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意識思考

時間:2022-07-19 02:46:28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意識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意識思考

一、關于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反思

1.我們是在何種境遇下開始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這是一個彰顯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的問題。如同不應脫離現實生活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為抽象的知識體系一樣,也不能無視時代境遇對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觀念轉變所產生的深刻影響。作為一門研究德育的全球趨勢與本土策略之間交互作用的學科,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全球化現象進行的理論回應。當代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社會交往日益頻繁,生活世界的轉變必然要求學術研究的范式創新。多元現代性型塑著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也催生了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態。在多元文化主體及其思想主張競相博弈的實踐場域中,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秉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運用學科特有的解釋原則,反思自身傳統和國外理論,形成學科研究的核心論域與共識性的研究意識

2.我們何以必須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比較研究?這是一個關乎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性的問題。在資本邏輯和多元思潮的共同作用下,人類的精神生活日趨空泛,“價值觀念的不確定性和信仰危機、精神世界的庸俗化和道德淪喪、尋求感官刺激和沉迷相對主義”等成為時代的精神病癥。[3]現代社會的結構轉型與價值選擇的多元取向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共同的要求,即建構完整的精神世界和價值基礎,以對抗全球性的精神危機。比較研究的多維視野能夠超越單一視角的思想閾限,整合人類歷史中關于思想傳承、政治教化和道德養成的文化資源,在同他者的對話交流中拓展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邊界。在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向度上,提供國外的比較經驗,使本土研究具有國際視野,推動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

3.我們究竟應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哪些內容進行比較研究?這是一個體現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的問題。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學的理論體系,也是培育信念信仰、養成道德人格以及調整社會關系的政治實踐,以價值觀的傳承和再生產為核心。每個社會都有體現其意識形態本質的核心價值觀,培育民眾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是意識形態建設的關鍵,中外思想政治教育都承載著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根本使命。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任務,是力求建構同轉型中國相適應的規范系統,培育整個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意涵和實踐追求,探索符合時代特點的實現方式,使其嵌入日常生活世界,轉化為社會成員自覺的道德選擇。西方國家也在積極開展培育共享價值觀、弘揚良善社會風氣、營造和諧社會秩序的道德實踐,發揮社區、社團和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創設由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實踐載體,實現個體、社會和國家之間的良性互動,這些途徑與方式能夠為我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參照視域。

二、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原則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續發展需要以科學的方法論作為基礎,“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的科學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4]比較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外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根本差異在于是否堅持思想的主體性、問題的針對性以及方法的科學性。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研究,不僅包括對各國教育內容本身的經驗描述,更注重探求比較研究得以成立的思想原則,它不是價值無涉的中性描摹,而是內隱著特定的世界觀和價值承諾。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學術追求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跨文化分析,反思性理解各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經驗,對文化、傳統和習俗等思想資源進行對比研究,幫助我們洞悉其政治制度、文化傳統和教育政策。

1.可通約性。比較思想政治教育關注來自于多元文化傳統和方法論取向的研究對象,盡管存在思維方式、價值立場和研究策略等方面的差異,但在追求德性修養和人格養成等方面是共通的。世界各國都在以政治教化的方式培育意識形態認同的精神基礎,追求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性觀念,要求從宏觀視域來理解人類文化的整體性及不同思想觀念之間的關系,在“一”與“多”不斷往復的辯證運動中,實現從“一元視角”向“全球視野”的觀念轉換。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向表明,比較研究尋求多元話語的相互承認和理解,探尋彼此之間借鑒的途徑方式,在自身傳統與域外經驗的統一關系中,思索人類文化的發展方向和出路,建構普遍化的知識類型。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應當秉持中國式的思維方式、價值立場、概念框架和解釋原則,對各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比較,重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價值的思想形態和話語體系,使中華文化的特質為他者所認知認同。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體系并非是靜態的固定結構,而是中西文化之間相互交融相互轉化的動態發展過程,通過時空“雙重轉換”的作用機制,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和西方文化的本土轉換,推動傳統的重塑與觀念的整合。

2.歷史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植根于歷史發展進程之中,是一個整體的、動態的和開放的意義系統,深入理解和評價一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到決定教育制度的歷史傳統、文化觀念和社會結構中去。比較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演進的歷史進程,應注重分析文化精神、價值觀念和教育內容等方面的差異,分析傳統對當代的影響,發掘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比較研究具有具體的歷史規定性,應當深入研究不同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發展規律、傳承模式和作用機制。歷史是世代積累的文化沉淀,每個民族在其發展歷程中均形成其特有的思想主題、信念信仰和價值追求,只有具體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演進中的歷程與觀念,才能獲得真實的歷史感。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內蘊的國家、社會和個人的“三位一體”,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把價值準則內化于個體、價值取向具體化為社會,以及價值目標整體化于國家。作為時代命題的中國夢的表述,就是將抽象理論轉化成與每一位社會成員內在關聯的日常生活形式,國家意志和個人意愿通過“夢”的表述具體化和親近化,將每個人的夢想與整個民族的愿景融為一體。

3.中介性。中介是比較研究中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相互生成的辯證運動,提供了國外理論向本土轉化的可能性,使外在的思想資源轉變成為我的存在。在通曉人類文明總體性進程的前提下,使多元文化的理論和方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動學科更高水平地發展。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應當超越主客二分的觀念,從“我-他”對立走向“我-你”對話,將不同文化傳統中關乎政治教化和價值傳承的概念范疇梳理出來,再將其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這一時代語境中,賦予其本土化和時代性的解釋。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試圖建立一種能夠對本土及域外道德教育具有解釋力和分析力的結構圖示,既非普遍主義的規范理論,也不是特殊主義的局部經驗,而是帶有地方性特點的中層理論。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克服簡單羅列各國現象的直接性,也要抵制將西方的理論方法不加分析簡單移入中國的片面性,而應包含理性審視與客觀評價。思想立場的主體性同全球化的普遍性是并行不悖的,愈是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便愈加珍視不同民族參與全球文明進程的獨特路徑。通過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性活動,實現本土立場與全球視野之間的會通,各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獨特性與人類文明的共性之間,由于持續地接觸和交流,不斷地匯聚為普遍性的世界文化。

三、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意義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意義在于以全球視角聚焦時代性和民族性的問題,堅守學術研究的立場和追求,既尋求貫通的共識,又鼓勵多元的差異,在兩者之間找尋一種動態的辯證平衡。比較研究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在于推動各國間的對話,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平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思想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中的融合創新。在中西比較的語境中,基于自我認同與相互承認基礎的文化融合表達了人類文明新的“共相”,能夠為多元主體提供精神生活的意義價值。當代世界各國關于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都植根于自身的意識形態、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因此,不能照搬照抄,必須辯證地加以分析和批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堅持自己的立場、考慮自己的國情,創新特色路徑。

1.視域融合。比較研究是一種自我與他者相互敞開的思想活動,通過文化對話實現意義價值的共識性理解。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創設多元主體間對話的空間,使研究者超越個體的單一視界進行整體研究。多元現代性的時代,每個民族參與全球發展的路徑都是獨特的,要葆有對自身文化傳統的珍視與對他者文化觀念的尊重。比較思想政治教育體現了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和而不同”的精神追求,只有在明晰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訴求和動力之后,才不會以國外的某些理論范式為普遍模式,免于陷入西方中心主義的“普遍模式”。

2.啟示借鑒。直面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我們應當堅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原則與思想方法,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理念與精神追求,對自身文化傳統的優勢與西方文化的特點有理性判斷。比較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價值無涉的鏡式反映,而是葆有研究的文化自覺、明確的問題意識和特定的價值追求。當代俄羅斯推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就在于重塑民族的精神道德基礎,喚醒民眾關于歷史的集體記憶,構筑意識形態認同的文化根基。“對不同國家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比較,不僅是為了把握其運動規律,而且還要探討相互借鑒的途徑,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的發展”,[5]建構一種能夠對本土及域外道德教育具有解釋力和分析力的中層理論,形成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的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比較研究可以吸收借鑒不同國家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創造性地轉換域外理論和經驗,推進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時代化和民族化。

3.彰顯自信。價值認同不僅是個體的自我建構,同時也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通過與他者之間的對話過程,能更好地覺解自身的意義與價值。伴隨文化間的相互理解,當代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創新將愈加彰顯人類視野、時代精神和實踐理念,在解決信仰迷失、意義失落以及價值虛無等人類性思想文化危機中,貢獻不同于西方理性文明的中國智慧,為民族文化賦予世界主義的情懷。在傳播中華民族的價值體系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尋求自身經驗的中國表達,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與道德資源。文化自覺的前提是本土化,方式是全球化,凝練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并賦予其時代內涵,在同西方文化交流中發揮世界性的影響。“只有通過對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的比較研究,我們才可能發現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歷史傳統和獨特優勢”,[6]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比較優勢,日益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獨到的實踐經驗。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既植根傳統又面向當代的開放體系,不僅關涉當下具體的道德境遇,而且關聯著歷史與未來,凝結成世代相傳的文化記憶。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展體現為“綜合創新”,實現民族性與全球性、多樣性與統一性、繼承性與創新性的辯證統一。在當代西方世界復歸德性倫理的理論觀照下,復興中華文化傳統中的“仁愛”、“和合”、“忠信”等民族精神,使其融入到民眾的生存與發展的實踐之中,將中華民族共有價值理念內化為生活精神,外化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選擇,使民族文化中的倫理道德、理想信念和價值信仰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之間建立起思想承傳的血脈聯系。創新弘揚中國精神的傳播方式,在全球現代性的浪潮中,展示中華文化軟實力,形成兼具世界視野和中國特色的思想理論,贏得國際話語權,體現比較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

作者:曲波單位: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