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的里程碑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1 05:58:00

導語:實事求是的里程碑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事求是的里程碑研究論文

[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日益結合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馬克思主義,井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根本特征,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其精神實質就是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把普遍真理與兵體實踐相結合。

[關鍵詞]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歷史性飛躍;邏輯聯(lián)系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歷史過程。在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過程中,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分別形成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兩次歷史性飛躍,既具有體現馬克思主義科學原則和鮮明中國特色的活的靈魂,又具有科學嚴謹、有機統(tǒng)一的內在邏輯結構。

列寧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可能有被壓迫階級,即歷史上最革命的階級的世界上最偉大的解放運動。”在舊中國那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中國共產黨要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領導億萬人民群眾為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偉大事業(yè)而奮斗,如果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之所以在中國大地上根深葉茂地蓬勃發(fā)展,正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歷史條件有了這樣的迫切需要,而馬克思列寧主義又極大地滿足了這樣的需要,所以它成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成為救國救民的科學真理。然而從中國和世界革命的歷史來看,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在一個國家能否得到實現,不僅僅取決于它能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而:目,取決于這個國家的共產黨人能否正確地掌握和運用它。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出:“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貌就起了變化了。”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思考自己的問題,懂得了要救中國,要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只有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另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中國無產階的先進分子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過程中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這是中國近代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中國產生了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以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新型的工人階級政黨,這是中國歷史上破天荒的大事。從此,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向著不斷勝利的道路邁進,中國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在實際斗爭中實踐著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而且從我們黨成立之日起就開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來分析中國社會實際,總結中國革命斗爭的經驗教訓,制定中國革命斗爭的基本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俄國十月革命是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在帝國主義鏈條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上通過城市武裝起義取得勝利的,但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如何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來解決中國革命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卻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歷史過程。

在舊中國這樣一個遭受若干帝國主義列強分裂剝削、政治經濟發(fā)展極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如何進行革命、如何開展共產主義運動是一個全世界無產階級所沒有遇到過的新課題。建黨伊始,我們黨早期的領導人由于缺乏階級斗爭經驗,在國內外矛盾錯綜復雜、政治風云瞬息萬變的非常時期,對政治形勢、階級關系和斗爭策略往往缺乏冷靜和實際的正確把握。大革命后期曾犯過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土地革命時期曾先后出現過“左”傾盲動主義,“左”傾冒險主義和“左”傾教條主義錯誤,20世紀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我們黨內一度盛行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lián)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致使中國革命幾度陷于絕境。

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具有既區(qū)別于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又不同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特殊性,在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問題上,我們黨的歷史上曾先后發(fā)生過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教條主義者沒有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他們不懂得馬列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沒有學會運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馬列著作中的個別詞句當作包醫(yī)百病的靈丹圣藥,到處生搬硬套,結果使中國革命危機四伏,黨和人民的力量遭受慘重的損失。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以“左”傾教條主義最為嚴重,為害最烈,幾乎葬送了中國革命。經驗主義者則否認中國革命需要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的指導,不懂得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而滿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見,陷入了經驗主義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兩種錯誤傾向都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割裂開來,都不能引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思想就是在同這些錯誤傾向作斗爭,深刻總結這方面歷史經驗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是中國革命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只有堅持這個科學原理,才能正確認識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和客觀規(guī)律。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形成和發(fā)展是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正確揭示出中國革命發(fā)展規(guī)律的重要成果。

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十月革命勝利后新的時代特征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具體國情,把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剖析中國的歷史和現狀,研究中國革命的客觀實際及其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正確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如何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找到了一條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這就是領導我們黨開辟的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中國革命的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比較,使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狀,對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guī)律,有了更為完整深刻的認識,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不斷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根據中國具體的國情和階級斗爭形勢,制定了戰(zhàn)勝敵人的戰(zhàn)略和策略,終于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在理論上逐步創(chuàng)立了把馬克思列于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思想。經過遵義會議和,中共七大一致通過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tǒng)一的思想——思想,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tǒng)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轉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在一系列方面繼承、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第一,思想成功地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工人階級人數很少,農民和其他非無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里,建設一個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使之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和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在國家獨立、民族解放過程中擔負起極其重要的使命,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核心這個極其艱巨的歷史課題,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學說。

第二,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的基礎上,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武裝斗爭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總結“工農武裝割據”的經驗,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然后奪取城市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形成了建立和發(fā)展紅色政權的獨創(chuàng)性理論,這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斗爭理論的重大發(fā)展和杰出貢獻。

第三,思想對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理論的杰出貢獻,首先表現在系統(tǒng)地解決了如何把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建設成為一個無產階級性質具有嚴格紀律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lián)系的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實踐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原理運用于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實踐,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人民軍隊為骨干,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人民戰(zhàn)爭思想,制定了人民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人民戰(zhàn)爭思想是軍事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馬列主義人民戰(zhàn)爭思想原理同中國革命軍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我黨我軍幾十年革命戰(zhàn)爭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和總結,極大地豐富和充實了馬列主義的軍事理論寶庫。

第四,在黨和人民的集體奮斗中,創(chuàng)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完成了作為完備縝密的思想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體系。思想關于中國革命的性質、動力、領導力量、革命道路和三大法寶等獨創(chuàng)性理論的完整創(chuàng)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實現了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大大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第五,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的艱苦奮斗、流血犧牲,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tǒng)治,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進而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把100多年來受盡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獨立的、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新中國,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革命,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chuàng)性的經驗進行了理論概括和總結,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指導思想。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系列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的形成和發(fā)展,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上嶄新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不是用一種剝削制度代替另一種剝削制度,而是要消滅一切剝削制度,并改變建立在幾千年私有制基礎上的整個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lián),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極大地改變和推進了世界歷史的進程,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包括中國這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也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更是給整個世界帶來了勃勃生機,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蓬勃興起,是20世紀世界歷史的重要特征。在近80年的實踐中,已初步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和歷史進步性,代表著時代潮流和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趨勢。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也提出了一系列艱巨的歷史問題: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和發(fā)展社會主義?自《共產黨宣言》發(fā)表以來一個半世紀的歲月中,俄國十月革命、中國革命和其他一些國家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證明無產階級領導人民奪取政權是能夠成功的。至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雖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寶貴的經驗,但從世界范圍來看,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后,如何建設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卻是一個需要認真總結和探索的重大歷史性課題。

新中國成立后,以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迅速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恢復國民經濟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勝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向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過渡,使中國這個占世界人口1/4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在社會主義初創(chuàng)時期,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以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繼續(xù)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開始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從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到1966年10年“”開始,在總體上借鑒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模式的前提下,、劉少奇、、、陳云、鄧小平等同志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難曲折的探索,在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作了大膽的嘗試,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論成果。經過中國各族人民20多年的奮發(fā)圖強、勤儉建國,我們不僅建立起獨立的和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而且積累了在中國這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這一時期的探索雖然不系統(tǒng)、不成熟、不成體系,但它的積累,為社會主義理論向更高層次升華提供了起跳點,為中國共產黨人后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實際上已經譜寫了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前奏曲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艱辛探索過程中的成功與挫折說明,不僅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建設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也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從中國國情出發(fā),走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辟了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新時期。在此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新時期,集中全黨智慧創(chuàng)立的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開拓了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新境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集中全黨智慧形成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豐富和發(fā)展了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新的發(fā)展要求,集中全黨智慧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思想,反映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新思想、新觀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理論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建設、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fā)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既面對著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共同主題,又側重于探索和解決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遇到的新矛盾新問題,是一個相互銜接、相互貫通的統(tǒng)一整體,共同構成一個內涵豐富、思想深刻、邏輯嚴謹的科學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繼承我們黨以往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科學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在無產階級領導人民奪取政權,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以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一系列基本問題,諸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fā)展道路、發(fā)展階段、發(fā)展戰(zhàn)略、根本任務、發(fā)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zhàn)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問題上取得了豐碩成果,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覆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tǒng)一戰(zhàn)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備而又要從各方面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的科學體系,用新的思想觀點,獨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戰(zhàn)略思想,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新階段。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確立了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道路。這標志著我們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繼成功地找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和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之后,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又一次歷史性飛躍。這次飛躍是思想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豐富和發(fā)展,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是實事求是的第二座里程碑,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里程碑。

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取得勝利的,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在8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果。在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我們相繼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勝利,相繼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即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兩大理論成果的共同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共同的思想基礎是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共同的歷史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

馬克思列寧主義必須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種結合在認識論上經歷了兩個相互聯(lián)接的過程:第一個過程是從一般到特殊,就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運用于中國的具體實踐中,仔細而縝密地研究中國的特殊國情,探索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特殊道路和規(guī)律,用以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第二個過程是從特殊到一般,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獨特經驗上升為理論,作出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的新的理論概括,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兩個歷史過程的有機結合,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的統(tǒng)一。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產生的兩次歷史性飛躍,是指中國共產黨人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道路的探索中實現了理論上質的飛躍,并在實踐上有歷史性突破,

人類文明史上的任何思想理論體系的產生,從認識史的角度來看,都是對既往認識的繼承,又有對新的實踐經驗做出的發(fā)展。這是認識的繼承和發(fā)展的結合,或者說是人類認識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和階段性的統(tǒng)一,從而形成人類認識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發(fā)展也是如此。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作為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會長期地在中國政治生活中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這就要求它在新的實踐中不斷向前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思想的關系,也可以說是思想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和階段性的統(tǒng)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思想科學體系的繼承和發(fā)展,并且是面對新情況,研究新問題,得出新結論,在理論上有新的開拓和創(chuàng)造,之所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思想之間存在著繼承關系,是指它們之間存在著連續(xù)性和共同點。首先是理論思路的連續(xù)性。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就是實事求是。其次是理論性格的連續(xù)性。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強調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成功之路,不僅包括適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之路,而且包括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二是不固守本本,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強調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直強調“馬克思主義一定要向前發(fā)展,要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不能停滯不前”。鄧小平也有這種理論性格,他強調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就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這種理論性格的連續(xù)性是鄧小平開始創(chuàng)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思想繼承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再次是理論內容的連續(xù)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主要是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鮮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但從思想史的角度來考察,它的不少內容都可以從過去的探索中找到一定的理論淵源。建國以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有兩種發(fā)展趨向,其中一個趨向是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思想理論觀點和方針政策的積累,它們?yōu)橹袊厣鐣髁x理論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思想的發(fā)展不是一般的、漸進式的不顯著的量的增加,而是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的歷史性飛躍。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根據中國的國情制定出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即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和長期認識的過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需要這兩者的結合,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也需要這樣的結合,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更需要這樣的結合。歷史過程的階段性反映在思想觀念上,就不能不發(fā)生理論發(fā)展的階段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發(fā)展了的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新階段。在這里本質沒有變,都屬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但內容有新的突破,這種發(fā)展不是細微的量的增加,而是區(qū)別出階段性的質的飛躍,這種飛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現了由以政治革命為中心而建立起來的理論體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建立的理論體系的飛躍;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現了由以為核心的我們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若干重要但還不明晰、沒有展開的理論認識,到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以來歷屆中央領導集體較為完整、較有論證的系統(tǒng)化認識的飛躍;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現了由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式的計劃經濟理論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轉變的巨大飛躍;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改變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關于社會主義的若干傳統(tǒng)觀念,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和實踐更加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實現了對社會主義理論整體認識的歷史性飛躍。

第一次飛躍與第二次飛躍之間存在著中介或過渡關系。分別以和鄧小平為代表的兩代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了兩次偉大的革命,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兩次偉大革命”是從實踐上說的;兩次歷史性飛躍是從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上講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的第一次發(fā)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二次則發(fā)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那么,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勝利以后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20多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這段時間我們黨在實踐和理論上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屬于哪一次飛躍呢?從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來說:它是第一次飛躍的繼續(xù)和延伸,第二次飛躍的準備,是兩次歷史性飛躍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從實踐上來看,它是以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之后開始進行第二次偉大革命的準備時期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思想這一偉大理論成果,產生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經歷了一個曲折迂回的發(fā)展過程。建國以后近30年我們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和理論上成就與失誤重疊交錯,帶來了兩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實踐和理論傳承上的復雜關系。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總結建國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對思想進行了重新認識和科學的評價,并且在新的偉大革命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是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經驗,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中國特色的成功之路。提出的“實事求是”的科學命題就是對這一經驗的哲學概括和理論總結。鄧小平曾反復強調:“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過去我們搆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要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根本特征,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其精神實質就是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把普遍真理與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按照實

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簡單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前后相繼連續(xù)不斷的發(fā)展過程,是一以貫之的科學思想體系,它們都是實事求是的產物。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兩次歷史性飛躍而形成的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建樹的兩座實事求是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