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黨的最大政治優勢以避免執政后的最大危險
時間:2022-04-23 02:55:00
導語:發揮黨的最大政治優勢以避免執政后的最大危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兩個“最大”的重要思想,即“我們黨的最在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這是加強執政黨建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思想,也是對我們黨提出的極為重要的政治要求。
一、兩個“最大”的重要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
關于兩個“最大”的重要思想,是依據時展和時代特征以及國內實際提出的一個重要政治觀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它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而且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是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動力,決定人類命運和社會發展趨勢的歸根到底是人民群眾。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但只是整個工人階級中的一小部分,而工人階級又是全體人民群眾中的一部分,因而,單靠先鋒隊而沒有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的群眾擁護不可能取得勝利。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根植于人民,人民群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生命之本;離開了人民群眾,我們將一無所獲。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勝利之本;離開了人民群眾,我們將一事無成。
人民群眾是共產黨的執政基礎。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歷來重視人民群眾作用。列寧指出:“勞動群眾擁護我們,我們的力量就在這里。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不可戰勝的根源就在這里”。[1]他還指出:“先鋒隊只有當它不脫離自己領導的群眾并真正引導全體群眾前進時,才能完成其先鋒隊的任務”[2]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不是一個黨所能實現的,只有千百萬人學會親自做這件事的時候,我們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造的”。[3]
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十分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指出:“人民,只有人才,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一個政黨要在歷史上有所作為,必須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去實現歷史發展的目標。“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4]1929年4月在一次講話中還說:每個共產黨員都要樹立爭取群眾的觀念,要象和尚念“阿彌陀佛”一樣,隨時都要叨念“爭取群眾”,保持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他指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應該使每一個同志懂得,只要我們依靠人民群眾,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壓倒。[5]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這就是我們的出發點”。[6]
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的鄧小平同志則始終堅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他指出:確認“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觀念,就是確認黨沒有超乎人民群眾之上的權利,就是確認黨沒有向人民群眾實行恩惠、包辦、強迫命令的權利,就是確認黨沒有在人民群眾頭上稱王稱霸的權利。他還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極其艱巨復雜的任務,擺在我們面前,許多舊問題需要繼續解決,新問題更是層出不窮,黨只有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務”。[7]他強調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黨的各項政策和工作,必須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必須堅持群眾路線,發揚黨的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勝利。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深化對人民群眾作用的認識,特別強調脫離群眾的危險性。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建立后不久就做出了《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以后,同志反復強調這個問題,特別是近年來論述得更多,在這個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和新要求。1998年7月17日,在學習鄧小平理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所有的領導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決不能高居群眾之上,而要始終置身群眾之中,時刻心系群眾,堅定地相信和依靠群眾,傾聽群眾的呼聲。”他還說:“敵對勢力從外部搞垮我們黨是不容易的,真正可怕的是脫離群眾,自己毀了自己。”他要求干部:“任何情況下都要密切聯系群眾,千萬不要忘記群眾,千萬不要脫離群眾。”2000年10月11日,他在十五屆五中全會關于改進黨的作風的講話中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與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就必然垮臺。”2001年9月26日在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上,再次指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群眾,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一切工作就無從談起。”“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改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領導干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指出:“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善于組織群眾、宣傳群眾、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
從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同志關于群眾的思想看,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大致軌跡是:從“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到“共產黨領導下人民群眾創造社會主義”,從“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到“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從“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是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到“脫離群眾是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從這個發展過程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在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展現了與時俱進的品格。
二、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這個執政黨的最大政治優勢
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它是講政治的根本問題。曾經說過:“什么是政治?從根本上說,政治問題就是對群眾的態度問題、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它是掌握和實踐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前提。指出“真正掌握和實踐了群眾觀點、群眾路線,也就真正掌握和實踐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也就從根本上懂得了政治”。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它是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實現黨的先進性的關鍵。共產黨永葆青春的關鍵,就在于她建立在堅實的階級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之上。不堅持階級基礎,無以立黨;沒有群眾基礎,黨就缺乏生機活力和凝聚力。二者是互相聯系,相得益彰,它們的結合就形成一種強大的政治優勢。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它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三個代表”之間是不可分割的,但也不是并列的,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第一個代表是前提和基礎,第二個代表是旗幟和方向,第三個代表是根本和目的,前兩個代表歸根到底是為第三個代表服務的,都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展現了密切聯系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政治優勢,這就體現了共產黨執政為民的本質。
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向全黨提出的政治要求。只有密切聯系群眾,我們黨才能更好地組織群眾,團結帶領群眾,把廣大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才能把現代化建設搞上去,才能更好地實踐“三個代表”的要求,這已被我黨的歷史所證明。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深深扎根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與群眾結成魚水關系、保持血肉聯系,把廣大人民群眾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人民群眾成為我們黨的不竭動力和力量源泉,成為我們取得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證。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黨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積極組織群眾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順利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譜寫了一曲曲社會主義建設的壯麗凱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動員和領導群眾積極進行改革開放,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大膽進行改革,有力推動了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進行。歷史實踐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切成就,都是依靠全體人民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取得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也要靠人民群眾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人民群眾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實基礎和力量源泉。
三、脫離群眾是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
這個結論,是我們黨深刻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后得出的重要論斷,反映了無產階級政黨執政的客觀規律,體現了我們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深刻認識。100多年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經歷了曲折復雜的發展過程。從《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到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建立,到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再到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綜觀這些錯綜復雜的現象,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民群眾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執政之本,無產階級政黨什么時候很好地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興旺發達,就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什么時候脫離群眾,就會在黨與人民群眾之間出現裂痕,這個裂痕如不及時彌補,就會最終導致黨的先進性喪失,從而失去其執政基礎。
當今世界,一些原來執政的政黨在歷史的變革中紛紛下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共同的,就是喪失民心,違背民意。蘇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據1990年蘇聯一個“蘇共究竟代表誰”的調查,結果認為代表全體勞動人民的只占7%,認為代表工人的占4%,認為代表黨的官僚、干部、機關工作人員的占85%。這充分說明,人心向背,決定政黨的興衰和政權的更替,群眾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順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我們要吸取這個歷史教訓。
在現代政治中,任何一個政黨沒有一定的群眾基礎都難以維系政權。在西方,政黨贏得選舉是獲取執政地位的唯一途徑,要贏得選舉,就要贏得群眾。因而,盡管不同性質的政黨對群眾的態度不同,但是,盡可能多地爭取群眾的愿望卻是相同的。可以說執政黨的地位,使政黨與群眾有了一種自然的聯系。無產階級執政黨作為人民群眾在政治上的代表,要鞏固其執政地位,更加需要不斷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聯系,鞏固其群眾基礎。
從理論上說,無產階級政黨是在人民群眾充分信任下執政的,而且執政以后,黨聯系群眾的面更寬了,條件更好了,黨群關系理應更加密切。但是,由于執政黨的地位容易使一些人對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性逐漸淡化,沾染上官僚習氣,因而,對于執政黨來說,履行黨對群眾的義務和責任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脫離群眾的危險不是減小了,而是增大了。因此,列寧曾嚴肅指出:“對于共產黨來說,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8]
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以后,十分注重密切聯系群眾,認真履行黨對群眾的義務和責任,緊緊依靠群眾,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進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績。當前,“三個代表”思想深入人心,深入基層,黨的階級基礎更加鞏固,群眾基礎更加廣泛,黨群關系總體上是好的。但是隨著權力的增大、地位的變化,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官僚主義有所滋長。機構臃腫、人浮于事、高高在上、脫離群眾,辦事拖拉、不講效率,主觀主義、脫離實際,濫用權力、獨斷專行,文牘主義、公文旅行、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的現象還相當突出,一些領導干部不從實際出發、不按規律辦事、不講民主、不講科學,只對上級領導負責、不對基層群眾負責。官僚主義的滋生蔓延,妨礙了黨的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影響了國家政權機關的工作效率,不同程度地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損害了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長此以往,就會扭曲黨的形象,影響黨的威信,疏遠人民群眾,必然造成黨群關系緊張,造成諸多的社會問題,甚至動搖我們黨的執政基礎。看不到主流,悲觀失望,是錯誤的;看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喪失警惕,不下大氣力加緊解決,更是危險的。
四、發揮“最大優勢”以避免“最大危險”
發揮“最大優勢”,避免“最大危險”,首先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黨的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群眾觀,永遠牢記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干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在任何時候都要堅信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善于向人民群眾學習,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我們黨的干部有了這種政治覺悟和深厚的群眾意識,才能有密切聯系群眾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其次,必須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堅決克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當前,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必須堅決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十六大報告強調當前“特別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持密切聯系群眾,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是改進黨的工作作風的根本,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是黨的大敵,也是黨在作風方面群眾反映很大的兩個問題,同志要求我們痛下決心,把這兩股歪風剎住,越快越好。官僚主義的要害是脫離群眾,做官當老爺,形式主義的要害是貪圖虛名,不務實效,勞民傷財。官僚主義引發形式主義,形式主義助長官僚主義,這已經成為影響我們事業發展的一大禍害,必須痛下決心,堅決剎住這兩股歪風。要從領導機關、領導干部做起,破除“官本位”思想,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不圖虛名,不搞虛報浮夸的假政績,不搞勞民傷財的達標升級活動,不搞沽名釣譽的“形象工程”。堅持重實際,求實效,堅定地貫徹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謀群眾之所需,扎扎實實地解決好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各種緊迫問題,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
第三,認真實踐“三個代表”,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除了思想上要樹立群眾觀點,行為上要消除腐敗外,關鍵是要為群眾辦實事,謀利益,要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注意傾聽群眾的呼聲,關心群眾疾苦,解決群眾困難,切實讓群眾得實惠。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自覺做最大多數人的忠實代表,真正把群眾呼聲當作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當作第一標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正確運用手中權力,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使廣大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
第四,健全聯系群眾的制度,探索適合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和方法的新機制。這是新形勢下密切聯系群眾的一項重要保證。黨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是無產階級執政黨的政治優勢所在,然而,實踐表明,這種政治優勢如果沒有一套科學合理的體制、程序和紀律來體現,也只能停留在理論和形式上,很難在實踐中發揮作用。指出:“加強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要在繼承過去的優良傳統和總結歷史、現實經驗的基礎上,從思想教育和制度規定兩個方面人手,提出一套管用的教育方法和制度規定”。因此,要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防止脫離群眾現象的發生,必須建立健全聯系群眾的制度,要不斷探索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和方法,創新聯系群眾的工作機制,實施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要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的決策機制,從制度上保證密切聯系群眾,為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這是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活力所在,是鞏固我們黨執政基礎的有效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