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職能的現實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3 10:17:00
導語:政府職能的現實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為人民服務就是要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利益
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落實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是要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利益。要理解這一問題,必須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在利益與需要問題上的一系列觀點。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第一,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個從人的需要到人的勞動再到社會關系的邏輯發展過程。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需要是人類自身存在的必然性。對于任何一個現實存在的人來說,需要是他們的本性。第二,需要是人們對于所需對象的欲求。需要形式上是人們對于外部環境的生理的和心理的求取趨向,而內容上則表現為人們對于外部環境的能動反映。第三,人類的生產是聯系人類需要與需要對象的中介。要想實現需要的滿足,人類必須從事生產,生產就是把自然之物或者初級生產之物,改造為滿足生產者或者其他社會成員需要之物。隨著人類生活的發展,人們不僅需要物質對象,而且需要精神對象,這就使得人們不僅從事物質生產,同時也從事精神生產。第四,人的需要和利益不僅要受到生產力水平的制約,而且要受各種關系的影響制約。為了提高生產力水平,不斷滿足自己擴展的需要,人們在對生產工具進行技術改進的同時,也在改進自己的社會聯系和聯系方式。這就使得人不可能單獨從事生產活動,而必須進行共同生產,并由此產生了社會關系。社會關系形成后,不僅使人們在特定的社會范圍內生產和生活,而且支配著生產成果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因而本質上制約著人們需要的滿足,這就使得人與需求對象之間的關系轉化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需要由此以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形式獲得了社會內容和社會特性。而這種獲得了社會內容和特性的人們的需要就是利益,利益是人們需要的社會轉化。
從以上馬克思主義對需要與利益的基本觀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所謂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產基礎上獲得了社會內容和特性的需要。具體來說,應從如下四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利益以人們的需要為心理基礎。需要是利益的主觀基礎,利益是需要的社會形態。人們對于物質生活的需要和追求,構成了物質利益的基本內容,而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和追求,則構成了精神利益的基本內容。
二是利益是一定階段人們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的反映。利益是人們企圖借助于生產來滿足的需要。因此,凡是無須人們通過生產來實現的需要,如人們對自然的陽光、空氣的需要,都不構成利益的基本內容;同時,凡是超越人們現實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的需要,都是主觀虛幻的需要,它們同樣不構成利益的基本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利益是需要和實現需要的手段的統一,是人們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的標尺。由于物質產品的生產對于滿足人們的需要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它決定和制約著人們的其他生產,因此,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更直接地反映著人們的物質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
三是利益反映和體現著特定歷史階段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利益是人們需要的社會轉化。因此,它反映和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任何利益背后,都隱藏著特定的社會關系。換言之,人們結成社會關系的基本動因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需要。人與人的關系本質上是利益關系,而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也必然要在人的主體性和現實性上體現為各種不同的利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作為社會關系承擔者的人,就體現為特定的利益承擔者和主張者。
四是利益是需要主體與需要對象之間存在的一種矛盾關系。利益是由需要引起的,后者是利益的自然基礎和前提。沒有需要也就沒有人對需要對象的依賴和占有,也就沒有需要主體和需要對象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因此,界定利益離不開需要。但是,需要本身并不就是利益,當需要能夠暢通無阻地得到實現時,亦即需要的滿足不成為問題時,需要并不能轉化為利益。只有當兩者之間存在矛盾時,需要才轉化為利益。所以,利益的實質是社會化的需要,即人們通過一定的社會關系表現出來的需要。
我們知道,作為動詞的“服”,在古代是服其勞也,是服侍、效勞的意思。在今天,所謂服務,從職業的角度來說,是指為某種事業而工作;從人與人的關系角度來說,就是滿足他人的需要。為人民服務,就是滿足人民群眾各方面的需要。從上述分析中,我們應該得出結論:在當前,為人民服務,就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就是要努力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就是要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利益。
二、關注“三最”是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利益的當代體現
人民利益問題,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角度來說,主要是廣大人民的生活、生計問題,即民生問題。它包括民眾的衣、食、住、行、用等多方面的需要,以及生、老、病、殘、死等多方面的權益。
人民利益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和不同時期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實際內容。一方面,由于人民群眾的需要總是在現實滿足度和現實生存基礎上提出來的;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時期社會生產力有不同的發展水平、社會生活領域中有著不同內容的主要矛盾,因而人民群眾的利益問題,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和不同時期中有著不同的內容。正因為這樣,列寧在1920年底國內戰爭結束以后指出:“從事國家經濟建設,收獲更多的糧食,供應更多的煤炭,解決更恰當地利用這些糧食和煤炭的問題,消除饑荒,這就是我們的政治。”中國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在解釋民生主義時說,“民生主義,就是要人人有平等的地位去謀生活”,“就是要農民得到自己勞動的結果,要這種勞動的結果不令別人奪去了”,并確定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1919年1月,在《面包問題》中說:“今日政治問題就是面包問題。”這意味著把勞苦大眾的生存和溫飽問題與社會的改造和解放聯系在一起。
舊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土地成為農民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土地革命中,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深得民心,調動起了廣大農民的革命熱情和積極性。在1942年解放區最困難的時期曾經指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就是組織人民、領導人民、幫助人民發展生產,增加他們的物質福利。”
鄧小平1979年曾經說道:“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所謂政治,就是四個現代化。”“四個現代化就是中國最大的政治。”
應該看到,人的需求是在不斷產生和滿足中提高的,因而民生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舊的問題解決了,又會產生新的問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民生問題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表現形式。如: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同時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日益多元,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之間還有差距;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穩步發展,同時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積極性日益提高,民主法治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公共服務能力日益增強,同時人民群眾對各項公共服務的需求也越發迫切,有許多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社會公共問題亟待解決。在新的歷史時期,要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利益,就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換句話說,關注并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我們共產黨人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利益的最好時代體現。
黨的十六大以后,黨和國家加大了對民生問題的解決力度。2002年以來,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非常重視人民利益問題。如200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且指出要“著力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200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認真解決好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并且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重視和關心群眾利益,對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社會穩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至關重要。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國之策”等重要觀點。200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做好關系人民群眾利益的各項工作,維護社會穩定”,并且指出“要把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作為我們的工作重點”。200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明確提出“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并具體提出了“三最”的內容,即就業、保障、教育、醫療、文化、安全等問題。2007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強調要“更加重視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并且提出,“對各類民生問題,要區分輕重緩急,突出重點,扎實加以解決”。六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改善民生的部署,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經濟工作中的突出體現,是重視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利益問題的生動實踐。黨的十七大也強調了要關注和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這是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利益的當代體現。
三、關注“三最”是一種嶄新的執政理念與實踐
1、關注“三最”,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加深的體現。
第一,民生問題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問題。民眾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解決一系列民生問題。基于現階段人民生活由溫飽發展到總體小康的實際,我們黨提出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反映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加深了。而關注“三最”問題,則抓住了現階段民生問題的關鍵。
第二,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重視教育、就業、分配、社保、醫療和穩定這些民生基本問題的解決,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在不斷加深。抓住“三最”解決問題,則具有影響大、見效快的功效。
第三,民生的改善有助于實現社會的安全運行。我國現階段社會問題多集中在與基本民生相關的環節,如收入差距過大,居民的就業及住房問題不盡如人意,義務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衛生水準較為低下,等等。這些由不容樂觀的民生狀況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呈多發、高發、并發的態勢,進而對社會的安全運行造成了十分有害的影響。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并改善民生問題,將之放到一個極為重要的戰略位置。我國的基本民生問題一旦得到大幅度的改善,社會的安全運行就能夠得以更好地實現。
2、關注“三最”,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是我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體現。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業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醫療是民生之急,穩定是民生之盾,解決民生問題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績。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得出的必然結論,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生動體現。
著眼“三最”既是方法問題又是立場態度問題。著眼于什么,這實際上是一個思想關注點和工作重點的選擇問題。而一個國家是否關注民生問題、能否建立社會福利制度,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能力問題和經濟問題,而主要是國家意志和政府意愿的問題。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關鍵是要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充分利用現實條件和努力創造條件去關注民生問題、改善民生狀況。
3、關注“三最”,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內容。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首先是以民為本,解決好民生問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把改善民生、滿足新時期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的重中之重,使黨的根本宗旨和新時期黨的執政有了具體的落腳點,成為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諸方面建設的著力點。
改善民生有利于實現社會公正的兩個基本價值取向。社會公正在當代中國有兩個基本價值取向:一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二是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提供充分的自由發展的空間。相應地,關注“三最”,重視并努力改善民生,一是有助于為大量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提供一個起碼的尊嚴底線,從而消除貧困現象,減小或緩解過大的貧富差距;二是有助于為每個社會成員廣泛地提供最基本的發展機會和發展平臺,從而增強整個社會的創造活力。
4、關注“三最”,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是服務型政府行政倫理的基本要求。
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有相應的行政倫理支撐。行政倫理關注和處理的是權力和利益的關系問題。這種關系包括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其一是權力代表誰的利益,其二是怎樣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利益。在當代中國,服務型政府的行政倫理的最根本問題是人民政府為人民服務。關注“三最”,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是服務型政府行政倫理的基本要求。
第一,人民利益和民眾需要是行政倫理直接關懷的對象。由當代民生問題的內涵與行政倫理的基本理念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邏輯推理:服務型政府行政倫理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運用民眾授予的權力更好地服務民眾,關懷公眾利益。而民生在當代社會中就是最廣大人民的福祉,就是公眾的利益保障、需求滿足。所以,行政倫理與民生問題的關系十分密切,從很大程度上說,行政倫理關注和處理的就是權力與民生的關系,民生是行政倫理直接關懷的對象。
第二,民生問題的改善程度是評價服務型政府行政倫理的標準。民生問題的產生和解決會因社會條件的不同而不同,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原有的問題解決了,又會出現新的問題。經濟社會向前發展,民生問題的內涵和外延也會隨之擴展。古人早已感悟到:“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民生問題解決得如何,永遠是政局穩定與否的晴雨表。無數的歷史事實反復證明了一點:民安國安,民強國強,民富國富;反之亦然。民生問題的解決程度決定了社會的進步程度和政權的興亡。只有關注民生、著力解決民生問題的政府才會得到人民的信賴和尊重。
5、關注“三最”,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是一種富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的價值取向。
關注“三最”,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左傳·宣公十二年》即有“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的警策,屈原在《離騷》中有“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詠嘆,白居易在倡導新樂府運動中有“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追求,詩人鄭板橋有“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情懷;中國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把“民生”問題提到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樣重要的高度,等等。在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著力解決民生問題的理論與實踐,正是基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一種價值取向。當然,在古代詩文中,民生問題的關注和民間疾苦的呼吁,只是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筆底波瀾。在今天,共產黨人就不僅僅是要有同情心,而且是要帶領人民群眾去解除民間疾苦,解決民生問題。2008年初抗擊冰霜斗爭中,黨中央國務院的“通路、保電、安民”、2008年夏抗震救災中黨中央國務院“救人、通路、防疫、安民”等決策就深得人心,就是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的生動體現。
[內容提要]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當需要主體與需要對象之間存在矛盾時,需要就轉化為利益。為人民服務,就是滿足人民群眾各方面的需要,就是要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利益。在當前,要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利益,就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關注“三最”問題,著力改善民生狀況是一種具有濃厚時代氣息和富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的嶄新的執政理念與實踐。
[關鍵詞]中國政府職能價值取向
- 上一篇:民主政治探討論文
- 下一篇:民主與政治體制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