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新創業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時間:2022-03-31 04:00:57
導語:大學生創新創業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塑造創新實踐型人才積極的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等精神動力具有重要意義。從人的自我價值、社會價值兩個維度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課堂教育塑造理想信念、創業實踐提升職業素養與心理素質、識別孵化創業項目打造經濟發展引擎、正確理解創新創業助力社會穩定等角度論述創新創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維度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緣起與發展
學界一般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創業教育”概念的提出者和推動者。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中提出了enterpriseeducation的概念,這種事業心和開拓能力的教育,后來被譯為“創業教育”。此后,創業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發展。1995年及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關于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并在世界高等教育會議發表了《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指出高等教育主要培養創業教育與主動精神,高等教育的畢業生不僅是求職者,而應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和工作崗位的創造者。[2]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源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高新技術產業區的起步與發展,基于服務高新技術創業的需要,部分高校在課程中講授與創業相關的內容;[3]隨后,部分大學開設創業類課程;進入本世紀,教育部在部分高校開始創新創業教育試點,共青團等機構在高校中舉辦創業類競賽(如挑戰杯);而近年來,伴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供給側改革、產業升級帶來市場對創新型人才的渴求,創業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生的就業選擇。在此背景下,我國對創新創業教育更為重視,提升至國家戰略需要的高度。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在開篇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2018年9月,《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國發[2018]32號)中提出:“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訓”“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創業深度融合”等,體現出國家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和對創新創業推動產業發展的未來前瞻性。教育部于2019年7月,印發《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管理辦法》的通知,在通知中提出,請各地各高校秉承“興趣驅動、自主實踐、重在過程”的原則,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體現出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高校教學和實踐環節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培養出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直接關系到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和對教育的必然要求。如果將創新創業教育按照其教育的抽象內容區分為創新精神教育與創業技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無疑是在創新精神這一層面對創新創業教育產生重要的影響,能夠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創新創業教育所培養的是具有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人才,如果受教育者受到過分追求經濟利益等價值導向的影響,僅將物質多寡、利潤高低作為評判創業成功與否、個人價值實現與否的標準,并以此指導自身的創業行為時,將影響其自身的長遠發展,其示范作用也會對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如果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創新創業教育中,一以貫之地引導受教育者,也是未來的創業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以此指導其創新創業行為,將有利于創新創業教育實現宏觀目標、取得根本實效。
二、創新創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維度
馬克思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4]也就是說,價值是基于客體滿足主體的需要而產生的,價值是客體主體化的過程。從宏觀層面角度,在高校的教育情境下,如果將主體解讀為受教育者及教育所產生根本作用的社會,將客體解讀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應當是思想政治教育這項實踐活動對人的自我發展與社會發展的意義。從微觀層面角度,創新創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維度,也應立足于人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兩個層次進行研究和分析。(一)人的自我價值:塑造理想信念、養成法治意識與道德觀念、增強職業素養與心理素質。創新創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是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具備法治意識、道德觀念、職業素養和較強心理素質的人才。1.創新精神中理想信念的塑造。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屬性是人才培養,所強調的是受教育者創新能力的提升和更多元化的職業取向。創新精神所需要的是堅定的理想信念,這種理想信念并非僅僅是對于創業行動的自信和對創業目標的追求,更應將其上升為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如果單純追求物質財富,就會將創業行動物質庸俗化、功利化,如果將財富多寡、利潤高低作為評判自我價值、職業價值、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就會影響創業過程和人生選擇中的決策,將創業行動引向歧路。愛國主義、正確的義利觀、強烈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誠信意識是理想信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創新精神的導向,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塑造人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將個人的創新熱情、創業理性與遠大的理想結合起來,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2.創新創業理念中法治意識、道德觀念的養成。創業行動需要在社會大環境中逐步展開,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職業操守是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誠實守信、承擔應有責任、公平競爭等,是應當遵守的公序良俗和道德原則。當開創一項事業時,從廣義來看,應在法治環境下約束自己、在遭遇侵權時懂得運用法治手段而非其他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從狹義來看,以創辦公司為例,從公司的設立、知識產權的取得和保護、勞動者的雇傭與解聘、產品研發與銷售,到公司具備一定規模之后,根據戰略決策對外投資與并購,包括與其他法律主體發生爭議時的解決,都必須在合乎法律規范的范圍之內進行。內部風險控制與法律風險防范,是公司生存下來并做大做強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具有規范受教育者的認知、態度、行為的作用,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認知、態度與行為內化為符合社會要求的、創業所必需的法治意識與道德觀念,將更好地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培養出具有法治意識、品德高尚的創新型人才。3.創業過程中職業素養、心理素質的增強。創新創業教育所培養的目標是具有領導力、創業精神、全球視野、愛國精神、社會責任心的人才。職業素養與強大的心理素質,是成功的創業者所必備的心理要素。在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競爭日趨激烈、青年的個人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的背景下,部分大學生在具備較強進取精神、競爭意識的同時,又有受到外界影響而功利化、責任意識相對較弱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從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出發,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與其從事勞動,即與職業相伴度過。良好的職業素養是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從事一個行業、一項職業時,必須要遵守該領域的職業操守,以公平競爭作為準則,承擔職業所賦予的社會責任。創新創業教育的廣泛性與持續性決定了現階段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是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業精神包括創業需求、沖動、冒險、耐性、抗挫折等心理素質。[5]創業的過程需要根據實際所處的環境與條件的變化不斷調適心理素質,需要創業者具備自信、合作、堅忍不拔的毅力,積極進取、敢于拼搏的精神,思想道德教育將帶來從正向、積極的角度激勵人的精神力量,建構、鞏固人的思想,將對個人心理素質的增強產生明顯的效果。這種精神力量有助于受教育者根據現實情況不斷增強心理素質,學會承受壓力、接受失敗、調整步伐,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變化,不因失敗而一蹶不振,為實現目標找到靈活的路徑,為成功做好積極的準備。(二)社會價值:促進生產力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創新創業是培育與催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發展的動力之源和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新引擎”。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其社會價值體現在如下兩個層面。1.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人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是生產力的構成主體。當人具有積極性和創造性時,能夠積極投入提升生產力的實踐過程。創新創業教育注重培養人的創新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則塑造人的道德力量,道德是激發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的重要因素。在沒有市場調節、沒有政府調節的時候,道德力量是唯一的調節方式。相反,有了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同樣需要道德力量的調節。市場調解下,沒有道德力量作支撐,整個市場調節是亂的。政府調解下,如果沒有道德力量做支撐,政府調節是低效率的。[6]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養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與創業教育培養人求新求異的思維品格相輔相成。兩者都是以人為本、尊重受教育者身心發展客觀規律的教育,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塑造受教育者完整、健康的人格,產生推動經濟發展最直接的動力。2.預防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當信息時代帶來經濟飛速發展、社會迅速轉型的同時,人們以往所恪守的價值準則會受到巨大沖擊,導致價值觀趨向多元化。創業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理念中接受新鮮事物的過程,是在激烈的競爭中力求脫穎而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容易被形形色色、來自各種渠道的信息所影響,甚至產生理想缺失、道德迷茫的情況,繼而引發社會矛盾。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傳導正向的社會政治理念、價值準則、行為規范,使受教育者對政治價值觀產生認同,通過宣傳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解決受教育者在思想認知領域的問題,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指導思想,認識到創新創業是激發群眾的創造活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的有力舉措,使個體、家庭意識到創新精神的正向作用,將創業作為職業的正常選擇,理解創業初期可能遭遇的困難,共同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理解創業者,能夠化解矛盾,起到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的作用。
三、創新創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路徑
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上價值維度出發,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應當緊扣人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在教育中融入思想引領、法治意識與道德觀念養成、職業素養與心理素質提升,起到促進生產力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效果。(一)在課堂教育中塑造理想與價值觀,養成法治意識與道德觀念。世界觀層面,在創新創業教育的課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從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管理學的視角,使受教育者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為社會承擔責任的公民意識,將創新創業的個體目標與建設偉大富強的祖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密切結合起來,使受教育者形成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偉大時代的開拓者和建設者,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方法論層面,高校應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綱,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擴展教學思路,拓深教育內涵,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創業實踐的結合。[7]進行創新創業課堂中的創業技能教育時,如公司戰略規劃、公司治理結構規范、商業計劃設計、創業團隊組建、創業計劃實施等,注意因勢利導,細分行業領域,把握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從創業目標的頂層設計到創業行為的具體落實,有體系地進行創業技能教育,認識到法治理念與道德觀將促進創業行為得到長遠發展,使受教育者在開拓國際視野的同時,注意腳踏實地,堅定社會主義信仰,挺起民族脊梁,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做好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銜接,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課程中,抓好“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與創業指導”公共課。大一階段,“職業生涯規劃”課的授課教師除專業教師外,還應按照“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要求,配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指導學生發現興趣、提升能力的基礎上,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指導學生建立積極健康的價值觀,使學生養成熱愛祖國,樂于承擔社會責任,奮斗進取的性格,以此來指導未來的職業發展,為其未來從事任一行業或從事創業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大三階段,在“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中,發現和識別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技能的學生接受深度創業教育,除了對創業項目本身進行引導,還要在其中融入對法治理念的正確理解,塑造對道德觀念的普遍追求,使學生認識到長遠發展所必須具備的理念、態度、職業操守,并在實踐活動中鍛煉抗壓能力和心理素質。此外,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幫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確觀察社會、分析問題的立場與方法,在信息紛紜復雜的社會中,從科學、理智的角度,學會辯證地看問題,增強鑒別力、判斷力、分析能力,為其投入創新創業事業奠定良好的基礎。(二)在創業實踐中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素養與心理素質。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認為,實踐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創新創業是個人、集體與社會緊密結合的實踐活動,“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如果創業教育僅僅囿于課堂教育,紙上談兵,勢必無法實現教育的目標。作為一項對實踐要求極強的教育領域,能否將實踐活動有效地運用在教育過程中,是創新創業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要素。因此,應強化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實踐教學環節,加強綜合性實踐科目設計和應用,支持學生開展創業計劃和創業模擬活動,在實踐中把握社會真正需要的創新創業活動的精髓。在創新創業的實踐環節中,應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以正確的思想信念引領創新創業實踐,不斷豐富創新創業實踐的內容,拓展創新創業實踐的形式,并且深化創新創業實踐的內涵。除專業化的創新創業實踐外,也應重視公益性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使受教育者在實踐中深入體會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意義。(三)識別孵化創業項目,推動產學研用結合,打造經濟發展引擎。積極鼓勵學生通過課程作業、進行寒暑期社會實踐、參加創新創業競賽等形式將自己的想法落地實踐。在一次次的實踐中,學生將夯實知識基礎,認識社會需求,將知識轉化為成果,逐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將自己干事創業的激情投入到祖國的建設發展。設立以實踐為導向的開放式課堂,將學有所成、創業有一定基礎的校友引入課堂,擔任創新創業導師,客觀地分析學生創意的可行性,對已經開展運行的創業項目進行科學指導和理性評估。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入社會,多試錯,快調整,把握機遇,順勢而為,使其創業項目盡早接受市場的檢驗。為學生的創新創業方案、項目引入社會資源,通過社會資源對學生創業項目的識別和孵化,可以降低創新創業活動的成本,提升創業帶動就業能力,推動產學研用協同,為經濟發展提供引擎和動力,符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政策導向。(四)正確理解創新創業,助力社會穩定。創新創業教育是充分鼓勵受教育者培養和發揚創新精神,挖掘其自身潛力,同時又促進其個性的健康發展。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將受教育者從“穩定壓倒一切”、“體制內就是好工作”、“不要承擔風險”等傳統固有思維方式下的擇業觀中解放出來,真正獨立思考適合自己興趣、能力、價值觀的未來職業發展方式。就業率的穩定與增長對促進社會穩定有重大意義,但是,如果僅僅將緩解就業壓力、提升就業率作為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簡單地將創業教育理解為教育學生創業是替代求職就業、人人都可以開辦企業成為企業家,是曲解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應有之義。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扭轉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狹隘理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融入創新創業的時代元素,激發受教育者的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同時,將這種精神力量輻射至受教育者的家庭,使受教育者的父母家人成為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者、支持者和鼓勵者,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建立有利于創新創業的社會環境,將更好地促進創新創業教育達成實效。
參考文獻:
[1]王娟.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J].江蘇高教,2019,(9)
[2]顧明遠,等.中國教育大系﹒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教育(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3]雷家嘯.我國大學創業教育現狀及應做的調整[J].青年探索,2011,(1)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徐小洲,等.創業教育的觀念變革與戰略選擇[J].教育研究,2012,(5)
[6]張程,等.經濟活動中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J].新財經,2008,(10)
[7]李淑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業教育協同育人路徑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
作者:范叢慧 宮驊芮 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稱謂的嬗變
- 下一篇:作風建設促規范化建設履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