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榮辱觀道德傳統論文
時間:2022-08-12 03:46:00
導語:社會主義榮辱觀道德傳統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有著悠久燦爛的文明,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在新時期,道德傳統必然要與時代相結合以嶄新的形式表現出來。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包含著豐富的內涵,不僅是時代精神的匯聚和體現更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創新。
關鍵詞:傳統道德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
一、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及歷史發展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有重德行,貴禮儀的優良傳統。早在春秋時期管子就提出了“禮、義、廉、恥”四個基本道德要素并加以論證來約束人們的日常行為。到了東漢,儒學大家董仲舒把其具體化為五個方面“仁、義、禮、智、信”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三綱五常”中的“五常”,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規范完全形成。雖然在后繼的歲月中在傳播的過程中有著其他的表述方式,但都可以看成是這五種要素的延伸和發展。讓我們來看一下傳統道德中包含了那些內涵:
“仁”,這是孔子所創的儒家學派的核心精神也是封建傳統思想的精華。在《論語》中,孔子用“愛人”來回答他弟子的問題,《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仁”首演要解決的是一種人際關系,其具體的要求就是孔夫子所說的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本來親密友善的社會關系上升到一種道德目標后就成為可以為之犧牲生命的理想了。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提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又殺身以成仁”。后來,中國革命史上一批批革命戰士以此為銘訓,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升華。
“義”是指正當、正直的氣節,是指在追求親密友誼、美好善良的境界時的正直正義的氣節。孔子有“殺身成仁”,孟子則有“舍生取義”。這樣一種浩然凜冽的氣節一直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成為中華兒女強勁的精神支柱和動力。南宋末年的文天祥一首《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更是把這樣一股浩然之氣吟唱的淋漓盡致。
“禮”本是古代社會的習俗、一種典章制度。作為觀念形態的禮,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是同“仁”分不開的。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1]的德治,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限制。禮在本質上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的身份和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范。在封建是時代禮成為禁錮人們思想與觀念的封建枷鎖,在今天,我們應該看到其進步的一面,各行業都應該盡自己的本分與責任,建設一個有禮有序的和諧社會。
“智”,是指明辨是非的能力,很早就出現在文字記載中。孔子說:“君子道有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慮,勇者不懼。”。[2]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智慧才能談及道德,這種能力在“五常”是達到其他道德境界的道路。
“信”即誠信、信用。古人對信的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左傳·僖公·二十五年》:“信,國之寶也,民之庇也”。其實,信,不僅僅是簡單的誠實更應該體現在行為上的堅持。“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歷來被人們所肯定推廣。直至今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誠信對于和諧社會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每個人都應該從自身的言行做起來建設整個社會的誠信橋梁做到言守諾,行不欺。
“五常”本身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即有著道德理想“仁”,又有著精神準備“義”,有著客觀規范“禮”又有著主觀基礎“智”最后在客觀的現實世界達到一個“信”之上社會狀態。這個體系包含著超越時代的道德追求。
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道德歷史繼承與創新
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道德基礎,注入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改革開放是道德建設新發展的顯著特征。我們來看看其歷史繼承與創新上的特點:
首先,把“榮”與“辱”這對基本的道德范疇對立明確起來。任何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內容都必須植根于歷史之中,才能為民眾所接納,從而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容正是如此。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實質內容是榮譽與恥辱,是指社會對人們行為褒貶評價以及人們對這種評價的一種具體的自我感受。知榮辱,是人類知性的一個重要體現也是人性的一個重要標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對榮辱有一個深刻地認識,在兩千多年以前,管仲就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孟子云:“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了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把“知榮辱”提高到了精神追求的高度并具體化為可實踐的行為細則。這樣就突破了以往對于道德僅止于的空洞抽象的理論論證的局限,讓廣大的人民群眾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有德可依”。
其次,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內容與形式上都把國家與人民放在最高的地位。中國的傳統道德中就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民貴君輕”“兼濟天下”的“仁愛”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把熱愛祖國與服務人民放置在“八榮八恥”的前列既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也是在新時期對中國共產黨和全體國民的一個基本要求。
第三,把學科學,愛勞動放置在了道德追求的高度。早在春秋時期,《論語·為政》就有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治學態度。孟子更是把明辨是非的“是非之心”看成是人性的一個具體的構成。如何對待科學知識,不僅僅是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個人完備自身素質的需要,而態度問題更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的重要體現。不管什么時候,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辛勤的勞動和工作來回報社會為社會發展作貢獻都應該是一個人起碼的道德要去和社會責任。“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我們所熟知的一句古言,在物質文明發達的今天,更應牢記。
第四,把團結互助誠實守信等人際交往的原則上升為道德要求。在我國的傳統道德思想中,不管是“仁愛”還是“禮治”都強調的是人際關系的和諧,不管是“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都是在追求這種理想時所期望達到的目標。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古代哲人歷來主張“仁者必敬人”“寧讓而損己,不競而損人”在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謙讓、友愛、互助的基本的社會公德的同時,又進一步提出了在主觀上不斷錘煉自己的品質來完成這種社會關系的達成即誠信。荀子言:“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4]強調了誠信對國家的意義。孔子又言:“仁而無信,不知其可也。”[5]誠信與互助是貫穿我國幾千年文明的“仁愛”思想的線索,也是今天在面臨多元化選擇是如何取舍義利的價值方向。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大的意義。
最后,社會主義榮辱觀實現了道德精神和具體實踐的有機結合。眾所周知,“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都是我國的基本方略,在古代社會,法制并不是很健全,法和宗制禮法沒有明確的界限。孔子在《論語·為政》就曾經說過:“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強調德與禮相結合的重要性。“八榮八恥”把“遵紀守法”作為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不僅是中國歷史傳統的繼承,而且體現了新的社會由“禮”到“法”的飛躍。社會主義建設任重而道遠,不應該沉浸在一時的成功貪圖安逸與享樂,這就需要我們把傳統生活中尤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一些優良作風繼承下來艱苦奮斗,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
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有著不可脫離的傳統道德基礎但又不是傳統的簡單回歸,而是現代道德文明基礎上的再生。對提升全民族的精神狀態和道德情操的境界,增強黨和國家凝聚力、感召力、影響力和戰斗力有著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查正賢.《論語講讀》,《論語·為政》[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6
[2]查正賢.《論語講讀》,《論語·憲問》[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6
[3].《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4]潘嘉卓.《荀子》[M]廣州:廣州出版社2004
[5]查正賢.《論語講讀》,《論語·為政》[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6[6].《選集》第二卷
- 上一篇:作文復習策略管理論文
- 下一篇:題意集說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