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研究
時間:2022-03-07 07:50:00
導語: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民意識是一種現代社會意識,是公民對自己在國家政治和法律生活中的地位的認識,在情感上對所屬國家和特定社會群體的認同,在認知上對其自身公民身份所承擔的責任、所享有的權利的了解。民意識的主要內容包括權利和義務意識、自由和法律意識、參與和公德意識、平等和協商意識以及國家和全球意識,其核心是權利和義務意識。在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的今天,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民主法治、公民社會逐步建立和完善,公民意識的覺醒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公民意識作為社會轉型和發展中的一個關鍵性結構因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內在的精神支撐和動力機制。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民意識是打開現代化大門的一把鑰匙,培育公民意識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基礎和途徑。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隨著革命戰爭、社會主義革命與計劃經濟體制發展起來并與之相適應的,比較關注社會成員的階級意識、思想覺悟、理想信念,并且對不同的職業、工作崗位和社會角色有不同的要求,而對其作為國家公民所應具有的共同的基本要求重視不夠,先進性要求有余而普遍性要求不足,制度化、規范化與穩定性不夠,教育內容重“應然”輕“實然”,權利教育長期缺位,教育方法主要沿襲“灌輸”的教育手段,這些都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現時代作用的有效發揮。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與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要緊跟時代脈搏,就要與市場經濟體制和民主法治建設相適應,真正為社會的現代化,特別是人的現代化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支撐,就應該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內容、優化教育目標、革新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過去革命時代的思維路徑,步入現代化的視野,就必須恢復教育主客體的公民身份,必須貫注和強化公民意識培育的內容,必須以社會主義公民人格的塑造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培育公民意識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這種現實性的必然選擇,決不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被動承擔,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其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內在訴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公民意識培育的內容,并通過納入公民意識培育以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各個要素和環節,有利于更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轉變主客體身份,優化和充實教育內容,改進教育方法,使教育與社會發展協調共進。
一、加強公民意識培育有利于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統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實施教育和接受教育的一對重要范疇,是教育的出發點和目標指向。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主客體關系,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教育者主體說”。這種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受教者者則是客體,因此,教育者是主導,受教育處于從屬和被動接受的地位,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僅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范圍內和方向上發揮作用,主要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單向作用。這種觀點建立在主客體二元對立的基礎之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無法取得平等的地位,受教育者處于被動的改造地位,當然也就沒有自由、平等與尊嚴而言,致使教育和接受不能做到完全統一。
典型表現便是“我講你聽,我打你通”的單項灌輸模式,其丁作方式往往是不分對象,一刀切、一鍋煮、一律化,要教育對象“老實聽話”、機械模仿。隨著教育實踐和理論的發展,這種觀點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理論界提出了“雙主體說”、“雙向互動說”、“關系主體說”等。這幾種觀點雖然具體含義有所差異,但其精神實質是一致的,都是試圖轉變主客體不平等的關系,特別是改變受教育者被動改造的地位,使教育建立在一種平等的基礎之上。但總的來看,這幾種觀點都是試圖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消除主客體二元對立的關系,這種努力包含著思辨的、抽象的意味,顯得單薄,實踐起來并不容易。
將公民意識培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這種從哲學認識論上的努力,在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中找到依據。公民是一個自由平等的權利主體,無論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是公民,這就意味著,教育主客體無論從人格、尊嚴、法律上講都是平等的,教育者在教育中應該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權利;采取民主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育,教育對象也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育的整個過程中來,從被動的改造對象轉變為主動的接受對象,這從根本上消解了教育中主客體二元對立的狀況,提供了主客體平等對話的身份條件。使“灌輸”指導與平等、討論相結合,做到了教育和接受的統一。
二、加強公民意識培育有利于教育理想性和現實性的統一一般觀點認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其中思想教育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方面的教育;政治教育重點解決對國家、階級、社會制度等重大政治問題的立場和態度,比如黨的路線、國家政策、法紀法規等方面的教育;道德教育是行為規范的教育,比如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方面的教育;心理教育則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導,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點,心理教育是基礎。從以上四個方面的內容和關系中可以看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突出革命理想、政治信仰、思想覺悟等方面的教育內容,并且這方面的內容處于核心和先導的地位。這有其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當然應該具有先進的導向性,但存在著與基礎的廣泛性結合不緊的問題。例如,道德教育不分社會階層、民族、宗教信仰,大都站在政治的高度,要求教育對象克服資產階級腐朽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錯誤觀念,樹立大公無私、先人后己的共產主義道德觀念,就難免有空泛虛高之嫌。總體上看,以往的教育強調意識形態的先進性、理想性教育多,特點是大都站在比較高的政治和思想高度,與受教育者的生活經驗相離較遠,要求抽象化、理想化,廣泛性不足,現實性較差。相比較而言,公民意識培育的內容是從受教育者基本的公民屬性出發,圍繞公民和國家、公民和社會的關系展開,落腳于受教育者最能感同身受的處境和現實問題。
公民意識內容的相對現實性,能夠使政治、思想教育等偏重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內容增強可信度,克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空泛的缺點。公民意識培育中現實性內容最集中的體現在權利和義務意識的培育上,具體來講: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權利和義務意識教育方面的內容明顯不足,并且側重于義務和責任方面的教育。公民意識培育的核心是權利和義務意識的培育,就是要培養受教育者權利主體意識及捍衛自身權利的行動能力以及勇于承擔責任和義務的意識和能力。公民權利意識的提高不僅有利于公民主體意識的增強,維護人的尊嚴,追求個人自由和個性解放,而且有利于培養公民的政治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從而積極參與國家管理和社會生活,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盡好自己的義務。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承擔義務,就要享受權利,享有權利,就得承擔義務。如果片面強調義務和責任,極易把人置于權利客體的位置,導致“義務本位主義”的發生,違背了公民權利和義務對等的關系原理,以義務和責任為核心的教育內容就會被架空,成為難以接受的理想狀態。因此,將權利和義務意識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保持了教育的先進性又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使受教育者容易接受、樂于接受。三、加強公民意識培育有利于教育穩定性和隨機性的統一思想政治教育和許多具體的事務性工作不同,它是要通過理論灌輸、思想啟迪,幫助教育對象提高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很顯然,這絕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系統全面的、長期一貫的進行,才能見效。如果缺乏系統性和穩定性,則思想政治教育容易放松和削弱,難以取得實質性的效果。這就表明,相對穩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內在要求,這是保證教育系統性、主動性、實效性的前提條件。建國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思想動力和精神支撐,但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借助政治動員和行政命令得以開展。
隨著不同時期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主題的變換,以及不同時期黨的任務的變化,在不同的行業和人群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迭頻仍,穩定性相對不足,客觀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科學性。改革開放后我黨汲取了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黨對歷史形勢的判斷,思想政治教育在穩定性的基礎上,適時地加入很多反映時代需要的隨機性內容。比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問題在十二大后寫入我國憲法,為了進一步加強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根據這個決議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了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五愛”教育。1996年1O月,十四屆六中全會,作出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思想政治教育加入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的內容,以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內容。2001年9月,中共中央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道德教育內容的基礎之上又加入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新內容。2006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提出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思想政治教育在已有的道德教育內容基礎之上,又適時地把榮辱觀教育作為新時期重要的內容。從現實的經驗和理論的發展來看,隨著時代的變化、認識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要不斷充實和豐富,使教育更加全面、深化和科學。但教育內容的多變和提法的轉化,也使教育增加了忙亂,僅僅是精神文明教育一項就有這么多相互交叉和重復的內容,再加上其它內容,思想政治教育的穩定性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公民意識不僅反映了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人的根本要求,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時代感,同時公民意識所包含的權利和義務意識、自由和法律意識、參與和公德意識、平等和協商意識、國家和全球意識都是現代性的核tl,價值內容,是民主和法制社會發展中一脈相承的具有穩定性的、基礎性的價值理念。穩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行使教育功能并能一以貫之的基礎,只有隨機性沒有穩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稱其為科學;只有穩定性沒有隨機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僵死的理論,沒有活力。
將公民意識培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將穩定性和隨機性統一起來,使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之上彰顯它的時代活力。四、加強公民意識培育有利于教育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統一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表現,由社會存在所決定。社會的發展變化,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有所調整和發展。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陳腐,埋頭于“歷史的故紙堆里”,缺乏創新意識,整個教育系統就只能始終匍匐在和現代社會完全脫節的狀態里,無法反映時展對人的要求,當然更無法在真正意義上起到培養人、引導人、塑造人的作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義務教育為主導,以集體主義為核心,強調思想道德的高尚和共產主義覺悟的養成。從根本上說,這種教育系統是與計劃經濟和“政治國家”相適應的,是一種“奉獻型倫理”教育系統。這表現在抽象地肯定教育對象的“主人翁”地位,片面強調平等,忽視個人利益的追求,把人主要看作是為社會盡義務、作奉獻的道德人,而忽視了人的權利、需要、利益,因此這種教育系統主要靠理想目標、政治教育與動員、行政紀律等來維持。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社會全面走向現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內容、目標、方法等方面存在著滯后于社會發展的現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問題的提出就是對教育效果不好的承認。
具體來講: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法治的建立和完善,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社會結構日益多元化,引發一系列社會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人們開始從自然經濟、計劃經濟中走出來,渴望擺脫由血緣、地緣和單位所連接的人對人、人對固定組織的依賴和隸屬關系,成為擁有獨立人格和平等地位的公民。另一方面市場經濟通行的公平與效率、競爭與合作、自由與平等和公共精神等新型經濟倫理以及體現資源優勢配置、權利義務的廣泛性、一致性和平等『生等各項市場經濟規則,迫使人們必須從個人與國家、自我與社會的關系中予以合理、合法的認同和內化,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使命和責任,否則就無法在現代社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人的需求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如果不適應,教育就難以被人們所接受。公民意識是現代社會產生的現代意識,包含著許多先進性的要求,同時又和社會發展接軌,公民意識培育核心是對人的權利和義務意識的培育,這是市場經濟發展對人的基本要求。市場經濟中每個市場主體都是擁有平等、自主地位的法人,只有市場主體認知、理解、伸張自己的權利,并履行相應的義務,市場經濟才能順利運行。公民意識培育使人們意識到民主、法治的重要,這些觀念的樹立反映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價值訴求,同時也是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保證社會主義長治久安的必然選擇。因此,只有將公民意識培育納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而且既有適應又有超越,思想政治教育才易于被人們所接受,教育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綜上所述,公民意識的覺醒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重視公民意識的覺醒、培育公民意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把公民意識培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下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 下一篇:高校文化力在政治教育中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