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發展新趨勢論文
時間:2022-04-04 11:47:00
導語:國際法發展新趨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冷戰結束以來國際社會的結構性變化,國際法也出現了許多新現象、新特點。值此世紀之初,對晚近國際法發展的新趨勢及其制約因素作出適當的總結和評估,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社會的結構性變化
國際社會結構的變化是國際法發展的前提。法律往往反映其運作中的社會條件和文化傳統。作為調整國際關系、特別是國家間關系的國際法,也是社會環境本身的產物,它按照國際關系盛行的概念發展,它的繼續存在必須符合時代的現實性。[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40多年中,由于美、蘇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和意識形態的沖突以及第三世界的興起,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沖突使國際法與國際組織的運作受到阻礙,特別是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與國際法院方面。但自20世紀80年代下半期,國際社會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1988年11月,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宣布冷戰已經結束。后來,美、蘇兩國首腦在馬耳他舉行了會晤,并肯定了冷戰結束的事實。隨后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增強了這些聲明。東歐的劇變,兩德的統一,華沙條約集團的解散,特別是1991年12月,蘇聯在經歷了急劇的內部變革之后通過了《阿拉木圖宣言》正式解體,之后11個原加盟共和國自愿組成一個獨立國家的聯合體。所有這些,標志著兩極對峙的冷戰國際格局的終結,一個新的國際格局正在形成。
晚近國際法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國際社會的結構上的。要了解后冷戰時期國際法的發展趨勢,就必須科學地研究這一國際社會的結構。
國際社會的“這些深刻變化對國際法在世界范圍內的進一步發展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2].它使國際法從冷戰時期的共存(Co–Existence)走向后冷戰時期的合作(Co–Operation),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CommonInterestsinInternationalCommunity)日益成為主流。
二、國際法發展的新趨勢
縱觀近年來國際法的發展變化,我們可以概括出以下幾個新特點。
(一)國際社會的組織化
1.國際組織的數量呈爆炸性增長
國際聯盟的設立是國際社會組織化(Institutionalizationof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的最初嘗試。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聯合國,是國際社會組織化的決定性步驟。[3]聯合國成立以后,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和新興獨立國家的增多,科技、交通和通訊的巨大進步,以及國家間交往的增強,50多年以來,各種全球性與區域性國際組織的發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國際經濟組織和各種各樣的專門性機構,在數量上更是有了爆炸性增長。據統計,目前各種影響較大的國際組織已達4000多個,其中政府間的重要組織早已超過500個。它們的90%以上是在20世紀50年代之后發展起來的。[4]
2.國際組織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職能日益膨脹
各種類型的國際組織活躍在國際社會的眾多領域。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還是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個方面,都成了國際組織工作的對象。大到全球的氣候變化、世界戰爭,小至人類的生老病死和衣食住行,均與國際組織的活動密切相關。可以說,國際組織職能的擴張是與國際生活緊密相聯的。“國際組織數量的增加與職能的擴大,使地球上彼此影響的各種國際組織,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國際組織網,出現了國際社會組織化的一種新趨勢。”[5]
3.國際社會的組織化使國家主權的保留范圍相對縮小
冷戰結束以來,隨著國際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國際組織的潛力很快被釋放出來。國際組織的觸角不斷地深入國家主權的管轄范圍,使國家軍備、人權、貿易、關稅、投資、環境保護、知識產權等諸多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與此同時,有關國家還甘心讓國際組織暫時行使主權權利,或將部分主權權利持久地轉讓給國際組織。
僅就聯合國在會員國的國家重建方面來說,其對國家管轄權的滲透,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例如,自1988年以來,聯合國先后在納米比亞、柬埔寨、索馬里、薩爾瓦多、安哥拉、莫桑比克、盧旺達、南非和前南斯拉夫等國組織和實施國際監督下的民主選舉。聯合國在上述有關國家中,實際上行使的是國家主權權利。
再就區域組織而言,歐洲聯盟是主權權利持久地轉讓給國際組織的最突出的代表。歐盟不僅其內部組織結構象一個主權國家,而且在許多領域實際上行使過去屬于國家的主權權利,如:從關稅、貿易到整個商業政策,從勞動就業、人員流動到社會福利政策,從運輸、農業、漁業、競爭到環境與科學發展政策,從司法協助到內務合作政策,從政治合作到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等等。可以說,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歐洲聯盟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權或者是排他性的,或者是與成員國并存或混合的。況且,這種主權權利的轉讓還具有持久性,因為它經國際條約固定下來了。[6]
4.國際社會的組織化使國際法的約束力增強
一方面,國際社會已公認有若干強制規范的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社會出現了強行法(JusCogens)理論。尤其是,1969年的《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53條和第64條明確規定:“條約在締結時與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強行法)抵觸者無效”。當今,雖然國際法的主要規范仍為意志法,但國際社會已公認有若干強制規范的存在。這無疑增強了國際法的約束力。
另一方面,國際組織執行行動(EnforcementAction)的約束力也有明顯加強。《聯合國憲章》第七章以較大的篇幅對此作了詳細規定。二戰后,紐倫堡和遠東兩個國際軍事法庭所進行的兩次國際審判;冷戰結束以后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的設立和國際刑事法院的建立;近年來國際社會出現的對國家領導人的公職行為進行刑事追訴的事例;[7]以及1949年《日內瓦公約》關于對嚴重違約者加以制裁的規定,都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體現了國際法在執行方面的效力。
此外,國際社會還約定將“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作為一項基本原則加以規定。這反映現代國際法對傳統的“自助原則”作了嚴格的限制。[8]
(二)國際法的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近年來大眾傳媒廣泛應用的一個術語。然而,準確界定這一術語的真正含義,實踐證明有較大困難。[9]我們只能在某一具體領域知曉其內容。就國際法而言,國際法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ofInternationalLaw)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國際法適用于整個國際社會。
依據傳統的見解,國際法是所有文明國家間的行為規則,并普遍適用于全世界的國際關系領域。然而,十月革命后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出現,對這種看法提出了挑戰。前蘇聯的法學家否認有共同的國際法存在。[10]特別是在二戰后,
- 上一篇:國際商事仲裁法律適用論文
- 下一篇:國際私法得利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