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視閾分析

時間:2022-03-31 03:53:38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視閾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視閾分析

摘要: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優秀的民俗文化既是為我們所熟悉的旅游資源,更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掘優秀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價值是開發整合教育資源、豐富中華文化內涵認知的重要舉措,而實現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則不僅是傳承優秀民俗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應有之義,而且對于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也將產生重要影響。著眼“一效三化”,拓展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供給的有效性、推進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體的大眾化、增進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體驗活動的普及化、豐富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場域建設的多樣化,是當前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基本理路。

關鍵詞:民俗文化;德育資源;思想政治教育

黨的報告提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1]。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民俗文化歷史悠久且內涵豐富,蘊藏著強大生命力與巨大感召力,不僅具有得天獨厚且為我們日益重視的民俗旅游資源價值,而且更具有重要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加強對于民俗文化的理解與認知,探討優秀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既是促進文化傳承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人們人文素養、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培養愛國情操和道德情感的推動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民俗文化傳承的認識基礎

根據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所強調指出的,“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學校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要位置”。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至少需要從其內涵、價值、配置等不同層面予以整理,以便為從何種角度探討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以及通過何種努力實現其價值而形成認識基礎。1.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內涵。所謂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一種觀點認為,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功能和價值的,且被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一切存在”[2],有研究將其概括為“存在說”[3]。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存在說”的界定不僅為把民俗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視野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更為我們從“信息”“功能”“價值”等角度出發,深化對于民俗文化的認識提供了著力點。除了“存在說”之外,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內涵,還有“因素說”“要素說”等不同認識,張其娟、羅洪鐵《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研究綜述》對此有相對系統的整理。具體來說,“因素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既定目標的各種因素的總和”[4];“要素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能夠被教育者開發利用的、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種要素的總和。”[5]傅安洲、阮一帆、王興從政治學角度來定義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一個國家政治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政治主體可以用于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最廣泛的政治共識,維系政治體系和政治秩序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性資源。”[6]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內涵,雖然界定標準存在一定程度差異,但各種觀點基本上都注重從資源的目標性、功能性以及可開發性進行思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即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夠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實現,并且能夠有效加以開發利用的不同表現形態的各種資源。在此認識基礎上,建構有關民俗文化的認識系統,全面把握民俗文化的教育價值,探討其價值實現的基本理路,也就有了重要的理論支撐。2.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價值。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從其載體形式來看,既包括自然資源,也包括人文資源與人才資源。無論哪一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其在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方面,都具有顯性的重要作用。就民俗文化而言,其內容在不斷傳承發展中得以豐富,表現形式也具有與一般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相同的多樣化形態,除了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因素外,也可以“外化于物”,即“通過禮儀習俗、節日習俗、婚喪習俗、信仰習俗等內涵豐富的民俗實體來構建社會的倫理道德體系,將民俗包含的社會道德和價值觀念、知識技能以直觀的物化民俗傳遞給人們。”[7]因此,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發掘需要綜合物態、觀念、人物紀念等不同形式的文化資源系統地推進,在實踐中努力實現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也需要相應地從不同形態著手予以傳承和弘揚。3.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優化。作為經濟學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科學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僅需要明確其內涵,同時也需要厘清其中各因素、要素之間的配置與優化。從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一般情況來看,不僅包括學校教育,也包括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不僅有包括民俗文化等因素在內的重要內容資源,也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以及學校辦學方針、教育理念、社會宣傳方式方法等類型的資源。在諸多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要素之間如何實現有效配置和優化,相關理論認識也應成為如何實現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考量所在。就學校教育而言,所謂教育資源最優化,“是指一定學校、一定班級在具體條件的制約下所能達到的最大成果。也就是指學生和教師在一定場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8]教育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就是指“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將所占有的教學資源(包括物質性資源和非物質性資源)盡可能合理有效地配置在教育過程當中,達成教育既注重效率、效果,又注重效益,從而真正形成‘有效’教育。”[9]因此,在把民俗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如何優化不同資源之間的配置,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也就成為重要的實踐任務。法國思想家、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也指出,“學校教育資本與實際上擁有的文化資本之間的差距,是擁有相同的學校教育資本的人之間的差別的根源”[10],其“文化資本”概念的提出,就那些能夠帶來價值增量效應的文化資源給予了特別的定義,視之為社會資本的一部分,旨在闡釋文化之于學校教育乃至社會結構、人們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影響力,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資源配置與優化的意義,為把民俗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及校本課程提供了認識依據。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優秀民俗文化的價值意義

中國民俗文化在悠久歷史與廣闊疆土中形成和發展,有著諸如民族性、時代性、地域性、穩定性、融合性、功用性等特征。在其獨特文化特質的基礎上,民俗文化更進一步呈現出強烈的約束性,“民俗一旦形成,就成為規范人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的一種基本力量,同時也是民眾習得、傳承和積累文化創造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11]我國民俗文化因此不僅能夠對人們遵守民俗文化所規定的禮儀習俗產生宣傳教育作用,同時對于民眾日常生活也能夠產生有效的價值導向和行為規范作用,蘊含并體現著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設重要的本土資源。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導。民俗文化在引導思想行為、規范個體行動、塑造社會人格等等方面通常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節日活動、風俗習慣、服飾穿著、民族藝術等等,一定程度上體現其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并產生凈化思想、提高思想意識的作用,在文化自信、民族團結等諸多方面能夠實現其資源價值,具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引導的作用。舉例來說,廣西侗族款詞即是當地人民經過長期的積累、探索和創造形成的鄉規民約,在當今社會法治體系趨于成熟、完備和現代化的過程中,依然潛移默化地通過通俗易懂、直觀簡潔的款詞增強人們的責任感、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對于培養人們正確的認知和良好的道德,塑造良好的人格和品行、約束行為、糾正錯誤傾向,增強民族向心力,激發個體對生活的美好向往有著積極影響。2.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境。民俗文化發展中所形成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對于優化德育社會環境具有正面影響,通過傳遞正能量、講述好故事,增進文化認同,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同地區民俗傳統節日在內容和形式上富于生活情趣和教育意義,是群眾喜聞樂見和樂于參與的集體性節日,具有較為廣泛的社會基礎和全民族性。各地不同主題、風格的民俗圖案紋飾也基本是創作者聰明才智、審美情趣和生活態度的直觀體現,它們分布在服飾、建筑、工藝作品各方面,表達了一定的民族情感和民俗文化內涵、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體現著人民和平、友善、熱情、向上的精神面貌,在給予人們美的享受的同時,也引起人們認知層面的反應和學習。舉例來說,廣西壯族人們的民族服飾通常飾以各種圖案,藉此寓意美好,或以喜鵲、梅花來表示“喜上眉梢”,或以三只羊、太陽表示“三陽開泰”等。3.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群際接觸。各地頗具特色的民俗體育活動,通常集體育競賽、文藝表演、交際娛樂于一體,“這種大型的社會互動行為,使人們在一定規則和道德規范的約束下,拓寬社會人際交往的渠道,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12]各民族之間積極的群際接觸有助于促進群際互動與相互認知,進而使得群際接觸雙方能夠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外群體,促進群體間的相互接納與群際關系的改善,促進民族團結的發展和民族凝聚力。舉例來說,彝族民俗活動諸如火把節、年節等,文化內容十分豐富,不僅使得人們藉此愉悅身心、友好交流,而且也更在此基礎上加強了民族認同感,促進了民族團結的進一步發展。此外,各地人們在紀念伍子胥、屈原等歷史人物的民俗活動中,通常舉辦融祭奠、悼念、競技等為一體的極富教育意義的龍舟競賽活動。龍舟競賽“根據其文化背景和運動方式而具備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樂觀向上、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13],為民俗活動注入時代的新鮮血液,不僅展現了新時代人們的生活風貌和精神面貌,而且也增進了群際交流與接觸,提高了參與者對于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的接納感,進而形成正確而堅定的文化認知。

三、一效三化: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價值實現的基本理路

關于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學界給予了諸多關注,但在如何實現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方面,效果不夠顯著,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義趨向。有研究認為,“民俗與思想政治教育本應尋求合作、共謀發展,但事實上二者之間是一種貌合神離的共存狀。過去與將來、民間與官方的時空關系,造成民俗與思想政治教育歷史上已經發生、現實中依然存在的兼容困境。”[14]近期,也有研究在總結有關經驗時,進一步指出了其中的不足,諸如“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淡化與斷層”,“師資缺乏、課程單一”,“資金匱乏、政府支援滯后”[15]等等。因此,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理論有關認識,擇其要者,圍繞資源供給、輿論宣傳、社會實踐、學校教育四個層面,進一步探討實現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理路,也就不失為兼具理論與實踐意義的課題。1.跨界聯動:拓展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供給的有效性。傳承弘揚中國優秀民俗文化、實現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需要積極推動優秀民俗文化資源的社會供給,進一步拓展其供給的有效性。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國優秀民俗文化資源,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將其進行信息化開發與廣泛傳播,藉此更好地展示和傳承各個民族的優秀民俗文化。但是,客觀存在著不同地域內民俗文化樣態的差異與思想政治教育條件的差異,為此,通過跨界聯動而構建由政府、社會、學校、社區、村委會等多方主體聯合供給的模式,為促進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共享提供有力保障,拓展優秀民俗文化資源供給的有效性,有利于在更大程度上實現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2.輿論宣傳:促進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體的大眾化。習指出,“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16]基于互聯網技術應用的新媒體,更加具有鮮明的大眾性優勢,對于切實推進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大眾化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方面,人們的交流突破了日常生活與社會交往中各種自然身份與社會身份的限制,諸如年齡與性別的不同,以及職業與地位的差異等等;另一方面,在交流過程中,交流不再是傳統的“—接受”模式,每個人都是信息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傳播者,這使得個體更為積極地、主動地進行信息交流和傳播成為可能。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5G時代的到來,開展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必須重視利用新媒體的大眾性優勢,加強輿論宣傳,積極推進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大眾化發展,在促進民俗文化廣泛交流傳播的過程中實現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3.社會實踐:推動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體驗活動的普及化。實踐是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外化,“受教育者在內化階段形成的思想,如果不經過實踐活動,就不能將理論轉化為社會所需要的行為,其價值就不能實現”[17]。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推動民俗文化活動普及化,以優秀民俗文化為內容,“進一步突出教育的微觀性、針對性、實效性,要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不同的時空特點開展有差別的教育活動,避免將教育內容過多的停留在理論和價值觀層面,要服務于現實的民族交往和日常生活”[18];另一方面,應不斷擴大實踐范圍,推動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軍營,促進人們對于民俗文化的切實體驗,不斷開創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新局面。4.校本課程:豐富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場域建設的多樣化。在諸多場域內,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已然得以順利開展,諸如民俗文化組織機構的展覽、演出以及宣講,民俗文化圖書的出版,以及通過QQ、微信、微博、博客、電子郵件、網站論壇等通訊工具或平臺所實現民俗文化的信息傳遞與即時交流等等。尤其在學校,校園文化、課外活動等等的發展也為有效實現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貢獻頗多,但在校本課程建設方面仍然存在完善空間。“學校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場域,以校本課程為載體對少數民族文化中孕育的道德資源進行有效開發,不僅有利于拓寬學校德育的途徑,提高德育的實效,還有助于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實現文化的再生產與再繁榮”[19],積極鼓勵以區域優秀民俗文化為內容的學校校本課程、選修課程建設,豐富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場域的多樣化,必然有利于增強課堂的親近感和親和力,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

四、結語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優秀的民俗文化蘊含著積極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精神追求,既是為我們所熟悉的旅游資源,更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當前,堅持“一效三化”,即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供給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體大眾化、思想政治教育體驗活動普及化、思想政治教育場域建設多樣化,有助于進一步發掘優秀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價值,促進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這不僅是傳承優秀民俗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也必將為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產生積極影響。

作者:張可輝 江唱 單位:南京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