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的風險管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8 02:15:00

導語:建筑施工中的風險管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施工中的風險管理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建筑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建筑施工企業傳統的項目管理模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通過管理求得效益最大化更具挑戰性,成功的企業在利用強大的技術力量管理其資產,從而創造利潤的同時風險也越來越多。目前,風險管理已成為現代項目管理的組成部分,通過對項目的風險管理,管理者能有效地保證目標控制的順利進行。筆者在本文中就建筑施工企業中風險管理的研究進行了論述。

一、研究的背景

我國進入改革開放以來,建筑行業體制的改革不斷的得到推進。項目法人責任制、工程的招投標制、工程承包合同制、工程建設監理制以及工程擔保制等基本建設管理制度的推行,使得建筑企業面臨市場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項目自負盈虧的壓力使得企業不得不自覺的關注項目實施中的風險問題。如何準確的預算和投標報價、如何利用合同進行風險管理以及如何解決施工中存在的風險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不同的項目承包形式不斷出現:固定單價合同、固定總價合同、浮動總價合同、成本補償合同、交鑰匙合同、項目管理合同、設計建造合同、BOT合同、CM承發包模式等都是現在建筑市場業主常采用的合同形式。不同的合同形式承包商所承擔的風險有很大的不同,如何有針對性的進行風險管理也是企業所感到困惑的。業主為了降低自己的風險,常采用固定總價合同或固定單價合同,把市場風險、自然環境風險、政策風險等轉移到承包商身上,而交鑰匙合同、設計建造合同、BOT合同、CM承發包模式的實施,更使得承包商除了要面對工程建設風險外,還要承擔設計風險或項目運營的風險,這更迫切需要承包商加強風險管理。

與企業面臨的日漸增大的風險相對應的,是我國建筑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的低下,以致于建筑項目工程事故頻發,建筑企業風險意識淡薄,缺乏項目前期的風險識別、事前風險防范和事后快速應對的能力。

二、現實意義

工程建設項目是國家實現固定資產投資的載體,研究項目風險管理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其重要意義。近些年來,國家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資金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幾年,我國的工程建設項目的投資速度和幅度增長迅猛,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2002年全國的社會固定資產已達43499.9億元,同比增長約為17%。2000年基本建設投資從2001年的14820.10億元增長到17666.62億元,同比增長19.2%。而2004年1月~6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為21843.97億元,相對于2003年1月~6月16674.79億元的投資額同期增長31%。國家已經把增加投資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一系列重大項目已經或陸續啟動,如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特大型工程,以及完成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等。蓬勃發展的工程建設產業,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項目風險管理水平。由于國內建筑企業總體水平還不高,投入產出能力較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且重大工程事故時有發生,如當年上海地鐵事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達1.5億人民幣之多,這里有相當程度是由于企業風險管理水平低下、風險意識淡薄造成的。因此,加強建筑企業的風險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增強企業風險意識,提高企業風險管理水平顯得尤為必要。

三、國內外風險管理研究狀況

1、國外研究狀況

工程項目的風險管理產生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社會的戰后重建過程中。在這期間,歐美興建了大批的能源、水利水電、煤炭等項目,由于項目投資大、工期長、技術復雜以及宏觀和微觀環境的不確定性,使得項目在成本、質量、進度管理等方面要面對很多風險因素,于是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概念就應運而生。在20世紀70年代,歐美國家的相關學者,主要研究了業主與承包商在合同中的風險責任問題。20世紀80年代,伴隨風險分析與管理技術的發展,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研究領域擴展到大型項目的立項決策、工程保險、地質及環境不確定性風險分擔、費用超支風險、工期延誤中的責任問題、技術風險、結構設計風險分析等。這一時期的研究特點是針對某一風險進行單一的分析,研究方法主要以概率論為基礎。這一時期對風險的起源也有所探索,但整體來說缺乏系統性和普遍適用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風險問題受到全世界的關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隨著項目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項目的風險對項目投資目標、進度目標、質量目標等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在這幾年中,對項目風險的研究異常活躍,在對項目風險繼續深入研究的同時,有的學者已經開始對風險管理進行歸類、總結并提出系統的風險管理概念。

2、國內的研究狀況

我國對項目風險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風險”一詞最早由周士富提出,1987年清華大學郭仲偉教授《風險分析與決策》一書的出版標志著風險管理研究的開始。此后,有關學者和專家對風險分析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大部分理論體系還停留在郭教授最初提出的體系基礎上。

近幾年,我國才開始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研究工作,有的學者著書詳細介紹歐美先進的風險管理理論方法,促進了國內對風險管理的關注。也有學者對承包風險和投資風險進行了研究,在引進和推廣工程保險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針對我國國情的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研究,是以三峽工程、小浪底工程等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風險及項目可行性研究為契機發展起來的。由國家科委主持的國家重點科技公關項目“三峽工程重點科學技術研究”中,安排了三峽工程的風險研究。從1987年-1996年,天津大學管理學院“三峽工程研究”課題組承擔了三峽工程風險研究,在國內首先對大型工程項目進行風險分析與評估。國內工程有很多大型項目中已經成功應用風險管理的方法,并帶來良好的效益。總體來講,我國現階段的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研究還處于一個學習和探討的階段,如何建立適合我國特點的項目風險管理體系尚無定論,各種適合我國建筑企業采用的風險管理方法也在不斷探索、補充和完善中。公務員之家

四、目前國內建筑企業風險研究中仍然存在的問題

1、國內的風險管理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論方法的研究,在具體項目運做中如何使用還沒有比較成熟的系統方法,實踐中可操作性也不強。

2、國內缺乏相關的中介咨詢機構來提供項目風險管理咨詢服務。由于項目涉及法律法規、合同管理、工程保險和氣候地質等眾多領域,需要專業的項目風險管理咨詢機構來提供相應的咨詢服務,我國在這方面仍存在空白,急需加以改變。

3、建設市場各主體風險管理意識淡薄,無論是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還是工程實施階段都沒有完善的風險管理計劃。既不能對風險量化分析,也不能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只有個別大型項目能進行較深入的風險管理。

4、項目風險管理在操作上缺乏可操作性。我國目前項目風險管理理論和方法大多來源于歐美,而國內情況與歐美有很大不同,企業的管理水平與它們的企業也存在很大差距,由此造成歐美的風險管理方法在我國缺乏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