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究

時間:2022-01-26 03:08:24

導語:高校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究

在數字圖像時代,圖像成為人們認知世界、情感交流、信息溝通交流和重構人們對世界認知的重要方式,導致圖像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使得人們的情感、情緒體驗、視覺感知方式、信息接收方式等發生變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主要渠道,但圖像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舊有的教育方式與媒介形式受到了挑戰,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研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圖像時代大學生的認知方式、行為交流方式、學習方式等的圖像化轉變,創新運用圖像化教育方式契合大學生的圖像化發展需求,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

一、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概念與特點

(一)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概念。圖像,可以從廣義和狹義上來區分,“從廣義的角度來講,圖像是一種非文字傳播的閱讀文本,凡是可見的形象來表達、理解和解釋事物的符號形態都可稱作圖像,如雕像、建筑、裝置藝術、化態景觀等;而狹義上的視覺文化,就是指現代社會通過各種視覺技術制作的,報刊、廣告、攝影、電影、電視及網絡等媒介為主要傳播方式的視像文化形態”[1]。圖像既包括靜態的圖像,如圖畫、雕像、照片、雕塑、建筑等,也包括動態的圖像,如影像、動漫等。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把圖像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方式;即把“圖像化”的方式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發揮“圖像”的感性直觀與形象生動等優勢,以立體多維的圖像表達抽象的價值觀,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圖像化教育方式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大學生通“圖像”來感受更加立體、直觀的思想政治教育。綜上,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各種“圖像”資源包括圖像、雕像、影視、圖畫等各種蘊含“真、善、美”的價值理念的圖像、影像內容,結合圖像時代大學生的特點,運用一定的教育技巧進行開發、挖掘、轉換、創新各種圖像資源,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圖像化教育的“向善、向美、向真”的價值導向。(二)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特點。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把“圖像”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堅持直觀性與形象化的統一、象征性與隱喻性的統一、現實性與虛擬性的統一,契合數字化時代大學生圖像化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及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圖像的直觀性、形象化給人一種視聽感官的沖擊,以直觀的形象展示了圖像本身蘊含的思想及理念,但每個人依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與知識結構對圖像的內容進行理解、重構、編碼來作出價值判斷。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圖像的直觀、形象化的一種感染力、表現力彌補理論教育的感性的不足,適應圖像時代大學生的認知和閱讀習慣,與他們的圖像邏輯思維相契合,既能調動他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也能在感性直觀的教育方式下把價值觀的內容內化于心,達到全面的詮釋抽象的理論內容,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可見可感和入腦入心,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圖像的象征與隱喻的統一即利用圖像符號意指某種事物象征的精神內涵、理想信念或者隱喻的價值理念。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將圖像的象征性與隱喻性的統一將晦澀難懂的價值觀以圖像的象征、隱喻手法將其生活化、簡單易懂的具象方式表達出不可見的價值觀,如借助長城、中華龍、國旗來象征國家的寓意;和平鴿象征和平寓意;天平隱喻的是公平正義的價值觀;中醫的“陰陽”隱喻了對立統一的哲理。圖像的現實性與虛擬性的統一,即“現實性是指當代圖像在制作過程中的靈感、選題、取材及其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作品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虛擬性是指以知識、信息、消息、文字、圖像、聲音等作為自己的存在形式[2]。正如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選取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一些軍事和外交的重大事件為題材,以虛擬Q版動物造型的形式展現出來;“大抗戰”動漫游戲,選取中國8年抗日的史實為題材,以虛擬的網絡游戲把中國在抗日過程中國共聯軍的戰役、游擊戰、地道戰等歷史事件來展現中華民族團結對外的抗日戰爭歷史。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將圖像的現實性與虛擬性相結合,把史實結合網絡虛擬游戲進行價值觀教育,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內心的情感共鳴,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獲得感。

二、實施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依據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是價值導向的“顯性”與“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經典論述。在2020年中國面對百年一遇的“肺炎”,央視網根據數字化時代的發展推出的超然動漫“對疫”,以動漫的短視頻播放人類千百年來與魔物抗爭,人類團結一心,眾志成城,聯手攻關擊敗病魔。國家以當代青年喜歡的動漫方式把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團結互助、集體主義精神等價值觀理念以生動、形象的直觀方式呈現在大眾視野當中,實現價值觀的引導。央視通過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把現實生活的難題與虛擬的網絡展示、解讀現實的抗疫事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在2020年3月10日的“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國家跟隨數字化時代的發展,采用網絡直播的方式上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網絡直播視頻把現實生活中的抗疫情況對全國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把信息的實時性、交互性以網絡呈現,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圖像化表達方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話語、理論話語轉變為圖像話語、生活話語,在觀看視頻的彈幕和即時評論進行信息的交流,把“愛國、無私奉獻、生命至上、社會責任感”等社會價值共識以鮮活和富有感染力、情感并茂的方式激起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和行為自覺。

三、學情變化———實施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

依據海德格爾曾經說過:“從本質上來看,世界圖像并非意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圖像時代的數字原住民———大學生的圖本思維方式及價值觀、信仰、道德規范等受到了圖像化、視覺文化強有力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現有文本敘事的理論灌輸方式受到了挑戰,呼吁圖像化、視覺化的直觀、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圖像崇拜和視覺狂歡已成為當代青年追求的主要文化范式,這使得以文本話語、理性話語為主要話語形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沖擊”[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發展,需要創新教學方式,以圖像化的教育方式耦合大學生在圖像化時代的一種視覺享受的需求,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一)大學生認知方式的圖像化轉變。“認知方式是指個體對事物進行認知時所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4]。大學生的認知方式跟隨圖像時代的發展由文本述事轉變為文本述事與圖像述事相結合,凸顯圖像述事的重要性;“與語言、文字符號不同,圖像符號是通過主體的視覺感受和圖像的反作用來認知世界,以圖本的形式進一步重塑主體的認知”[5]。他們認知方式的圖像化轉變表現為“借助電視電影認知外界,通過多媒體課件開展課堂教學,以及校園文化環境中的宣傳圖、大街小巷中的廣告圖等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少年的認知方式”[6]。在現實生活中的巨幅廣告牌、國家及國際社會新聞、3D與4D電影,5D的VR體驗等,都是大學生認知世界及體驗的圖像方式。圖像化的認知方式中的“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和容易記憶契合大學生日常生活的認知和信息交流的方式,而對于抽象和深奧、形而上的東西有著本能性的排斥;正如大學生通過好萊塢影視認知美國先進的科技及隱含在影片中的個人價值觀、英雄主義;日本的動漫認知日本的征戰特性及日本的文化;韓國的偶像劇認知韓國先進的整形技術及浪漫的文化;英國的神探影視劇認識英國的紳士品格等。中國出產的一部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后的軍事和外交的重大事件為題材拍攝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動漫,大學生通過觀看這個動漫片來認知我國的黨史軍史的發展,引起了情感的共鳴,更是激發他們內心的愛國情懷,凝聚對中華民族的價值觀認同。圖像時代的發展及社會環境的圖像化導致圖像述事的直觀性與趣味性、生動性契合大學生對事物的認知,逐漸形成一種圖像化的認知方式,進而重構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二)大學生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的圖像化轉變。思維方式主要指思維借以實現的形式,主要分為抽象的邏輯思維和形象的直觀思維,前者是以文字為主的文本邏輯思維,后者是非文本的情景化、直觀性的圖像思維方式。俗話說,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圖像時代的大學生的交往行為方式與信息的交流方式更多借助網絡的表情包(動態與靜態的表情包相結合)如阿貍、兔斯基、蠟筆小新、暴走漫畫蛋先生;借助電視與電影來認知外面的世界、借助網絡游戲來消遣課余時間、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視頻、微視頻等方式表達自我的情感及發泄不滿;這種具象化及直觀性的的圖像化認知方式、交流方式促使大學生思維方式及行為方式的圖像化轉變;如習慣性的隨心隨性的攝影拍照、習慣在網上觀看視頻和圖片,習慣性的通過抖音小視頻、微信小視頻等方式共享,分享別人的歡樂或者是悲傷、也分享自己的生活及煩惱;通過網絡游戲與他人的網絡互動來交流思想,張揚個性,通過網絡視頻的彈幕與他人交流思想,通過體驗5D的VR真人實戰帶來的身臨其境的“虛擬”現實感等滿足自己對精神的需求和他人對自己的關注及認可。“圖像為人們營造出具體可感、可見、可觸摸、可體驗的形象化場景”[6],吸引大學生對“圖文并茂”的生活方式的追求,這不僅是伴隨著圖像而存在,而是圖像成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圖像則反過來進一步塑造著青少年的話語表達方式、記憶、思維以及情感經驗,逐漸形成了圖像話語和圖像思維”[6]。(三)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圖像化轉變。學習方式指個體在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具有偏好性的行為方式與行為特征。在數字化圖像時代大學生的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電子閱讀器等,都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必備工具,學習工具的數字化發展促使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圖像化轉變。在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面對的電子書、多媒體上課、微課、慕課、雨課堂、網絡課程的普遍實施,凸顯了學習方式的圖像化轉變,表現由文字為主,圖像為輔轉變為圖文結合進行交流的學習方式。在今年的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教育部組織的“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網絡平臺和超星學習通APP上的名校名師上的“示范思政網絡課”等,都是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充分凸顯在圖像時代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圖像化轉變。在現今大學生是“機不離手”,以移動終端為媒介的手機、平板電腦的使用等,使大學生的學習從教室、宿舍窄小的上課空間向操場、食堂、地鐵站、公交站或者其他的公共場所等來擴展,實現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網絡化和圖像化。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圖像化轉變是適應時代的發展,更是契合大學生對新的教學方式需求。

四、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施策略

在數字化時代,大學生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及學習方式的圖像化轉變,呼吁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運用,為思想政治教育圖像化教育提供了條件。思想政治教育圖像化教育方式運用在遵循圖像化邏輯思維的前提下,在教育內容上,挖掘中醫的圖像文化資源的價值觀意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與途徑上,打造立體多維的涵化路徑和采取“圖像”與理論講授結合的培養機制,以圖像化的教育方式把隱喻在傳統中醫文化的價值理念展示出來,以具體、形象的方式解讀抽象的價值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在教育內容上,挖掘中醫的圖像文化資源內隱的價值觀。中醫藥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共通的價值觀及共同的文化符號。要求教育者對中醫的圖像文化資源進行挖掘與轉化,以中醫學生所熟知的中醫圖像文化符號及共同的價值理念增強價值觀的教育效果。中醫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是“仁、和、精、誠”,如大醫精誠、醫者仁心、以人文本、天人合一、誠實守信等的價值理念。教育者要挖掘中醫圖像文化中的“醫者仁心、生命至上、救死扶傷”的倫理道德觀、“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陰陽平衡及“治未病”的健康觀、“醫患和諧、同道謙和”的道德觀、“調和致中”的治療觀、“醫術精湛”的職業觀、“以人為本”的生命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觀等等。如教育者組織大學生參觀廣西中醫藥大學的校園雕像、教學樓前的中醫藥歷史發展文化石雕走廊、圖書館正門兩側墻上的岐黃論醫、杏壇講學大型石刻浮雕、張仲景大廣場的仲景銅像、合德樓前的“河圖洛書”石刻像、教學樓旁的“孔子問道老子的”雕像等直觀性、形象化的圖像,在參觀過程有意識對直觀的中醫藥文化景觀及文化符號進行解說,揭示其道法自然的生命觀、形神兼顧的健康觀、整體平衡的思維觀、辯證論治的診療觀和大醫精誠的道德觀和醫圣對中醫學的無私奉獻精神、探尋醫道的艱苦奮斗精神、《問道》中儒家仁禮、仁愛為本的道德追求;使大學生產生“中醫歷史的連續感和‘身在其中’感”[7],通過石雕圖像的行為“形塑”和“群塑”對醫學生進行感召和教化,強化價值觀教育效果;在視覺經驗的刺激下產生相應的行為動機或模仿,引導醫學生將理論認知轉化為實踐,以實現個體的知行統一。(二)在教育途徑上,打造立體多維的涵化路徑。思想政治教育的圖像化教育,既要遵循教育對象的視覺感知,又要遵循教育對象的圖像化體驗路徑;通過多種教育途徑、教育活動讓大學生在體驗與感悟中引發內心的觸動、把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外化為日常的行為。第一,校園環境中的中醫藥圖像文化景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感知路徑。廣西中醫藥大學的校園環境具有濃厚的傳統中醫文化特色,獨特的中醫歷史建筑及校園文化石、種植多種中藥的藥師山及校園中的中藥樹林等校園文化景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價值觀教育作用。教育者組織大學生參觀廣西中醫藥大學的校園文化環境,如中醫特色的文化標語、中醫經典著作石刻文等,引導他們在感性直觀的文化環境中領悟中醫藥文化蘊含的天人合一、陰陽調和、以人為本、大醫精誠等價值觀;亦或是引導學生參觀學校的板墻或者學校宣傳欄、教室及學院文化宣傳欄的中醫人文精神的圖像標語,讓大學生感知學校的校風、學風都充滿了中醫人文精神,讓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價值觀教育。還有校園一角中的著名中醫大家雕像、名人銅像、廣西中醫藥大學的校門口的晨鐘暮鼓樓的中醫特色建筑,廣西中醫藥大學達道樓前的青銅雕像———《對話》展現的張仲景、希波克拉底兩位東西方醫圣會晤的雕像,圖書館邊上的刮骨療毒的銅像;合德樓前的大型石刻河圖洛書圖、張仲景大廣場的銅像等中醫特色的校園圖像文化景觀給大學生營造一種愛校、愛中醫和積極向上的學習生活氛圍;引導大學生手繪中醫名人圖像、攝影、中醫人文精神專題漫畫展等方式,在仰望、凝視、描繪中醫名人雕像的過程中觸動學生的內心對“醫圣”以人為本、濟世救人的精神認可和堅定中醫藥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讓學生體會圖像化的教育方式帶來一種“隱性”的價值觀教育。第二,舉辦中醫藥圖像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體驗路徑。如教育者舉辦中醫藥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為主題的微視頻大賽,讓學生自己編劇及自己扮演的方式加深對中醫藥傳統文化、醫學人文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通過引導大學生參加中醫經典的價值觀的圖文互構的文化活動,激發情感共鳴,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感悟“大醫精誠、懸壺濟世、仁德為本”等價值觀,在原有的知識結構基礎上對這些價值觀進行自主認知、自主選擇、自主判斷,最后達到價值觀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另外“中醫藥特色圖像文化展”、中醫名人名師“手繪展”等多種主題圖像活動,引導大學生通過圖片制作、微視頻拍攝等形式認知中醫藥傳統文化內涵的多種價值觀,以中醫藥圖像文化交流的形式實現價值觀認同。第三,構建以中醫藥圖像文化為主題的校園輿論平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路徑。諸如開設中醫藥圖像文化的微信公眾號,以微信公眾號推送中醫藥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文章及微視頻、廣西中醫藥大學課程思政的推文及中醫義診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的視頻等,讓中醫專業的學生通過微信公眾號的推文引發共鳴和震撼的情感體驗,激發其產生認同、內化及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驅動力;開設紅色微博、紅色論壇、“國醫大師”博客等,依托校園的網絡輿論平臺的互動式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網絡教育活動中,使大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引導他們體悟和反思,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三)在教育方式上,采取“圖像”與理論講授結合的培養機制。在圖像時代,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圖像化轉變呼吁教育者對中醫專業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采取“圖像”與理論講授的結合,即契合大學生對圖像化教學方式的需求,又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理性需要。教育者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思政課的價值觀教學,既要把理論內容進行必要的講授,同時結合“圖像”進行價值觀教育。例如把2020年在肺炎疫情期間:在抗疫前線的醫生、護士拍攝的圖片、視頻;全國人民為抗疫捐物等視頻在課堂上展示出來激發醫學生內心的愛國、奉獻的情感,因為再生動的語言也無法替代的一張張護士穿防護服勒的面部變型照片、一個個為抗疫而奮戰的醫生累的倒地睡覺的照片及視頻,以直觀、具象、逼真的人物形象及他們身上的醫者仁心、生命至上、高尚的職業道德、樂于奉獻、不畏困難、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直擊大學生的內心,引起他們的內心的情感共鳴,實現在潛移默化的價值觀教育。以抗疫的圖像結合理論講授,教育者通過課堂短時設計圖像———抗疫與中醫為主題的制作卡片;以此引發大學生的反思:作為一名中醫專業的大學生,我們能做什么?我們怎么做是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還有學校推送微電影———名醫校友,以視覺影像引導大學生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影片表達出來的醫者仁心、大醫精誠的價值理念;線上的名校名師講思政課,引發大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參觀博物館、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圖文結合的現場教學,以直觀、具象、逼真的形式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引導大學生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轉化到日常的生活行為中。

參考文獻:

[1]王勤富.當代圖像傳播的特征與影響研究[D].遼寧大學,2016:60.

[2]王友萍.當代圖像傳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18.

[3]寇曉燕.文本與圖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育敘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21(02):34-37.

[4]劉星煥.當代圖像傳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18:15.

[5]郭科.思想政治教學圖像化構建研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21):52-53.

[6]郁有凱.論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圖像化教育[J].青年探索,2019(03):64-72.

[7]劉莉.全球場域中民族文化符號的傳承與創新[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9(12):51-54.

作者:蒙均敏 李玫姬 韋兆鈞 黃媚 單位:廣西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