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學視角下企業(yè)思政工作
時間:2022-04-17 04:50:00
導語:管理心理學視角下企業(yè)思政工作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科學,就是做人的工作,其核心是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企業(yè)而言,如何才能做好新形勢下企業(yè)員工思想政治工作,增強其有效性?就此問題,本文試從管理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的創(chuàng)新途徑。借鑒、運用管理心理學的原理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和社會結構的變遷,企業(yè)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而企業(yè)內各成員觀念及思維的差異化將更加明顯。這種變化與差異化的存在要求各項管理工作在方式方法上也要有所改變。現(xiàn)階段各方所提倡的人性化管理就是順應這種變化的表現(xiàn)。人性化管理的提倡,要求各項管理活動在追求實現(xiàn)統(tǒng)一目標的過程中必須正視及尊重組織內個體差異的存在。就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學習并運用管理心理學原理,把管理心理學與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結合起來,通過對員工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點的分析,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切實解決好項目目標實現(xiàn)過程中存在的思想上、行為上的矛盾,是體現(xiàn)人本管理,建設和諧企業(yè)的重要途徑,也是創(chuàng)新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的表現(xiàn)。
一、從人的需要出發(fā),做好新形勢下的員工思想政治工作
作為一個領導者,抑或思想政治工作者,從現(xiàn)在起應設法了解員工們的需要,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員工是帶著自己的需要走進公司或企業(yè)的,只有了解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人的任何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一定的需要或達到一定的目標。需要是行為的原動力,行為的動機是未得到滿足的需要。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是最基本最強烈的)、安全需要(要有安全感、自由的欲望)、社交需要(友誼、愛、歸屬感)、尊重需要(成就、名譽、尊重)、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充分發(fā)揮自己潛能)。同一時期可能同時存在多種需要,但會有一種需要處于支配地位。當一種需要滿足以后就不再是一種激勵力量了,會提出新的需要。因此,需要理論是我們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為此,首先,是要教育員工樹立正確合理的需要觀。管理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是社會的主體,其需要具有明顯的社會性。人的需要要受社會所制約,其追求的目的和實現(xiàn)的方式也要受社會歷史的制約。樹立了這樣的觀念,就能正確對待現(xiàn)實生活中的思想問題,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員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其次,作為企業(yè)的領導者和管理人員不應只注意生產(chǎn)目標的完成,而應從人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把注意的重點放在關心員工個體、滿足員工的需要上來。要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創(chuàng)造更多、更好的物質條件,努力解決員工生活福利、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問題,盡可能地滿足員工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運用管理心理學原理區(qū)分
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的差異,個體的差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心理特點完全相同的人。“人心不同,各顯其面”。心理個別差異即個性差異,是指人們之間在穩(wěn)定的心理特點上的差異,如氣質、性格、興趣或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個別差異不僅表現(xiàn)在人們是否有某方面的特點,而且也表現(xiàn)出同一特點的不同水平。掌握個體差異理論,對思想政治工作者區(qū)別情況,正確解決問題受益匪淺。首先,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者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正確地看待不同氣質的人。其次,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對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同的人不同的問題區(qū)別對待,做到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從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富有針對性。古語講“行醫(yī)之道,不可類推”。同樣,思想政治工作也不能對人“一個樣”,遇事“一刀切”,教育“一鍋煮”,工作“一般粗”。對多血質較為明顯的人,應發(fā)揮其主動、樂觀、反應靈活等特點。
三、正確有效地激勵講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同志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要求對人的管理、教育、使用,由“管理型”進人“服務型”。也就是說,對人的管理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由從外部的控制、約束,用組織、制度、紀律手段為主的管理,逐步向發(fā)掘人的知識智慧、調動人的內在積極性為主的管理的轉變,其中包括對工作成績的認可,給予較大的工作責任,外出進修、深造,職務、職稱的晉升,工資待遇的提高等,強調員工的主人翁責任感,多提供有挑戰(zhàn)性、戰(zhàn)略性、關鍵性的工作,增強成就感,使工作本身變成一種激勵因素。這既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更大空間,也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有新的提高和轉變。而管理心理學對激勵問題有兩個互相聯(lián)系的公式:一個是“工作績效二能力x激勵(積極性)”。這個公式說明,一個人的工作成效、成果取決于工作能力高低和積極性的強弱。另一個公式是“激勵水平(即積極性大小)=期望值x效價”。這里的期望值是指人們對自己行為能否導致所得到的工作績效(目標)的主觀概率(評估)。
如果認為通過努力達到目標的可能性高,則積極性會高,反之則低。這里的效價是指人們對某一目標的重視程度與評價高低,即人們主觀認為所期望達到的目標的價值的大小。如果認為目標價值高,則積極性高,認為價值不大,則積極性受影響。這個公式表明,人的積極性取決于其主觀對達到目標的可能性和價值的認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調動人們的積極性,自然應當從設定適當奮斗目標和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這兩個基本方面下工夫。激勵理論認為目標的設定要恰當,過高令人望而生畏,過低使人認為輕而易舉,兩者都不利于積極性的調動。同時,從期望值與實際結果的關系上看,結果小于期望值時,會令人大失所望,積極性受挫;結果相當于期望值時,產(chǎn)生不出所料的心理,積極性得以維持;結果大于期望值時,會有出乎所料的心理,積極性會更高漲。這就告訴我們,思想政治工作在設置目標激勵積極性時,也要遵循這些規(guī)律。
在激勵方式上,激勵理論關于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對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很有借鑒的。一般認為,外在激勵方式主要包括福利、晉升、授銜、表揚、嘉獎、認可等;內在激勵方式則主要包括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責任感、光榮感、勝任感、成就感等。外在激勵效果較明顯但不持久,而內在激勵則所需時間較長,但效果較高并能持久。這就是說思想政治工作要著力于構建一種獎勵激勵制度和機制,促使內在和外在激勵相結合,達到相得益彰,并且要把著力點放在教育人、培養(yǎng)人上。重視內在的激勵,使人的素質全面提高。在激勵方式上注重強化理論的應用,強化理論可以看做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建立獎懲制度和機制的重要理論依據(jù)。強化是指通過外力來干預某種刺激或行為以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就是對個體行為肯定的給予鼓勵、獎勵,以求鞏固,這是正強化;對個體行為否定的給予懲罰、鞭撻,以求減弱、消退,這是負強化。正強化“獎勵”是我們期望出現(xiàn)的行為,負強化“懲罰”是我們不期望出現(xiàn)的行為。這就是說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獎懲、表揚及批評的應用,要與組織期望的行為聯(lián)系起來,才能收到強化的效果。
運用“行為改變”理論,促進隊伍素質整體提高。從理論層面說:管理心理學認為,改變不合理、不正確的行為,能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而人的行為要改變有個過程,有個基本層次、序列,這個改變的序列就是知識改變—態(tài)度改變—個體行為改變—群體行為改變。知識的改變比較容易;態(tài)度改變受感情影響,比較難一些,時間要長一些;行為的改變更難一些,費時更多一些;而群體行為的改變則最難,需要更長時間。在改變方式上可分為參與型與強迫型兩種。參與型改變實質是強調學習新知識,啟發(fā)人們自覺地逐步地改變;強迫型改變實質是強調制度的作用,用規(guī)范的約束去促進改變。這就使我們明確了現(xiàn)代思想工作必須與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相結合,以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為載體。因為學習型組織活動不僅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所要求的,而且從人的行為改變規(guī)律中可以看到,學習知識是一切行為改變的原始動力。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運用學習知識和制度規(guī)范相結合的辦法和途徑,通過行為改變達到個體、組織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任何行為都是由思想支配的,要改變人的不合理不適時的行為,必須首先改變觀念,從思想工作上講,就是要改變主觀世界。通過不斷學習提高思想認識,進而改變行為,最終達到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
總之,運用管理心理學于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企業(yè)政工干部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政治素質,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更好地適應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整個思想政治工作充滿心理學問題,二者密切的交叉,辯證地統(tǒng)一,使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實現(xiàn)系統(tǒng)化、理論化、科學化。管理心理學與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目標是一致的,對象也是一致的,通過研究運用管理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原理,指導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是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
- 上一篇:書記在蘋果園提質增效擴大會發(fā)言
- 下一篇:高校管理思政教育心理學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