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預算分配論文

時間:2022-04-06 11:21:00

導語:高校預算分配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預算分配論文

【摘要】管理是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進入改革發展的新時期,管理必須提升檔次,只有創新思維,才能使管理實現高效。本文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及專業群為例,從開放辦學與開放性管理、合作育人與合作型管理、特色培養與精細化管理三個方面論述了高職會計專業如何爭做管理示范做好管理工作。

【關鍵詞】開放性管理;合作型管理;精細化管理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教高[2006]16號文件明確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緊密聯系行業企業,走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根本目的就是開放辦學、合作育人,而管理是開放合作實現高效的基石,只有提升管理層次、擴大管理視野,建立并實踐開放性、合作型、精細化管理的新理念,才能達到“管理示范”的目標。

一、開放辦學與開放性管理

開放辦學是高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培養職業人才的前提。開放教育是相對于封閉教育的一種新型教育形式,它體現了一種教育哲學思想,表現為教育觀念的開放、教育過程的開放、教育方式的開放和教學資源建設的開放。開放辦學是一種新型的、更高層次的辦學形式。開放辦學體系包括教學主體的開發性、教學內容的開放、教學場所的開放性、教學方式的開放性、學生評價的開放性等方面。開放教育和開放辦學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開放管理。浙江金融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會計專業及專業群為此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開放性育人團隊建設與管理

高職院校的團隊建設應當首先建設好開放性教學團隊,使教學不僅局限于專業課程,而要擴展到技能和素質領域,為此,需要突破校內系部界線,將人文素質教師、職業技能教師與專業課程教師聯系起來組成一個融素質、能力、知識為一體的半開放性教學團隊。而隨著高職教育的縱深發展,半開放性的教學團隊滿足不了完全開放性辦學的需要,這個階段的開放辦學,必須將開放性視野擴大到社會,從半開放性教學活動走向全開放性教學活動。在團隊建設上,將專業知識教師、素質能力教師、行業兼職教師三股力量融為一體,建立由素質培養師、能力訓練師和知識傳授師組成的“三結合”育人團隊。由校內教師與行業兼職教師共同開展素質養成、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工作,加強育人團隊管理,制定團隊建設規劃,明確育人團隊工作任務,細化育人團隊職責,建立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一對一”聯系制等。我院會計專業2006年就聯合人文社科部、實訓考證中心開展了三方合作,極大地推動了學生素質培養和金融職業技能的提升。2008年上半年又組建了由10名校內專業骨干教師、10名素質能力教師、10名行業兼職教師為核心的“三結合”育人團隊,將學生素質培養、職業能力提升工作推向了更高層次。

(二)開放式教學運行管理

2006年以來,高職教育對開放性教學運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明確的思路,要求采取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新型教學方式,將課堂從校內延伸到社會,并加強開放式教學管理,科學合理設置校外教學運行內容,實行“全員參與,全程跟蹤,共同評價”的管理方式,以管理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提高、教師育人能力的提升、專業教學資源的建設、內外教學思想的交流等。

我院會計專業在示范性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2+3”開放性教學運行的組織管理,精心布置每學年兩個學期的工學交替活動,將工學交替與社會調研、各類專業比賽結合起來,以產品作為工學交替成績評定的依據。在認知實習和專業實習方面,合理布局實習網點,強化實習指導,做好實習動員,加強實習前輔導、實習中指導、實習后檢查工作,消除了學生實習前迷惑、實習中困惑,使開放性教學運行做到了“教學基地穩定,教學內容充實,教學管理嚴密”。為了面向社會培養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的開放性社會人才,面向行業培養了解職業、具有職業資格的開放性職業人才,會計專業精心組織和管理學生參加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學生職業資格考試的考前輔導工作,大大提高了考證通過率。精心安排學生參加一年一度的浙江省財會信息化競賽等大型賽事,選派高水平的指導教師、帶隊教師和輔導教師,顯著地提高了學生的比賽成績。

(三)開放性辦學資源建設與管理

開放性辦學資源主要是指辦學軟環境,學校的發展僅有硬環境是不夠的,更需要建設好高質量的軟環境,做好內涵建設和質量管理工作,通過管理提高辦學資源利用率,才能實現可持續的健康發展。我院會計專業群2006年以來,一是針對

1000名畢業生開展了以“聯系千名校友,匯集千人力量”為主題的“千名校友訪談活動”,并以站點式的形式已在溫州、寧波、杭州、嘉興、舟山等地召開校友會,成立各地校友理事會,選舉各地校友分會會長。二是建立行業走訪制度,確定“行業走訪日”,教師深入到銀行企業,與頂崗實習學生的指導師交流,發揮頂崗實習指導、了解行業的人才需求、征詢教學改革意見“一舉三得”的作用。三是建設和管理校外實習基地,將基地建設與專業發展指導、課程設計、教材編寫等多項功能統一起來,產生校企“雙贏”的效果。

二、合作育人與合作型管理

校企合作育人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組建“雙師”結構的師資隊伍,建立專兼教師合作機制,真正做到“專兼結對,共建一門課;專兼聯手,共編一本書;專兼協作,共管一基地;專兼互動,共育一方人”。舉措之二就是校企雙方建立緊密型合作組織,在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的開發、以能力為本位的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材編寫、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學生職業技能培養、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諸多方面,真正發揮行業專家的作用。

我院會計專業群自2006年開展示范性建設以來,一直貫徹的校企合作方針,并積極構建“以下沙經濟開發區為基礎,以杭州市為重點,面向全省的多元化、開放型、緊密型的校企合作格局”。建立政產學合作體,2007年聯合浙江省政府信用辦、省工商局信用管理處、人民銀行征信處等政府機構,以及浙江眾誠資信評估有限公司、杭州資信評估公司等企業單位組建了第一個以培養信用管理職業人才為核心的信用型政產學合作體。2008年聯合杭州市國稅局開發區分局、杭州下沙經濟開發區部分企業組建了第二個培養財稅職業人才為核心的財稅型政產學合作體,并開展了廣泛的合作活動。

依托信用型政產學合作體,在全省率先設置了信用管理專業,并組建了專業指導委員會;合作編寫并出版了《信用管理基礎》和《信用管理實務》兩本既有高校教學功能,又具信用考證培訓功能的教材,為信用管理專業學生參加助理信用師考證提供了便利條件;建立了專業教師、信用評級機構員工、政府信用管理官員相互交流、資源共享機制,專業教師擔任信用評估報告評審專家、兼任公司董事、到公司掛職鍛煉,企業員工擔任課程的兼職教師,兩家公司為學院學生技能競賽設立獎學金,為學院一年一度的“眾誠杯”技能比賽提供獎金。

依托財稅型政產學合作體,杭州市國稅局開發區分局和下沙經濟開發區企業在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建立了財稅人員培訓基地,會計專業群教師每年為稅務系統及開發區企業承擔財稅知識培訓約1000人次;我院會計專業群在開發區分局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開發區稅務局及下屬站所和開發區企業接受會計、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實習;三方共同編寫基于工作過程的工學結合教材,共同開展財稅實務性課題研究,相互提供業務咨詢。

三、特色培養與精細化管理

對學生的特色培養應以促進學生的成才成長為目標,特色培養既是一種培養活動,也是一種管理活動。只有關注管理細節、加強精細化管理,才能實現特色培養的目標。我院會計專業始終以素質優化、能力強化、專業深化、形象美化的“四化”為目標,將關愛學生成長、關注學生困難、關心學生就業的“三關”服務體系作為學生成長管理的基本理念。

(一)實施“千日成長工程”,加強學生成才成長管理

從2006年開始,我院會計專業開展了以“指點千人成長,引領千人成才”為主題的“千日成長工程”。自編《千日成長指南》,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天就發到學生手中,為學生三年的校園生活指明努力方向。從素質、知識、能力等方面開展多類型、多層次促進學生成長的系列活動,督促學生堅持寫千日成長記錄,將成長記錄作為學生評優的重要依據。以“三節”(素質拓展節、財會學子風采節、班級文化節)為載體,推動學生成長活動;通過“每日一題”財會知識有獎問答活動,幫助學生積累財會實務知識;通過“值班五個人談話”活動,讓師生面對面交流心與心溝通,引導學生正確學習、健康思考;通過“課前三分鐘演講”活動,讓全體專業教師參與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工作。在成才成長的指引下,很多學生不但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而且學會了思考、寬容、感恩、責任,做到勝不驕,敗不妥。能積極參加學院及系的各類活動及比賽等,成為訂單班學員。

(二)開展“技能直通車”活動,加強學生職業技能提升管理

通過開展“技能直通車”活動,濃厚學生練習技能氛圍,提高學生技能水平,激勵學生創造技能記錄。通過組建技能協會,建立學生開展技能活動組織,選拔百名技能尖子,邀請銀行全行技能冠軍來校進行技能指導,介紹銀行技能冠軍的事跡,激發學生練習技能的積極性,與銀行共同開展技能友誼賽,讓學生了解銀行員工技能水平,制定技能練習日常管理制度,技能競賽獎勵辦法,使全系形成了優良的練習技能風氣。

(三)組建“眾誠班”,加強精英培養的管理

在浙江眾誠資信評估公司的資助下,會計專業群在每一屆學生中均組建一個“眾誠班”,強化班級管理,建立“眾誠班”規章制度,制定“眾誠班”培養計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兩年的培養,第一屆眾誠班學生45%的人成為學生會干部,55%的人通過英語3級考試,所開技能良好率達到93%,會計從業資格考試通過率達到95%,85%學生進入訂單班,第二屆眾誠班學生100%參加浙江省第五屆財會信息會競賽班。

(四)組建“訂單班”,加強訂單式人才培養的管理

通過模擬招聘會,全員就業指導,訂單單位的宣傳等多種途徑,提高學生應聘能力,促進學生提前一年多時間與用人單位建立培養關系,推動了優質就業工作的開展。2007、2008、2009屆我院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訂單培養比例分別達到54%、58%、60%。

(五)實施誠信文化和責任文化教育,加強職業文化管理

我院會計專業群,高度重視學生層面的誠信文化管理和教師層面的責任文化管理,將文化管理作為系部管理的最高層次,極力營造誠信文化氛圍和責任文化環境。強化學生誠信文化管理。將誠信文化作為職業文化的基點,將專業文化與行業企業文化相結合,推行誠信教育,營造誠信氛圍,培育誠信文化。開展“誠信校園任我行”活動,和誠信考試教育、誠信貸款教育、誠信報困教育、誠信就業教育;編寫《誠信教育讀本》,豐富學生誠信知識;組織學生到企業體驗企業文化,聘請行業專家舉辦誠信做事專題講座,將企業文化吸收到校園文化中。

(六)營造改革創新氛圍,加強創新文化管理

我院會計專業將創新作為示范性建設最關鍵的文化精神與素質,不斷進行理念創新和行動創新,如:“二元結構”項目教學法,“突出工作過程訓練,兼顧職業領域知識,反映學習態度能力”的新型課程成績考核辦法,以能力為本位的反映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新型教材。制定了“崗證單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崗證素能單”課程體系,構建了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八點一線”專業管理體系,將能力培養的管理目標貫穿到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方案、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團隊建設、基地建設和招生就業八個方面。通過一系列的創新活動,使本專業在爭做改革的示范、發展的示范和管理的示范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主要參考文獻】

[1]教高[2006]16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