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領導集體的執政宣言

時間:2022-05-17 09:12:00

導語:新領導集體的執政宣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領導集體的執政宣言

當全世界華人都在關注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時候,10月14日,黨的第十六屆三中全會在此前結束。

兩件事情相繼相續并非巧合,“神舟”飛天反映了黨領導人民在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所取得的重大進展,而三中全會則更多的是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應對還未克服的困難。

盡管一次會議作用有限,但三中全會開幕前后,海內外人士還是給予許多期許,并作出各種解讀。

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全會的政治運作規律,一中全會的主題一般是人事安排;二中全會主要是為即將召開的人代會做準備。

“只有到了三中全會的時候,新一屆領導人才更加清晰地展示自己的執政方略。一定意義上,三中全會歷來都比較重要。一些重大的決定也多在三中全會作出,此次三中全會展示了新領導集體的經濟方略和執政意圖。”一位專家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本次會議是新領導集體的一個執政宣言。”

本報記者在會議結束后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試圖對此次全會進行多方位解讀。

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繼續

在開會之前就已經公布的議程中,備受各界人士矚目的是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國內外許多傳媒給予了積極評論,年屆七旬的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將之概括為“述職”。

對“述職”的理解,政治學學者毛壽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中央全會主要是回顧成績,布置工作,提出未來努力的方向,而述職則改變了這種傳統模式。

“述職的制度意義是使得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更加負責任,有利于黨內中、下層對高層進行監督,在集中開會的時候有助于表達各種不同意見。”毛壽龍說。

負責培養派高級干部的中國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甄小英則認為,這是執政黨高層貫徹民主集中制的新舉措。

按照黨章規定,黨的代表大會是黨的最高權力機關,黨代表大會閉會后由中央委員會行使職權,中央委員會閉會后,由中央政治局行使中央委員會的權力。

“馬克思就是這么講的,列寧也說,黨內所有領導都是民主選舉產生,要作報告,而到了斯大林時代就倒置了。”

“如果權力集中于一個人的身上,使權力失去監督,失去制約,缺少糾錯機制,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就得不到保證。”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的著名的關于《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中,對此有深刻的論述:“權力不宜過分集中。權力過分集中,妨礙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實行,妨礙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妨礙集體智慧的發揮,容易造成個人專斷,破壞集體領導。”

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鄧小平身體力行,帶頭退休。目前,退休制度和任期制度已經建立起來,而如何對黨的高層領導,尤其是對中央政治局進行有效監督則需要進一步探索,本次全會作出了新的努力。

葉篤初曾參與十六大修改黨章的工作,“十六大修改黨章專門增加了對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進行監督的內容,各級黨員和黨組織都要接受監督,也就是說沒有例外。”

在前不久召開的中紀委全會上,作為黨的總書記的表示,要自覺接受全黨同志的監督。一位中央紀委的官員向記者透露,正是因為高層領導人有這樣的表示,從而使得《黨內監督條例》制定程序得以啟動。

而甄小英則認為,“此舉有助于形成好的風氣,防止個人說了算,錯誤得不到糾正”,還可以引導地方官員,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

雖然述職只是加強黨內監督的漫長過程中的一小步,但不可忽視其對執政黨自身建設的長遠意義。

建設協調發展的國家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在經濟建設、社會進步等各方面都取得長足的發展,但也積累了不少矛盾。拆遷引起的許多事件就說明了這一點。”一位專家對記者說,“這意味著中國社會存在著嚴重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蔓延城鄉的土地征用問題是眾多矛盾中比較突出的一個,而其背后則是社會發展的不和諧,包括貧富分化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地區發展差距問題等,這些都已經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健康前行。

細心的人會注意到本次三中全會公報中提出了五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吳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五個統籌協調是非常鮮明的特色,過去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經濟建設為中心長,公共社會管理服務短。現在注重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當前可能努力做的是再就業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以及加強對農村教育的扶持。

“這些方面矛盾比較突出,不解決就無法發展。”

十六屆三中全會還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葉篤初認為,將近200多天的時間,中央領導集體實際上一直在強調協調發展,這是一個過程,在一段時間有其重點,過去經濟建設是領頭的,但環境文化法制等就不能齊頭并進。

“城市拆遷和改造、農村土地征用、就業社會保障等問題都很尖銳,三中全會已經注意到,”葉篤初說,“我相信,我們有辦法有信心有希望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如果一個社會發展是不協調的,一部分人的福祉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痛苦之上,這樣的社會肯定不是我們期待的社會。相信協調發展政策將會成為新領導人施政的重要內容和方向,并取得重大進展。”有學者認為。

新領導集體一周年

從十六屆一中全會,等同志組成新的中央領導層,到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年。一年來,新領導集體走過了不同尋常的道路。

尤其是年初爆發的SARS危機,使新領導集體不得不在極其復雜和極其困難的形勢下處理危局,但經過不懈的努力,危機終于度過。

而在處理危機前后,新領導集體親民和坦誠的作風,使其在一年的時間里很快地確定了自己在中國公眾中的地位,并贏得了普遍而真正的好感。

甄小英說,“能夠感受到新領導人的務實、民主的作風,十六大以后,中央和派座談了7次,和派高層的座談已經制度化。”

“前不久我和派一個領導人接觸,他說感到很感動,總書記一個一個走訪派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沒有的,總理每季度都要和派定期見面。”

上任以來,中央政治局帶頭學習憲法、取消出訪的大規模迎送、取消北戴河辦公,新聞報道限制領導人出鏡時間、SARS期間深入重災區等舉動,“有力地展示了他們的形象”。

另一方面,“確實感到新領導人以身作則,力圖用自己的行動扭轉這個社會的風氣,給百姓以信心和希望。”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石小敏說。

也有觀點認為,實際上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面,中國十幾年積累的問題到了不解決不行的地步,而新領導集體是沒有任何躲閃空間的。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新領導集體已經開了一個好頭,本次全會是一個新的起點。

市場經濟十周年

掐指算來,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從“建立”到“完善”已經整整十年。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石小敏在接受采訪時用了四個字,“滄桑之變”,10年前大部分是國有經濟,而10年后私營經濟得到迅速壯大。

葉篤初曾參與過10年前“決定”的起草工作,“1993年作這個決定的時候是‘為之于未有’,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中國是前無古人的事情,總的看,十年風風雨雨不容易,新領導人面臨的是‘治之于未亂’的局面。”

中國實行市場經濟的10年也是變化最大的10年,其對社會生活和人的心態及文化方面的影響難以估量。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吳江認為,10年來,最大的收獲是人的觀念的轉變。

“過去靠政府,現在靠市場,大家已經逐漸習慣通過市場手段來實現自己的利益,慢慢地,每個人自主起來,知道了怎么在市場經濟中發展,公民自立的社會在逐步建立。”

人們的選擇逐漸趨向理性和良性,而市場的發展對政治體制改革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民主政治開始發生一些變化,參與意識增強了,很多事情被要求公開化和透明化。”吳江說。

“市場經濟既是法治經濟也是民主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啟發了人民的民主意識,尤其是管理等方面朝著民主化的方向發展,這是利益多元化的客觀要求,而這樣的要求也對政治體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石小敏認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實際上對整個社會來說是民主鍛煉,社會的轉型是在實踐中新的行為準則為大多數人認可從而完成轉型的。

改革的邏輯和動力

有學者認為,中國改革的路徑先易后難,這是由改革的自身規律所決定的,而新領導層面臨的是改革中最核心的問題和最艱難的問題。

石小敏認為,看似是先易后難,實際上,每個改革都不容易,總體上離計劃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近的部分慢一點,邊緣部分、影響小的部分快一點。

而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10年前“決定”中規定的目標,比如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等目標,5年前提出的金融體制改革,投資融資體制改革等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石小敏概括10年改革有一個邏輯,很多的改革,當初并沒有覺得要改,而是等到市場經濟發展到這種地步了,就感覺要改革的就太多了,不僅是國有企業,包括壟斷部門、行政體制等都面臨調整。

而改革的繼續卻引發出一個問題是:改革的動力來自于何處?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專家鐘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尋找改革的動力確實很難。”

鐘偉認為,以金融改革為例,之所以一直沒有破題,是因為政府擔心會喪失對國有銀行的支配,一旦出現財政危機,不能依靠銀行途徑進行解決。

也有專家指出,改革的動力就在于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內部,許多問題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到了改革的縱深地帶。全會指出,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突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這是勇氣,也是信心。(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