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時間:2022-07-14 03:26:41

導語:立德樹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立德樹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立德樹人思想提出后,各高等院校均將貫徹、學習十八大精神作為主線,堅定育人文本與立德樹人理念,弘揚為國奉獻與艱苦奮斗的優秀傳統,持續強化思政工作當中的“正能量”。發掘并加強思政教育工作中蘊藏的正能量,有助于切實發揮思政教育工作主體作用、指明思政教育工作道德方向、充實思政教育教學內容。通過結合當前思政教育工作特征,分析立德樹人背景下正能量對思政教育工作產生的影響,探索立德樹人背景下強化思政教育工作正能量的有效措施,以期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且高效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能量

立德樹人作為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高等院校發展與堅定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心所在。想要培育全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學校應優化與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諸多方便簡單的傳播媒介,譬如微博與微信等,在全球范圍內更快地傳播具備震撼力與沖擊力的信息。在滿足當下大學生們身為信息接收者的瀏覽需求之外,還調動了他們自我發言與信息共享的欲望。而頻繁使用媒體平臺的學生,難免偶爾被錯誤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迷惑,陷入資本邏輯陷阱,從而對其成才與成長造成反向影響。針對此危機,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應在立德樹人理念下,高度重視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正能量,積極傳播社會主旋律,弘揚社會正能量,指引學生明確正確積極的“三觀”,強化其民族認同感與文化自信。

一、當前思政教育工作的特征

(一)思政教育教學內容多樣化。互聯網時代來臨使得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雙重沖擊。首先,大學生個體能夠自主借助網絡平臺,閱覽自身所需信息,豐富知識儲備量。其次,由于互聯網蘊藏復雜繁多且價值取向呈多樣化的信息,對價值觀、人生觀處于形成階段的學生產生一定的沖擊。網絡信息的推送者在信息篩選與甄別時具備較強的自主性,并且多將經濟效益作為導向,而這便致使多數內容瑣碎且質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出現在網絡平臺中,這其中不乏抹黑與斷章取義國家歷史相關事件,以及宣揚愚昧腐朽、錯誤價值理念的信息,借助有意識與碎片化的剪接,重新包裝社會現實,促使部分嚴重破壞真相與事實的信息內容卻被看似合理。我國當代學生極易受這些具備誘惑力和沖擊力的不良信息吸引,進而影響其對于歷史及社會的準確判斷與理解。互聯網時代涌現的各類信息使得思政教育教學內容趨向多樣化,若欠缺教育者的合理引導,學生容易在多樣化價值觀及思想中迷失自我,進而在思想上形成諸多困惑,這些問題均是網絡時代下教育者必須面對的。(二)思政教育教學載體媒體化。隨著科技的持續發展與進步,高等院校校內網絡逐漸全面覆蓋,以手機作為依托,具備主體性、個性化以及個體化的微博和微信媒體平臺快速受到大學生接受與認同,已逐步深入至大學生群體生活及學習的諸多方面。網絡時代新媒體平臺的涌現,促使信息獲取由以往的縱向轉變為立體化,信息接收廣度及深度也大大增加,新媒體已成為涵蓋思政教育工作在內的國家時政信息、社會主流價值取向與生活通知信息傳遞的平臺。相關權威數據調查表明,截至2018年9月,微信平臺活躍用戶高達10.827億人次,消息每日發送高達450億次,由此可見微信平臺受眾群體的龐大與廣泛。另外,截至2017年末,微信公眾號數量已高達1000萬余個,每月活躍粉絲人數高達7.99億人次,活躍賬號高達350萬個。顯然,新媒體平臺已成為高度普及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工具,以及當今思想交流和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其為當前思政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是現如今思政教育工作實施的重要載體。(三)思政教育主體性模糊化。在以往的思政教育教學中,教師主要是負責教育和實施知識輸出,而學生們則負責接受教育及展開知識輸入,二者關系及地位較為明確。而在當今教育環境下,此關系發生了改變。伴隨微博及微信等媒體平臺的持續發展與普及,民眾溝通交往極為便利,從而教育主體和客體間信息內容的交互也趨于更為頻繁,信息與知識的傳播轉變成雙向性,教育主體由教育核心邁進教育邊緣,教育客體漸漸邁進教育核心,在思政教育工作當中,諸多教育內容均是教育主體及客體共同商議而擬定的,這一方式使得教育主客體的關系和地位模糊。另外,因互聯網擁有隱匿性特點,不論是學生個體,還是從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師,只要其處在網絡環境當中,其知識儲備與社會地位便會被隱匿,擁有相對平等的地位,均可借助媒體平臺推送思政教育相關知識與解答有關問題,民眾不但可變成教育主體,而且還可變成教育客體,而這也致使思政教育教學的主體性模糊化。

二、立德樹人背景下正能量對思政教育工作產生的影響

(一)正能量切實發揮思政教育工作主體作用。大學生思政教育應在落實立德樹人思想的基礎上,堅定教育和自我教育高度融合的育人原則[1]。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不但要切實發揮思政教育者所具備的傳道授業解惑作用,而且還要真正激發學生自我管理以及自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進而建設大學生個體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的學習模式。學生群體的政治教育及意識形態作為高等教育育人工作的重要基石,是促進素質教育和學生全方位發展的基礎性工作。當前教育環境下,社會正能量的影響與傳遞具備雙向性特點,并未刻板與機械化地區分思政教育教學主客體,每個均可作為思政知識的傳播者與者,這對于激發學生群體發揮自身在思政教育中所具備的主體作用,培養其自我教育精神具有積極意義。另外,在立德樹人環境下的思政教育中,切實發掘思政工作中的正能量,適當融入社會正能量,能夠提升大學生群體的社會責任感以及道德修養,與學生在課堂中進行交流互動時,可杜絕或減少部分消極與錯誤性,乃至于不契合的客觀現實,以及對于社會形成反向影響的行為及言論,推動大學生在當今信息多元化且開放性的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內正確選擇價值取向[2]。(二)正能量指明思政教育工作道德方向。大學生思政教育教學蘊含的關鍵性的育人目標之一便是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借助思政教育工作,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宗旨。在當今繁雜的大數據背景下,價值與社會意識形態的選擇呈現出多樣化,不但對上網檢索學習資源及信息的學生產生思想層面的困擾,而且也為思政教師實施道德修養培養造成諸多阻礙。社會正能量指明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道德方向,即引導與培養大學生群體始終維持健康、正面與積極的形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師大力宣傳正能量話語以及人物事跡,明確正能量榜樣,正向沖擊大學生內心,指引學生自覺轉換錯誤理念。立德樹人思想的提出,對大學生思政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其明確指出院校應緊隨社會發展腳步,在道德培養中高度關注學生群體,將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正能量事件用作教育內容,以此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質量。同時,借助社會正能量,針對大學生群體展開道德素質培養,不但應時刻關注學生個體,提高其道德修養,而且應上升至國家層次,培育學生群體的社會責任意識,切實實現思政教育工作在立德樹人背景的育人目標。(三)正能量充實思政教育教學內容。互聯網時代衍生出多樣性且便利的知識傳遞平臺,高效延伸了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使得學生可學習與接觸到更多及更寬泛的知識內容。當今社會正能量資源對高等院校實施思政教育具有重要價值,教育者將內容豐富多元的正能量融入課堂教學,可促使教育內容實現多樣性,調動學生群體研究與討論的熱情,活躍課堂氛圍,深化師生溝通互動及了解,助力教師掌握每名學生的心理動態及知識架構,繼而設計具備針對性的思政教學內容。譬如,針對部分學生所反饋的思政授課內容過于嚴肅和刻板,趣味性不足等問題,教師可依據學生身處校園時間較長,缺乏社會現實生活體驗卻又極為憧憬社會生活的心理特征,將目前學生群體興趣度較高與熱議的正能量話題引進課堂教育中,指導并打動學生內心,在理論課中增加道德教育,從而在提高學生群體專業理論素養的基礎上,助力學生保持正能量心理。

三、立德樹人背景下強化思政教育工作正能量的有效措施

(一)彰顯主題,推動思政理論課內涵建設。高校應將強化思政課建設與教育改革視作重要工作,凸顯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推動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在思政教育中的發展,尤其是十八大精神走進課堂與教材工作[3]。高校可將思政理論課教師團隊建設列入院校師資團隊的發展建設規劃當中,在教師編制、待遇以及要求等層面均做出清晰規定,打造思政教育工作的人才高地。同時,將思政課建設列入一把手工程中,校黨委書記應帶頭參與思政理論課教育,將馬克思理論視作重點學科,將思政課視作重點學科進行建設。創建形勢政策育人機制,定期組織形勢政策教學,實施紅色文化與省情教學,由思政教師利用課件方式實施教學,或者聘請校外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另外,院校應真正優化教育方法與形式,加強網絡與多媒體等信息化教育手段的使用,建立教育調研與定期組織集體備課、聽課與評課機制,持續提升思政教育課程的教案化、專業化以及專題化建設水準。(二)育人為本,促進高校師風師德建設。立德樹人視角下,思政教育不僅應落實言傳,還應實現身教。院校應抓牢師風師德建設,盡力創設出尊重、學習、追趕以及爭當先進的學校內部環境,增強教育者教書育人的責任意識與榮譽意識。一方面,應抓牢班子帶動。注重院校各級領導層的帶頭功能與黨員模范功能的發揮,呼吁領導干部與黨員領頭實踐,通過自身實際行動帶領院校教師群體,用黨風帶動教風、教風帶動學風,通過黨性鑄造師魂,層層遞進,切實發揮思政教育工作當中蘊藏的正能量,促進師風師德建設的有效進行。另一方面,抓牢典型示范。借助多元手段與形式,宣傳國家知名學校師風師德建設先進典型校長李學禮優秀方法、思想、經驗與作風,傳揚其年近八旬卻依然時常奔赴內蒙與新疆等地進行鈾礦采冶相關工作的正能量感人事跡,引導教師群體為國奉獻與愛崗敬業。另外,抓牢活動創新。多數基層單位踐行多元化的師風師德教育創新工作。例如,黨員教育者在思政課堂中佩戴黨徽,用自身身份告知學生其黨員身份,并將每堂課都要上好,提高師風師德建設水準與教育質量。(三)與時俱進,持續創新思政教育工作。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應優化學生干部以及黨員教育管理,將學生干部視作主體,把學生黨員視作重點,建設學校、學院、專業以及團支部聯動體系,強化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正能量,借助黨員個體轉正評價、組織督查以及掛牌示范等形式,提升學生自我教育及管理能力,強化校園網絡思政教學工作,建設思政網站以及學工在線等網站,借助官方微博以及微信群等途徑,強化學生干部隊伍建設,時刻關注學生思想動態,及時將學生關注以及關心的黨建工作、助學貸款以及獎學金等內容進行公布,使校園網成為引領院校思想的新媒體,以及學生生活及學習的助手和思政教學的有效平臺。另外,進行以立體網絡為基準的心理健康教學模式,構建多層次心理健康教學的網絡體系以及保障機制,適當增設心理健康主題講座以及教育課程,實施關注健康的心理健康教學宣傳活動,真正落實學生群體心理健康教學的跟蹤服務,及時解決學生的個體心理問題,借助這些“正能量”使得大學生健康成長。(四)牢固基礎,強化思政教育團隊內涵建設。教育團隊建設的核心在于能力培育及素質優化,院校應依據高進、優出、明責以及培育提高的育人準則,發揮教育、科研以及管理等部門職責,推動三全育人,并形成服務育人、教書育人以及管理育人的優質環境,持續強化院校思政教師、輔導員以及黨政團干部團隊的內涵式建設[4]。在院校思政教師團隊主體,即高校輔導員團隊建設工作中,應確保認知到位、配備到位、制度到位、培訓到位、管理到位以及保障到位。清晰輔導員身為干部與教育者的雙重身份,清晰其日后身為專業學生群體的思想工作者、教師以及后備干部的出路。同時,建設與健全輔導員團隊培訓制度,選送一定數量的輔導員參與教育部門與省教育廳的業務培訓,完善輔導員團隊工作評價機制。最后,統籌考慮輔導員團隊崗位津貼,其各項待遇應等同于科研、教育一線教育者,通過電腦配備以及每月發放通訊資費和住宿補貼等舉措,真正在政治層次關懷、生活層面關心以及事業方面推動輔導員。結束語綜上所述,立德樹人視域下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蘊含的正能量,對于學生群體具有諸多正向積極影響,充分發揮思政工作中的正能量,并將社會正能量引進校園文化以及學校教育中,不但有利于宣傳社會主旋律,而且也有利于培育和提高學生群體的道德與品格,端正學生思想,使其未來人生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洪濤,高軍禮,馮婭楠.正向引領: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因應之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3):78—83.

[2]李晞.“互聯網+”時代提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途徑探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8):209—211.

[3]周興華,王崇,任秀,劉維麗斯.淺談新時代如何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2):41.

[4]孟躍.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1(9):110—111+114.

作者:侯超 馬娟 單位: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