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背景下90后高校生社會實踐

時間:2022-06-04 10:01:00

導語:思政教育背景下90后高校生社會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政教育背景下90后高校生社會實踐

90后”大學生逐漸取代“80后”成為高校受教育的主體,全球化格局、社會轉型、時代變遷與生活變化賦予他們鮮明的時代特色。因此,作為“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社會實踐的設計和實施必須符合受教育者的個性特點,滿足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才能切實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0后”大學生群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第一,自信、理智,自我認知趨于成熟;第二,個性各異,自我意識較明顯;第三,需求多樣、務實,現實主義特點突出;四是厭煩乏味和枯燥,喜好生動與探索。如何針對“90后”個性特點,創新社會實踐,有效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迫切課題。由此,我們對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四所高校的“90后”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發放調查問卷1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167份;并訪談高校團干12名,社會實踐指導教師10名,學生30名;走訪了部分黨政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通過一系列實證調研,總結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

一、“90后”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期望值分析

(一)符合“90后”大學生追求自我、自信、平等、民主的現代特征

“90后”絕大多數是成長于社會經濟條件有較大改善的獨生子女,是家庭給予最多寵愛、最多培養、最高期望的一代。特定的時代背景和上海的國際化都市的大環境造就“90后”大學生擁有更加開闊的人生視野以及獨特的分析問題的角度,注重自我,平等、民主意識強烈。調查顯示,分別有59.93%和64.1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是自信和個性張揚的;53.42%的同學認為自己與父母的關系“融洽,互相理解,像朋友一樣”;32.25%的同學贊同“生活中追求的主要是自由和獨立,希望以自己的方式行事,不受組織規章約束”。由此,傳統的灌輸式或命令式的教育,必然不能為當今的“90后”所接受,在平等氛圍中通過自身的感悟達到對他們思想的引導,反而具有更好的作用和效果。因此,民主、平等的現代元素,是“90后”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基本要求。

(二)迎合“90后”大學生個體對個性及不同需求的追求

“90后”大學生追求個性、有主見。因此,不同個性的“90后”個體對同一載體的效價不同,對同一目標的期望值也不同。在調研中,我們得出以下數據:67.47%的同學認為社會實踐豐富了假期生活,68.67%的同學認為社會實踐了解體驗了社會;57.83%的同學期望通過社會實踐“結交朋友,培養合作精神”;不同的學生個體熱衷參加不同性質的活動載體,有的傾向理論學習、學術科研,有的喜歡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等。豐富多彩、具有多重選擇是對社會實踐的最起碼要求。

(三)滿足“90后”大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及能力的需求

人生目標明確已成為“90后”大學生所公認的特征之一。在激勵的競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需求更為多樣和務實。調查顯示,分別有50.63%、55.7%、58.23%的同學喜歡專題班團會、社團活動、社會實踐這樣的思想教育方式。他們認為通過參加不同活動,比上課受益更多,能力也能獲得更大的提升。因此,社會實踐應滿足“90后”大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及能力的需求。

二、當今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社會實踐現狀分析

但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實踐育人的理念沒有達成共識,安于現狀重復開展活動的現象比較突出,每年開展此項工作帶來的疲勞式懈怠和應付情緒普遍存在,社會實踐的形式途徑急需探索和創新,實踐育人的合力沒有形成,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實效性有待增強。

(一)不符合“90后”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學生積極性不高,參與率參差不齊

就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現狀而言,僅有極少同學主動考慮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對于學校統一組織的社會實踐,上海各高校學生參與程度差別較大。究其原因,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模式千篇一律,內容流于表面,不能滿足“90后”大學生不同層次和多樣化的需求,從而不能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不能滿足學生提升能力的要求,社會實踐專業性不強,專業教師參與程度不高在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應有思政教師在實踐立意及相關操作細節方面提供支持,若開展與專業相關的實踐工作,更需要專業教師參與并提供專業方面的指導和建議。

而現行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對社會實踐指導教師的工作量和教學成果缺少相關認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吸引更多的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的加入。雖然目前仍然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以極大的奉獻精神投入到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中,但是如果將所有學生納入到社會實踐活動的教學管理中,現有師資力量將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也將會成為未來普及社會實踐教育的瓶頸。

(三)活動經費主要依靠高校支持,無法滿足社會實踐廣泛普及的需要

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經費主要來源為高校相關專項撥款,對獲批項目給予一定金額的支持。如上海師范大學,每年大約50-100個項目審批通過,獲批項目分為自籌經費項目、一般支持項目和極少重點支持項目,目前每年能夠保證給予支持項目500-5000元不等的經費。由于相當一部分社會實踐需要異地開展,并進行調研、援建,這筆經費對于大多數實踐團隊而言,只能解決部分路費問題,無法全面解決食、宿、行等具體問題,更無法保證實踐深入有效的進行。又以每組團隊8人-10人計,全校最多有800-1000人參加社會實踐,與全校數萬人相比,參與的學生覆蓋率相對較低。

三、加強“90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探索

當今,大學生社會實踐進入了科學發展的新階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變化,探索大學生社會實踐新模式,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形式,激活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力,已成為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科學發展的現實需要。

(一)遵循“三結合”原則搭建社會實踐平臺,完善培養方向,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性和滲透性

根據“90后”大學生個性特點和大學生社會實踐要求,遵循“社會實踐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理論學習與課程實踐相結合、校內平臺與校外平臺相結合”的“三結合”原則搭建社會實踐平臺,分別進行平臺建設。

1.內容務實,社會實踐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在指導學生社會實踐工作中,應注意結合國情、現情,聚焦基層一線,強化體驗式教育,創新社會實踐模式,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高校實行全員育人,以各種方式向學生介紹世博會,積極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由此,“90后”大學生成為世博志愿者最主要的社會力量,同時,上海各高校大學生以各種方式參與世博,僅上海大學就有8000多名學生參與各類理論調研、社會實踐工作。通過社會實踐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愛國情操,同時也克服社會實踐中浮于表面的形式主義之風。

2.形式創新,理論學習與課程實踐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同學們進一步加強對理論學習的理解和認識,最終將理論融會貫通。如在紀念建黨90周年期間,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城市建設與安全工程學院學生運用專業知識,搭建了一大會址、遵義會議小樓、延安寶塔等10個中國共產黨前進道路上的重要地標建筑模型,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用心體會到黨的輝煌歷程,完成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3.保障有力,校內平臺與校外平臺相結合校內平臺與校外平臺相結合,不可偏廢其一。校內平臺從理性上開展教育,校外平臺從感性上加以引導。強調大學生“只有深入到基層、群眾中,才能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校應注意引導“90后”大學生走出校門,走入基層和農村,在社會實踐中體驗生活、認識國情和了解民意,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和科學性,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和滲透性。

(二)建立制度,建設基地,加強教師指導,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規范性和長效性

應從三方面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規范性和長效性:其一,完善制度設計。首先,高校應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領導小組,并制定配套文件,從人、財、物等給予大力支持;其次,把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納入教學計劃,把社會實踐經費納入人才培養成本,有針對性的加強社會實踐課程體系的探索,按照課程化管理的方式推動社會實踐的有效開展,變短期活動為長效教育,從而科學、有序的推進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其二,建立實踐基地。高校要發揮學校的主體作用,聯合社區、企事業單位建立各級實踐基地,結合“90后”關心、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引導學生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切實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時效性和常態化。其三,加強專業教師指導。針對“90后”大學生思想不夠成熟,專業知識比較薄弱的問題,在學生實踐過程中,尤其涉及科技創新模塊,應吸納實踐指導教師及專業教師加入,提供內容及方法的指導,并實施合理的考核或考查等評價機制。如華東理工大學歷年要求各學科教授、專業任課教師與班級、學生團隊結對子,完成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項目。專業教師的指導不僅提高了學生實踐質量,滿足了學生提升能力的需求,同時,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科學聯合,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規范性和長效性。

(三)?!吧纭惫步?,構建校園覆蓋格局,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廣泛性和全員性

?!吧纭惫步J绞墙梃b美國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理念,它更強調大學生作為一個自然人,對服務社會,及社會對大學生服務的相互體現。首先,聯合社會基金、公益組織,解決學生活動經費的匱乏,并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如上海市每年開展“知行杯”大學生社會實踐大賽,“牽手愛心行”、“三下鄉”等系列實踐活動;其次,積極拓展社會教育,一切具有道德教育職能的組織或部門,如政府、機關、傳媒、企業、社區等都應參與到引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活動中。同時,大學生利用高校獨有的科技資源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形成聯動效應,確保全員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已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社會實踐應注重建立長效機制,滿足“90后”大學生豐富多樣的實踐需求,在實踐中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