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設發展規模論文

時間:2022-04-06 11:20:00

導語:高校建設發展規模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建設發展規模論文

【摘要】高等教育規模與效益是辯證的關系,高校管理體制的改革使得規模與效益問題自然顯現出來,其著眼點則落在了績效評價及其機制上。追求適度規模和優良效益要正確地處理好債務控制問題、中長期發展規劃問題,而外延發展與內涵建設的協調是高等學校規模和效益的核心。

【關鍵詞】高等學校;辦學規模;辦學效益;高校債務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高等學校的發展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計劃經濟時代,高等教育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小規模、單專業、精英化的特點,高等學校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我國高等教育逐步體現出較大規模、綜合性、大眾化的特點。高等教育在不斷探索著新的發展模式,新的管理理念也不斷出現。進入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快速發展,達到了較大規模,高校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本文就高等學校在新的形勢下,如何用科學發展觀來正確處理好規模和效益之間的問題談一些看法。

一、高等教育規模和效益的辯證關系

規模經濟又稱規模利益,是指隨著生產能力的擴大,使單位成本呈下降的趨勢,即長期費用曲線呈下降趨勢。規模效益是指對各種生產要素都作等比例增加,對生產變動的影響程度,以此來引入高等教育行業。如果高等學校在一定時期的辦學投入小于辦學產出的,其差額部分就是其在同期所產生的規模效益。因此,高等教育規模與效益就成為教育經濟學必須面對的研究課題。如何正確處理好規模和效益之間的關系,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未來走向,關系到教育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關系到我國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由于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因此正確處理好高等教育的規模和效益顯得尤為重要,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規模不等于效益,但是良好的效益必然要求適度的規模來支撐,達不到一定的規模,就無從談起效益。然而規模并非越大效益越好,規模和效益之間同樣存在著“拐點”。如果一味擴大教育規模,就會必然帶來教育質量的下降,雖然效益會在短時間內有所提高,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由于高校自身教育質量的下滑,影響其聲譽,必然導致高校在同行業之間的激烈競爭中處于下風,對學生逐步失去吸引力,給高校招生帶來致命的負面影響,其結果是沒有穩定的生源供給,師生比失衡。一般地,師生比研究型高校為1:10、普通類高校為1:14、一般性高校為1:18左右。如果生源下降幅度較大,而目前的師資在用人單位流動性差,就會使師資出現相對過剩,校內的人力資源及其他資源形成閑置和浪費。高校的效益下降,辦學成本急劇上升。使得高校必須要用更大的資源來彌補。質量和效益同時受損是必然結果。在高等學校規模和效益的問題上,師生比和在校生數是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也就是說,效益是以一定的師生比和在校生數量為前提的,在校生達不到一定的規模就不會有效益。因此適度的辦學規模、合理的師生比、相對穩定的在校生數、優質的利用率高的教學及實驗設備是高等學校保持規模效益的前提條件。

二、財務管理是高校規模和效益的基礎

(一)政府對高校管理體制的改革,導致高等學校收入形式逐步演變,各高等學校在努力提升自身經濟實力的同時,使得規模與效益問題自然顯現出來

我國早期高等學校的收入形式單一,經費供給完全由國家財政包干,每年高等學校的全部收入來源于財政投入,支出也由財政部門統一規定的渠道執行,在發展規模及提高效益上,高校缺乏內在動力。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高等學校在收入結構上體現出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現階段高等學校的收入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財政補助收入、事業收入(學費、住宿費等)、下級上繳收入、接受社會捐贈收入及其他收入。其中:財政補助收入是政府對各高等學校區別不同情況來確定不同的補助定額給予補助,此部分約占整個高校收入的40%左右,其他收入部分約占60%左右。這部分收入靠高等學校憑借各自的辦學實力,自主經營來完成。由于經濟形勢、社會環境、管理體制的變化,政府賦予了高等學校在辦學上更大的自主權。一個優秀的高校領導班子應在如何增強學校經濟實力,優化收入結構和教育結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方面傾注更多的精力,對各自辦學的規模要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取得持久的、良好的經濟效益。

(二)高等學校的財務工作如何配合政府部門,做好對高等教育的績效評價工作,同樣是高校對發展規模及效益問題重要性認識的有力推動

1.高等教育績效評價的著眼點仍然是規模和效益,財務管理要體現科學的管理水平和財務核算方法,使得教育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在財務核算上有最直接,最有效的反映。目前,政府部門對高等教育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高校實行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存在著矛盾,收付實現制的會計核算原則制約著教育績效評價工作,使其不能實質性地開展下去,規模和效益不能夠科學量化評價。收付實現制核算原則,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不能科學核算成本,使得政府對各高等學校教育績效評價結果很容易出現偏差,從而影響整個績效評價的權威性,使教育績效評價工作偏離出發點,失去其意義。針對這種情況,高校財務工作應該全面推行權責發生制的核算方法,加強成本核算理念,科學歸集單位成本,充分體現高校資產的動態轉化過程,科學計算出生均單位成本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最直觀、最權威的數據和政府的教育績效評價指標相銜接,使得政府教育績效評價工作和各高等學校的規模和效益有機結合起來。

2.在高等學校的財務管理工作中,圍繞規模和效益這一中心問題,根據績效預算管理思想,建立面向績效評價的預算管理體系,并使之貫穿于預算編制、執行和績效評價的整個過程中,使各高校的發展規模和效益成為財務工作的出發點和必須首先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有效實施高等教育事業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同時,要有一個優良的高校會計核算系統。在預算管理中全面引入績效預算管理思想,編制績效預算,優化預算資金分配,加強預算支出的績效考核,重視對預算執行考核結果的應用,提高預算的管理水平。在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充分實現高等教育的辦學效益。

3.財務管理工作要立足于規模和效益問題來進行與高等教育績效評價工作同步的配套改革。在注重規模與效益最佳結合的基礎上,建立績效評價工作機制,重點監測高校預算支出的全過程,得出較為科學的績效評價結果。對高等教育事業支出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并采用科學適用的會計核算辦法,為建立事業支出績效評價指標、標準體系提供前提和基礎。財務工作要做好高等教育績效評價的培訓和宣傳工作,圍繞一切講績效來管理高等教育的各項事業支出。使得規模與效益的完美結合成為高校財務工作改革的源動力。

三、債務控制是高校規模和效益的重點

起步于2000年的高校擴招,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的辦學實力有了長足的提高,使得我國高等教育后續發展有了強勁動力。隨著國內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競爭機制進入高等教育領域,各高校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相互競爭。擴容和競爭的雙重壓力促使各個高校搶抓機遇,創造條件,加速發展。由于政府對高校的投入是相對有限的,因此,舉債辦教育成為各高等學校的首選。新校區的建設增加了學生的容量,大批新的先進設備的更新,提高了高校的辦學實力,使得高校擁有了大量的優質資源,極大地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但由此所帶來的債務壓力和教育經費緊缺的問題也日益突出。目前,有的高校忽視了規模和效益之間的關系,盲目擴張,一味求大,過度舉債,使高校隱藏著潛在的財務風險,不利于高校穩定發展。因此,需要高校把債務管理作為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財務管理工作應該充分認識到保持一個適度規模的債務,對高校自身的建設和發展是有益的。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對債務規模的評估與控制,加強資金管理,防范財務風險。因此,高等學校的債務規模必須要立足于對規模及效益性的思考。部分高校缺乏科學的發展規劃,貸款項目和額度缺乏科學論證,盲目攀比建新校區、重復建設、資產重復購置、浪費嚴重等現象比較普遍,而且在貸款利息的支付上高校必須讓出較大的教育資源。因此,財務工作要切實加強對債務的管理,充分挖掘內部潛力,整合現有資源,合理調度資金,通過自有資金的有效運作來減少貸款額度、降低貸款成本,提高投資效果;努力開辟多收入渠道,優化資源配置,切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四、中長期發展規劃是高校規模和效益的關鍵

高等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制定,要服從和服務于政府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在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框架內,各高等學校要在各個方面考慮政府政策對高校發展的諸多因素的影響,某種程度上,政府的規劃制約或者鼓勵著高校的發展規模。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須考慮與此規模相適應的各項資源配置,以求得最好的經濟效益。比如說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政策,地方普教的規劃等都會對高校的規模和效益產生重要影響。另外,在相對區域內的生源供應量及普教質量等,都是高校發展成為怎樣的規模所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只有科學處理好高校的規模和效益問題,才能使高校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效益穩定持續的提高。

高校的生命活力在于其所能夠給學生提供優質教育的能力,這是高校核心競爭力所在。一個高校在同行業競爭中能否搶得先機,掌握主動權,是建立在其擁有的超強辦學實力基礎上的。因此,離開對高校內涵建設去談規模及效益就會不切實際。所以解決高等教育的規模及效益問題不能單靠外延式發展,必須走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學科建設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為特征的內涵建設的路子,使內涵和外延發展有機統一。要積極實施教學質量工程,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加強高校科研工作,塑造先進的大學文化,才能使高等學校的建設走上良性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朱其訓.論高校的規模與效益規模[J].華東經濟管理,2000,(6).

[2]謝秀英.應理性地看待我國高等學校的規模效益[J].教育與經濟,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