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區域化發展論文

時間:2022-04-06 11:19:00

導語:高等教育區域化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區域化發展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從市場經濟的視角,運用區域發展理論,特別是其中的“增長極”概念,結合福建高等教育現狀、區域經濟特點,對省內各區域高等教育發展模式進行了探討,提出了福建省高等教育區域化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福建高等教育區域化增長極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存在明顯的區域不平衡性,高等教育走地方化發展道路已經成為必然趨勢。福建省高教系統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下的一個子系統,其內部同樣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性。本文認為要增強福建高等教育的整體競爭力,在省內也必須走高等教育區域化發展道路,并采取相應的區域高等教育政策以促進省內教育資源在空間上的優化配置,控制區域差異的擴大,協調各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

福建省高等教育非均衡發展現狀分析

2006年,福建省共有普通高等學校67所。在校研究生2.28萬人,本專科在校生46.13萬人,每萬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136.28人,普通高校專任教師2.87萬人,副教授以上教師占專任教師數的25.76%。從地區分布看,閩南三市就集中了54所高校,已占全省普通高校總數的八成,其它六市高校數量較少,區域分布極不均衡。

2006年每萬人口在校生數全國排名16位,每萬人口在校研究生數列全國第13位,在校本專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數占全國比例分別為2.58%、2.22%、1.69%,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占區域GDP比重為全國第24位。重點大學、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均在全國15位左右。

福建省高等教育區域非均衡發展。其主要表現在高等教育空間布局不均衡,重要原因在于省內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其次是高等教育基礎不平衡和各區域的文化、歷史傳統和地理位置的差異。只要是開放的高等教育系統,區域間沖突就不能避免,但任其發展或激化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區域間高等教育發展嚴重失衡會帶來一些問題:教育公平等社會問題,教育資源配置不均亦導致地區之間的矛盾和利益沖突;根據經濟學中的“鯰魚效應”,如果一個區域存在幾所實力相當的高等院校,才有可能相互競爭、相互促進,但是福建目前一流高校的稀缺造成區域內部高校的競爭動力匱乏;實踐表明,高校實力與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相互促進、互為依托的關系,但該省高校競爭力整體不高、規模增長緩慢,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形成一種不良循環,對全省高等教育事業、社會經濟發展都造成負面影響。

福建省高等教育區域化發展策略

(一)區域發展理論

區域發展理論是從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而來的,其中關于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理論成為區域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空間結構是否合理,對區域經濟的增長和發展有著顯著的促進或者制約的作用。如前所述,與此相類似的,高等教育布局是否合理,對區域發展和高等教育全局發展亦有重要的影響。研究高等教育區域化發展問題,首先應該注意到區域發展理論群中的非均衡發展理論。非均衡發展是目前世界各地高等教育的現狀,這是教育資源不足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尤其對于高等教育不發達區域而言,這種狀況尤為突出。

增長極(growthpole)概念最早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弗朗布索•普勞克斯(F•Perroux)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于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然后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并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最終影響”。增長極概念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部門增長極,即經濟上的某種推動型工業;空間增長中心,指地理空間上的產生集聚的城鎮。從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來看,筆者認為,高等教育布局同樣存在兩種增長極: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增長極和高等院校的空間增長極。這兩個增長極的配置是否科學合理,是否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決定了一個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

根據增長極理論,增長極對周圍區域的經濟發展同時有正負影響效果,即極化和擴散。其中,增長極對周圍區域產生的負效果是極化作用的結果:核心地區積聚了周圍區域的發展要素,剝奪了周邊區域的發展機會,使核心地區與周圍區域的經濟發展差距擴大;相對應的,增長極對周圍區域所產生的正效果是擴散作用的結果,即增長極帶動周圍區域的發展。可以看到,福建省高等教育的增長極(福州、廈門、泉州)對于其他地區高等教育發展也同時存在著極化和擴散作用。其中,極化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當然,也不難看到它們對周邊區市的擴散作用。增長極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總是同時存在,但并不是相等的,極化效應往往比擴散效應大得多。這也印證了福建省高校長期集中在極少數的幾個區域,并呈現出增長極與周圍區域差距日益加大的趨勢。處于增長極的高等教育的發展并未引起周邊落后地區的明顯改變,而是整體發展緩慢,同時處于增長極的高等院校數量過少,缺乏競爭,陷入發展停滯不前的不良循環中。

(二)區域發展理論的運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解決福建省高等教育區域差異擴大問題的關鍵在于完善該省高等教育區域化發展的增長極體系,合理配置專業增長極和空間增長極,強化增長極的正面作用,弱化增長極的負面影響。同時沿循高教專業增長極和高校空間增長中心這兩條增長極主線培植新的高等教育增長極,具體可采用以下策略:

完善省內高等教育發展增長極體系。我國高等教育有全國一級的增長極,相當于省區級的增長極,如長三角地區;省內地區級增長極,如福建省以福州、廈門和泉州三市作為省級增長極;再往下,還可以分級到地區、縣內增長極。

福建省應著力增加地區級增長級數量,選擇適宜的地區培植新的高等教育增長極。依據增長極理論:增長極通常不是布置在原有相當規模的地區中,而是在其附近或邊緣,處在不發達的較低層次的發展軸線上,這樣既可以使增長極有充分的發展余地,又能使一定區域獲得增長極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三面傍山,屬多山地帶,且與臺灣省隔海相望,眥鄰浙江、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全省高等教育以福州、廈門為制高點,泉州為支撐,使閩東南沿海地區的高等教育率先得到發展。廣大中部、閩北、閩西地區地處山區,經濟不發達,高教事業也相當落后。閩北南平、三明地區,閩東寧德市以及閩西龍巖市等地區具有特殊的倚山臨海的區位優勢,有潛力培植出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等教育增長極。

培植地方高職院校特色專業增長極。在區域規劃實踐中,利用增長極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如何確定推動型產業。在研究高等教育區域化發展戰略時,這一問題則轉變為如何根據地方經濟優勢和產業結構特點確定龍頭學科專業,打造地方院校的特色學科,再依據優勢學科專業所在地確定相應的高等教育空間分布格局。

合理規劃高職高專院校是發展該省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一步,這是因為高職高專院校在適應地方經濟發展上具備重點高校所不具有的優勢,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以下積極的作用:

擴大教育規模和范圍,為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高級技能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通過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的素質要求和能力結構方面能夠實現與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對接,為經濟發展培養具有各種能力和素質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市場短缺人才,加速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高等職業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面向市場、面向社會的教育,也就是其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都以市場需要為目標,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等職業教育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因而高等職業教育對于培養短缺人才,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將具有顯著的作用;推動促進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通過不斷生產出新知識,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內在動力。

以福建省高等教育不發達的漳州地區為例。漳州市位于福建省東南部,東瀕臺灣海峽,與廈門隔海相望。在產業結構方面,漳州是新興的工業城市,擁有食品、機械、電子、電力四大支柱產業和建材、旅游兩個重點產業;目前漳州市僅有1所本科院校、5所高職高專院校,高校數量少且高職職院校辦學定位不清。漳州的高職院校應該著眼海峽西岸經濟區主導產業和漳州市支柱產業,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資源,科學設置專業,注重專業極增長,致力于區域高技能人才培養,服務于區域經濟技術的發展。

地處閩東地區的寧德市海洋產業已成為閩東條件最為優越、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同時閩東農業資源豐富,茶葉和食用菌的品種、產量均居全國首位。但由于寧德地區高等教育嚴重滯后,其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相當有限。為發揮當地豐富的海洋資源和農業資源優勢,應該加大對寧德地區的教育經費投入,建立資金籌措的有效機制,以多種形式吸引社會力量投資,多渠道吸引外資,創辦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高等職業院校。

加強閩南地區高教增長極的擴散效應。根據福州、廈門、泉州的經濟發展在全省處主導作用和龍頭地位的特點,閩南三地的高等教育應以海峽西岸經濟中心區戰略研究為重點;應通過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擴散效應,帶動全省高等教育的全面發展,重點突出以下兩個方面:

在繼續實施“211工程”,“985工程”中,建設好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學科,通過重點學科建設,培養一批優勢學科,學科帶頭人和優秀教師;提升辦學水平,大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集成,發展新興學科,積極推動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的相互滲透。建設好福州地區國際大學科技園和廈門大學科技園,建立有效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滿足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需要。

實施高校園區資源共享工程。充分利用和發揮高教園區集中辦學的優勢,整合資源,不斷提高高等教育資源的綜合利用率,獲得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開展高校間教師互聘、學分互認、設施共用。建設共享型專業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為科研人員和廣大師生提供高水平的研究平臺。

結論

計劃管理體制的制約使高校存在教育資源結構性、規模性和管理性浪費,逐漸失去自主辦學的積極性和為地方服務的熱情,且無法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運用區域的視角研究高等教育,重視高校與地方經濟發展的互動,推行高等教育區域發展模式,可使全省高等教育資源在空間上實現優化配置,控制區域差異擴大,協調區域間高等教育發展;不僅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同時服務地方,促進區域發展,為福建省實現高等教育數量、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本文嘗試運用經濟學中發展得比較成熟的區域發展理論來探討福建省高等教育區域化發展策略,文中利用“增長極”概念探討福建省高等教育區域布局不均衡性,另外,區域發展理論中的區域差異論、協調發展論及中心地理論等理論對區域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都有所啟示,但限于篇幅,加之筆者研究尚淺,文中未詳細展開。筆者希望本文能為福建省高等教育發展獻計獻策,也對區域高等教育研究領域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王秉安,李閩榕.福建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米紅,韓娟.福建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集美大學學報,2007(1)

3.楊益民.區域高等教育規模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J].江蘇高教,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