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投資決策創建海外生產基地
時間:2022-03-29 04:13:00
導語:強化投資決策創建海外生產基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發展迅速。根據外經貿部的統計,截至2002年底,中國累計批準境外企業近7000家,中方協議投資總額100億美元左右。在看到這一成績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所有對外投資的項目中,有67%是不賺錢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科學的對外直接投資決策。我們認為,在我國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時,必須優化投資決策過程,做好相關的投資決策,包括做好投資與否的決策、投資區位決策、投資行業決策、投資方式決策、經營管理方式決策等。
一投資與否的決策
企業是通過對外投資、在國外生產的方式組織生產還是通過國內生產、對外貿易的方式來組織生產,取決于內部化收益與內部化成本的比較。建立在科斯產權定理基礎上的內部化理論認為,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實質是國際市場交易的內部化過程,采取這種經營戰略也是企業對內部化后所取得的收益與內部化后增加的成本進行權衡的結果。據此,該理論認為,企業在決定是否通過國際直接投資時,應綜合分析由此帶來的內部化收益和內部化成本。如內部化收益大于內部化成本,則可對外直接投資。內部化理論將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主要歸結為節省市場交易成本,存在明顯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其通過成本和收益的比較來確定是否對外直投資的思路可以為中國企業在確定是否對外直接投資時所借鑒。中國企業在決定是通過對外投資方式組織生產還是通過國內生產方式來組織生產時必須首先對對外投資所獲得的凈收益和凈成本進行比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則可以通過對外投資來組織生產。需要強調的是凈收益和凈成本不僅僅是指內部化收益與內部化成本,具體地講,凈收益與凈成本包括兩個大的部分:一是可以在會計帳本上反映出來的凈收益與凈成本(即內部化成本與收益);二是會計帳本上反映不出來的凈收益與凈成本,包括由于生產技術、專利、管理方法、銷售市場等優勢的得到或失去所帶來的凈收益與凈成本。會計帳本上反映不出來的凈收益與凈成本往往被國內許多企業和個人所忽略。這可從國內對海爾公司收購意大利冰箱廠一事的評價中看出。國內普遍認為海爾公司收購意大利冰箱廠是一種劃不來的行為,但美國《商業周刊》卻認為:“……企業圖的并非是那些過時的設備,而是獲得打開當地市場至關重要的───對銷售網絡與當地市場的認識。”一步之舉可以獲得市場、專利、技術。同樣,一步之舉又可以失去市場、專利、技術。因此,中國企業在決定是否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時,要特別注意對這種會計帳本上反映不出來的凈收益與凈成本進行比較。另外,企業必須注意對對外投資時的風險與收益進行全面的衡量,力求實現資產與風險的最優組合。
二投資行業的決策
企業在對外投資時應投資于哪種行業、生產哪一類產品,是影響對外直接投資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結合有關理論和中國的實際,我們認為,中國企業在進行對外直接投資行業決策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以行業的相對優勢為基本原則
俗語云“強龍難壓地頭蛇”,一個強龍要想壓住地頭蛇,其本身必須強于地頭蛇許多。同樣,一個投資于國外的企業,如果要想立足于當地市場,其本身必須具備強過于那些當地企業的實力。從這個角度上說,企業在進行行業決策時應選擇那些本企業或本國相對于東道國具有相對優勢的行業。國際經驗也證實了此點,如西方國家往往在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相對優勢,因此,其主要對技術密集型產業進行投資,這一點應為中國企業所借鑒。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相對優勢不僅包括生產技術上的、組織管理上的、財務融資上的優勢,還包括企業供應的便利性與企業的市場優勢。
2.以循序漸進為基本過程
一般而言,企業原來所在的行業是企業具有相對優勢的行業之一,因為企業在其生產過程中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并占有了一定的市場,這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定的相對優勢。因此,企業在選擇所投資的行業時應優先考慮企業原來所在的行業。結合國際經驗,我們認為,我國企業在對外投資時應該走一條從原有行業入手,稍后向相關行業發展,最后跨行業經營的循序漸進式的發展道路,這樣,既可充分利用現有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現有市場上的優勢,又可減少投資時所面臨的經營風險,提高投資的成功率,同時,還可以積累投資經驗、提高投資水平。
3.以見縫插針為必要的輔助手段
市場是千變萬化的,市場的每一變化,往往會帶來一些有利的投資機會,往往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尚不能得到滿足或根本還沒有廠商去滿足的市場需求。理性的投資者應擅于發現這些市場需求并能及時對這些市場需求的相關行業投資。所謂的見縫插針,就是指積極發現海外的尚未得到滿足的市場需求并及時對海外相關行業投資的過程。一般而言,對這些行業的投資的回報甚為豐厚,往往會收到一本百利的效果。總之,企業在行業決策時應立足于企業原來的行業,以相對優勢為準則,相機決策。就相對優勢而言,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擁有了一批在國際上具有相對優勢的行業,如紡織業、服裝業、食品加工業、日常用品、初級加工業、機械加工業、機械制造業等。中國企業在對外投資時可優先考慮這些行業。
三投資的區位決策
投資于哪一個國家或哪一個地區,對投資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很難想象,一個投資于政局動蕩,經濟衰退的國家的企業能夠成功。為了闡述的需要,在這里先引出區位優勢概念。英國學者鄧寧首先提出了區位優勢這一概念。他認為,區位優勢指跨國公司選擇的投資區位所具有的特定的稟賦優勢,包括東道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廉價的勞動力,較大的市場規模,限制進口的貿易壁壘等。區位優勢不僅是吸引跨國公司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動因,而且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其投資類型。在鄧寧的基礎上,Howells等進一步拓展,認為區位優勢也包括東道國與本國文化背景的類似性、生活習慣的類似性。企業在衡量各投資區位的優勢時,必先分析影響區位優勢的各種因素,影響區位優勢的因素總體上可分為兩大類:非制度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
其中非制度性因素包括:當地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政局的穩定性、資源稟賦狀況、技術和管理水平、勞動力素質和價格、產品銷售的市場、市場的激烈程度、投資國與東道國之間關系等;制度性因素包括國際經濟制度、法律制度、東道國的法律制度、稅收制度、優惠的政策等。企業只有在綜合地,仔細地分析了影響區位優勢的因素之后,才能找到真正的區位優勢,進而得到最優的投資區位。我們認為,在確定最優化區位時應遵循如下四條原則。
1.就同性原則
所謂就同性原則,是指對文化背景相同,生活習慣相似的國家和地區優先投資。其原因是因為文化背景相同,生活習慣相似,企業可以輕而易舉的立足于東道國,占領產品市場,同時,地頭蛇的威脅也相對較少。
2.就近性原則
所謂就近性原則,是指對與我國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優先投資。其理由是:第一,由于鄰近,便于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直接控制;第二,由于鄰近,能及時掌握東道國的經濟形勢,從而及時地適應市場;第三,由于鄰近,易于實現產業的梯度轉移。
3.就親性原則
就親性原則是指優先對與我國關系親密,與我國簽有經濟合作條約的國家和地區投資。理由在于,由于國與國的關系好,可以減少政治風險,同時便于享受東道國的國民待遇與有關優惠政策。
4.漸進性原則
企業的投資首先應在符合上述三原則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投資水平的提高,逐步向發達國家投資,從而體現出對外投資的地區漸進性,這一原則的主要目的是確保穩中求勝。當然,不能籠統地說,某一地區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優區位,每一個企業應根據它所投資的行業特點等來分析地區和國家的區位優勢,進而找到最優的投資區位。
四投資方式的決策
企業在做出投資項目決策、投資區位決策以后,必須選擇以何種方式進入東道國。投資方式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按是否新建企業來分,對外直接投資可分為新建企業和收購企業兩種方式。新建企業的優點在于:第一,新建企業不易受東道國輿論的制約;第二,可享受優惠政策。其缺點在于:第一,新建企業的周期長,速度慢;第二,產品的上市時間滯后于市場的需求。購買海外企業的優點有:第一,可以充分利用東道國原有企業的資源、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同時縮短了項目的建設周期;第二,可以較快地進入目標市場;其缺點表現在:第一,受原有契約和傳統關系的束縛,易于出現經營管理上的障礙;第二,受東道國有關法律、輿論的限制。一般而言,當企業剛開始對外投資時,由于投資經驗缺乏,投資水平不高,應采用收購的方式。
從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程度來看,可分為獨資與合資兩種方式。獨資方式優點有:第一,有利于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第二,經營效率高,能保證產品的質量,維護企業的商譽。其缺點在于:第一,所需資金多;第二,受地方保護主義影響,難以迅速占領市場;第三,受東道國有關法律、輿論的限制。合資方式的優點在于:第一,有利于跨國企業減少政治風險;第二,有利于迅速占領東道國市場;第三,容易得到東道國法律和輿論的認同。其缺點在于合營伙伴之間的目標很難一致,經營決策協調比較困難。一般而言,當企業資金較少時,應采用合資的方式。企業以何種方式進入東道國市場,應由企業所處的階段和自身的特點以及東道國的有關法律政策來確定。現階段,我國的企業尚處于投資的初期,其經濟實力不高,投資經驗不足,投資水平不高。根據這一狀況,我們認為,我國企業可以主要采用購買與合資相結合的方式進入東道國市場。
五經營管理決策
對外直接投資經營管理決策在這里主要指的是母公司對海外子公司采取何種方式進行管理以及子公司在當地如何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就第一個方面而言,我們認為,母公司應根據生產技術的保密性程度的高低來選擇管理方式:保密性程度高的母公司應加強對子公司的直接管理,對子公司的生產、財務、營銷、科研開發等方面給予直接的調整;保密性程度較低的企業,可以采取所有權與經營權一定程度上分離的形式。但無論如何,母公司應加強對子公司的考核和監管,應從上繳利潤、經營規模、資產損益、市場開拓、產品開發、技術創新等方面來考核和監管子公司。另外,母公司在對子公司進行管理時,應堅持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健全各種內控機制來有效地防范子公司在其經營活動中所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就第二個方面而言,子公司在東道國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時,應把經營當地化及互惠互利作為其基本原則。首先,子公司必須承認自己在形式上是東道國的企業,是東道國的法人。這就意味著子公司必須努力營造當地化的公司文化氛圍,必須積極招聘當地的人員并采取適合東道國慣例的能得到當地輿論認同的工資管理方法;其次,子公司必須承認自己是造福于當地經濟的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實體,因此,子公司所做的一切必須使本公司及東道國雙方獲利;最后,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必須遵循東道國的有關法律制度。唯有如此,企業才能得到東道國的認同,才能受到東道國民眾的歡迎,才能極快地占領市場。
總之,企業在進行海外直接投資決策時,必須充分考慮上述五個基本決策過程及其相互關系,唯有如此,企業才能有效地化解對外直接投資中的各種風險,才能立足于海外,成為海外的生產基地。在上述五者的關系中,我們認為,投資與否的決策處于中心地位,它支配與統治著其它四個決策。
- 上一篇:重大工作事項責任追究制
- 下一篇:客運班車專項整治指導方案
精品范文
10強化廉潔作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