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分析法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時間:2022-10-26 10:53:44
導語:動態分析法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動態分析法是對社會成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思想行為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動態分析法剖析教育對象的思想矛盾運動變化過程,揭示其思想變化發展規律,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利進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開創新局面。該方法使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與當代社會發展趨向相符合,不斷完善教育對象的思想價值體系,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發展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動態分析法;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思想行為
一、動態分析法的要義
動態分析法是科學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方法之一,所謂“動態分析法是把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看作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通過對教育對象思想矛盾運動變化過程的分析,揭示其思想變化發展規律的方法。”[1]動態分析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領域內對教育對象的思想活動及行為表現的變化發展進行總括、及時把握教育對象思想行為動向的一種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運用動態分析法分析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中,體現了其方法的針對性、動態性、科學性,為教育對象思想行為的變化發展進行了理性且全面的指導。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以教育對象的行為表現為核心,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為紐帶,以教育對象的發展為方向,密切聯系了動態分析法與教育對象之間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正確運用動態分析法才能更好地認識教育對象思想行為的基本范疇,準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邏輯起點,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順利開展。
二、正確處理動態分析法與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關系
“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環境、任務、內容、途徑、載體和對象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只是簡單地重復過去的老方式、老方法,就難以收到好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2]動態分析法則順應了其發展的要求,與教育對象的特點相適應,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各個環節的順利進行。妥善處理動態分析法與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關系應做到如下。第一,密切聯系教育對象。加大對教育對象思想行為動態的掌握,及時根據所了解的實際情況,實施有效的措施,以促進教育對象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第二,綜合考慮影響教育對象思想行為變化的相關因素。在對教育對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著社會風氣、教育對象的周邊環境以及其受教育程度等多種影響因素,使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準確把握相關影響因素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運轉的有效保障,同時也是運用動態分析法來準確把握教育對象思想行為變化規律的助推劑。
三、動態分析法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中運用的要求
(一)科學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思想行為的發展趨向。第一,了解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特點。教育對象所處的階段不同,其身心發展也就有所不同。只有緊緊跟隨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的演進歷程,注重與當時社會時代的有機融合,揭示教育對象思想行為發展規律,才能更加深入地把握教育對象思想行為的發展方向。第二,把握教育對象的價值取向。在面對不同的問題時,每個教育對象都有各自的價值觀,也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判斷和立場。這就要充分發揮教育對象的主觀能動性,在自己的價值體系中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這也就體現出了教育對象的價值取向。教育對象的價值取向與教育對象思想行為的變化發展是息息相關的,教育對象的價值取向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教育對象思想的外在表現形式,二者是融會貫通的。第三,緊跟當代社會思潮。教育對象思想行為的變化發展與當代社會的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領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品德朝著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方向發展,不僅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得到落實,也使教育對象思想行為的變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適應。(二)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矛盾運動變化過程。教育對象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現實社會所要求的標準往往會和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表現有所偏差,這就必然會在教育對象和社會要求之間產生各種矛盾。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要求不斷提高和更新,這就會導致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超前或落后于社會要求的現象時有出現。只有深入了解教育對象的思想矛盾運動變化過程,才能找到教育對象思想行為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之間的不合時宜之處,對癥下藥。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即對立統一,“對立統一規律揭示出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容和動力,它表明,事物內部固有的矛盾性即同一性和斗爭性,既是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也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對立統一規律或矛盾規律是事物自我運動、自我發展的內在根據。”[3]教育對象的思想矛盾普遍存在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環節中,教育對象將思想政治教育者傳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化被動為主動地接收、理解、領悟、吸收,教育對象不斷地將新舊思想在頭腦中進行排斥、融合,最終形成新的思想價值體系。這一過程的完成,其關鍵就在于教育對象內在思想矛盾運動的不斷轉化,應該加大力度提升教育對象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加強對教育對象思想行為的教化。
四、動態分析法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思想行為的升華。首先,有利于提高教育對象的思想道德素質。動態分析法以動態的方式揭示了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變化發展規律,可以從大體上了解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動向。通過動態分析法來促使教育對象的思想道德認識和思想道德行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相協調,做到知行相一致,逐漸完善教育對象的認知體系,對教育對象的思想進行革新,抵制各種不良行為,不斷剔除教育對象頭腦中低俗的思想,逐步提升教育對象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面貌。其次,不斷提升教育對象的道德品質。動態分析法能夠通過抓住教育對象思想運動變化的本質,不斷塑造教育對象個體人格,提高道德意識。從教育對象思想行為變化的結果來看,教育對象思想行為的變化過程實際上就是教育對象思想道德的變化過程,這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既有向正面方向的發展,也有向負面方向的變化。其曲折性表明教育對象應發揮其主體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覺悟,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道德觀念,根據教育對象自身實際的思想狀況來找到相對應增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的方法。最后,促使教育對象自覺遵守道德規范。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具有習得性,也就是說這種性質是在外部環境下經過后天學習獲得的,再通過內化成為教育對象自身的行為習慣和思想情感的表達。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是人,人是社會的人,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生存,就要與一定的社會相適應。動態分析法結合了教育對象思想行為特點,在社會實踐中提升了教育對象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按照社會道德規范的要求,對教育對象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向受教育者傳導法律、道德等社會規范,通過肯定、褒獎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否定、批評背離社會規范的行為,就能較好地實現對受教育者行為的規范和約束。”[4]并以此來推動教育對象自覺地遵守各種規章制度、行為守則,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發展符合時代。發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斷開拓創新,在新社會下對教育對象的要求也在相應提高,應做到如下幾點。第一,與時俱進,把握時代特色。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跟隨時展腳步。通過動態分析法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狀況,準確把握社會熱點問題,及時關注時事變化,熟悉最新動向,對當前的經濟、文化等方面所出現的思想道德問題進行深入透徹的了解。由于教育對象的思想是復雜的,所以要結合教育對象主體思想行為的狀態不斷地進行調整、修正。第二,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依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教育對象思想行為變化發展的精神旗幟,動態分析法在分析教育對象思想行為的過程中,通過把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來豐富教育對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方式,提高了全社會的精神風貌和精神品質。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與精神文明發展的要求是相輔相成的,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變化發展規律是與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第三,加強教育對象的思想文化建設。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對象的文化底蘊。動態分析法在揭示教育對象思想行為變化發展規律的過程中堅持了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用文化來武裝教育對象的頭腦,使教育對象的思想通過文化的熏陶來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質。把思想文化的內容滲透到教育對象的生活環境中,豐富教育對象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我們應把握思想文化的內涵和基本要求,不斷優化社會人文環境,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緊密結合,來感染教育對象。(三)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開創新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具有多學科綜合性和鮮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線’。”[5]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堅持把科學理論知識、總結實踐規律、工作機制運轉有機結合起來,確保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形成具有生機活力、創新發展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發展,只有采取恰當的方法才能順應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現代化需要,加快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朝向科學化、大眾化、社會化的方向發展,使其研究領域不斷擴展,內容不斷深化。在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動態分析法在分析教育對象思想行為變化發展的過程中,要緊跟國際事件發展動態和國內方針政策及當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變化趨勢,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要及時應對各種問題的可能性。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提供思想保證以鞏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建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這項基礎工程在國家政治穩定、國民經濟繁榮、社會進步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不斷使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發展要求符合黨的規章制度,其體系的綱要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相協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相結合,全面發揮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潛在價值。
[參考文獻]
[1][4]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5]王樹蔭.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3]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王海彥 單位:東北電力大學
- 上一篇: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問題探析
- 下一篇:小學網絡教育教學現狀及其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