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時間:2022-11-02 10:40:38

導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在高校各項育人工作中,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基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設計教育教學內容與形式,以此為導向,營造良好的“立德樹人”的高校校園文化氛圍,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德才兼備的人才。

關鍵詞:立德樹人;思政教育;校園文化氛圍;實踐活動

在當前的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立德樹人”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與價值。為此,基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教師應該秉承“立德樹人”的宗旨,營造良好的“立德樹人”的高校校園文化氛圍,積極探索思政教育實施策略。本文將就此展開論述。

一、立德樹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

立德樹人乃是中華傳統文化當中的關鍵組成要素之一,對于立德樹人的分析,必須從歷史學的角度加以探究,在《左傳》當中,便對立德樹人的內涵加以了闡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睆倪@句話的意思來看,其含義為:任何一個人要想得以流芳百世,則其首先應當具備優良的道德與品行。一個人為了讓自身擁有較高的德行,則必須擁有對于高尚品德不懈追求的信念。在高校思政教育領域,立德樹人亦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近些年來,國內高校的思政教育不斷關注如何實現對學生德行的培養與提升,并且對于學生能否具備更好地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的能力給予了高度關注。通過系統的思政教育,將讓學生獲得可以立足于社會的必備能力,并且能夠形成敏銳的政治參與意識,在遇到現實問題的過程之中,可以辯證地看待、分析與解決。從高校思政教育所應當具備的功能來看,此種教育應當致力于讓學生獲得參與社會實踐的必備能力、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行。從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來看,更為關注事實性教育。就是借助對學生開展法律、政治等內容的教育活動,讓學生養成關注時事的習慣,對于國家出臺的大政方針深入理解,由此增強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自信以及社會主義優越制度的認同感。同時,依托開展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活動,將讓學生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當中秉承辯證、理性以及審慎的態度,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與綜合素質[1]。

二、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高校思政教育實施策略

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拓展“立德樹人”路徑,注重對思政教育方法與方式的不斷創新,依托網絡平臺對學生加以在線輔導,提高教師師德素養,形成“立德樹人”氛圍。下面筆者將從這幾個層面入手展開論述。1.高校思政教育活動應當秉承“立德樹人”的宗旨總書記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從總書記的講話內容可以看出,其生動地詮釋了立德樹人應當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與宗旨,并指出了高校的辦學方向與辦學任務,亦對于教師的師德建設作出了明確的指示和要求,還申明了學生的德才養成目標。對于高校的思政工作而言,其乃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也就是說,在組織和開展高校教育的過程之中,必須確保持續性與長效性。思政教育活動不但讓學生習得和掌握相關的知識內容,更要讓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過程之中實現對自身價值觀的塑造。高校應當秉承“立德樹人”的宗旨,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之中致力于打造立德樹人的良好校園氛圍,并且將思政教育融入不同的課程的教學活動之中,以此達成課程思政建設的目的[2]。2.營造良好的“立德樹人”的高校校園文化氛圍高校在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時,應當將立德樹人作為重要的目標。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應當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以及教學活動之中。大學生身處于校園之中,從這個層面來說,校園文化氛圍對于大學生的言行舉止以及價值觀有著不容替代的影響。因此,在開展立德樹人教育的過程之中,應當善于從中華傳統文化寶庫當中給予養分和素材,如唐詩宋詞、紅色文化等,以此來幫助大學生實現文化素養的積淀與提升,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3]。3.構建民主多元的教學話語體系,滿足學生的表達訴求當代大學生身處于信息技術時代,對于各種互聯網話語十分熟稔,且愿意通過互聯網去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習知識。高校應當借助網絡平臺去獲取各類信息資源,來拓展思政教育的渠道。同時,高校思政教師基于提升課程教學有效性的目的,應當積極研究大學生的話語習慣,以便據此構建民主多元的教學話語體系,讓自身的教學活動能夠得到學生好的接受和認同。同時,高校教師應當善于從互聯網當中挖掘教學資源,以此作為豐富教學內容的手段,使學生在接觸這些熟悉和感興趣的案例素材的過程之中,對于思政課程產生認同感和共鳴感。此外,教師亦應當對學生的關注點加以分析,并據此在課堂教學環節之中針對性的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課堂中民主地表達自身觀點,交流探討,對于思政課程乃至思政教育的意義給予認同[4]。4.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拓展“立德樹人”路徑思政教育“立德樹人”,不能僅僅落實到課堂上、理論層面上,因為理論化的思政教育內容難以真正引起學生的興趣,也難以真正發揮作用。構建課內課外、校內校外以及理性活動與感性活動有機統一的實踐教學體系是提升高校思政教學實踐效果的有效路徑之一。為此,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應該通過豐富的校內與校外實踐活動拓展“立德樹人”路徑。第一,組織校內實踐活動。高校可以組織一些豐富的校內實踐活動,比如辯論賽、紅歌賽、情景劇表演、經典誦讀、原著研讀、主題討論等,這樣能夠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受到影響和熏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此同時,高校還可以借助校內網、論壇、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定期推送一些思政文化資源,為大學生提供更多資源共享,并且組織學生進行主題班會、社團活動。第二,組織校外實踐活動。為了讓學生的思政教育落到實處,學校方面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校外實踐活動,如參觀紀念館、博物館、紅色基地、革命圣地等,在參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增強實踐能力,使思政教育更直觀、更具體。5.注重對思政教育方法與方式的不斷創新,依托網絡平臺對學生加以在線輔導課堂教學活動乃是建立在教師與學生借助知識媒介基礎上的交流學習過程,傳統思政課堂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即教師采取單向度講授方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狀態,可以說,這樣的模式剝奪了學生自主思考的樂趣。為此,高校思政教師應當注重對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如教師可以借助慕課、微課以及翻轉課堂等形式組織教學活動,也可以組織學生登上講臺就某一知識點進行講解,這樣將會凸顯出學生應有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應當意識到,思政教育并非只局限于有限的課堂教學環節之中,課下時間亦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陣地。為此,教師可以借助微信、QQ等信息技術媒介,在線下時間同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幫助其理清分析問題的思路,這樣將讓學生的思政知識學習活動變得更具成效[5]。當學生對于國內外的新聞熱點時間產生興趣時,教師可以借助線上平臺或媒介組織學生展開分析與討論,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關于特定事件的看法與見解,教師負責補充和糾正,這樣可以達到有效增強學生政治素養以及綜合素養的目的[6]。6.提高教師師德素養,形成“立德樹人”氛圍古語有云,“親其師,信其道?!备咝K颊逃膶ο笫乔嗄甏髮W生,而施教者則是“為人師表”的高校教師,教師的師德素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熏陶著學生,因此高校應該積極提高教師師德素養,形成“立德樹人”的氛圍。(1)提高教師的教育格局。教育者是心靈的喚醒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關注的不應該僅僅是學生的學習成績,更應該將目光放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上,要樹立宏觀的教育格局,才能給學生最好的教育。(2)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教育應該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因此教師應該不斷增強自身的學識魅力與人格魅力,以自身所作所為為學生樹立榜樣和典范。(3)積極參加培訓、教研與考核。思政教育過程中,一些教師由于認識薄弱,在培訓、教研等方面存在著不足之處。教師師德素養的提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通過不斷地參加學術理論活動來提升理論素養和專業素養。此外,高校應當在教師績效考核之中將課程思政的開展情況納入其中,以此來提升廣大一線教師對于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視程度。

三、結語

本文從立德樹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入手,從六個層面論述了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高校思政教育實施策略。思政教育是“立德樹人”的前沿陣地,高校應該堅持秉持“立德樹人”的宗旨,發揮思想引領作用,為社會輸送一批高質量、高道德水準的全方位人才。

參考文獻:

[1]常越.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路徑[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21(04):145-148.

[2]張雪瑞.以“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方法初探[J].公關世界,2021(10):143-144.

[3]孫超.淺談立德樹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結合策略[J].作家天地,2021(12):178-179.

[4]王玉婷,王凡.新時代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J].大陸橋視野,2021(04):113-114.

[5]陳詩師,馮霞.微媒體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思政課教育路徑創新微探[J].南方論刊,2021(04):105-107.

[6]楊欣,成曉麗.高校思政教育貫徹“立德樹人”思想的可行性途徑[J].才智,2021(07):58-60.

作者:邱娟 單位: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