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思想政治的機遇與挑戰
時間:2022-03-18 09:52:51
導語:網絡時代思想政治的機遇與挑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同時強調,要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凈化網絡環境。這既提出了網絡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任務,也為網絡時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必然要求。當前,網絡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思想文化的傳播提出了新課題、新挑戰。貫徹習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對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來說,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借力網絡新媒體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成果,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一、網絡發展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機遇
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講,是群眾工作,是思想工作。廣泛而細致地深入群眾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條件和基本保證。網絡的普及、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機遇和前所未有的便捷條件。一是網絡實現了信息傳播的綜合性。網絡傳播囊括自身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既可以點對點傳播,也可以點對面傳播,還可以面對面傳播。豐富的共享信息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巨大信息資源。利用這些信息資源,教育者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素質,及時更新教育內容,還可以選擇那些與人們工作、學習、生活相關的信息,為教育對象提供服務,增強思想教育的服務功能。二是網絡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多樣性。文字、圖像、聲音等多媒體效果都可以通過網絡實現,電子郵件、電子刊物、論壇、視頻、即時聊天工具、博客、微博、微信等傳播方式層出不窮,豐富和擴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載體,增強了思想教育內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三是網絡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及時性。網絡有助于迅速、準確地了解人們的思想情緒和他們關心的熱點問題,增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四是網絡實現了信息傳播的交互性。網絡上的平等參與,有助于人的主體作用發揮,對于網絡上的思想教育信息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點擊瀏覽、閱讀下載、理解和接受。在這個過程中,淡化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身份界限,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經常出現的逆反心理,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為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們的自我教育提供了有效平臺。五是網絡實現了信息傳播的開放性。網絡超越時間空間特點,使得人們在網上聊天、視頻、瀏覽信息等活動可以隨時隨地,不受時間地點限制。人們在互聯網上和接受信息是平等的,不分地段、不講身份、機會平等。綜上所述,網絡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感召力,有效地增強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二、網絡發展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挑戰
意識形態滲透始終是西方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和平演變”的主戰場,也是西方敵對勢力的一貫手段。美國已故前總統尼克松曾公開宣稱,“意識形態是我們爭奪的根源,如果我們在意識形態斗爭打了敗仗,我們所有的武器、條約、貿易、外援和文化關系都將毫無意義;最終對歷史起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而不是武器”。網絡無疑成為其實行“和平演變”的最前沿、最直接、最經濟、最見效的主戰場。為爭取網民和陣地而展開的斗爭日益凸顯,現實世界的斗爭也會體現在網絡世界。一是網絡滲透。境外資本不斷滲透我國互聯網產業,利用互聯網影響我國的經濟秩序、社會穩定,乃至逐步蠶食對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網絡滲透的黑手也多見于一些群體性事件中,他們用煽情的語言緊緊籠絡人心,表面上是緩和沖突,實際上是綁架人心,控制輿論,全然不顧本身違法的事實,搶占輿論高地,腐蝕用戶理性,是“極其高明”的輿論營銷手段。二是輿論代言。西方敵對勢力培植其代言人,成為其網絡吹鼓手,指使利用一切傳播手段和機會,傳播資本主義的制度模式和西方世界價值觀。在思想上極力推銷西方“普世價值觀”,貶低馬克思主義,以“思想多元化”之名傳播極端主義思潮;在經濟上否定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宣揚私有化才是最正確的模式;在文化上建立“文化武器庫”,設立“基金會”“研究會”“培訓中心”等組織,培植“親西方代言人”,撒播“普世價值”種子,制造不實言論混淆視聽。三是蠱惑人心。互聯網上,在QQ、微博、空間、論壇、微信等都有極端思想的聚集地,而且大多和境外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極端思想輿論平臺針對不同地域、不同年齡的受眾采取不同的方式,其中青年受眾是境外勢力蠱惑的重中之重。這些平臺的宣傳品使用互聯網語言,迎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由于年輕人缺少理論根基和人生閱歷,長期接觸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出現思想上的不穩定狀態,從而使年輕一代在價值取向上出現偏差。四是話語霸權。網絡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但國際上強勢文化也趁機構建新的文化霸權。西方發達國家依靠自身的經濟技術優勢,無時無刻不把它的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通過網絡進行擴散和傳播。
三、做好網絡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建議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從戰略的高度重視網絡的發展,未雨綢繆,樹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掌握網絡應用技術,為思想政治工作服務。一是網絡政工教育載體要“強化”。政工部門、政工干部要加強對網絡和“網民”的深入研究,有針對性地開展網上宣傳,使網絡成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載體。充分利用這種載體,更多地更強有力地發出黨的聲音,對不健康的東西或反動言論進行針鋒相對地批駁,以正視聽,并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教育引導,在教育中充分發揮網絡聲、像、圖、文并重的優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二是網絡教育陣地建設要“硬化”。強化網絡教育功能,把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位。借助網絡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直觀性和高效性。利用網絡資源豐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加強網絡思想教育隊伍建設,組織和動員更廣泛的群眾參與。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上進行創新,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重視和加強網絡道德建設。三是網絡政工教育創新要“實化”。要敢于擺脫傳統觀念、思維定式和習慣做法的束縛影響,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網絡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空間延伸深的優勢,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網絡性能與政治功能深度融合。四是網絡輿論環境要“凈化”。大力宣傳貫徹國家網絡安全法,完善依法治網、依法管網的長效機制。加強網管部門和網管隊伍建設,強化職能、明確責任,不斷提高管網能力和技術手段,對網絡違法行為要從重、從快打擊,切不可放任自流,使網絡輿論場始終在法律、規則、制度的監督和制約下運行。
作者:楊振華 單位:寧夏公路管理局固原分局
- 上一篇:思想政治輔導員工作方法的創新策略
- 下一篇:遠程監控在大橋工程建設安全管理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