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民主選舉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11 11:15:00
導語:農村民主選舉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主選舉是指村民根據《憲法》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在普遍、平等、直接、差額和匿名投票的原則下,真正把受農民擁護的人選入村委會,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指定、委派和撤換村委會干部。
當前,總體來看,我國農村的民主選舉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取得的很大的成就,出現了一些可喜的局面,表現為:一是村民有一定的民主熱情,基本上能夠把思想好、作風好、有文化、有本領,愿意帶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村民選進村委會班子;二是選出的農村基層干部結構基本合理,農村干部逐漸出現知識化、年輕化,婦女成員、少數民族成員在當選的村委會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三是村委會的選舉大多都能夠依法定程序進行,村民的推選權、提名權、選舉權、投票權、罷免權能夠得到落實,選舉的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實際的村委會選舉中也時常暴露出一些問題,有些還相當嚴重,這嚴重的阻礙了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阻礙了村民當家作主權利的實現,是與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背道而馳的。
二、農村民主選舉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民主選舉的法律與制度規定的不全面
農村民主選舉的主要法律依據是,《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以下簡稱《村組法》),而后各省、市、自治區也在其精神指導下的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制度或者通知,但由于《村組法》規定的不完善,從而在選舉中出現了許多問題。
(1)出現了選民資格的難以認定。《村組法》第12條明確規定了選民資格,即“年滿18周歲的村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這一條是從年齡上、政治條件上對選民資格的限定,但通常參加所在村的選舉,應該是有選舉權的本村村民。那么本村村民的資格怎樣認定呢?改革開放前,村民的戶籍、居住地、應盡義務和謀生資源四者是基本相關聯結為一體的,因此可以以戶籍為準進行選民資格認定。但在新世紀新階段,許多村民的戶籍與居住地等發生了分離,導致選民資格很難認定。其一,戶籍在本村,但是人不在本村居住或長期在外。其二,長期居住在村里且盡義務的村民,但戶籍不在居住村,無法參加居住村選舉。這兩種情況都會使這些村民的民主選舉權利因各種限制難以實現,有違村民自治的根本目的。
(2)村干部的罷免難以操作。按照《村組法》第16條規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選舉權的村民聯名提出對村委會的罷免要求,并提出罷免理由后,村委會就應當及時召開村民會議,對罷免要求進行投票表決。”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被選舉權與罷免權行使的不對等性。根據《村委法》第14條規定,選舉村民委員會,有選舉權的過半數投票,選舉有效,候選人獲得參加投票的村民過半數選票始得當選,也就是從理論上說候選人最低只需獲得有選舉權的村民四分之一以上選票,即可當選。然而通過罷免決議必須經過有選舉權的村民過半數選票贊同才能通過。這就造成了“當選容易罷免難”的局面。二是開會的組織者不當。由于村民要求罷免的是村委會成員,并且往往是村委會主任、副主任,這就形成了自己組織開會罷免自己的格局,導致罷免活動缺乏一種內在的推動力,造成久拖不決,村民會議遲遲不能召開。
2.賄選問題的大量存在
在目前的村委會選舉中,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令人擔憂的賄選問題。賄選的存在原因主要有非法經濟利益的驅使,群眾監督的不利,農民民主法制觀念的淡薄,法律對賄選沒有明確的界定,對什么是賄選,怎樣判斷賄選,對賄選的制裁措施等都沒有明確做出規定,從而使賄選大量存在。
3.鄉鎮黨委政府對村委會選舉的干涉
眾多事實表明,鄉鎮對村民選舉的違法操縱,是農村選舉不能正常進行的重要原因。有些鄉鎮為了達到支配和控制村委會的目的,將民主選舉納入自己的控制“軌道”,為了使自己指定的人能夠當選,不惜代價,如用等額選舉代替差額選舉;對村委會成員的直接任命和免職;有的鄉鎮政府欺上瞞下,甚至動用武力壓制村民。
4.宗族勢力對民主選舉的影響
宗族勢力為了本族利益,必然要利用各種途徑,向農村基層政權滲透,通過介入選舉過程,力圖控制村委會,在村委會里培植、安插自己的人,把代表著全村公共利益的村委會變為維護本族利益的私家機構,以操控村務,因而在村委會選舉的過程中,在干部候選人提名時,各村民小組都從本小組和本家族的利益出發,盡可能的將本小組和本家族的人推薦為候選人。在正式投票選舉時,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將選票投給本家、本族人,以期當選后給予照顧。
另外,在村委會選舉中還存在村干部違法的懲戒機制問題,村民的選舉法律知識欠缺,民主選舉的宣傳力度不夠,選舉的程序混亂,選舉的透明度不高,委托投票中難以代表授權人的意愿等問題。
三、解決農村民主選舉問題的對策
1.完善民主選舉的法律與制度首先,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村組法》
《村組法》是一部綜合性的法律,而其內容涉及到選舉的內容較多,但不全面不完整,在選民資格的認定方面,當居住地與戶籍地不一致時,筆者以為選民參選應以居住地為主要根據,參加居住地的選舉,但應出具不參加戶籍所在的選舉證明。在村干部的罷免問題上,建議將《村組法》第16條改為“本村有十分之一以上有選舉權的村民聯名,可以要求罷免村委會成員,罷免獲得有選舉權的四分之一以上票即可通過,如果罷免的是村委會主任、副主任,可以由罷免要求發起人或者推選罷免代表組織召開罷免會議”。
其次,各省、市或者縣應根據《村組法》的精神,制定或修改完善選舉辦法,進一步規范選舉程序和選舉標準。目前,絕大多數省、市、自治區制定了選舉實施辦法或者規定了有關的選舉措施,應進一步從內容與程序方面做出更加詳細的規定,真正做到既要符合中央和上級的精神,又具有自己地方的特色,既體現原則性又具有靈活性,使選舉活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要進一步規范推選程序、罷免程序、競選演講程序、投票方式、計票方法,成立村民選舉組織,充分醞釀符合民意的候選人,確保參選人數,以方便群眾選舉為原則,去組織秘密投票和計票和公布選舉結果,同時要加強對選舉各環節的監督工作,保證依法按程序辦事。
2.理順村委會與鄉鎮政府的關系
要解決鄉鎮黨委政府干涉村委會選舉的現象,必須理順二者之間的關系,對于二者之間的關系,《村組法》第四條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對村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但不得干預依法屬于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項。村民委員會協助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開展工作。”從中可以看出鄉鎮政府對村委會是“指導、支持、幫助”的關系,但法律既沒有明確規定“指導、支持、幫助”的內容、方式與方法,也沒有明確規定“協助”的范圍和方式。這就為鄉鎮政府與村委會見仁見智、各取所需提供了過大的制度空隙。
首先,要完善《村組法》或者各地的法律法規。具體明確二者的指導、支持、幫助的內容、形式和方法,將二者的權限范圍規定的更加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違反規定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受到一定的制裁,做到既要發揮鄉鎮政府的指導作用,又要實現村民自治的根本權利。要切斷鄉鎮與村的經濟利益上的必然聯系,改變鄉鎮政府對村委會的依賴和控制,改變鄉鎮對村財的控制和管理。要合理限制和制約鄉鎮政府的權力,使鄉鎮政府對村委會的指導監督規范化、制度化。要改變縣級對鄉鎮政府的“一票否決制”,減輕對鄉鎮政府的壓力,鄉鎮政府不能把村委會看作自己的下屬機構,動輒下命令,下指標,使村委會的工作附屬行政化。
其次,鄉鎮政府和村委會都要轉變工作方式和方法。鄉鎮政府工作干部要不斷提高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質,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領導干部要轉變工作作風,改變工作態度,要放棄居高臨下的高壓政府的形象,樹立“服務型政府”的意識,切切實實為民辦實事,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村委會的成員要提高當家作主的意識,村委會的主動決定變成了被動決策,本應由村民會議決定的事情,簡化為靠上級指導,靠上級決定,靠上級指示,也不能不接受鄉鎮政府的指導,以村民自治為由,拒絕鄉鎮政府正常的行政指導。
3.加強對村民的法律意識教育
解決農村民主選舉賄選的大量存在,一方面,要完善立法,加大賄選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強村民的法律意識的教育,賄選的存在是村民沒有認識到自己管理村務的權利,他們僅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沒有看到自己的長遠利益,是民主意識缺乏的一種表現。各級黨委政府以及村黨支部要對村民加強法律知識的教育,宣傳我國的《憲法》、《村組法》,宣傳好選舉的有關通知精神,讓村民知道選舉的程序,選舉權利行使的重大意義,使村民珍惜手中的權利,真正選出能帶領村民致富的村委會成員。
總之,農村民主選舉是村民自治實現的前提和基礎,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村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基本保證,對于民主選舉中出現的大量問題,要隨著民主實踐的發展、法律的完善、教育的普及、經濟的發展,從而逐漸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董忠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論綱.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12.
[2]湯庭芬.基層民主與基層組織建設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9.
[3]李小群.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成效、問題及應對.行政與法,2005,12.
[4]孫菊芳,馮瑞琳.村民選舉存在的法律問題及對策.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世紀我黨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實現新農村建設中的“管理民主”,首要的是要做到民主選舉,本文分析了新世紀新階段,農村民主選舉的重要意義、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推動新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民主選舉存在問題解決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