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路徑探析
時間:2022-01-26 03:14:49
導語: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路徑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在高校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突發性、不確定性和危險性給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特殊挑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認為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過程中,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強化黨建引領,做好教育引導工作;要呼應時代精神,完善教育內容;要創新方式方法,激發工作活力,以此來積極應對挑戰,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踐路徑
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各高校在做好各項防控工作的同時,應積極面對挑戰,按照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進一步改進與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挑戰
面對突發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保證實效性,如何滿足學生的特殊需求增強針對性,如何把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變化調整工作的著力點,這些都對常規的思想政治工作機制造成了沖擊。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突發性要求各高校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爆發初期及時建立高效的工作運行系統,調整思想政治工作機制,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不確定性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挑戰。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突發初期,醫療和疾控專家對發病規律、傳播途徑、治療措施、擴散范圍、延續時間等認識并不統一,這些不確定因素加劇了公眾的不安全感,當公眾未及時獲取準確信息時,便會產生流言;當公眾的需求未能及時滿足時,便導致了恐慌情緒產生。大學生思想活躍,面對多渠道的信息來源和繁雜的信息內容,在涉及個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問題上,容易造成情緒的波動,在涉及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傳言和網絡輿情的問題上,可能導致思想的混亂。如何使學生正確認識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知識和防控措施,避免過度恐慌;如何使學生時刻保持高度警覺,克服煩躁情緒;如何使學生正確識別網絡信息,及時引導輿論;這些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嚴峻的挑戰。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險性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產生影響。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管是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流”,還是現在的“肺炎”,都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和較高的病死率,這種危險性容易引起公眾的恐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需要每位學生的重視與參與,如何改進工作方式,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覆蓋面;如何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獲得學生的認同,這些都對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挑戰,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要求
(一)思想政治工作務求“細”。嚴格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控措施限制了學生們的活動范圍和形式,其思想情緒難免會產生波動,此時,思想政治工作要改變內容寬泛等問題,提高工作的“精度”,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感染力。思想政治工作內容應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的各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由舊變新,由虛變實,改變以往的“教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為“學生關心什么教師就講什么”,增強內容的針對性。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分類疏導、解釋或鼓勵,對于思想和心理存在困惑的學生,做到“鍵對鍵”“面對面”。在對學生黨員教育中,重點強調黨員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斗爭中應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這一問題,以使工作更加精準。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精準掌握學生思想狀況,針對學生容易出現的思想問題,提前組織教育,以保證在特殊情形下學生的身心健康。(二)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情”。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嚴峻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應講究“溫度”,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從滿足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需求出發,圍繞學生、關注學生、服務學生,采用學生樂于接受且能廣泛參與的方式,堅持以情感人,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現實問題結合起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傳遞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真正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從學生的切身利益出發,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將思想政治工作融于日常生活和實踐中;從學生最需要的角度切入,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面對緊張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溫暖,了解學生的“所思”“所盼”“所想”,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正確認識形勢,增強戰勝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心。(三)思想政治工作力爭“新”。隨著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不斷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方式,強化工作的“黏度”,增強工作的吸引力。在思路上,由被動應戰向主動出擊轉變;在形式上,由集中、統一向靈活、多樣的方式轉變;在途徑上,由單一的課堂教學向豐富的媒介應用轉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系統,通過現代化工作手段,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和網絡輿情,為學校的防控工作提出建議;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多樣的、生動的宣傳方式,引導學生科學認識和正確對待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宣傳抗擊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感人事跡,展現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的精神面貌;積極探索工作新的切入點,采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和新媒體技術,加強輿論引導,有序開展心理干預和疏導工作;教育與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參加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志愿服務活動。
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路徑
(一)因事而化,強化黨建引領,做好教育引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詮釋“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化”人,通過事實、事件、事理為學生指引方向,最終引導學生對“事”認真思考,并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實踐,引領學生成長成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通過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過程中的社會熱點、網絡言論的引導,將正面、積極的內容內化為學生思想體系的組成部分,外化為學生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具體實踐。強化黨建引領。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每一個黨員要強化黨員意識、亮出黨員形象,作出黨員承諾,圍繞黨員在危難面前的責任和態度,開展理論學習,提高思想認識。引領學生從“匆忙應對”轉為“從容進擊”,從“思想發動”轉為“行動落實”,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工作與日常工作、生活結合起來,將認真學習與科學鍛煉結合起來,做到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強化思想引導。“致師生的一封信”,要求廣大師生以高度的責任感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主動參與到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中。發揮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導師、班主任的協同育人作用,精準、及時地掌握學生思想動態。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為討論對象,挖掘教育價值,幫助學生辯證分析,引導學生體會和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過程中顯現出的優越性,從而將“四個自信”內化于心,使其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開展線上溝通,教師引導學生理性對待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展,發現不良的思想或心理苗頭時,要穩定人心,做到攤開說、講透徹,幫助學生緩解負面情緒,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營造出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思想氛圍。強化輿論引導。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2]。對于黨和政府在防控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種種努力和成效,國際上有贊美的聲音,也有造謠抹黑的聲音;社會上有支持的,也有冷言冷語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有能力、有意識地積極回應形形色色的網絡言論和思潮。對于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謠言,對于西方政要唱衰、抹黑中國經濟政治的言論,要因事而化,理直氣壯地講明黨的防控方針和政策,在答疑解惑中注重分析和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教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認識和分析社會現象,提高學生辨別錯誤思潮、錯誤言論的能力。通過新媒體平臺、社會主流媒體,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持續引導學生凝聚共識。(二)因時而進,呼應時代精神,完善教育內容。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過程,對于思想政治工作來說既是嚴峻的挑戰,又是進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機。我們要充分挖掘這個活生生的、寶貴的教育資源,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加強民族意識教育。人們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職業精神和道德操守,是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路徑探析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容忽視的精神動力,是民族精神在特殊時期的積聚和迸發。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過程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過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詮釋其中所展現的現代民族精神內涵,針對其中所涌現出的感人事跡、模范人物,向學生講好典型故事,挖掘和凝練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引導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大學生是民族的未來,此類事件應成為加強大學生民族意識教育的重要契機。加強社會責任教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應當與時俱進,要以生動豐富的形式吸引廣大學生,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不同特點有重點地開展工作,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例如,在肺炎疫情期間,部分學生主動參與到當地社區或居委會“抗疫”的實際工作中,表現出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加強健康道德教育。健康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人人都應當維護人類健康,保護和優化生存環境、參與衛生保健活動,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建立正確的生態觀和健康觀。從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發展中吸取教訓,引導學生從查找身邊的不文明行為入手,幫助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健康道德水準。加強健康道德教育應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期間學生會存在一定的心理危機,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不安、緊張、焦慮、煩躁或恐慌。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與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從心理上積極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自我釋放心理壓力,避免恐慌,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自我保護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過后,同樣需要給予學生積極的關注與心理疏導。心理教育應當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因勢而新,創新方式方法,激發工作活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捕捉環境的新變化和新動態,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壓力促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創新,以工作理念、方法和手段的改進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不確定性,做到因勢而新。進一步適應環境、改善環境,準確應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切實提升。促進協同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實”起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場“硬仗”,高校需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幫助學生認識問題的嚴峻性,增強學生的重視程度,從而積極主動配合和理解學校的相關規定和工作。針對學生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教育需要高校各方面、各環節的協同,需要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導師、班主任齊抓共管,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課教學、專業課教學、課外文體活動有機融合,建立各部門、各院系相互協調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思政工作機制,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實施開展“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從而形成“課內教學”與“課外教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格局。借助大數據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強”起來。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樹立大數據意識,將大數據運用能力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結合起來,掌握學生思想行為動態,分析、解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問題。通過對學生健康監測、上課出勤、行為習慣、消費傾向、心理狀況、輿論情況等數據的分析,可以對學生的健康相關數據進行實時跟蹤,對大學生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期間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判斷和預測并對其提供幫助,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給予及時反饋與引導,對學生心理和情緒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實現動態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大數據同時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健康、行為、心理等數據由大數據技術挖掘后,還需要進行綜合研判,通過思想動態監測、上報及快速處理,完成事先掌握、過程分析和走向預測,從而增強教育引導的針對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網絡信息時代,思想政治工作要順應網絡媒介發展趨勢,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工作。曾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币虼耍€上線下相結合,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形式、方法創新,增強時代感和實效性,能夠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拉開了人與人的空間距離,但通過網絡“面對面”“鍵對鍵”的交流,卻拉近了師生彼此的心。成立網上黨支部,定期開展網上理論學習和組織生活;推出具有學科特點的“空中課堂”學習輔導活動,豐富假期生活;制作圖文、漫畫、微視頻、音頻等多形式的主題網絡作品,號召學生為戰“疫”發聲;利用兩微一抖一站等新媒體平臺,召開網絡主題班會,傳遞青春正能量;開展網絡心理支持計劃,應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組織讀書線上分享活動,鼓勵多讀經典線上交流。同時,通過全新媒體技術打造立體、多元、全面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新陣地,開展正面宣傳、針對性教育和引導,這些方式都有利于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學生的心坎上。
參考文獻:
[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
[2]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作者:范麗麗 單位:北京科技大學
- 上一篇:高校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究
-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方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