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研究

時間:2022-05-09 10:26:30

導語:高師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師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研究

摘要: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需要與時俱進,迎合時展需求,調整教育教學方式。其中高師音樂教學作為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將其與思政教育進行融合是當前高校發展的重點內容。為此,本文深入分析高師音樂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高師音樂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了具體實踐措施,旨在促使二者“育人”目標得以實現,推動高校教育更好更快發展。

關鍵詞:高師院校;音樂教學;思想政治;實踐路徑

大學生作為國家社會發展與建設的中間青年一代,是振興中華的重要后備力量。因此,新時期我黨提高了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度,提出“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經過實踐,已然成為當前各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教學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這也足以證明我黨對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高度重視。本文主要針對高師音樂教學現狀,具體分析了如何通過音樂滲透思政教育,落實“育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從而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與發展。

一、高師音樂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高師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是素質教育統一的表現,充分落實了新課改中核心素養的教育教學目標。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高師音樂教育教學中,借助合理的教學設計,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可以在真正意義上發揮思想政治的教育價值,從而提高大學生音樂素養,促使其更好的成長與發展。自“”召開以來,黨中央尤為注重教育改革與發展等方面的問題,致力于不斷完善頂層設計,通過具體實踐強化、推進教育工作進程。“課程思政”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高校作為人才培養重要基地,需要落實好藝術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目標。因此,對于高校音樂教學工作者而言,有必要充分挖掘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運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融合,借助音樂教育內容,滲透我黨積極思想,幫助學生懂得接人待物、明辨是非,從真正意義上發揮出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價值也得以實現,推動高師音樂教育發展,使得大學生能夠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愛國主義精神,能夠在未來發展中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

二、高師音樂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過程中,音樂教育可謂是一把有用的利器,音樂教育本身需要與思政教育進行融合,樹立統一的“育人”全面教育目標。音樂院校自身已經具備獨特優勢,如何將音樂教育與思想教育進行融合是當前高師落實思政教育、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關鍵,也是時下相關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一方面,作為高師音樂專業教師,其需要在思想上摒棄以往“重智育,輕美育”的教育理念,要借助專業知識與內容對學生思想進行引領,幫助學生感悟音樂,增強情感體驗。借助音樂教學,傳遞情感、人文方面的支持,真正發揮出音樂洗滌人靈魂的作用,而不是僅僅教授學生機械式的演奏技巧和程序化的舞臺表演,只要求學生熟練運用音樂相關技能是不夠的,教師需要真正借助音樂的力量,鼓勵學生改變以往專業學習中的被動狀態,引導學生深層次的分析、理解音樂藝術,透過藝術學習獲得感悟,得到啟發,進而不斷豐富自身修養,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進而使學生更好的形成人生觀、價值觀。另一方面,也需要高師思想政治教師、輔導員積極學習有關的音樂知識,學會自主積累藝術,能夠合理轉化成音樂元素,并將其與思政思想進行融合,可以借助音樂以及音樂家的生活得到具有實際意義的啟發,進而幫助學生與音樂之間建立有效溝通,促使學生可以樹立起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根據學生專業特點,明確其藝術生涯發展規劃,使音樂人才能夠真正得到全面發展。

三、高師音樂教學中思政教育的滲透實踐

(一)提高音樂教師政治素養

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身負神圣使命。作為學生在校期間第一教育工作者,自身需要明道、信道,因此,高師音樂教師需要明確自己的政治立場,提升政治素養,進而達到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責任要求,這對新時代高師音樂教師是一種挑戰,更是今后音樂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對此,高師院校應當積極推進全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可以選派校內部分音樂骨干教師積極參與全國課程思政會議,而后要求教師進行思政匯報,將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其他音樂教師,并促進教師之間形成研究小組,落實到具體教育教學工作中,強化音樂教師政治學習效果。此外,還需要進行生活實踐,比如可以組織教師與學生“結對子”活動,教師與學生共同進食堂用餐、進教室學習,與學生家長多聯系,與學生多接觸、多交流,通過這一過程,使得音樂教師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有助于教師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幫助、思想引導,在不斷的交流過程中,音樂教師與學生之間可以相互溝通、了解,更好的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保駕護航。音樂教師通過政治理論學習、實踐鍛煉,進一步明確了自身政治立場,清楚了自身作為高校教師需要以“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思想為引導,全面落實“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為思政教育的有效滲透打好基礎。

(二)教學內容側重紅歌、古詩詞歌曲

高師音樂教學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音樂作品,不僅包含了大量的中國作品,也涵蓋了很多外國優秀作品。從體裁方面來看,主要有民歌、藝術歌曲、創作歌曲以及歌劇片段,而題材則涉獵較為廣泛,涉及到了熱愛家鄉、贊美愛情、熱愛祖國、紅色經典歌曲等內容,但從高師實際教學內容來看,當中紅色經典歌曲部分并沒有凸顯出來。從眾多的紅色歌曲內容看,其內容不僅豐富,不同時期的歌曲所展現的歷史文化也不同,為思想政治教育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因此,音樂教師需要立足音樂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引入紅色經典歌曲,鼓勵學生演唱中國傳統古詩詞聲樂作品。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合理選擇紅色經典歌曲,并考慮到相關的紅色歌曲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方面的教育引導,切合實際的選取不同的聲樂曲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演唱紅色經典歌曲,培養大學生藝術素養,豐富大學生精神文化,使其逐漸理解紅色歌曲當中的深遠意義,在豐富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促使其在紅色經典歌曲中陶冶愛國情懷,體會到民族發展的艱辛歷程;增進傳統文化的了解,理解,在實踐中學會孝順父母,善待他人等等。其中體現出我國傳統文化的音樂作品有:《關唯》《春曉》《賦登樓》《春江花月夜》《枉凝眉》《紅豆曲》《我住長江頭》《大江東去》《木鑄從軍》《梨花頌》《醉了千古愛》等等。引導學生演唱這些曲目,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同時,也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文化內涵,體會其中所反映的意蘊,例如,其中的《木鑄從軍》,主要表達的內容就是愛國主義、孝順父母。此外,音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觀看中國傳統的戲曲,如黃梅戲、京劇、越劇等,拓展音樂視野,促使學生在感受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藝術之上建立文化自信,也可以多選擇一些紅色經典歌曲,如革命戰爭時期的《十送紅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映山紅》;歌頌祖國發展的《松花江上》《北京的金山上》《走進新時代》《天路》《我愛你中國》等,可以帶領學生在實踐演唱中進一步感受祖國建設、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

(三)挖掘音樂作品思政功能

基于“課程思政”理念,高師音樂教師需要充分挖掘紅色經典歌曲中的思政教育意義,合理設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在演唱、鑒賞過程中,感受其中蘊含的拼搏、頑強的革命精神,從而有效發揮出音樂的思政功能,使得大學生可以逐步形成良好思想品質,更具有凝聚力。在學習過程,教師需要注重引導學生的思想,立足當今和平時代,學會感恩革命先烈們的偉大犧牲換來的新中國,懂得奮斗在一線的醫生、教育工作者們的辛勤勞動,更加感恩父母的生養之恩。例如,講到《我和我的祖國》這一音樂曲目時,教師可以采用問題引導式啟發學生思考:“我和我的祖國是什么關系”?“作為學生的你,在祖國發展中應該如何做”?“這首歌應該用什么樣的情感演唱”?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音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搜集《我和我的祖國》創作背景,了解歷史信息,進而更好的理解當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達到“以歌育人”的隱形“課程思政”目的,借助作品背后的故事,落實思政工作,引導學生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再比如,學習《唱支山歌給黨聽》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從歌詞、作者、歌曲創作背景出發,使學生系統了解這首作品內在結構,感受當時的時代。而后帶領學生分析歌曲的歌詞,引導學生進行朗誦,在大聲朗讀中感知這首作品的表達內涵,其中“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舊社會鞭子抽我身,母親只會淚淋淋”,讓學生抓住關鍵詞,感受當時百姓對黨的無限感激,從內心發出真摯的感恩之聲。教師最后總結,幫助學生理解歌曲含義,讓學生懂得紅色歌曲最大的特點是反映了中國一代人的心聲,也是民心向黨的真實寫照,更體現了我黨的偉大,進而促使學生感受到黨的思想引領作用。

(四)貫穿為人民服務理念于實踐中

音樂教育不僅僅局限于理論知識中,更需要通過實踐促進學生音樂素養提升,而實踐的過程為思政教育的滲透提供了良好契機。只有讓學生盡量多去實踐,才可以使得學生將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正確的認知自我,進而更好的改進,提升自身能力,明確發展方向。對此,高師音樂教師需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為大學生搭建藝術實踐的平臺,比如,可以成立院系合唱團,充分利用學校內不同類型的實踐演出機會,積極落實音樂素養教育,如“民族團結一家親”“文藝晚會”“迎新生”等等,在實踐過程中,可以積極引進紅色文化,組織大學生進行藝術實踐,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豐富藝術表演舞臺經驗,也可以幫助學生感受到團隊合作的力量,使得學生學會相互鼓勵、學習,在藝術實踐中成長。作為音樂教師,需要率先垂范,積極響應、推動音樂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有效融合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比如,可以組織“傳唱紅歌經典的系列音樂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運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紅歌內涵,如音樂劇、音樂表演等。這一過程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所以,音樂教師完全可以實施美育教育、課程思政教育、延安精神教育等,主要側重引導學生認真完成工作,思考如何用心表達作品,學會與他人合作,敢于堅持、奮進、拼搏,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發現美、感受美、表達美的意識與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必然會有部分學生的演唱、表演并不完美,教師要積極主動的幫助學生明確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時也要為學生做好榜樣。

四、結語

總之言之,新時期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必經之路,也是當代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思想基因。音樂教師需要發揮紅歌經典歌曲的思政教育作用,引領學生感受、體會、進行紅色精神,提升音樂素養,進而與思政課程形成有效合力,實現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機制。

參考文獻:

[1]楊寶珊.課程思政重在“潤物無聲”[N].甘肅日報,2020-12-08.

[2]崔菁穎.以“四史”為有效載體加強愛國主義教育[N].遼寧日報,2020-12-08.

[3]郭微微.諾丁斯關心倫理視角下輔導員關心實踐的改進[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6):44-47+62.

[4]孫士現.《孟子》的文化育人基因與成人思想政治教育[J].成人教育,2020(12):183-185.

[5]張旭馗.用匠心不斷優化“教育產品”[N].解放軍報,2020-12-07(008).

[6]秦楚越.在壯闊時代最美青春中凝聚愛國情[N].吉林日報,2020-12-07.

[7]姜虹.打造中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體系[N].中國青年報,2020-12-07.

[8]本報評論員.努力開創新時代人民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N].解放軍報,2020-12-05.

[9]王嬌梅,周雨卉.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和路徑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12):1-2+5.

作者:劉陽陽 單位: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