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時間:2022-07-14 03:28:52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摘要:災難發生后學生心理健康建設是災后心理建設的關鍵,分析災難發生后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尤為重要。以綜合學生成長發展作為現實條件,研究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恢復災害后學生群體的精神動力,然后建立一個歸因方式的中介模型,利用模型分析壓力、歸因方式與心理健康的數量關系,減輕災難發生后學生的心理壓力,調查災難發生后學生群體的價值分布與思想政治狀況,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重塑災難發生后的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完成分析災難發生后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為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心理健康上的實踐提供理論依據以及分析方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分析;災害;災難

學生群體心智發育不成熟,在遭受重大災難發生后,更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反應,比如“負疚感”[1]。災難發生后學生的正常生活往往容易出現震驚、憤怒和絕望等情緒反應,持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決策力下降、記憶力受損、時間感失真和侵入性思維及回憶等認知反應[2]。行為反應會出現社交縮退、人際關系沖突增加等,甚至工作學習能力受到損害。軀體上出現驚跳反疲勞、失眠、過度警覺等反應。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個體保存能力,所以對于大多數幸存者來說,應激反應是暫時的,會依據自身的心理素質自行恢復[3-4]。在恢復期間實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強學生的思想建設,建立學生安全與信賴的心理,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發展[5]。

1災難發生后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

1.1恢復精神動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為現實條件的,災后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辯證關系,只有正確的認識到兩者的辯證關系才有利于恢復學生心理健康的精神動力[6]。首先以災難發生后某地區的學生群體為調查目標,統計得到災難發生后的學生年齡分布(表1)。對表1的學生基本情況展開影響分析,在思想政治理論體系內,精神動力是體系的中心、是教育工作的推動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不斷發掘我國優秀的精神資源,引導災難發生后學生將學生產生的災害性心理創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災難發生后學生內心的傷痛轉化為實際行動,轉化學生的精神壓力[7]。另外一方面,精神動力對災難發生后的學生有引導作用,幫助災難發生后的學生明確自己的人生選擇,找到有利的精神支柱,形成內心的強大凝聚力,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力擔當。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促使災難發生后的學生重塑堅定的政治思想及道德面貌,開發他們的精神動力資源,為其全面健康成長創造優良的條件[8]。思想政治教育是災難發生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客觀及現實條件,恢復精神動力時,首先加強災難發生后學生群體的“三觀”教育,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三觀是道德素質的思想基礎,是人類行為的理論指南,幫助災難發生后的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不斷導向、轉化激勵學生原有的本能,不斷通過思想政治課堂及課外教育培養學生原有的社會責任意識,突顯出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成長相適應的特點。表現出兩者之間外在的“包含”形式(圖1)。另外,在實踐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恢復學生精神動力時,還可以尊重災難發生后學生的個性以及主體性,在實行教育的過程中,同時注重結合自我教育,將思想教育的外在強制力量轉化為學生主體追求的東西,加強學生參與度[9]。實踐政治教育過程中,災難發生后的學生可以逐步養成對自我掌控課堂的能力,增強他們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節奏的能力,將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深化為自身成長需要,引導學生思想和行為健康發展[10]。將災難發生后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轉化為兩種細節的表現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下,將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恢復的精神動力形成一種“并列”關系(圖2)。圖2“并列”表現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就是促進“全體人”的全面發展,改變人的思想,安撫災難發生后學生的心理,培養出他們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11]。災難發生后學生的思想健康成長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殊性,可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時代條件下災難發生后學生心理健康常常出現一定的“變數”,此時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跟隨著災難發生后的學生群體的特點發生變化。這個變化的過程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發展過程,二者相互協調,調節災難發生后學生的外部生長環境與學生內在素質相互作用,促使災難發生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1.2減輕災難發生后學生的心理壓力。減輕災難發生后學生的心理壓力時,首先依據壓力的外在表現形式,建立一個歸因方式的中介模型(圖3)。1基本情況下的災難發生后學生壓力、歸因方式、心理健康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學生壓力在各個政治教育維度存在的差異,將年級作為自變量,得到如表2所示的壓力調查結果。由表2可以看出,在不同年級災難發生后學生的壓力調查中,壓力總量表中M為壓力均值,SD為信度,F為壓力源均值,P為壓力系數,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行過程中,最終得到所有維度學生不同壓力源下的結果P的值全部小于0.2,證明思想政治教育實行過程中,基本可以調節災難發生后學生的心理壓力[12]。以災難發生后的學生心理健康為發展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斷完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矛盾,就是教育雙方主體性沒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教育主體的教師和學習接受主體的學生,一起維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教師在實際傳授過程中會帶有主觀意識,在帶動災難發生后的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時難以發揮有效的引導作用。據心理專家的不完全調查,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后的災難學生心理狀況分布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在接受過思想政治教育的災難發生后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多處在時常有煩悶、焦慮不安感覺的階段。所以在這期間實行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出現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不濃厚,無法體會到思想政治教育“精髓”的情況。另外一方面,大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與學生成為“師友”關系,全面了解了災害后學生的日常,充分把握了學生的成長。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助于學生調節生活中的壓力,在學生接收教育的前提情況下,教師會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內容鮮活起來,將理論運用到實際,讓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促進災難發生后學生心理健康的重建。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內容具有歷史性,大多是關乎理論的,雖然與災難發生后的學生需求存在很大部分的脫節,但在實際傳授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先人在革命中的不屈精神,在精神上感受到力量,支撐災難發生后的學生調節自我身心,帶動災難發生后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消滅災難給學生帶來的壓力[13]。1.3重塑生活信念。新的歷史定位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同時也為災難發生后同學重塑正確的價值觀念,學生群體在實踐思想政治教育時,往往會形成自我意識的個人價值分布,調查數據得到如圖4所示的災難發生后學生的個人價值分布。由圖4的價值分布可知,災難發生后的學生大多都是有著自我追求目標的,無論是對人生、價值還是態度全部都趨于理性務實,大多數都是從自身需求出發,理性的分析和計算從而設立自己的人生目標,災難發生后的學生不光注重自己的社會價值,同樣關注自己的個人價值。在心理健康建設過程中,從學生的自我追求出發,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教師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原著入手,橫向的了解理論背景、歷程、價值方面的內容,加之教師自身的學術底蘊,增強學生接收到知識的融合性[14]。經受災難發生后的學生群體認為道德在社會發展實踐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以某地各年級段的學生群體為調查對象,統計“誠信是做人之本”的學生人數,災難發生后的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調查結果(圖5)。由圖5可以看出,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深入,災難發生后學生的思想教育依舊保持著高度的道德認同度,基本改變了從前道德觀念復雜化的特點,全部朝向統一、正確的道德觀念靠攏[15]。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催生的新道德觀快速認同并迅速接受,貫徹誠信、公平、平等、互利等正確道德觀念,認同國家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但依舊有部分學生的道德觀念呈現出復雜化的特點,例如,對于不良現象和行為采取了默許的態度。在道德評價上出現雙重標準,突出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常常在思想道德上表現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態度,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持續的實踐過程中,要落實思想教育輔導,不斷豐富實踐過程。在實踐時保持如圖6所示的正確思想道德教育實施過程,持續為災難發生后學生群體重塑正確的價值觀念。由圖6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在貫徹四個實踐階段后,即使學生群體出現各種突發性的思想矛盾,也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正確引導災后學生心理朝向心理健康方向發展[16]。

2結束語

災難對學生群體造成的重大傷害是潛移默化的,對災難發生后的學生實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探究這部分學生群體的心理變化,找出這種特殊心理健康成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得到要解決的心理健康問題,促進災難發生后學生健康成長。

作者:陳強 馬其南 單位:遼寧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