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時期思想文化批判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2 03:00:00

導語:建國時期思想文化批判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國時期思想文化批判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歷史動因;知識分子政策;個人因素;其他因素

論文摘要:建國初期對電影《武訓傳》、俞平伯及其著作《(紅樓夢)研究》和對胡適思想、胡風文藝思想的批判,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事件,對新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走向有重大影響。建國初期思想文化批判形成的原因是復雜的,其中涉及黨的執政方式、知識分子的定位、學術屬性與價值、宗派斗爭、思想改造方式等問題。

一、建國初期開展思想文化批判的歷史動因

(一)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

新中國建立后,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仍然不肯放棄與中國人民為敵的立場,拒絕承認新中國,并且竭力阻撓其他國家承認新中國,阻撓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企圖在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中國。在這種國際環境下,以為首的新中國的領導人制定了外交上“一邊倒”政策,共同的意識形態及政治制度與信仰使新中國得以在國際上迅速打開局面。隨著對外政策的順利推行,與之相伴隨的國內經濟改革也開始進行。但應該看到的是,新中國仍處于帝國主義的“新月型”包圍之中,尖銳的社會對立,兩大陣營的激烈對抗,都使新中國的領導人深刻地意識到了階級斗爭的嚴重性。

(二)確立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需要

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標志著中國開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等領導人認為:“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由于其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緣故,就都具有社會主義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這是我們對于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系及政治和經濟的關系的基本觀點。1955年3月1日《關于宣傳唯物主義思想批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思想的指示》指出:“為實現黨的總路線,在三個五年計劃、十五年左右(一九五三年算起)時期內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達到消滅城鄉資本主義成分,在六萬萬人口的偉大國家中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在知識分子和廣大人民中宣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批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思想,并在這個思想戰線上取得勝利。沒有這個思想戰線上的勝利,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就將受到阻礙。”由于新中國剛剛建立時思想上仍很混亂,受封建文化、資產階級文化影響的群體仍較多,馬克思主義文化并未占據主導地位,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通過思想文化斗爭,確立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

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伊始就面臨著反動階級的圍剿,在其發展過程中走過了一條由弱到強,由幼稚到成熟的過程。由于其獨特的發展歷程,黨把階級斗爭、勞動階級的利益和實現共產主義作為其理論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階級斗爭理論是黨在實踐中最為有力的思想武器,用這種思想武裝起來的共產黨人,完成了社會主義的改造,初步建立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勝利了的革命政黨,繼續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新的社會實踐相結合,并在新的社會實踐中堅持發展和豐富其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品格,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必須清除與其相對立或不相適應的思想成分。

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對開展文化批判的影響

在建國后的思想文化批判中,知識分子成了主要批判對象。對《武訓傳》、《(紅樓夢>研究》的批判,都是對作品本身所帶有的知識分子傾向的批判,對胡風的批判更是對胡風本人及其文藝思想的批判,具有明顯的指向性。眾所周知,中國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和中國共產黨的早期成員,幾乎是清一色的知識分子。早期中共領導認為,知識分子起著先鋒和橋梁的作用,即宣傳革命、發動革命和領導革命運動。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黨對知識分子產生了排斥和不信任態度。使黨內本能地認為知識分子不具備革命性的片面認識,發展成為“整個黨的指導機關差不多完全操在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手里”,“這些是黨的機會主義的組織上的根基”的結論。九一八事變后,由于根據地建設的需要,人才缺乏,特別是文化教育領域,使黨對知識分子的認識日趨實際。主持起草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關于土地斗爭中的一些問題的決定》指出:“知識分子不應該看作一種階級成分,知識分子的階級成分益其所屬的階級決定。”中國革命勝利后,“大知識分子”多分布于大城市,其心目中一直有著西方式的政治理念和自由主義的價值觀,對于共產主義的價值觀,他們有警戒、疑慮、觀望,甚至敵視。縱觀解放前的二十多年,黨對知識分子的不信任,這固然與知識分子自身的兩面性和階級性有重要關系,但同時也與黨的斗爭方式有著密切聯系。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無產階級的政黨與具有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性質的知識分子如何相處,雖然是一個重大問題,但怎樣處理知識分子內部的學術爭論,也是一個巫待解決的問題。

從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知識分子問題會議的召開,知識分子始終處于被改造的地位。知識分子的資產階級思想則是被批判的主要對象,這就很容易使有些批判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建國之初,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知識分子大約在20萬到30萬之間,作為具有西方自由主義傾向的知識分子對于看到的或接觸到的一些事件,具有自己的想法,對于黨提出的一些政策與主張也難免不能理解,其自身仍有一些舊思想,并把這些不切合實際的思想帶人到新社會之中。例如,高級知識分子中的親英美思想,個人主義和“超階級”、“超政治”思想,理論與實踐脫離,只重本本的思想等等。在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上指出:“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種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國在各方面徹底實現民主改革和逐步實行工業化的重要條件。黨對知識分子的認識自然也是建國初期開展思想文化批判的原因之一。

三、領袖的個人因素對建國初期開展思想文化批判的影響

作為黨的領袖和人民的領袖,在革命戰爭年代對黨的建設和中國革命的勝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同時對于知識分子也存在一些錯誤認識,他曾指出:“拿未曾改造的知識分子和工人農民比較,就覺得知識分子不干凈,最干凈的還是工人農民,盡管他們手是黑的,腳上還有牛屎,還是比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干凈。”“知識分子是最無知的”,“歷史上的革新者是受教育者而非教育者”。的上述言論雖然是特定條件下說的,而且有特定的涵義,但其一旦超越了時空界限,則必將產生不同的后果。的政治性格與其所處的歷史時期有著巨大的聯系,經歷了長達22年的革命斗爭,使其對于階級分析法有著自己獨特的認識。建國初期,由于國內外仍然存在著反動勢力的威脅,對階級斗爭始終常抓不懈,其對于知識分子的態度始終處于“團結、改造、使用”上,談不上信任,對于學歷較高的知識分子采取了限制的辦法。對于知識分子的不信任所產生的影響是大的,同時也是造成建國后黨對于知識分子不信任的重要原因之一。胡喬木曾指出:“同志對于當代作家、藝術家以及一般知識分子缺少充分的理解和應有的信任。始終將知識分子放到改造、團結的位置上,對建國后知識分子的思想變化和本身的進步不夠重視,使得知識分子政策始終處于搖擺之中,將知識分子基本上等同于資產階級,成為了無產階級改造的對象,并未能客觀認識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改造乃至社會主義建設上的重要作用,失去了知識分子這一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依靠力量。公務員之家

四、建國初期開展思想文化批判的其它因素

(一)黨對思想問題的處理方式對于建國初期思想文化批判的影響

在建國后,由于國內思想狀況十分復雜,馬克思主義還沒有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歷史的慣性作用很自然地把的經驗運用于實踐之中,但同時也將歷史經驗絕對化、擴大化、程式化,并將這些經驗應用于思想文化改造的運動之中,造成了負面影響。

(二)黨的文藝方針對于建國初期開展思想文化批判的影響

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一切這些的目的,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主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這就是說,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成一個政治上自由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成一個被新文化統治而文明先進的中國。一句話,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的目的。

總之,對建國初期開展思想文化批判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涉及的方面很多,是由當時的各種因素造成的,是與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相聯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