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理論建設與凝聚力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4 04:07:00

導語:黨的理論建設與凝聚力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理論建設與凝聚力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理論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

論文摘要: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黨的理論建設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內在統一性。而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卻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形成了較為嚴重的沖擊,迫切需要黨圍繞這些變化加強理論建設,以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

在意識形態爭奪日趨激烈但形式更為蔭蔽的新時期,如何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是全黨和全國人民共同關注的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順應黨情民意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為文化建設的首要歷史使命。而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卻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負面效應,黨在理論建設中如何科學分析并有效應對這些負面效應,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

一、黨的理論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在統一性

思想意識是客觀現實在人頭腦中的主觀印象。客觀實際的巨大變化不可避免地會反映在個體和群體意識中。群體意識一方面以共同心理為表現形式,屬于群體意識的自發形態;另一方面以理論體系為表現形式,屬于群體意識的自覺形態。其中,前者是后者的體現,前者的穩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并影響后者的感染力和影響力。黨的理論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皆屬自覺形態的群體意識,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是群眾心理的基礎和來源,具有內在統一性。

二者理論淵源相同。馬克思主義作為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真理,一方面為人類指明了奮斗理想和目標;另一方面為人類指明了引領實現這些理想和目標的領導力量。正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成為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的領導核心,社會主義成為中華民族的唯一復興之路。黨誕生以后將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作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奮斗目標,并領導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因此,黨的理論建設的實質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具體實際不斷發展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的政治法律體系、道德體系和哲學體系。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是黨的理論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共同理論淵源。

二者功能相同。政黨、民族國家皆為集合概念,政黨理論和民族核心意識皆為群體意識,整合思想是二者最基本的功能。一方面尊重個體觀念差異,在差異中尋找共識;另一方面體現并整合多元思想。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就業形式、組織形式、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多元、多變,而任何一種社會制度皆有占據主導地位的思想觀念,馬克思主義就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因此,黨的理論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尊重差異、包容多元的基礎上,具有整合差異、凝聚人心的天然職責和功能。

二者實現理論價值的基礎相同?!芭械奈淦鳟斎徊荒艽嫖淦鞯呐?,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秉h的理論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為思想觀念的產物,能否轉化為物質力量,是否為群眾掌握至關重要。黨作為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員堅持黨的理論越堅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貫徹就越徹底,掌握黨員、掌握人民群眾是實現黨的理論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價值的基礎。

二者檢驗標準相同。黨的理論與社會主義識形態皆為觀念的產物,“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已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被隈R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具體實際的結合,黨的理論得以形成和發展起來。能否轉化為現實力量在于其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檢驗的唯一標準就是實踐倘若黨領導人民在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達到預期目標就表明黨的理論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奧有客觀真理性。若與預期目標相去甚遠甚至南轅北轍表明黨的理論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存有失誤或執行偏離,屬于前者還是后者歸根到底也需要依靠實踐,若理論有所失誤必須依賴實踐為師加以修正同時即使正確的理論也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加以完善;體現理論的前瞻性和先導性因此實踐是二者真理性的檢驗標準也是二者發展的推動力量。

二、加強黨的理論建設是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在要求

從世情看、全球化條件下思想觀念交流日益增多但信息流向卻不對稱、非均衡。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歷史條件下,國與國之間的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的交流日益頻繁。但交流中,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技術上的絕對優勢導致它們與發展中國家的信息交流呈現出不對稱性,一方面表現在西方發達國家可以利用其遍布世界的新聞網絡和互聯網優勢獨霸世界話語權,將自己的聲音傳輸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表現在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技術上的劣勢無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手段致使自己的聲音微弱,信息外輸受阻。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信息單向傳輸局面,西方發達國家利用自己的壟斷話語權美化自己企圖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在信息交流中潤物細無聲地播散在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心里,同時又利用自己獨霸的話語權丑化發展中國家企圖讓發展中國家人民自覺放棄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堅守,主動將自己思想交與他們控制,成為他們思想觀念的俘虜。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最本質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方面與西方世界存在巨大差異,因而成為西方世界急于進行思想顛覆的重要目標。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更增強了西方世界思想顛覆中國的緊迫感。于是進一步加大了對中國“西化”、“分化”力度。首先在中國人民的信念上大做文章,在極力粉飾西方價值觀高明的同時極力貶低馬克思主義,妄圖使中國人民放棄馬克思主義而信奉西方的政治價值觀;其次宣稱中國崩潰論,目的在于瓦解中國人民對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和決心;最后鼓吹中國威脅論企圖讓中國與其他國家難以建立互信互惠的良好關系,給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制造障礙。西方世界混淆視聽的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需要黨在理論上對此作出有效回應,澄清思想混亂,消除不良影響。

從國情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衡量成敗、是非的標準多元化但標準的價值取向卻趨于物質化。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是一個精神崇高的社會,這一價值原則貫穿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能有效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使我國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取得了令西方世界難以置信的成就,但也導致一段時期我們誤將單純的精神崇高作為社會主義的最大優越性,這一片面理解致使我們在一定時期內忽視了物質文明建設,挫傷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為調動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速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黨在吸取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得失成敗經驗教訓基礎上將改革開放作為基本國策;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勝劣汰機制使些缺乏競爭力的勞動者失去了發展機會的同時在市場中處于優勢地位的競爭者獲得了空前物質回報,人們據此判斷市場競爭者競爭力的有無和高下。因此物質回報的有無多寡在很大程度上成為評判市場主體能力的標準特別是在西方個人主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推波助瀾下:,有人將這標準推向極致于是出現了某些為個火利益而不惜犧牲國家集體利益甚至他人生命的假丑、惡現象,這些非法行徑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敗壞了社會風氣致使部分民眾對社會主義的精神崇高產生某些質疑,對群眾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共同心理產生一定程度的干擾,破壞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

從黨情看,改革開放條件下黨的組織規模日趨擴大,黨員干部隊伍日漸年輕化但某些黨員干部卻難葆先進本色。新中國成立后,黨從一個執政經驗不足的執政黨成為一個擁有豐富執政經驗和高超執政本領的執政黨;從個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黨員且處于非法狀態的小黨成為今天擁有七千三百多萬黨員全球最大執政黨。根據物體的質量越大引力越大的物理學原理,隨著黨員隊伍的日益壯大,黨組織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就日益強大。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某些加入黨組織的個體在思想上并未完全甚至根本沒有入黨,結果在上定程度上削弱了黨組織在思想上應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職業和單位身份的流動性變通性因素不斷增強導致某些流動性黨員的先進性無法對其周邊成員形成持續穩定的影響,致使群眾對黨員的先進性認識受到局限與此同時,隨著黨的組織路線改革。日趨深入,黨員干部隊伍日趨年輕化,年輕干部給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注入了巨大生機和活力,但某些年輕干部由于缺乏長期鍛煉和考驗滋生了妄自尊大脫離群眾的不良傾向,導致黨在群眾中失去部分信仰和信任;加之改革開放條件下某些黨員干部不能正確認識手中權力來源以及無法抵制金錢和一些腐朽生活方式的誘惑,不惜敗壞黨的風氣、損害黨的威信鋌而走險,搞權錢、權色交易,腐敗問題由此而生,直接破壞黨的群眾基礎,損害黨與群眾的血肉關系,導致部分群眾的社會主義信念淡薄。

三、加強黨的理論建設,進一步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

在意識形態爭奪日趨激烈但形式更為蔭蔽的今天,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民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堅定程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對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肩負著特殊的重要使命。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客觀上需要黨在理論建設中加以科學分析和有效回應,消除負面影響,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

第一,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展開黨的理論建設,深刻揭示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差異性,使民眾對此形成理性認識和理解,意識到差距的根源并非社會主義制度而彌合差距只能依賴社會主義制度,從而自覺抵制西方的“西化”、“分化”圖謀。西方發達國家的西化、分化圖謀之所以能對某些人群產生影響,除了它們在傳播手段上和信息上大做文章,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西方世界發達的生產力和富裕的物質生活對他們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當前,國際局勢的典型特征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和平共處,但發達資本主義的生產力明顯高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垂而不死、腐而不朽,爆發出一定生機和活力使西方世界以為資本主義是人類最完備的社會形態。特別是蘇東劇變助長了某些西方國家將西方制度遍布全球從而獨霸世界的野心,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態勢良好的社會主義國家成為他們急于顛覆的目標。西方世界早已意識到思想征服比炮艦征服成本低、成效漸進但不易受到抵制且持久深入,因此顛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成為其首選方案。對此,黨在理論建設中,首先要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向人民群眾講清楚、講透徹。針對西方以其物質優勢作為征服人們思想的基礎,黨在理論建設中要引導人們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進行科學比較,一方面進行橫向比較,比較中西方發展的現實成就,承認差距正視不足,增強發展的緊迫感;另一方面進行縱向比較,比較西方資本主義和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獲得相同成就花費的時間周期以及在現代化程度相近條件下人們的生活水平和享受的社會發展成果,特別要選擇與我國社會主義發展起步條件相似的資本主義國家作為比較對象,在比較中展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其次要深入揭示當前資本主義發展面臨的困境和無法克服的危機。最后要針對西方“西化”、“分化”的爆炸信息作出有效回應,揭示這些信息的欺騙本質和偽科學性,讓人民群眾懂得保持思想的批判性并認識到這些信息的欺詐性,自覺將思想領域讓與馬克思主義占領。

第二,緊密結合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展開黨的理論建設,深刻揭示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對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體制的設計與我國現行制度、體制的異同,使人們理解二者的同源性,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價值準則。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根據自由資本主義狀態下的激烈階級對抗及西方發達國家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聯合壓迫,提出了“同時勝利論”,其實質和關鍵在于說明了社會主義制度賴以建立的物質基礎為高度發達的經濟,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邏輯起點;基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市場經濟導致的固有矛盾,馬克思提出以社會主義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取而代之。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賴以建立的物質基礎是落后的自然和半自然經濟,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起點,與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的設想具有巨大差距,決定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在制度與體制的設計上必然與馬克思的設想存有差異。黨在理論建設中應該透徹地分析產生差異的根源及其歷史必然性。特別是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不完善的歷史條件下,由于拜金主義、享受主義、個人主義思想的侵蝕,一些人逐漸淡漠了馬克思主義倡導的集體主義的道德觀、榮辱觀,對此,黨在理論建設中必須根據社會主義市場條件下的利益格局、階層格局、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一方面對這些多元化進行深入剖析,講清為什么;另一方面要倡導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以馬克思主義引導多元的整合,絕不讓西方價值觀、道德觀放任自流,甚至取代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為此,黨在理論研究中要搞清楚什么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宜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如何處理一元價值導向與多元價值取向的關系;如何解釋社會主義制度構想上與構建上的差異;什么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宜的精神崇高;如何處理物質標準與精神標準的關系。

第三,根據黨的執政規律展開黨的理論建設,深入分析某些黨員干部實然素質與應然素質存在的差異及其根源以及彌合差異的緊迫性和可行性,并不斷探索永葆黨的先進本色和增強黨的執政能力的有效途徑,不斷提高黨的理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從而使廣大人民群眾在思想信念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黨逐漸認識到經濟文化極其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單靠計劃手段難以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因此決定通過改革充分利用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調節經濟建設,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然而,如何趨利避害達到市場和計劃的最佳組合,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嚴峻考驗,經過不斷探索和試驗我國終于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隨著市場的利益競爭日趨激烈,擁有各種人力或物力資源的市場主體都力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一些黨員和干部由于自身素質差異誤將手中掌握的執政資源作為個人市場博弈資本,以公共資源謀求個人私利,不僅損害了黨的執政能力,而且嚴重玷污了黨的形象。因此黨在理論建設中應該充分研究并有效解決如下問題:如何確保執政資源不被濫用;黨員干部如何在執政過程中追逐群眾利益最大化而非個人私利最大化;如何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理論素養;如何界定并確保黨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先進性;如何把握好“入口關”,將投機取巧者拒絕在黨組織的大門之外;如何確保黨員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如何發揮黨員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示范效用;如何將黨的理論成果普及化;如何讓黨的理論傳播方式多元化趣味化;如何增強黨的理論的親和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