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問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04-06 11:13:00
導語: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問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在我國表現尤為突出,主要有思想觀念型結構性失業、知識技能型結構性失業、區域差別型結構性失業以及體制制度型結構性失業,其形成原因與大學生思想觀念的落后、知識技能的缺乏以及區域結構的差別、體制制度的障礙等密切聯系,其治理要依靠各方面通力合作,大力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力。
關鍵詞:失業結構性失業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就業力
結構性失業
關于結構性失業問題,馬克思研究了結構性失業的特征和表現形式。馬克思指出,社會存在職位空缺,卻又存在大量的“畸形人”,即只能勝任原來工作的人,他們一旦失業之后,就加入了大量低技能失業人員的行列,這就表現為存在大量的失業人員。由于勞動力“局部職能過剩”,即勞動力的能力不能適應新的社會分工、新的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就出現“有活沒人干”、“有人沒活干”的結構性失業。
對結構性失業研究較多的是西方經濟學家,他們對結構性失業的研究已形成了理論流派,并形成了一些共識:結構性失業是指由于經濟結構(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產品結構)的變動要求勞動力的流動能迅速適應這些變動,但由于勞動力有其一時難以改變的觀念結構、知識結構、技術結構、地區結構,很難適應經濟結構的這種變動,從而產生的失業就是結構性失業。結構性失業表現為“失業與空位”并存的狀況。
根據結構性失業理論,筆者認為我國大學畢業生失業主要屬于結構性失業。一些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以及中西部地區需要大量各級各類的大學畢業生,甚至達到了求賢若渴的程度;另外,一些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剛一畢業就失業了,他們就是目前熱議的“啃老一族”的一部分。這就是“失業與職位”并存的典型的大學生結構性失業。
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主要表現及成因
(一)思想觀念型結構性失業
由于思想觀念的落后不能適應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從而導致結構性失業。目前,我國大學生失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就業觀念的落后。大學生在求職時,往往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而不是從客觀現實的需要來選擇職業。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從擇業單位來看,大學生大多數都選擇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大公司等單位,但這些單位需要的人才有限,相反一些中小企業、私營企業卻需求大量人才,大學生卻不愿去選擇這些單位就業;從擇業地區來看,大學生大多愿意去東南沿海地區以及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就業,不愿去西部地區,更不用說去農村地區就業了;從期望薪酬來看,大學生多數期望有高工資回報,卻不考慮自己的貢獻有多大。
(二)知識技能型結構性失業
由于知識技能的缺乏不能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從而導致結構性失業。在歷史上,我國大學生就業工作實行統分統配制度,上了大學就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現象。這或多或少地影響著現在的大學生,不學無術現象在大學校園不是個例。從現實看,我國的教育體制也助長了大學生的這種行為。大學生經過小學、中學階段的刻苦學習,來到大學,突然“自由”了。在我國大學的“難進易出”的體制下,一些大學生只追求“60分萬歲”,即使不及格,也可以補考。因此,大學生基本上不存在畢不了業的壓力。再加上大學生主觀上放松的生活常態,一些大學生的知識技能的儲備狀況確實難以滿足工作崗位的需求。因此,一些大學生知識技能的缺乏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從而導致大學生結構性失業。
(三)區域差別型結構性失業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區域差別大,資源稟賦不相同,經濟發展不平衡。總體而言,東部地區最發達,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落后。在這些區域結構中存在著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即城市發達,農村落后。正是由于我國的區域差別巨大,大學生在擇業時普遍期望在大城市、東部地區就業,而不愿意到中西部以及農村地區就業。這樣,在大城市、東部地區人才濟濟,一些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處于失業狀態;在中西部以及廣闊的農村地區亟需大量的高素質人才的情況下,大學畢業生卻不愿問津,這就形成了區域差別型結構性失業。
(四)體制制度型結構性失業
我國教育體制還存在著計劃經濟時期的重要影響,表現在:第一,我國高校招生人數、招生專業等都要按照計劃指標來進行。一些專業已經很陳舊,仍然按計劃招生,而市場急需的一些專門人才卻缺少相關的專業設置。第二,我國高校的治理,仍然以校長治校為主,教授參與高校治理不足,以致出現教授在教學研究過程中發現一些專業設置已過時,要求取消該專業,同時設置一些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新專業時,卻困難重重,最終錯過了最佳時機。這樣,一些大學生一進校門就開始學習一個市場并不需要的專業,到畢業時失業也就成為一種必然。第三,我國大多數高校招生實行“志愿定專業”制度,這種制度使不少大學生用寶貴的大學時間學自己不喜歡的專業,而后果往往是很難學好,以后面臨著再次改變專業的問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巨大的損失。另外,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因此,這些體制制度的障礙導致了大學生結構性失業。
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治理對策
(一)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成功就業的必要條件。大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的獲得,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以及其他任課教師和教輔機構人員共同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同時也需要大學生自己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取得進步。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新課改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更貼近大學生的思想現實,能夠充分反映現實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要求。這些有針對性的教育能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做到與時俱進,形成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就業觀念,從而減少大學生思想觀念型結構性失業的發生幾率。
(二)深化教育體制制度改革
首先,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教授在參與高校治理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市場為導向確定舊專業的存廢和新專業的開設。其次,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中以“志愿定專業”的做法,允許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根據我國的國情,適當借鑒西方國家的做法,筆者認為我國大學教育可以進行這樣的改革:大學生在大一、大二期間,不分專業,學習相同的內容,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基礎,在大三、大四階段根據大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以及有關大學生專業選擇的科學評價指標體系來確定大學生的專業,進行相關領域的專業學習。再次,實行嚴格的獎懲制度。高校可實行“末位淘汰制”等方法,以確保培養出真才實學的大學生。
(三)統籌城鄉發展以縮小區域差別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發展不平衡,區域差別巨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影響到了大學生對就業地區的選擇。因此,要大力發展經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以解決區域差別型結構性失業。我國已充分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問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部崛起的部署,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然而,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舉措的進一步落實,還存在許多問題,要不斷落實相應的方針政策,以促進經濟發展、區域協調,從而解決大學生區域差別型結構性失業。
(四)落實就業指導工作
筆者認為要落實就業指導工作就應該做好以下工作:在大一期間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通過科學的測評,讓大學生明確自己適合從事什么樣的職業。在大二期間進行有關職業的詳細介紹,讓大學生了解各種職業之間的差別及其要求。在大三時根據前兩個階段的引導以及在大學生自己搜集信息并進行分析判斷的基礎上,大學生確立職業方向,這就進一步要求大學生仔細了解這個具體職業需要哪些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并依此深入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掌握相關的技能,從而打下勝任工作的良好基礎。在大四時,學校在搞好實習工作的同時,要千方百計搜集各種就業信息并及時進行公布,讓大學生在最快的時間內了解職位需求狀況;同時利用各種資源,舉辦有針對性地招聘會,這就能夠給大學生就業提供良好的平臺。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4
2劉永君等.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經濟師,2007(6)
- 上一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論文
- 下一篇:高等教育區域化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