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4 10:12:00

導語: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理性思考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但這一切相對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歷程來看還很短。因此,不斷研究和學習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經驗教訓,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這些研究和學習對于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艱巨性和必然性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從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兩方面思考并進行論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1945年以后),短短幾十年,資本主義生產力取得巨大發展。這種發展不論是速度還是規模都前所未有,影響巨大。這些對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研究價值。那么,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到底取得了哪些發展呢?下面就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狀況進行初步的認識。

一、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認識

首先,經濟方面。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經濟發展中處于制約地位,世界經濟中最大的一塊是發達國家經濟。世界經濟展的速度與規模仍在相當程度上受發達國家的制約,并且在國際經濟事務中處于支配地位。今天的世界經濟是由包括各種類型經濟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的全球經濟,不是也不能受哪一部分國家的完全支配。但是,諸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之類的國際經濟機構的活動,諸如國際價格、利率、匯率之類的國際經濟要素的變動,還在一定程度上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支配。

同時在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五十多年的歷程中,也并非都是一帆風順,它也經歷了各種坎坷和波折,呈現出螺旋式發展的特點。

其次,科學技術方面。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科技發展中處于先進地位。從總體上看,代表當今世界科技水平的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例如,諾貝爾科學獎的95%以上被發達國家的科學家獲得,世界主要科研活動的80%以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世界科技和國際技術專利申請的70%以上出自于發達國家,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其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在發達國家高達50%-70%。

最后,勞動者素質方面。在世界勞動者教育素質中處于高層地位。勞動力是生產力發展諸要素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發達國家的勞動者教育素質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其人均受教育年限在13年以上,比發展中國家高一倍多;適齡人口大學入學率,發達國家高達51%,而發展中國家僅為8%;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占本國人口的比重,發達國家為3.6‰,而發展中國家僅為0.2‰左右。

那么,促使戰后資本主義迅猛發展的動力到底是什么呢?總體看來,促成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兩大類。

二、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首先,科學技術革命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影響。科學技術不是生產力的獨立因素,而是一個滲透因素,在促進生產力發展方面起巨大而全面的推動作用。隨著以原子能的開發與利用,微電子技術等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知識經濟的到來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對消費生活的刺激等方面。

二戰結束后,世界進入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新科技革命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伴隨著科技革命的第一次高潮,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結構進入了一個大變化和大調整時期,這主要表現在三大產業比重的分配上。據統計,在1965---1987年中,全部發達國家第一產業的比重從5%下降為3%,第二產業下降為35%,第三產業上升為61%。目前,美國第三產業已達到72%。

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又一次發生新的變化,產業結構調整向服務化、高科技化和信息化轉變,第三產業和信息產業迅速發展,以信息產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性產業。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高科技產業的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已占50%以上,其中信息產業就占到30%以上,它表明信息技術產業已超過美國的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業,成為最大的產業部門。

其次,全球化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影響。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本的全球化。資本的國際運動是資本主義生存和發展的條件。資本主義從19世紀80年代以來的120年的歷史進程,是以壟斷的發展為主線的。整個20世紀,資本主義經歷了從私人壟斷到國家壟斷、由國家壟斷再到國際壟斷的發展過程。壟斷資本的核心是金融資本。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最深刻的變化發生在金融領域,而金融全球化則是這一變化的集中表現。金融全球化是資本全球化的樞紐和杠桿。它標志著資本主義發展進人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金融壟斷資本主義。

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對人類社會生產的最高統治。它把生產的社會化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拓展資本主義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從而緩和了資本主義經濟矛盾和危機。

最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影響。跨國公司作為當今世界經濟的主體,大多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跨國公司為主,跨國公司的經濟活動是全球經濟活動的核心。跨國公司的生產社會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全球經濟活動中國際生產資本的跨國流動得以延伸。

(二)內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戰后資本主義國家財政,金融政策的調整,加大了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增加了宏觀調控的手段,放松了對金融市場的管制。從而盡量減輕和延緩經濟危機的發生。

其次,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私有制對,生產力發展的束縛,使階級矛盾,社會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為生產力發展提供了一定空間。如實行工會制,建立高工資,高消費和高社會保障,高福利的制度。

最后,在理論研究方面。近年,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對經濟倫理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并不斷用新的理論成果指導資本主義改革實踐,從而從理論高度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對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要有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是不全面不平衡的。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主要集中在20多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并不是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都得到迅猛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只對生產力有阻礙或推動作用,所以,要正確認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不能認為只要是資本主義就都能發展生產力,只有資本主義才能發展生產力,把資本主義制度當作生產力發展的萬能法寶是錯誤的。

第二、在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正在不斷放大。我國在科學技術發展上,相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有相當的差距。因此,要特別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要重視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

第三、重視經濟倫理方面的研究,用以反思當今的經濟問題,為經濟發展提供科學理論指導和依據。

第四、從發展趨勢看,隨著生產力自身發展規律的作用(特別是科技進步、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局部調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活力的繼續發揮,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將會繼續發展,并在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保有世界最發達的生產力水平。

第五、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發展的過程。資本主義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他也在不斷調整自己,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此,資本主義的消亡還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

參考文獻:

[1]《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結構》,李俊,海南大學學報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馬克思、恩格斯,1975年版

[3]《國際經濟的成長》,阿•肯伍德,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年

[4]《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持續發展原因辨析》,房寧,教學與研究,1999年7期

[5]《第三世界論》,李琮,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