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審計和工程造價研究
時間:2022-03-09 08:20:36
導語:工程審計和工程造價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直以來,政府投資及政府投資占主導地位的工程是審計的重點項目。國家《審計法》中規定,政府投資及政府投資比例超過50%的項目,審計機關對此建設項目的總預算或者概算的執行情況和年度決算、單項工程結算、竣工決算,依法進行審計監督。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監督財政資金合理使用,各省及部門都有地方性審計規章或審計監督條例,規定政府投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以審計結果作為工程竣工結算依據”。規定“以審計結果作為建設工程竣工結算依據”這種出發點是好的,但也造成了建設單位以此為由拖欠工程款。2017年,法工委在法工備函[2017]22號文《關于對地方性法規中以審計結果作為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竣工結算依據有關規定提出的審查建議的復函》中提出,地方性法規中直接以審計結果作為竣工結算依據和應當在招標文件中載明或者在合同中約定以審計結果作為竣工結算依據的規定,限制了民事權利,超越了地方立法權限,應當予以糾正。此文一出有舉手叫好的,也有持反對意見的。筆者是一個從事工程造價十幾年的造價人員,第二作者是一直在單位從事工程審計的一線人員,結合多年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工程審計和工程造價審核的區別。
1兩者所使用的法律、法規不同
工程審計適用的法律有《審計法》,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還有一些審計規范,例如《政府投資項目審計規定》、《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審計辦法》、《交通建設項目審計實施辦法》。各級審計機關代表國家行使權力,對行政相對人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監督,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家經濟健康發展,調整審計機關與被監督對象之間的行政權力義務關系。審計決定對建設單位具有法律自制力,但其效力不及承建單位。工程造價審核適用的法律有《建筑法》、《合同法》《招標投標法》,法規有《招標投標實施條例》、《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建筑工程施工發包與承包計價管理辦法》、《建設工程價款結算暫行辦法》,還有一些地方規章及規范性文件。它調整的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民事權力義務關系。工程審計是屬于公法范疇,工程造價審核屬于私法范疇,兩者在各自范圍內、各自層面上發揮作用,各得其所,互不沖突。
2兩者包含的范圍不同
工程審計主要對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項目資金的來源和支出情況進行審計,重點檢查各環節相關審批手續是否完備,開支是否真實、合理;審查設計、勘查單位的確定是否合規合法,招投標程序及結果是否真實、合法、公正性,以及工程發包是否合法有效,工程造價的確定是否公正合法,有無國有資產的流失。工程造價審核是造價咨詢單位,根據施工過程中的現場實際情況、圖紙、設計變更通知書、現場簽證等,就承包人完成的工程量按照雙方約定的計價辦法和已定的計算規則進行計價的工作。它僅是根據私法,由第三方鑒定機構對完成的建設項目的價格進行審定的一個過程。就像我們買一個商品,但這個商品的定價是由甲乙雙方協定的,是乙方根據自己公司的能力和成本,加上利潤和國家各項稅費得來的。工程審計是對工程建設全過程監督行為,是對工程項目工作中是否有違紀違法行為的檢查,并對后續事件提出處理意見,在國有投資占主導地位的工程項目中這是很重要的一步,工程審核僅是對工程項目標的價進行評價。因此兩者的工作內容不同,不能相互取代。
3兩者所使用的技術人員不同
工程審計涉及工程建設項目的全過程,是一種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系統工程。從業人員也非常廣泛,審計組成員應當有工程技術人員、工程造價人員、財務會計人員、技術經濟人員和項目管理人員構成。工程技術人員應當熟悉工程項目涉及、招標投標、工程施工、竣工驗收程序及相應的法律法規;工程造價人員能勝任工程概算、預算、標底、竣工決算等工程造價指標的編制和審核工作;財務會計人員應當具備建設單位財務會計審計知識;技術經濟人員應當熟悉工程經濟、投資經濟等知識。工程審計中實行審計組長或主審負責制,審計組組長具體負責編制審計實施方案、經審計組所在的部門負責人審核,報審計機關分管領導批準,由審計組負責實施。工程造價審核是由承包人編制,發包人初步審查,后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工程造價咨詢機構進行工程結算審查,最后其成果文件應得到審查委托人、結算編制人和結算審查受托人以及建設單位共同認可,并簽署“結算審定簽署表”。其審核過程中用到的主要是項目負責人,要具有高級工程師職稱,注冊造價工程師資格;專業負責人,要具有工程師職稱,注冊造價工程師資格;專業造價員,要具有助理工程師職稱,造價員資格。從上述幾點論述中可以看出,工程審計和工程造價審核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工程審計是接受組織最高管理層的委托,對工程項目建設活動進行評價和監督,對建設項目全過程的真實、合法、效益型進行監督和評價,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建設項目實現“質量、速度、效益”三項目標。工程造價審核是甲乙雙方對工程價格進行計量,是建設單位應支付的最終合同價款,也是施工單位收取工程價款的依據。但為什么長期以來都存在以工程審計代替工程造價審核,工程造價審核結果和工程審計結果不一致,更有甚者相差甚遠。這也造成了審計和造價審核存在沖突,都以自身結果為準的局面,為這個打官司的也不在少數。其實早在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就對此做出答復;再次說明了《審計法》的立法原意,但為什么直到2017年法工委又出臺這樣的解釋,而且質疑和反對聲不斷。主要還是已經結算審核過的工程項目,在審計時又發現了問題。但這并不影響審核的結果和審計的效力。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1)從完善內容監督和處罰規章制度來解決。工程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大多數和建設方人員、管理和專業技術水平有密切關系。建設單位應培養一批有專業素養的專業人員,牢記使命,不忘責任和義務。上層管理部門應建立健全審計后的追責機制,對審計中發現的不同問題,按不同問題提出不同的處理辦法,讓當事人有強烈的風險意識,特別是在辦理簽證、價格認證時三思而后行。一個人只有自律意識而沒有紀律約束是空談,特別是在利益面前。工程建設項目一直都是事故的高發區,更應完善制度,杜絕不負責任事件的發生。(2)加快培育完善的工程造價咨詢中介市場。培養一批有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造價機構,為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提供優質的造價咨詢服務,以減輕審計機關的壓力。這不僅需要加強中介市場的政府監督和行業自律,也要加強對違法的行為的處罰,增加違法成本,嚴重者要追究其法律責任。(3)有效加強施工單位管理,明確處罰措施。對結算時虛報工程量,重復計算工程量等問題,在合同中增加處罰辦法。對施工單位惡意和建設單位串通騙取國家資金的,可以通過合同無效等法律規定的制度解決。對于構成犯罪的單位和個人,可以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在21世紀的今天,在全面建設法制社會的前提下我們應該是完善自己的法律體系,而不是各個法律互相抵觸。這種矛盾其實指出了在政府投資建設領域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弊病,這就要求我們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多措并舉,通過加強綜合治理措施和完善內部制度來加以解決。工程審計和工程造價審核是保證我們工程建設各方利益和國有資產不流失的重要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如何保護和平衡好各方利益也是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重點。
筆者從以上幾個方面分析了他們的區別以及應對措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引起同行的共鳴,有利于工程建設的長期發展。
作者:韓明莉 姜衛民