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黨政府研究范式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1 03:08:00

導語:西方政黨政府研究范式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方政黨政府研究范式分析論文

摘要:西方政黨政府研究,起始于20世紀40年代。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政府中的政黨”;二是有政黨的政府;三是政黨一政府關系。圍繞這三大主題,迄今為止,已經產生了四個重要的理論范式:責任政黨理論、聯合政府理論、分立政府理論以及政黨政府關系理論。責任政黨理論起源于政黨在政府中的合法性危機,主張政黨執政后應該制定并通過公共政策,代表選民利益。聯合政府與分立政府現象的出現,導致了兩種相應理論的產生。聯合政府理論主要關注聯合的形成、維持與利益分配。分立政府理論關注不同政黨分別掌握立法權和行政權可能帶來的政治后果。但是這些理論或是以政黨為中心,或是以政府為中心,無助于闡明政黨與政府之間的復雜關系。政黨—政府關系理論的產生,有助于深化人們對這種復雜性的認識。

關鍵詞:范式;政黨政府;負責任的政黨政府;聯合政府;分立政府;政黨政府關系

政黨政府研究是政黨政治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以“政黨政府”作為研究主題。該研究肇源于西方學術界,也興盛于西方學術界,主要理論成果都誕生于西方學術界。國內迄今為止還很缺乏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因此,對西方政黨政府研究的范式變遷進行梳理與介紹,有助于了解其最新理論趨向,增進該領域的學術交流與研究。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一、西方政黨政府研究的主要范式

西方政黨政府的研究,一般認為,最初起始于20世紀40年代。謝茨施奈德(E.E.Schattschneider)的名著,即《政黨政府》(Partygovernment:Americangovern-mentinaction)一書的發表,標志著這一研究的開始。但是政黨政府研究的開始,并不意味著政黨政府的概念在最初即得到了清楚的界定與認知。

1.政黨政府的概念。20世紀70年代,薩托利指出:“我們常聽人說在十八世紀英國人已開始實行政黨政府;但政黨政府一詞,意義是很模糊不清的。”布隆代爾在新近出版的著作中,再次指出了這一問題:“人們對政黨政府的研究極為不足,因此政黨政府作為一個概念即使不是完全模糊的,也依然是不清晰的。”可見,盡管以政黨政府為題的研究早已開始,但是迄今為止,這一概念仍沒有得到很好的界定。

那么,什么是政黨政府呢?薩托利認為,“實際的政黨政府,意謂‘政黨治理’,亦即政府的治理功能,確實由勝選的政黨或政黨聯合陣線取得并獨立運行。”薩托利的界定側重于動態層面,而卡茨和布隆代爾的界定則側重于靜態層面。卡茨認為,狹義的政黨政府,是指“政黨對政府機構的控制”,或者“政府的政黨性”。布隆代爾傾向于將“政黨政府”模式界定為“政黨依賴型政府”。

三者的界定視角存在差異,但是也具有一些共識:政黨政府意味著政府中要有政黨的存在,而且政黨確實擁有了對政府的主導權。這些在理查德·羅斯那里得到了更為明晰的揭示。他認為,政黨政府的八大構成要素包括:在政黨執政前:(1)至少要有一個政黨存在,并且經過某種形式的競爭以后,可以主導國家政權;(2)執政黨提名的候選人要占據政府要職;(3)執政黨提名供職的黨員要足夠多,從而能夠廣泛參與政策制定;(4)執政的黨員必須有能力控制龐大的官僚組織;(5)黨員必須具有待上臺后頒布的政策傾向;(6)政策傾向要以可行的方式得到闡述。在政黨執政后,作為政黨政府,必須具備的兩大要件是:(7)執政的黨員要優先考慮和執行政黨的政策;(8)政黨主張的政策必須由在政府中供職的黨員貫徹實施。

2.政黨政府研究的內容與范式。從政黨政府的概念來看,政黨政府的研究內容至少包括三方面:一是“政府中的政黨”;二是有政黨的政府;三是政黨—政府關系。圍繞著這三大主題產生了重要的理論成果:“負責任的政黨政府”理論;聯合政府理論;“分立政府”(DividedGovernment)理論以及“政黨政府”關系理論。

“政府中的政黨”是政黨政府研究最初的理論主題。誠如薩托利所言,“我們常聽人說在十八世紀英國人已開始實行政黨政府;但政黨政府一詞,意義是很模糊不清的。它能被用以意謂‘政府中的政黨’,亦即作為相關的構成分子之一而進入政府事務的政黨。”也就是說,政黨政府最初常被等同于“政府中的政黨”。其理論成果主要是“負責任的政黨政府或責任政黨”理論。主張通過競選上臺的執政黨,要履行其在競選時對選民的承諾,通過出臺相應的公共政策,代表選民的利益,對選民負責。

其次是有政黨的政府研究。這一主題的理論成果包括:聯合政府理論以及“分立政府”理論。聯合政府理論探討多黨聯合執政的形成及其影響。而分立政府理論研究立法和行政部門如果由不同的政黨控制,會導致何種結果。

最近興起的是政黨—政府關系的研究。這一研究主要關注政黨的政府性和政府的政黨性翻,換言之,就是要考察政黨與政府之間相互影響的性質、程度和范圍。布隆代爾等人是這一研究的開拓者。

以上理論范式可能沒有囊括政黨政府研究的所有內容,但無疑都是這一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下面將分別對這些理論進行更為細致的考察。

二、“負責任的政黨或政黨政府”理論

如前所述,在薩托利看來,政黨政府最初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指“政府中的政黨”。不過,布隆代爾指出:“政府中的政黨”依然是“政黨”,盡管它要比其他組成部分少一點“政黨性”。所以,這一研究是一種偏重于政黨的研究。其關注的主題是政黨在政府中存在的合法性問題。這一點與政黨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合法性危機密切相關。

1.合法性危機及其回應。西方民主國家的政黨,最初大都誕生于立法機關。換言之,也就是在政府中產生的。但是,“政黨在世界上一呱呱墜地,就被大多數人看成了不那么討人喜歡的嬰孩。”英國政黨產生之初,就被貶稱為“朋黨”。美國政黨甫一出現,就受到了強烈抵制。甚至開國領袖華盛頓也深感不安,認為它可能導致“可怕的專制主義”。因此,政黨一在政府中產生,就遭遇了合法性危機。“政黨學專家之第一人”奧斯特洛果兒斯基的《民主與政黨組織》以及羅伯特·米歇爾斯的《政黨》都是反政黨的代表作。

面對政黨的合法性危機,詹姆斯·布賴斯、伍德洛·威爾遜、洛厄爾、福特、古德諾等人都作出了回應。謝茨施奈德可能是第一位為政黨進行系統辯護的政黨學專家。在《政黨政府》這本影響深遠的著作中,開篇第一章即以“為政黨辯護”為題。他聲稱,“政黨創造了民主,或者更為準確地說。現代民主政體,不過是政黨競爭的一個副產品。”也正因為此書,謝茨施奈德被稱為負責任的政黨政府學派的代表人物。蘭尼(AustinRanney)在《負責任的政黨政府理論:起源與現狀》中對該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闡釋。

此外,重要的理論著作還有:亞當斯(Adams,James)的《政黨競爭與負責任的政黨政府》(2001),考克斯(cox,GaryW)的《設定議程:眾議院中的負責任的政黨政府》(2005)等。

2.基本主張及其邏輯。作為責任政黨理論的代表人物,謝茨施奈德系統闡發了一些基本假設:(1)美國的民主存在著潛在的危機。一方面,憲政制度并不總是能夠產生符合多數人民意志或利益的政策;另一方面,政治過程由地方寡頭主宰,而不是通過國家議程來解決。而根據“負責任的政黨政府”理論的基本假設,“這個政治制度,根據定義,是不民主的”。

(2)政黨是美國民主危機的解決方案。首先,在幅員廣闊的美國,只有政黨,才最適宜于承擔動員廣大人民的任務。其次,政黨比“地方黨首以及壓力集團”都更適合于承擔治理國家的任務。因為地方黨首和壓力集團只會謀取私利,只有政黨“能夠不破壞自由而治理,不通過壓制來管理利益之爭”。因此,政黨政府才是“協調權威與自由之間張力問題的民主而自由的解決方案”。

(3)政黨可以為美國帶來民主。第一,權力的民主化是美國主要政黨最為重要的特征。第二,兩黨制是美國政治“最為顯著,最為重要的特征”。在兩黨制中,政黨必須相互競爭,盡力贏取多數選民的支持,才能上臺執政。第三,選民擁有自己的主權,即普遍而自由的選舉權。“選民的主權在于他選擇的自由,正如經濟領域中,消費者的主權在于他在競爭性市場中進行交易的自由一樣。”這意味著政黨必須贏得選民的認同與支持。

(4)建構負責任的政黨政府。謝氏認為,政黨政府一方面有助于“解決最大的憲政難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消解“總統獨裁的傾向”。所以,他主張要建構負責任的政黨政府,要“建立一種強大的全國性的政黨領導制度”,政黨要能夠承擔“更有彈性,更為全面,也更為有力”的政治責任。最為核心的是,“政黨要能夠決定和執行它的政策”。

3.意義與限度。(1)意義:其一,它是對西方反政黨傳統的有力回應。西方社會有著強大的反政黨傳統,認為政黨是民主政體的痼疾。而責任政黨理論則充分肯定了政黨在現代民主政體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二,它讓政治學界認識到了政黨的重要性。“他留給政治科學的遺產是對政黨重要性的有力論證,主張政黨是我們理解和分析現代自由民主國家政治的一個關鍵要素。”正因為如此,后來的政治學家一次又一次引用他對政黨原理的論述。其三,它勾畫了政黨政府的理想模式。它主張政黨政府應該是政黨能夠通過制定和執行政策對選民負責的政府。這事實上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模式,在現實中難以實現,但是它無疑提供了一個努力的方向。

(2)限度:其一,它缺乏現實的基礎。“自進步時代以來一直到20世紀的政黨改革。實際上在每一個關鍵的步驟上基本上都是反政黨的。大部分政黨改革都是尋求放松政黨對政治過程的控制,而不是去加強控制。”其二。它試圖將英國的模式普遍化。有人認為,它“向英國政黨制度尋求指引”,可能沒有考慮到美國的現實基礎;其三,它試圖將特定時期的實踐永恒化。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它試圖將將羅斯福第一任期的情形永恒化。顯然,“將獨一無二的歷史事件作為評價一個長遠制度安排的規范基礎,是不恰當的。”此外,這一研究得到的響應似乎也有很大的局限。布隆代爾指出,主張負責任的政黨政府的主要是美國人。

三、聯合政府理論

1.背景與結果。責任政黨的倡導者主要是一些美國人,是針對美國政黨政治存在的問題提出的對策性主張。但是它是否適合其他國家政黨政治的狀況,是存有疑問的。正如謝茨施奈德指出的,美國政黨政治的突出特征是兩黨制。但是歐洲很多國家,都是多黨制。兩黨制的結果只能是一黨執政,而多黨制下常常導致多黨聯合執政。尤其是二戰后,政治聯合在西歐民主國家已經司空見慣。因此,政黨聯合問題就成為了后一種政治體制下的一個主要理論關懷。這就導致了另一個重要理論范式的產生,即聯合政府理論。

布隆代爾指出,“20世紀60和70年代,這方面的著作大量出現。”比如,里克爾(Riker)的政治聯合的理論(1962);雷斯爾森(Leiserson)的政治中的聯合(1966);德·斯萬(DeSwaall)的聯合理論與內閣組建(1973)等。從研究內容來看,“在這些研究中,受到關注最多的是聯合政府的建立以及政府的形成和持續時間。”其后陸續出版的著作還有:布朗尼(EricC.Browne)《西歐民主國家的聯合政府》(1982);道格丹納(VernonDogdanor)《西歐聯合政府》(1984);巴奇(18nBudge)、柯曼(HansKeman)《政黨與民主:20個國家的聯合建構與政府運作》(1990);拉沃爾(M.J.Laver)、巴奇(IanBudge)《政黨政策與聯合政府》(1992);沃爾夫岡·穆勒(WolfgangC.Muller)、卡爾·斯特羅姆(KaareStr·m)《西歐聯合政府》(2000)等。可見,聯合政府理論很多都是以西歐國家為研究對象。

2.理論主張。實際上,政治聯合的理論有許多。德·斯萬(DeSwaan)曾經考察了其中的13個,泰勒(Taylor)和拉沃爾(M.J.Laver)考察了其中的16個。政治聯合的理論總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注聯合中的角色規模,認為它是聯合得以建構以及對聯合參加者報酬大小的決定因素;另一類強調政策共識和意識形態傾向才是聯合建構和報酬大小的基本決定因素。里克爾的《政治聯合的理論》是第一類;布朗尼的《西歐民主國家的聯合政府》是第二類。這兩本書是政治聯合研究領域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首先,自《政治聯合的理論》一書出版以后,許多學術研究都致力于發展一種聯合過程的理論,包括政府的組建、政治報酬以及政府的持續時間。里克爾希望在多方零和博弈的理論框架下,描述和演繹政治聯合的一般關系。他提出了政治聯合的三大原理:(1)規模原理,主張贏得大選的政治聯合傾向于保持最小規模。在任何有三方或三方以上進行零和博弈的地方,能夠獲勝的政治聯合規模會傾向于盡可能地小。(2)戰略原理,聲稱當規模原理起作用時,在聯合建構的最后階段,參加者會向最小聯合陣線靠攏。(3)、不平衡原理,主張在一個規模原理和戰略原理都起作用的系統里,系統本身是不平衡的,它有一個清除聯合中參加者的趨勢。三大原理實際上傳遞了政治聯合的三個一般規律:規模原理表明政治聯合參加者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戰略原理表明,參加聯合不過是實現自身最大利益的一種手段;而不平衡原理則表明了政治聯合的不穩定性。

其次,在《西歐民主國家的聯合政府》一書中,布朗尼指出,傳統的政黨聯合研究高度抽象,常常與實證資料和現實經驗沒有多少聯系。而且,原有理論往往都太強調聯合組建的過程,很少關注聯合組建以后如何維持的問題。因此,布朗尼希望能夠全面關注聯合的過程,它們包括:(1)聯合內閣的組建,它是各方價值共識的一種反映,通過縮小意識形態距離,彌合各方觀點分歧,妥協與承諾才能達成,各方接受的方案才能得以出臺;(2)聯合的利益分配,各方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就試圖參與和控制利益或價值的分配。這包括政策制定、職務任命和政治恩賜;(3)聯合內閣的維持或解體,實際上就是聯合中各方共識能夠維持的一種反映,因而聯合的解體實際上也就是各方共識的破裂。

可見,盡管表述不同,但是里克爾和布朗尼卻告訴了我們一些政治聯合的基本信息:政黨參與聯合一般都是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治聯合不過是一種手段,而利益訴求才是原動力。

3.意義與限度。(1)意義:一是它表明了多黨制與兩黨制面臨著不同的理論主題。在兩黨制下,尤其是在美國,負責任的政黨政府理論是重要的理論主題,而在多黨制下,聯合政府理論才是更為重要的理論主題。二是它也表明了負責任的政黨政府理論在多黨制下可能受到挑戰。多黨制下往往會產生聯合政府。而聯合政府體制下,政黨之間的意識形態距離將影響聯合能否實現。三是它幫助人們認識多黨制下紛繁復雜的政治現象。多黨制下,政黨的分分合合。讓人眼花繚亂。聯合政府理論有助于人們看清其背后的真相。

(2)限度:既有聯合政府理論的缺陷往往在于:①靜止地看問題,將每一次聯合都看作是單獨的事件,與過去的情況或者對未來的預期都是無關的;②孤立地看問題,沒有將政治主體參與聯合的行為與他們同時追求的其他行為聯系起來;③無法解釋超大型聯合政府的存在。它和少數政黨一樣,都對既有的聯合政府理論提出了尖銳的挑戰。

四、“分立政府”理論

1.背景與結果。“分立政府意指在政府體制中,行政與立法部門分屬不同政黨控制。”在美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分立政府的情況。但是,這一現象最初并沒有引起重視。只是由于最近一次分立政府的長期存在,才引起學術界的普遍關注。“自從1968年之后的32年期間,美國聯邦政府長達26年處于分立政府狀態,而一致政府則僅僅維持了六年。就體制運作的角度而言,分立政府儼然取代一致政府,成為美國聯邦政府的制度性規范。”這導致“從1980年代末期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致力于“分立政府相關議題的研究”。

重要的理論成果包括:雅克布森(GaryC.Jacob-son)《分立政府的選舉源頭:美國眾議院的選舉競爭(1946-1988)》(1990);考克斯(GaryWCox)、科奈爾(samuelKernell)《分立政府的政治學》(1991);菲奧莉娜(MorrisPFiofina)《分立政府》(1992);馬修(DavidR.Mayhew)《分立政府:1946-1990年期間之政黨控制、立法與調查》(1992);艾萊斯那(AlbertoAlesina)、羅森塔爾(HowardRosenthal)《黨派政治、分立政府與經濟》(1995);艾爾吉(RobertElgie)《比較視野中的分立政府》(2002);金堡(DavidCKimball)、伯登(BarryCBurden)《為何美國人會分裂投票:選舉、競爭與分立政府》(2004)等。其中,雅克布森(1990)、馬修(1991)和菲奧莉娜(1996)的著作被認為最具有代表性。

2.理論主張與邏輯。探討美國分立政府的學術著作卷帙浩繁,不過,其研究主題卻非常集中。大部分研究都圍繞三個問題展開:其一是研究分立政府的起因;其二是研究分立政府的整體運作及其影響;其三是研究如何改革分立政府以解決所造成的困境。

(1)分立政府形成的原因。在諸多因素中,一般認為,“分裂投票”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導致因素。“所謂分裂投票,意指在同時舉行的不同公職選舉中,選民將選票投給支持不同政黨的候選人。”換言之,在同時舉行的選舉中,一個公民可能會一方面在總統選舉中投票給候選人,另一方面在議員選舉中。投票給共和黨候選人。其結果可能就是總統和國會由不同的政黨所控制。對于選民這種行為的動機,有蓄意說,也有非蓄意說,目前尚未達成共識。

(2)分立政府的影響。“部分學者以為,分立政府相較于一致政府的運作,易導致行政立法僵局、政策滯塞、無效率與責任不明的缺失。反觀,有些學者則認為,大體而言,分立政府與一致政府的運作并沒有明顯差異。”因此,對于分立政府的影響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3)分立政府的改革。因為對于分立政府的起因和影響,學術界目前尚無共識,因此,對于其改革,也同樣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些人贊成改革,有些人則認為不需要改革。對于支持改革的人來說,其策略大致有二:“其一是強化政黨的功能與政治責任,另一則是改善府會的互動機制。”

可見,分立政府的研究還處于“百家爭鳴”的階段。這種爭論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這也表明了這一主題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

3.意義與限度。(1)意義:其一,對負責任的政黨政府模式提出了挑戰。分立政府的一種觀點認為,“在分立政府下,因為行政權與立法權分屬不同政黨所掌握,使得政黨政府的運作原則遭到嚴重的削弱,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彼此分歧矛盾,而所謂負責任、重效能的政府已不可得。”果真如此,負責任的政黨政府將難以實現。其二,拓展了聯合政府理論的視野。聯合政府理論傳統上主要關注西歐等多黨制國家,對于美國這種典型的兩黨制國家一般很少關注。但是,有學者指出,分立政府亦可謂是一種特別形態的“聯合政府”。這樣的話,聯合政府的研究范圍顯然被拓展了。

(2)限度:其一,分立政府理論大部分都以美國政府為研究對象。這是因為傳統的假設認為,“分立政府唯有可能發生在諸如美國之類的總統制或法國雙首長制的國家,而不會在采行內閣制的國家中出現。”這意味著分立政府理論的適用范圍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二,對于分立政府理論目前仍然存有爭議。在分立政府的起因、影響和改革方面,“目前都仍是學術界爭議的焦點”。因此,盡管理論文獻卷帙浩繁,這種理論仍然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五、新的研究趨向:支持性政黨與政府關系

1.背景與結果。政黨政府研究,起始于20世紀40年代。但是直到20世紀90年代,當布隆代爾回顧有關文獻時仍驚訝于:有關“政府”和“支持政府的政黨”之間的聯系成了一個盲點。這一方面糟糕的研究狀況,首先表現在缺乏對“政黨政府”這一概念的研究上。“就政黨政府這一政治學的分支領域來說,最令人驚訝的也許是以下事實:除了極少數作者,尤其是除了理查德·卡茨外,在那些論述政黨政府的人看來,‘政黨政府’這一概念似乎如此簡單、如此明顯。以致其真實意義不值得去仔細考察。”

因此,布隆代爾等人率先開始了他們的研究歷程。其初步的研究成果有:《政黨政府的性質:一種比較性的歐洲視角》(1996)和《政黨與政府:自由民主國家的政府與支持性政黨關系探析》(2000)。林勛健等人在翻譯時評價道:“這兩本書是當今研究西方政黨與政府關系的最新和最有影響的著作。其中,《政黨與政府》偏重于國別研究,《政黨政府的性質》則著重于跨國分析,兩書珠聯璧合,相輔相成,是目前了解和研究當代西方國家黨政關系的最具權威性的學術著作。”因此可以說,他們的研究開啟了西方政黨政府研究中以相互間關系為視角的先河。

2.理論主張與邏輯。“政府與支持政府的政黨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要,但人們對此基本上還一無所知。”因此,布隆代爾等人試圖提供一種初步的理論分析框架。在兩本開拓性著作中,他們提出了政黨與政府關系研究的兩個分析維度、三個領域和四種模式。

(1)兩個分析維度。布隆代爾認為,“有關‘政黨一政府’的學術文獻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探討政黨對政府的影響。”所以,要尋求一種更全面的視角,“政黨一政府關系必須從兩個角度加以研究,一個(更傳統的)角度是研究政黨可以對政府產生的影響,而另一個角度是政府對政黨的影響。”為此,他們提出了兩個分析維度:一個維度是“相互獨立”與“相互依賴”形成對應;另一個維度是“依賴的方向”(是政黨依賴政府,還是政府依賴政黨)。通過這兩個維度的考量,才能夠更為明確地考察政黨一政府關系。

(2)三個領域。布隆代爾等人主張應該從職務任命、政策制定和政治恩賜三個領域展開分析。首先,在職務任命上,主要分析“被任命者的身份、任命者的身份以及任命者對被任命者的控制程度”。基本結論是:“大體上可以說,政黨相對于政府來說擁有更多的自主權,而政府相對于政黨來說擁有更少的自主權。”其次,在政策制定方面,布隆代爾等人強調,“實際上,政府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尤其表現在決策的第一階段,即創制階段。”從政策制定的主要過程中可以看到:“政黨與政府存在大量的相互作用。”最后,在政治恩賜問題上,布隆代爾等指出,“政治恩賜(頭銜、工作、合同、采購、補貼等)的分配機會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政府手中。”當然,這也并不是說,所有的政治恩賜都控制在政府手中。

(3)四種模式。圍繞兩個分析維度,通過對三個領域的經驗分析,布隆代爾等總結出四種典型的“政黨政府”模式。一是承襲性政黨政府。“政黨往往把政府看作是自己占有的財寶箱,把政府用以滿足分配目的,而不是作為改變社會的工具。在有些形勢下,政黨會運用一種掌舵功能,這時政黨會考慮到政府的管理能力,留給政府一定的自主范圍,并把自己當作監護人的角色。”二是黨派政府。“一方面政府具有中心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并被政黨領袖控制。”三是有限的政黨依賴型政府。在職務任命方面更接近于“政黨依賴的政府”,而在政策制定領域,政黨具有強有力的作用,但是“政府也不是完全依賴政黨”。四是半自主政府。在職務任命方面雙方都是相對自主的,但在政策制定領域,“內閣似乎是非常自主的”。

3.意義與限度。(1)意義:其一,有助于深化人們對政黨政府的認識。“如我們所見,就政府和支持性政黨之間的關系而言,不論是其本身情況還是對它的解釋,其復雜程度都不是簡單的模型可以表達的。我們目前的成果是不完全的,但它們為我們理解這種關系的復雜性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線索。”其二,提供了一個比較政治研究系統的分析框架。早在1995年,布隆代爾在回顧政黨政府的有關文獻時,就發現了這方面的研究空白,因此就嘗試建構一個系統的比較研究框架。其后兩本著作的出版實際上是這一努力的延續。

(2)限度:其一,研究主要局限于一些西歐國家。《政黨與政府》研究的十一個國家有九個是西歐國家(另外兩個分別是美國和印度),而《政黨政府的性質》研究的都是西歐國家。所以,這一研究成果能否適用于其他奉行政黨政治的國家,是存有疑問的。其二,研究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在著作的開篇,布隆代爾等人一再強調研究的匱乏性。“然而,迄今為止,這一主題仍然未引起應有的注意,尤其是引起人們直接的或自覺的注意。即便是詳細研究這一主題的文章,也沒有對此進行細致的闡述。”在研究的結尾,又一再聲稱,研究目前還只是一個開始,研究“還遠遠沒有完成”。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的研究現狀。

六、小結

政黨政府的研究,在一定意義上來說,起源于政黨在政府中的合法性危機。因此,最初的研究范式,也即責任政黨政府理論,承擔的是合法性辯護的功能。隨著政黨政府模式的不斷呈現,聯合政府與分立政府的出現,分別在不同層面對負責任的政黨政府理論提出了挑戰,從而產生了聯合政府理論和分立政府理論。但是這些理論或是以政黨政府為中心,或是以政府為中心,無助于闡明政黨與政府之間的復雜關系。故而,政黨—政府關系理論應運而生。

1.負責任的政黨政府理論。針對政黨政府的合法性危機,責任政黨政府理論主張,政黨是現代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工具。沒有了政黨,現代民主政體將無法運作。其基本的假設是,現代民主是一種代議民主,政黨通過選舉上臺執政,代表人民治理國家,因此要對人民負責,代表人民的意志,實現人民的利益。因此,在一定意義上來說,責任政黨政府理論一方面是對政黨在現代民主中地位的積極辯護,另一方面也是對政黨政府理想模式的呼喚。

2.聯合政府理論。與責任政黨政府理論不同,聯合政府理論的關注主題實現了轉向。政黨的合法性已經不需要辯護,而政黨政治運作中的具體問題成為了關注的焦點。這包括:(1)政黨聯合是如何組建的?(2)政黨聯合后利益如何分配?(3)政黨聯合是如何得以維持或解體的?聯合政府理論的研究學者針對這些具體問題分別作出了各種解答。盡管還不能說已經達成廣泛共識,但是這為人們認清多黨制國家紛繁復雜的政治運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引。

3.分立政府理論。聯合政府理論主要是一種政治過程的研究,而分立政府理論相較而言更關注政治后果。它所力圖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當立法和行政機構由不同的政黨所掌握,會產生怎樣的政治后果,這一后果是否與一個政黨同時控制立法和行政機構有所不同。毫無疑問,三權分立基礎上的政黨分立,加劇了美國等總統制國家政治的復雜性。既有研究對于分立政府的成因、影響和改革舉措,盡管仍是眾說紛紜,但是無疑為人們進一步認識這一復雜性提供了更多的線索。

4.政黨政府關系理論。盡管政黨政府研究已經開展了數十年,但是當布隆代爾回顧有關文獻時,還是發現了研究的空白,這就是政黨與政府的關系。布隆代爾等人的開拓性研究提供了初步的框架,他們提出了政黨—政府關系研究的兩個維度、三個領域,并總結出四種模式。這一理論框架有助于人們了解西方民主國家政黨與政府之間的相互影響。究竟是政黨控制了政府,還是政府控制了政黨?既有研究提供的初步信息是,不同國家的狀況不盡相同,即使在同一國家不同的政黨執政也會存在差異。

因此,政黨政府研究產生了重要的理論成果。這些理論范式的主要內容可以簡要概括如下表。

根據下表可見,政黨政府研究主要理論范式,都具有了自己的核心概念、基本假設和理論關懷。研究方法也不盡相同,總體上來看,在行為主義興起之后。實證研究占據了主導地位。研究范圍有重合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需要說明的是,有些研究可能局限于美國或西歐,但是也有些研究已經打破這一界線。如前所述,有人認為美國的分立政府是一個政黨控制行政權,一個政黨主導立法權,也是一種聯合政府;而艾爾吉認為,議會制國家兩院分由不同政黨所控制的情形,也可以稱作分立政府。這些理論范式也都產生了各自的代表人物和著作。不過,從研究成果來看,聯合政府和分立政府的研究數量要大得多,其次是責任政黨理論,最少的要數政黨政府關系理論。政黨政府關系研究之所以如此少,主要是由于剛剛起步的緣故。

最后的問題是,這些理論是否可以稱為“范式”?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范式的定義。眾所周知,即使在庫恩那里,范式的用法也不止一種。按照馬斯達曼的分析,庫恩的用法至少可以分為三類21種。奇爾科特認為,“范式是科學界對世界的看法,是科學界的一套信條和職責——概念的,理論的,方法論的,手段的。”所以,如果一種理論具有了比較統一的概念、手段、假設和方法論,即可稱之為“范式”。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本文認為政黨政府研究已經產生了四種重要的理論范式。

不過,是否可以稱為“范式”,并不是最為重要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政黨政府研究已經產生了重要的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也產生了廣泛影響。責任政黨理論的基本主張,在政黨政府研究中廣為接受,已經被認為是政黨政府的應有之義。聯合政府與分立政府理論的影響可以由卷帙浩繁的著作來證明。政黨政府關系研究是最新的研究趨向,在西方民主國家的比較研究之后,更廣范圍內的比較研究是一種可以預見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