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何種價值取向解放思想

時間:2022-08-31 11:43:00

導語:略論何種價值取向解放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略論何種價值取向解放思想

摘要:解放思想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應該成為思想的常態。在社會主義中國,繼續解放思想要成為思想的常態,需要用未來意識和全球眼光思考、尋求中國與時代、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相適應的定位與價值觀,使常態的繼續解放思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強大的精神動力。

關鍵詞:繼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生產力;中國國情;全球化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就是解放思想的30年。在30年空前的思想解放狀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驕人的成果和光明的前景。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繼續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仡櫧夥潘枷氲臍v史可以看出,歷次解放思想運動總是靠自上而下推進的。中國五千年燦爛文明表明,中國人的思想一直都是活躍奔放,富有創造力的。為什么要靠“上”的推動,“下”才能解放思想呢?“這種狀態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1〕鄧小平一針見血指出問題的答案。在社會主義中國,要使繼續進行的思想解放成為思想的常態,就要破除思想僵化的歷史條件,給解放思想樹立恰當的價值觀。

一、繼續解放思想要與馬克思主義基本精神一致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指導思想和精神支柱。從、鄧小平、到,歷來強調:老祖宗不能丟。這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不能丟,同時馬克思主義基本精神也不能丟。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馬克思主義十分重視和尊重實踐,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表明,“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必須以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為前提,否則就會迷失方向,就會走上歧途;而堅持馬克思主義又要以根據實踐的發展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為條件,否則馬克思主義就會喪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堅持下去”。〔2〕馬克思主義基本精神可概括為與時俱進。

任何一種理論,都是所處時代的產物,它形成之后都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和實踐的需要,不斷創新。辯證唯物主義告訴人們,世界處于永恒的發展變化之中,沒有終極真理,人的認識有反復性和無限性。堅持馬克思主義,應具備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基本精神,用發展的心態去堅持和不斷完善馬克思主義,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去面對新事物,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沒有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精神,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堅持就是錯誤的和教條主義的,繼續解放思想會成為空話。

二、繼續解放思想要與社會主義基本價值相關聯

社會主義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精神,繼續解放思想,需要社會主義基本價值這個航標的指引,才不會觸礁。

160年前,《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問世。馬克思和恩格斯系統地考察和研究了自由競爭階段的資本主義,明確指出:“共產主義革命將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革命,而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即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3〕描述了未來社會主義是建立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基礎上。后來,社會主義革命并未首先發生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俄國、中國等國家取得了成功。理論前提與現實情況存在著差距,在實際中簡單地固守160年前社會主義理論的某些詞句、某些具體結論,而不去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就會有歪曲甚至葬送社會主義的危險。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垮臺,就是未能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價值的結果。蘇聯第二代領導人斯大林開啟的“斯大林模式”,曾經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樣板。然而,“斯大林模式”超越歷史和具體實踐,僵化教條地理解和堅持馬克思恩格斯的“祖訓”——未來的社會主義應該是:生產資料歸全社會所有;根據社會需要,有計劃調節生產;沒有商品生產和貨幣交換。從這一系列“應然”的設想中,“斯大林模式”強調“實然”的社會主義等同于生產關系層次的社會主義。對外,蘇聯社會主義制度變成了一種和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死活斗爭的政治工具;對內,蘇聯實行單一的純之又純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高度集權的無產階級專政。這些政策使蘇聯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取得了發展,但民用工業和農業卻日益萎縮,人民生活必需品極其匱乏,人民生活長期處于低水平狀態?!八勾罅帜J健睂嵸|是“國家至上”和“唯意志論”相結合的產物,表面是恪守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祖訓”,實際是離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的社會主義越來越遠。

新中國建立后的20多年里,帶領中國人民努力走自己的路建設社會主義,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未能完全擺脫“斯大林模式”的影響,推行了“”、“以階級斗爭為綱”、“”,把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帶到崩潰邊緣,也脫離了社會主義基本價值。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統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服務于生產力和人民群眾利益。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來社會主義建立的“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3〕是生產力高度發展,未來的新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3〕所以“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4〕發展生產力,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增進人民利益,這才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所采取的一切政策、措施和步驟,都必須努力實現這個社會主義基本價值,都應為完全實現這個基本價值而創造條件。

蘇聯解體,中國社會主義初期建設的重大挫折就是重視生產關系角度的社會主義,嚴重忽略生產力角度和以人為本角度的社會主義的代價。堅持發展生產力,堅持以人為本,才真正做到堅持社會主義,才能使社會主義中國繼續解放思想成為思想的常態。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就是一個例證。鄧小平吸取了蘇聯和中國初期建設社會主義的教訓,解除“兩個凡是”思想禁錮,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發展生產力和讓人民普遍受益的層面上來。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此基礎上,在慶祝建黨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此后,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指出了“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還進一步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發展生產力及以人為本越來越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旋律,重視“以人為本”的“人”尊重包括農民在內的人民權益的實現。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改革之一,為遠遠落后于城市的廣大農村實現經濟社會的新歷史跨越開辟了道路,也為社會主義中國未來的發展奠定了新的戰略基礎。

這一系列政策和實踐證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價值,始終“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地說,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權,包括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就是要不斷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就是要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較快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保證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提供社會長期持久的穩定,不斷修正錯誤和回歸真理,把中華民族帶入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并在世界創造了奇跡。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更重要的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價值——社會主義制度及其體制都是為以人為本和發展生產力服務。

三、繼續解放思想要與中國社會主義國情相結合

繼續解放思想不是純粹的理論討論,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一種重實效重創新的實踐。在社會主義中國,繼續解放思想的實效和創新應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中國自身的創新發展,并且中國自身的國情就是這三大創新發展的土壤。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沒照抄書本,也沒照搬蘇聯革命的經驗,而是解放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思想,指引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結束了痛苦的“挨打”歷程。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國情仍然是解放思想的客觀依據。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以后必須采取一系列社會主義措施,“這些措施在不同的國家里當然會是不同的”。〔3〕列寧也進一步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不同于俄國”?!?〕

1978年,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掀起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揭開了解放思想的序幕,用“兩分法”評價思想,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開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代。而這個新時代正是建立在對中國國情的充分認識的基礎之上——中國很長一段時期處于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鄧小平在十二大第一次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結合自身國情,一方面有中國特色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另一方面以鄧小平實事求是的“三論”(“貓論”: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摸論”:摸著石頭過河;“不爭論”:多干少說,或干了再說。)擺脫“姓資姓社”、“姓公姓私”的糾纏爭論,鋪設了一條前所未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沿著這條道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施改革開放戰略;嘗試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結合;提出“一國兩制”國家統一方案……。前所未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使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人實現溫飽,解決了中國歷史上長期無法解決的“挨餓”問題。

以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解放思想,努力結合中國的新實際,緊扣“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把前所未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造成平坦的公路。沿著這條平坦的公路,要求全黨從革命型的執政黨轉變成和平時期的執政黨;毅然實現“一國兩制”;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寫入黨章;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果斷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平坦公路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帶領中國人戰勝國內和國際的政治和經濟風險,在總體上初步實現了小康的生活水平。

以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人,繼續解放思想,沉著應對中國的新困難和新問題,智慧地思考“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把平坦公路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造成一條高速路,并致力于美化路的周邊環境。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近3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躍升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但同時也面臨不少前所未有的棘手難題,最突出的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擴大;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和平崛起存有戒心。為了克服這些發展中出現的偏差和問題,中國全面貫徹落實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踐和平崛起。高速公路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將給中國人民和國際社會交一份滿意答卷,解決“挨罵”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每一個成就,都是解放思想與中國國情有機緊密結合的結果。不能簡單地認為只有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而應該樹立只有符合中國國情,發展中國才是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

四、繼續解放思想要與全球化時代同步伐共創新

全球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產生的新現象,認識和看待全球化往往容易出現只限于經濟領域的片面性,如果“忽視了經濟、政治、文化三者具有內在的不可分割的本質聯系這個基本事實,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8〕全球化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中國繼續解放思想必須和全球化這個客觀時代特征同步。

全球化需要中國全面認識資本主義。全球化是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所有國家無不處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運動范圍之內。中國死守自命“純潔”的社會主義,見“資”心栗,就不能更好地解放思想,也不能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滅亡的速度估計過于樂觀,曾于1867年就肯定資本主義已經敲響了喪鐘。因此,社會主義國家有一種思維定勢,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絕對對立,資本主義腐朽落后,在垂死掙扎。但資本主義國家,尤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性調整措施,不斷拓寬發展空間,生命力還很旺盛。20世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較量證明:社會主義完全取代資本主義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總趨勢,也是一個長期和艱難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既有繼承又有對立,既有合作又有斗爭,兩者長期并存。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揚棄,中國要抵制資本主義消極的東西,就更要大膽吸收和借鑒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反映市場經濟共同規律的理論和經驗及其他一切有價值的東西。

全球化需要中國輸出自身的普適價值。全球化既是全球協作,也是全球競爭;既是國際化,也是本土化。越是發揚本土優勢和民族特色,就越能掌握全球化進程中的主動權,最大限度降低全球化的消極影響。中國“改革開放就是一個不斷參與全球化的過程”,〔9〕并開辟了以公平競爭市場交換方式獲取全球資源的和平發展之路,促進了經濟30年持續高速發展。這條道路與歷史上資本主義大國崛起所走過的通過暴力和不公平貿易掠奪的道路極其相異。西方國家視中國的發展道路為“異類”,懷疑和警惕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要堅持自己來之不易的崛起和發展模式,不能也不必盲從西方的道路。西方的道路以“個人至上”和“技術經濟”為本,太物質化、太個人化、太自我中心化,缺乏“整體觀”、“天下觀”、“情義觀”。中國應自覺運用自身特有且對人類普遍有益的文化價值,如“和為貴觀念”、“中庸觀念”、“仁義觀念”、“天下觀念”、“家庭觀念”,去構建中國和平崛起的合法合理合目的文化價值理念體系,特別是“和諧社會”思想在國際社會的進一步延伸,積極去推動和建設“和諧世界”理念,“共同推進人類和自己生存的自然物質基礎——地球的和諧,最終實現世界的持久和平和共同繁榮。”〔8〕

鄧小平曾說過:“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也證明,思想解放是前提、方向和動力,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煥發蓬勃生機和活力。在社會主義中國,繼續解放思想成為思想的常態很有必要。同時,明確判斷解放思想解放得“夠”還是“不夠”;“對”還是“不對”的四個“有利于”價值標準也更具重要:是否有利于與時俱進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是否與中國的國情相符合,有利于中國自身的發展;是否促進中國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實現以人為本;是否有利于中國贏取全球化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