化的特點及時制定和修改中國的外交戰略和政策、以中國基本的國家利益作為處理中國外交的出發點、把服務于中國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并為之創造良好的和平國際環境作為中國外交的主要任務、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是鄧小平外交哲學的基本內容。在我們紀念鄧小平這位時代偉人百年誕辰的時刻,我們當然要牢記鄧小平關于中國外交的許多精辟論述,但最重要的還是發揚光大鄧小平的外交哲學,以這一哲學來指導中國的外交實踐。鄧小平的外交哲學是鄧小平外交遺產的精髓,具有超越時代的恒遠的指導意義。

但中國這樣一個對世界有很大影響的國家,又不能只講現實主義,只講本國的國家利益。因此,鄧小平的外交思想中也包括合理的理想主義的成分。鄧小平曾經宣布“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我們對外政策還是兩條,第一條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第二條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經濟新秩序”。鄧小平曾經多次指出,“誰搞霸權就反對誰”,“誰搞侵略就反對誰”。②這些都表明了中國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原則立場,也反映了鄧小平的現實主義外交哲學的理想色彩。

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的現實主義理論大都是悲觀的。而鄧小平現實主義外交哲學的特點是樂觀主義精神。鄧小平的樂觀主義來源于他幾十年的革命經歷,來自于他對革命理想信念的執著的追求,尤其與他三上三下的特殊經歷有密切的聯系。鄧小平曾經對人們說,為什么他能夠保持健康,“許多客人問過我,我的回答是四個字‘樂觀主義’。天塌下來,不要緊,有人頂著。我是三上三下的人,對什么問題都持樂觀主義的態度,相信自己的信念總會實現。如果沒有這樣的信念,我是活不到今天的”。③鄧小平的現實主義外交哲學在許多問題上都體現了他的這種樂觀主義精神。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鄧小平相信世界和平力量的壯大超過戰爭力量的增長,世界大戰一定可以避免;在中國的發展問題上,鄧小平堅信中國人民一定能夠戰勝各種困難,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中國一定能夠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政治、經濟大國;在國際秩序問題上,鄧小平認為“完全由超級大國主宰世界的時代已經過去”,“集團政治、霸權政治已到了該結束的時候了,超級大國誰也不敢發動戰爭,誰搞霸權主義,最終都得收縮回來。絕對優勢也沒有用,到頭來還得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新的國際形勢下,超級大國霸權主義和地區霸權主義應該停止了,它們應該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代替霸權政治”。①正像鄧小平經常說的那樣,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他相信世界的未來,相信人類的未來。

(二)中國外交服務于中國現代化建設這一最根本的國家利益

在新中國的領導人中,鄧小平是極為明確地提出以國家利益作為中國外交的出發點的領導人。鄧小平在1989年10月31日與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談話中指出:“我非常贊賞你的看法,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并且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這樣,什么問題都可以妥善解決。用這樣的思想來處理國家關系,沒有戰略勇氣是不行的。⋯⋯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②

什么是鄧小平所說的中國的國家利益?中國的國家利益是指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現,是人民群眾最需要和最關心的利益的體現,中國的國家和政府所做的一切,應當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從國家利益出發,就是從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中國最高的國家利益可以簡要地概括為中國的發展或中國的現代化。鄧小平在1978年后多次指出,現代化建設是中國的主要任務,是中國最大的政治,“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的第一天起,就必須專心致志地從事現代化建設,決不允許再分散精力。這不僅是指國內不再搞大規模的階級斗爭,而且也是指中國的外交要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分散精力,四處出擊。用鄧小平的話來說,就是現在要橫下心來,除了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外,都要一心一意搞建設,外交活動的基本方向,是要為中國建設“四化”創造更好的外交環境,提供更好的外部條件,開創新的外交格局。一心一意搞好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一切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讓中國發展起來,富強起來,發達起來,這就是鄧小平指出的中國最大的國家利益。這是中國在一個很長時期內必須始終放在第一位的中心任務,其他的一切都要服務于它。鄧小平還指出,各項工作,其中當然也包括外交工作,都必須要“有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達,作為衡量做得對或不對的標準”。①也可以說,在鄧小平的思想中,現代化是中國最大的、最根本的國家利益。

(三)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總戰略不能動搖

在鄧小平的外交思想中,有許多戰略思想,“中國同任何國家的關系都是從戰略出發的”。②鄧小平曾一度把反對蘇聯霸權主義、反對霸權主義、與第三世界站在一起、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作為中國的全球戰略。

但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戰略在所有鄧小平的戰略思想中處于根本的地位,也可以說是中國的對外總戰略和最根本的全球戰略。鄧小平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③所以,和平與發展構成了中國外交的總戰略,它在中國的外交戰略中具有綱領性質,是總政策、基本政策,在中國當代的外交戰略體系中,它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將處于支配、制約其他戰略的地位;因為它涉及的問題是世界發展的總趨勢,決定了中國的外交走向,其他戰略不論如何變化,不能改變這一趨勢。

關于鄧小平的和平與發展的思想曾有過較大的爭論。我認為,盡管國際形勢和鄧小平時期相比有很大變化,冷戰后形成了美國一超與多強并立的格局,出現了國際恐怖主義引發的巨大變化,地區熱點、沖突和戰爭不斷,但堅持和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趨勢,仍然是今后我們相當長一個時期應堅持的,是不能動搖的。

(四)堅持對外開放一百年不變

鄧小平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和近現代史時期的歷史經驗、總結世界社會主義和各國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的開放思想提出了許多新的論述。

鄧小平指出,開放是“一個戰略問題”,是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世界一切國家建立、發展外交關系和經濟文化關系”,“如果說在本世紀內我們需要實行開放政策,那么在下個世紀的前五十年內中國要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也不能離開這個政策”。“如果開放政策在下一世紀前五十年不變,那么到了后五十年,我們同國際上的經濟交往更加頻繁,更加相互依賴,更不可分,開放政策就更不會變了。”①中國2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表明,對外開放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一個強大的發動機,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成就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鄧小平的對外開放思想深化了對外開放是世界發展的規律的認識,深化和發展了對外開放的可能性的認識,深化了對外開放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大貢獻。

(五)“一國兩制”戰略思想是鄧小平大智慧的體現

鄧小平指出,“一國兩制”也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我國國內運用的表現。他在1984年指出:“現在進一步考慮,和平共處的原則用之于解決一個國家內部的某些問題,恐怕也是一個好辦法。根據中國自己的實踐,我們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辦法來解決中國的統一問題,這也是一種和平共處⋯⋯十億人口的大陸堅定不移搞社會主義,臺灣可以搞它的資本主義,這不也是和平共處嗎?所以和平共處的原則不僅在處理國際關系問題上,而且在一個國家處理自己內政問題上,也是一個好辦法。”②

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思想用于解決中美兩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矛盾,符合中國人民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愿望,它不是大陸吃掉臺灣,也不是臺灣吃掉大陸,完全是和平的、互利的,又與美國一再表明的希望兩岸用和平方式統一的愿望一致。鄧小平指出,“我們并不想‘屈人之兵’,我們絕不是要使臺灣處于投降、屈服的地位,我們提出的是對等談判”,“是社會主義吞掉臺灣,還是臺灣宣揚的‘三民主義’吞掉大陸?誰也不好吞掉誰。如果不能和平解決,只有用武力解決,這對各方都是不利的。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看只有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一國兩制’的方式,你不吃掉我,我不吃掉你,這不很好嗎?”所以,“再沒有比‘一國兩制’的辦法更合理的了”。鄧小平指出,“一國兩制”思想用于臺灣問題,當然也考慮了美國因素。“在臺灣問題上,美國的政策就是把住不放,這個我們看準了。兩三年來,我們一直批評美國的霸權主義,批評他把臺灣當做他的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用‘一國兩制’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美國應該是能夠接受的,臺灣也應該是能夠接受的”。鄧小平還指出,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中的主要障礙,甚至可能發展成為兩國關系中爆發性的問題。如果采用‘一國兩制’的辦法,不僅解決了中國的統一,美國利益也不致受損害。”①

“一國兩制”構想的最大的特點,是同時考慮有關各方的合理利益。鄧小平指出,“我們考慮用何種方式解決香港、澳門和臺灣問題的立足點是,解決香港問題不僅要符合中國的利益,還要符合英國和香港的利益;解決澳門問題不僅要符合中國的利益,還要符合葡萄牙和澳門的利益;而解決臺灣問題,則既要符合大陸的利益,也要符合臺灣的利益”。“一國兩制”的構想一開始就已經考慮到國際爭端的解決。②鄧小平認為,“一國兩制”的方式不僅適用于與中國內部有關的問題,適用于與中國有關的國家關系領域,而且也可以成為解決國際爭端的一種新方法。因為“一國兩制”的思想實質,是高度現實主義的,是以爭端雙方的互利、雙贏作為結果的,沒有失敗者。這種新思維完全可以擴大到國際關系中去,是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原則的新的表現形式。鄧小平指出,“世界上一系列爭端都面臨著用和平方式來解決還是用非和平方式來解決的問題。總得找出個辦法來,新問題就得用新辦法來解決。香港問題的成功解決,這個事例可能為國際上許多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有益的線索。”鄧小平認為,如果香港的“一國兩制”取得成功,將會在國際上引起很好的反應,為各國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一個范例。

在今天,即使在香港出現一些問題和“臺獨勢力”對“一國兩制”構想形成重大挑戰的情況下,也不能放棄“一國兩制”的基本思想。當然,“一國兩制”只是作為統一的一種和平方式提出來的,如果這一條路走不通,也不能排除武力方式。鄧小平早在1974年就提出了兩種方式,指出,臺灣總是要回到祖國懷抱的,至于用什么方式實現統一,我們當然希望通過和平談判來解決,但如果和平方式不能解決怎么辦?恐怕只有非和平方式,不能放棄非和平方式。至于什么時間,我們沒有時間表,還要看臺灣。③“我們要力求通過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但是也不能排除在某種情況下被迫使用武力。”④這些,對我們今天解決中國的統一問題仍然具有重大意義。

在新形勢下鄧小平外交思想的發展

鄧小平的外交思想作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第三代領導集體在用鄧小平的這些外交思想來指導中國的外交實踐時,也是根據形勢的變化和發展,在實踐中發展著鄧小平的外交思想。

(一)從獨立自主到共同發展

和鄧小平都提出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這也是今天中國外交的一個基本原則。正如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的,“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幻,我們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那么中國獨立自主政策始終不變的內容有哪些呢?大體上可以包括四個方面:1.中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為了維護和發展中國的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的發展;2.對大國關系而言,中國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的問題上,決不屈服于任何大國的壓力,反對大國以任何形式對中國進行控制和干涉;3.對中小國家尤其是對周邊國家而言,中國采取不干涉這些國家內政的立場,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不對周邊國家進行控制,不劃分所謂中國的勢力范圍,不對別的國家指手畫腳;4.對世界事務而言,中國的立場是對于一切國際事務,我們都要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作為標準,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這些正是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變的內容。②但與此同時,中國新一代領導集體在堅持這一原則的同時,又根據形勢的變化和發展,及時地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就是“共同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國際部分三次提到“共同發展”,并且在“共同”這一概念上用了許多筆墨。十六大報告中多處提到了這一思想,比如認為和平與發展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國要與各國人民“共同努力”、“共同維護”和“共同推進”和平與發展的事業,中國要與各國“共同協商”世界事務,實現世界各國的“共同繁榮”,這是十六大報告國際部分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③十六大報告不僅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而且也是對近年來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進行了新的概括和總結。共同發展是中國在新時期獨立自主原則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它同時也生動地表明,中國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不僅是始終不變的,同時也是有血有肉的,是與時俱進的、不斷創新的,因而也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

(二)從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到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鄧小平曾說自己是一個“世界公民”。④他創導的對外開放的目的也是使中國成為世界中的中國,使中國成為國際社會成員中的一個主要成員。既然國際社會是一個整體,那當然會存在某種共同的利益。鄧小平的對外開放等思想實際上包含了這樣的思想內容,但鄧小平在世時并沒有明確指出這一點。第三代領導集體根據冷戰后全球化、信息化發展的趨勢和中國通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來融入世界的實踐,提出了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的觀念,把鄧小平這一方面的思想推進了一步。雖然人們可以強調國際社會的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差異和矛盾,但既然都是人類文明,就必須包含某種共同的利益。尤其是在全球化的環境下,在人類面臨共同的生存環境、能源短缺、氣候變異、艾滋病和危害人類生命的流行疾病、泛濫、恐怖主義猖獗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的,也是形成全人類共同利益的基礎。所以,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的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是對鄧小平思想的一個重大發展。(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三)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觀的發展

鄧小平曾經提出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構想,指出:“國際關系新秩序的最主要的原則,應該是不干涉別國的內政,不干涉別國的社會制度。現在確實需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準則。”①中國第三代領導集體根據冷戰后國際形勢的發展,不斷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的關于建立國際政治與經濟新秩序的思想,并提出了許多新的內容。正如主席所指出的,中國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觀至少應當包括五個主要方面:第一,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一員,不僅有權自主地決定本國事務,而且有權平等地參與決定國際事務。第二,維護和尊重世界的多樣性。各種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學習和借鑒,不斷豐富和發展,將使世界更加絢麗多彩,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第三,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武力不能締造和平,強權不能確保安全。只有增進互信、平等協商、廣泛合作,才能實現普遍而持久的安全。第四,促進全球經濟均衡發展。在過去幾十年里,人類社會在促進生產力快速發展、創造出巨大財富的同時,也產生了貧富愈加懸殊、南北差距拉大、生態環境惡化等突出問題。國際社會應該共同努力,趨利避害,推動世界經濟朝著均衡、穩定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這是各國共同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要求。第五,尊重和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的重要作用。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方面的重要作用,沒有任何其他國際組織可以替代。《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處理當今國際事務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應該維護聯合國的權威,發揮聯合國在解決重大國際問題上的重要作用。①這些內容有不少是鄧小平沒有涉及過的。這是中國新一代領導集體在總結中國與俄羅斯及中亞國家合作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

三在新形勢下對鄧小平外交思想的一些思考

鄧小平是偉人,但不是圣人、不是完人。中國的外交實踐如何進行,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基礎上,也必須根據時代的變化進行新的思考。用鄧小平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待鄧小平的外交思想遺產本身,根據形勢的新變化對鄧小平的外交思想的一些內容進行新的思考,就是今天我們對這位偉人的最好的紀念方式之一。

(一)關于不結盟的思考

1984年5月,鄧小平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它是“真正的不結盟”。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實行不結盟的外交戰略,在美蘇冷戰對峙的狀態下,給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奉行更加靈活的政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中國不與任何一個大國結盟,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這“增強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增強了中國在國際問題上的發言權”,也有利于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但實際上,中國與朝鮮之間在1962年簽訂的政治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今天在形式上依然是存在的。更重要的是,今天應當根據新的國際形勢來理解鄧小平的不結盟思想。十六大報告沒有再用十五大報告中“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不搞軍事集團”②的話來解釋中國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也反映了這種變化。中國近年來的外交實踐已經遠遠超越了結盟或不結盟的內容。決定中國實行什么樣的外交政策的惟一標準,應當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中國的國家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是否有利于促進世界發展。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組建的上海合作組織,它是一種打擊恐怖主義、極端宗教主義和分裂主義的政治安全聯盟;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正在致力于建設東南亞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區,它是一種經濟關稅同盟,同時中國也與東南亞國家正在加強傳統和非傳統領域的安全合作;中國在九一一事件后與美國進行合作,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中美兩國結成了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的軍事政治聯盟,以至于布什在江主席訪問美國時,公開對新聞媒體說中國是美國反恐的盟友。

(二)關于亞洲安全體系的思考

鄧小平在1975年針對當時蘇聯鼓吹的“亞洲集體安全體系”的建議指出,蘇聯搞歐安會最積極,目的是分化歐洲,接著要加緊搞亞洲安全體系,“包圍中國是一個內容,但其主要用意還是兩個:一是同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爭奪霸權,一是分化亞洲國家,以達到逐步控制的目的”。①今天,亞洲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蘇聯解體了,中國強大起來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正在形成一種新的緊密關系。顯然,今天亞洲的情況與當年鄧小平提出應反對亞洲安全體系的情況完全不同。今天的中國不是反對建立亞洲安全體系,而是要根據亞洲的情況,謹慎小心但也要積極地推進亞洲安全體系的建立。但是,中國應如何推動亞洲安全體系的建立,卻是需要我們花大氣力去研究的問題。

(三)關于多極化問題的思索

多極化思想是鄧小平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今天有許多關于多極化的討論和爭論。②我們在對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的同時,一方面要記住鄧小平所說多極化是世界格局大趨勢的思想,但同時也要繼續進行思考。鄧小平雖然對多極化的發展抱有樂觀的信念,但他又清醒地指出,多極化進程在20世紀90年代初才剛剛起步,這里邊有一些重要的問題是要進一步研究的。首先,舊格局是不是已經結束,新格局是不是已經形成?其次,在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多極格局中起什么作用?鄧小平認為,俄羅斯肯定還會是一個重要力量,在多極格局中會有它的一個席位,但和過去的蘇聯相比,俄羅斯在多極格局中的作用與蘇聯在兩極格局中的作用將會有什么不同呢?最后,多極格局到底會是什么樣的多極?它的表現形式是什么?印度、巴西、東盟等正在興起的發展中國家和國家聯盟在多極格局中將會有什么作用?處于多極格局中的這些力量中心相互之間將會是什么關系?已經處于多極格局中的大國與那些不是極的大國之間又是什么關系?多極化強調大國的作用,那么廣大中小國家在未來格局中又將起什么作用?它們與大國之間又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四)關于“韜光養晦”的思考

許多人把鄧小平的“韜光養晦”作為中國外交的一個長期的戰略指導思想。筆者認為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鄧小平當年提出“韜光養晦”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天,我們還面臨著國際國內各種復雜的問題和巨大的壓力,但這與鄧小平當年提出這些思想時的國際國內形勢還是有重大的不同。今天的中國,經歷了蘇聯東歐劇變沖擊帶來的考驗,打破了西方對社會主義中國施加的重重壓力和阻礙,開創了改革開放的大好局面,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經濟持續發展、政局穩定的國家;雖然今天我們也還需要冷靜觀察各種國際形勢的變化和發展,但并不需要總把“穩住陣腳”掛在嘴邊;在改革開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的中國當然也需要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但不需要總給人一種“韜光養晦”的感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表明了中國融入世界的堅強決心,我們應當自覺地加大透明度,在世人面前更多地主動展現改革開放的中國的形象,而不要總讓那些對中國懷有友好情誼的外國人也猜測和懷疑中國想做什么。今天,西方反華力量仍然很有影響,所以中國必須對此保持高度警惕。但就總體而言,今天國際社會的多數成員包括西方的大多數國家,已經對在同一個國際社會中與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中國交往有了更多的共識,中國也應當以一個充滿自信、積極融入國際社會和正在成長中的世界大國的姿態,以真誠、坦然、從容、開放、不卑不亢的心態與各國打交道,這才是中國作為一個成長中的世界大國應有的外交心態。

(五)關于反對霸權主義的思考

毫無疑問,反對霸權主義是鄧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里有一個如何反對霸權主義的問題,有一個反對美國霸權和與美國在許多全球戰略問題上進行合作的問題,也有一個反對霸權主義與維護中國國家利益的問題。

1982年8月,鄧小平曾把反霸權與維護世界和平、加強與第三世界的團結作為中國對外政策的三個基本政策。鄧小平指出,中國對外政策是一貫的,有三名話,第一句話是反對霸權主義,第二句話是維護世界和平,第三句話是加強與第三世界的團結和合作。①1989年時鄧小平又指出,“中國革命勝利后,一直奉行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支持一切被壓迫民族獨立和解放斗爭的政策”,②中國將“高舉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旗幟,堅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邊,誰搞霸權就反對誰,誰搞戰爭就反對誰”。③人們經常引用鄧小平的這句話來說明中國的反霸權主義的對外政策。但是,還應當看到,這并不是鄧小平指出的反霸思想的全部內容。

第一,中國反對霸權主義也符合自己的國家利益,它并不是一種虛幻的東西。對于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來說,反對霸權主義不能成為中國外交中最根本的目標,這一最根本的目標只能是為中國的現代化這一根本任務服務。反對霸權主義是為了創造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國際環境的一個手段,不能為了反對霸權主義而犧牲和損害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大業。

第二,反對霸權主義具體到現在的國際事務中,主要就是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但實際上中國在對美關系上存在著兩個方面:一是堅決反對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反對美國對其他國家實行的霸權主義的侵略和干涉的政策,與美國做斗爭;二是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主要的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管理經驗的主要來源和中國商品出口的一個很重要的市場,維護和發展中美關系,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特殊的意義。

第三,反對霸權主義也要講策略,不是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是誰搞霸權就反對誰。從原則上說,中國作為世界上的一個大國,為了維護世界和平與正義,任何國家搞霸權主義都是應當反對的;但如果幾個國家都搞霸權主義,我們是否都要同時反?這也要講策略:應當先反對世界和平威脅最大的霸權主義,應當先反對中國國家利益威脅最大的霸權主義,必要時也可以聯合一個霸權主義反對另一個霸權主義(如冷戰時聯蘇反美或聯美反蘇);中國應當量力而行,反對霸權主義不等于任何時候中國都要與實行霸權主義政策的國家正面碰撞和沖突。

用鄧小平的實事求是的外交哲學來思考新形勢下的中國外交,我們也可借用鄧小平的語言表達一種思維,這就是:在任何時期、任何情況下,判斷中國外交實踐的標準,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中國的國家利益,是否有利于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是否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