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與政治體制改革論文

時間:2022-01-23 10:17:00

導語:民主與政治體制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主與政治體制改革論文

國家制度遭到破壞、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能得到發展、公民權利遭受踐踏,這一切都與政治體制有關。正如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所說:“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即使像同志這樣偉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嚴重影響,以至對黨對國家對他個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

人們通常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看作是中國開始進行改革開放的標志。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黨中央于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在這次工作會議上,鄧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這篇講話被稱為是開辟新時期新道路的宣言書,實際上成為隨后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在這篇講話的第二部分,鄧小平專門講了民主問題:首先,在民主與集中的關系問題上,他認為,“當前這個時期,特別需要強調民主。因為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民主集中制沒有真正實行,離開民主講集中,民主太少”。其次,應當講發揚經濟民主,“應該讓地方和企業、生產隊有更多的經營管理的自主權”。“要切實保障工人農民個人的民主權利,包括民主選舉、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最后,鄧小平特別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實際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政治體制改革是圍繞著如何充分發揚民主這個基軸展開的。當然,我國發展民主不是搞西方的三權分立和多黨制,而是在鄧小平的民主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具體說來,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政體和根本政治制度。進入新時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得到鞏固和完善。直接選舉人大代表的范圍擴大到縣,實行普遍的差額選舉制度,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組織建設邁上新臺階,已設有9個專門委員會,并設立了專職常委,等等。人大開會時,同級政協也同時召開會議,對人大討論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從而對人大的決定發揮重大的積極影響。作為民主協商機構和愛國統一戰線組織,人民政協的組成已增加到34個界別,包括各派、各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與各方面群眾包括新的社會階層有著廣泛聯系,能夠及時、集中地反映社情民意。人大以投票方式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作出決策,以及通過政協進行充分協商達成共識,這是我國兩種重要的民主形式,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豐富性。人大制度與政治協商制度的完善與健康發展,標志著我國政治生活的常態化:黨不能再直接行使國家權力,直接對國家進行管理,而必須通過人民代表大會把自己的意志上升為國家的意志,并具體化為政府的政策。

第二,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1997年,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十年來,全國人大制定了現行憲法和四個憲法修正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200多項現行有效的法律,國務院制定了700余項現行有效的行政法規。在立法程序上,重視推進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律草案均經過反復研究論證,并通過公示、聽證等形式,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使人民群眾有序參與立法工作,保證了立法質量。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與立法工作相對應,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也在不斷向前推進。圍繞建設法治型、服務型政府,各級政府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從規范政府行為、推進政務公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人手,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改革。圍繞維護司法公正、促進社會和諧,不斷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規范司法行為,努力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并初步建立了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體系。同時,在依法治國實踐中,也提高了黨的依法執政水平。這一點主要表現在,黨主要依靠政令治國轉變為依靠法律治國。共產黨執政,不僅要靠黨的政策,而且要依靠法治。凡是關系國家和人民的大事,黨要作出決定,還要形成國家的法律。

第三,發展黨際民主,提高派的地位和作用。黨際民主屬于人民民主的范疇。共產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黨的領導是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各派作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他們參政議政,開展民主監督,是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建國初期,一大批派人士和無黨派人士曾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政務院副總理和15個部、委、署、行中的正職。后來由于“左”的錯誤的發展,派和無黨派人士在政府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從1975年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起,國務院各部委中已沒有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出任正副部長職務,派名存實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鄧小平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的指引下,黨中央糾正了“左”的錯誤,開始舉薦派成員、無黨派人士擔任國家和政府領導職務。截止2004年底,非中共人士共有3.2萬多人在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擔任縣處以上領導職務,其中有19人擔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部委領導職務;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中,有非中共人士27人擔任領導職務;全國397個市、區人民政府中,有非中共人士354人擔任領導職務。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7次會議任命致公黨中央副主席萬鋼為國家科技部部長,對于發展黨際民主以及提高派、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第四,基層群眾自治得到發展。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一樣都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體系的基本內容。基層群眾自治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截至2007年底,我國農村有61萬多個村民委員會,城市有8萬多個社區居民委員會。自《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實施以來,全國絕大多數農村和城市已進行了6次以上的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85%的農村建立了實施民主決策的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90%以上的農村建立了保障民主監督的村民理財小組、村務公開監督小組等組織,村務公開、民主評議等活動普遍開展。89%的城市社區建立了居民(成員)代表大會,64%的社區建立了協商議事委員會,22%的社區建立了業主委員會,居民評議會、社區聽證會等城市基層民主形式普遍推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經過30年的發展,黨和行政組織同基層群眾組織的關系基本理順,這些基層群眾組織也不再是黨馴服的工具,單純地執行黨的決策,而是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前提下,按照各自的特點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通過基層群眾的自治實踐,廣大人民群眾增強了主人翁意識和民主法制意識,提高了有序政治參與的水平和能力,夯實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

第五,干部人事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盡管仍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但我們的干部管理制度已不是改革開放前非常普遍存在著的黨任命或變相任命干部的制度。干部的選拔和任用加大了群眾的參與度,使之更加民主和科學。在干部的選拔和任用實踐中,近些年來各地涌現出一些具有民主元素的具體制度和做法,如擴大了基層民主選舉范圍、公推直選、民意測驗、民主公開競聘、全委會或常委會票決制、任前公示等等。這種選任制是對長期以來實行的任命制的革命,選任制干部是人民直接授權的主體。在干部政績的考核上,改變了由上級某個或幾個領導蓋棺定論的做法,最大限度地擴大人民群眾對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知情權、評價權、監督權,將干部的政績置于群眾公開監督之下。

改革開放以來的民主政治的發展,是與我們黨對現行政治體制的主要弊端進行深刻的改革分不開的。從體制譜系上看,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政治體制屬于社會主義經典體制范疇。

科爾奈從權力結構方面考察了社會主義經典體制的主要特征:第一,權力結構的基本組織結構是共產黨,社會主義國家基本都實行一黨制,不存在其他競爭性政黨。黨的主要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但在現實生活中,集中制更為普遍和強大。雖然黨組織是自下而上建立起來的,但它更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進行運轉的。下級組織必須嚴格執行上級指示。在這樣一個等級的體制中,選舉產生的領導和上級任命的領導沒有區別,也就是說,經選舉產生的黨的領導和受命擔任領導職務的黨員干部全都是黨委領導。第二,黨和國家“水乳交融”。處于經典體制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像其他現代國家一樣擁有正式的憲法、法律和司法制度。國家分為三個獨立的權力機構:立法、國家行政和司法。多數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都規定黨是國家的領導力量,但沒有具體說明黨在國家實際管理中如何發揮領導作用。盡管國家法律沒有進行明確界定,但黨實際上具有以下權力:1、所有重要崗位的人員任命、晉升以及解除都是由黨的各類機構決定的。國家法律在這些問題上沒有發言權,但黨自己通常會詳細規定不同的職務任命需要由黨的哪個機構決定。黨既有任命國家行政部門首腦和所有主要經濟管理部門的負責人的特權,也有負責任命法官和檢察官的特權。2、在國家行政機關進行決策之前,黨組織已經對所有重要的國家事務作出決定。中央政府的主要政策都事先由黨中央或政治局定好了,地方政府主要政策的制定則是地方黨委說了算。3、黨委直接參與政府管理,這構成了一個奇特的雙重體制。在各級黨委中有專門的干部或一部分干部來負責所有重要的政府活動。中央委員會設有各類機構分別負責工業、農業、教育、文化、外交、軍事等等。這種雙重體制并非完全對等,區別之一是規模不同:黨委中負責特定領域事務的干部人數要少于與它平行的政府機構的人數。此外,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黨委班子的任務之一就是要監督政府管理。從上述四個方面來看,社會主義體制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黨國一家”以及政治與行政職能混合在一起。第三,黨與群眾組織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用“水乳交融”來形容。按照法律和正式規則,所有群眾組織都享有自主權。根據組織的不同性質,其領導成員由會員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但實際上由黨來決定誰是候選人。黨委成員對群眾組織的事務進行各種干預。

科爾奈考察的社會主義經典體制(權力結構方面的)的主要特征都與黨有關。如果要找出社會主義經典體制最顯著的特征,可以說就是黨政不分。在政治學原理上,政黨是國家的一部分,不能等同于國家。在黨政不分的體制中,政黨傾向于吸收國家,公共行政大體上只是黨務的副產品。在這種體制中,社會自治組織也很難得到發展;而社會組織的自治是多元政治和一個社會自由與否的絕好的指標,社會從國家解放出來、社會超越國家的權力在很大程度上與社會組織的自治聯系在一起。由于同屬一個體制譜系,黨政不分的政治體制同樣是我國現行政治體制的主要特征。同時,這一主要特征也是我國現行政治體制的主要弊端。

在當代中國的政治架構中,黨的各級組織都是與國家機關平行設置的,政府機關內各個部門設立黨組,通過機構監督和將許多黨的干部安排在國家機關內。這種做法雖然強化了黨的領導地位,但也加強了黨同國家制度的緊密結合。

黨政分開就是要改變黨的國家屬性、國家職能,把黨過去包攬的國家權力歸還給政權機關。黨政分開,并不是要否定黨的領導,因為,近代以來的世界各國通常都實行政黨政治。黨政分開是要改革黨的領導方式。黨的領導是間接領導,不是直接領導。黨要善于通過法定程序把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統一起來,使之變為具有規范性、強制性的國家意志,以憲法和法律來實現黨的政治領導;在組織領導上,要依照法定程序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進入各級國家權力機關。經過30年的政治改革,我們既堅持了黨的領導,又改革了黨的領導方式:以黨代政、黨政不分的局面得到改觀,黨與國之間的關系有了一定程度的分離。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會主義體制的權力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是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到目前為止,政治體制改革所要達成的目標還未徹底實現,政治體制改革還需要進行下去。筆者認為,當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仍然是進一步規范黨和國家的關系。為此,必須在探索如何解決黨政分開、如何更好地實現黨的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內容提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中國政治改革,使中國社會主義體制的權力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經過30年的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的民主政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進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面落實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發展了黨際民主和基層群眾自治,干部人事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然而到目前為止,政治體制改革所要達到的目標還未徹底實現,政治體制改革還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

[關鍵詞]民主;政治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